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9-伤寒论纲目-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减。以治或然症。此少阴气分之下剂也。所谓厥因下之者此方矣。 
【纲】仲景曰。手足厥冷。脉乍紧。邪结在胸中。心中满而烦。饥不能食。病在胸中。当吐之。 
【目】成无己曰。诸阳受气于胸中。邪气客胸。郁郁留结。则阳气不得敷布。而手足为之厥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目】柯琴曰。利而手足温。是阳回。故可治。利不止而手足逆冷。是纯阴无阳。所谓六腑气 
绝于外者。手足寒。五脏气绝于内者。下利不禁矣。 
【纲】仲景曰。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少阴病。吐利。烦躁。四 
逆者死。 
【目】成无己曰。四逆者。四肢逆而不温也。伤寒之始。邪在皮肤。当太阳阳明受邪。则一身 
尽热。太阴少阴受邪。则手足自温。是表邪渐缓而欲传里也。伤寒四五日。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 
汤。是太阳邪传少阳也。脉浮。手足温。为系在 
太阴。是少阳邪传太阴也。是知邪在半表里。则手足不热而自温。至邪传少阴。为里症已深。虽未 
至厥。而手足已不温。是四逆也。若至厥阴。则厥冷矣。四逆散枳实、柴胡、白芍、甘草皆寒凉。 
而专主四逆之疾。是知四逆。非尽虚寒症也。四逆汤干姜、附子。皆热药。亦治四逆手足寒。旨哉。 
若手足自热而至温。从四逆而至厥者。传经之邪也。用四逆散。若始得手足厥而不温者。是阴经受 
邪。阳气不足。用四逆汤温之。毋令误也。 
陈士铎曰。少阴症。上吐下利。且兼烦躁。则阴阳扰乱拂抑。而无生气可知。况手足逆冷。是 
脾胃之气又将绝也。自是死症。然而治之于早。未尝不可救。急以人参、白术各二两。肉桂、丁香 
各二钱。灌之。尚可救耳。方名止逆奠安汤。人参救元阳之绝。白术救脾胃之崩。丁香止呕。肉桂温 
中。又能止泻。救中土之危亡。奠上下之变乱。转生机于顷刻。岂能舍此方哉。 
少阴症。四逆。恶寒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亦是死症。而吾以为可救者。全在脉不至。不 
烦而躁。夫病至四肢之逆。阴阳之将绝可知。脉之不至。未必非寒极而伏也。不然。阳绝则心宜烦。 
乃不烦。但嫌其烦而不躁。则阳未绝而将绝。为可畏耳。阳既欲绝。则阴亦随绝。故一补阳。阳 
回而阴亦回也。急用生生汤可活。人参三两。枣仁炒五钱。附子三钱。水煎。人参以回阴阳。附子 
祛寒。枣仁安心。则心定而躁可去。脉可出矣。死中求活。其在此方乎。 

卷十四·少阴经症手足厥逆
附录厥与四逆不同论
属性:李杲曰。四逆者。四肢不温也。厥者。手足逆冷也。伤寒邪在三阳。则手足必热。传到太阴。 
则手足不热而温。至少阴。则邪热之入里渐深。故四肢逆而不温。及至厥阴。则又手足厥冷。更甚 
于逆矣。其四逆散。以凉药而治四肢不温。其四逆汤。以热药而治寒极而成逆厥者也。四肢通冷。 
比之手足独冷。则有间。夫死者。以四逆言之。可治者。以厥冷言之。则亦可见四逆与手足厥冷之 
有轻重矣。盖四肢通冷。其病为重。手足独冷。其病为轻也。四肢与手足。却有所分。以 
四字加于逆字之上。是通指手足臂胫以上言也。以手足二字加于厥逆厥冷之上。是独指手足言也。盖 
以四逆为四肢通冷。而厥为手足独冷也。 

卷十四·少阴经症手足厥逆
附录伤寒阴阳寒热二厥辨
属性:陶华曰。阴阳二厥。治之一瘥。生死立判。夫阳厥者。先自三阳经气分。因感寒邪。于头疼发 
热恶寒以后。传进三阴血分。变出四肢厥冷乍温。大便燥实。谵语发渴。扬手掷足。不恶寒反怕热。 
脉沉有力。此见传经热症。谓之阳厥。阳极发厥者。即阳症似阴。外虽有厥冷。内有热邪耳。盖因 
大便结实失下。使血气不通。故手足乍冷乍温也。如火炼金。热极金反化水。水寒极而成冰。反能 
载物。厥微热亦微。四逆散。厥深热亦深。大承气汤。正谓亢则害其物。承乃制其极也。若误为阴 
症。便进热药。如抱薪救火矣。夫阴厥者。因三阴经血分自受寒邪。初病。无身热。无头疼。就使 
恶寒。四肢厥冷。直至臂胫以上。过乎肘膝。不温。引衣蜷卧。不渴。兼或腹满吐泻。或战栗。面 
如刀刮。口吐涎沫。脉沉迟无力。此为阴经直中真阴寒症。不从阳经传入。谓之阴厥也。轻则理中 
汤。重则四逆汤温之。勿令误也。又曰。人之手足。乃胃土之末。凡脾胃有热。手足必热。脾胃有 
寒。手足必冷。理之常也。惟伤寒乃有厥深热亦深。厥微热亦微之论。何耶。曰。此为极则变。火 
气亢极。反兼水化。故有此象耳。阴阳反复。病之逆从。未可以常理论也。凡言厥逆厥寒厥冷手足 
寒冷。皆变文耳。不必分轻重。若言四肢。则有异也。亦未可纯为寒症。若厥冷直至臂胫以上。则为 
真寒无疑。急用姜附等温之。少缓便难治。谓其冷上过乎肘。下过乎膝。非内有真寒。达于四肢而 
何。然更当以脉与症参之。庶乎无误。凡看伤寒。不可以厥逆。便断为寒。必参脉与兼症。方知端的。 
如手足厥冷。兼之腹痛腹满。泄利清白。小便亦清。口不渴。恶寒战栗。面如刀刮。皆寒症也。 
若腹痛后重。泄利稠粘。小便赤涩。渴而好饮。皆热症也。宜详审之。 

卷十四·少阴经症
手足温
属性:【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见温者。可治。 
【目】柯琴曰。伤寒以阳为主。不特阴症见阳脉者生。即阴病见阳症者亦可治。背为阳。腹为阴。 
阳盛则作痉。阴盛则蜷卧。若利而手足仍温。是阳回。故可治。 
【纲】仲景曰。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燥干。鼻中涕出。蜷卧。足冷。舌上胎渴。勿 
妄治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 
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目】许叔微曰。发热虽微。而手足自温。乃阴得阳而欲解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 
虽烦下利。必自愈。 
【目】魏荔彤曰。此申解少阴经邪有自解之故。盖脏邪为里症宜温。经邪为表症宜散。固已。 
然经邪之感也。有浅深。而人之气禀。有强弱。若其人正弱而邪盛。则非医药不为功。若正旺而邪 
浅。则经尽可以自解。六经皆然耳。如本条脉症。并非少阴脏病虚寒下利也。乃在经寒邪欲散也。 
所以紧者失其紧。忽变而为微。微者缓也。平也。正紧字之对。非虚微之微也。且脏病下利。必手 
足冷。若利止方手足温。今下利而温。其邪不在脏而在经矣。明为欲解。虽烦而不躁。则非阴盛而 
见阳回之象矣。即利未自止。经邪渐可消矣。经邪有过经自解之理。故紧去而微。 
【纲】仲景曰。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目】魏荔彤曰。八九日而一身手足尽热。似为太阳阳明之热矣。不知少阴症既具。而如此之 
热。非阳经为病。仍阴经为病也。肾与膀胱表里。肾热必旁注于膀胱。自然之理。膀胱为太阳腑。 
遂因腑热而散于太阳经之周身。以此而 
知病不在阳经。而在阴经。消耗阴津最迫。不可谓阴病得阳为易愈也。明其必便血。在太阳膀胱本 
经之热症言必便血。今在少阴肾经移注于膀胱经之热症亦言必便血。膀胱一腑。与肾表里。下焦血 
海。皆相联属。与太阳同有便血之机。就其切近者必之也。此非急泄下焦之热。不足以存少阴之阴 
也。未成血。则猪苓。既成血。则抵当。非此无以为救。同于太阳犯水之义也。如已下血热泄。又 
须斟酌。 
【纲】仲景曰。下利后脉绝。手足厥逆。 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目】鳌按。脉还手足温。由医药之力也。 

卷十四·少阴经症
急温症
属性:【纲】仲景曰。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急温之。宜四逆辈。 
若膈上有寒饮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目】李 曰。脉沉厥冷。膈上寒饮。干呕。或时头痛。皆寒气上攻也。急温之。三味参萸汤。 
内寒已极。厥逆吐利。不渴静蜷。阳和之气欲绝。六脉若有若无。急温之。四逆汤。凡言急者。 
病势已笃。将有变革。非若他病可以缓也。他如太阳汗出不止。汗后恶风。汗后烦躁心悸身痛。皆 
急用附子加肉桂、白芍之类。三阳脉迟腹痛。建中汤。当先施也。但一服中病即止。伤寒之药皆然。 
鳌按。脏有寒。则寒之蓄于内者甚深。脉沉为在里。亦知其内寒已甚。阳和之气欲绝。膈上寒 
饮。则阴寒之气固结不散。皆用温法。所谓救急之方也。 

卷十四·少阴经症
呕吐下利
属性:【纲】仲景曰。病患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脉阴阳 
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人安。此为欲解。少阴病。脉解。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 
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目】朱肱曰。伤寒下利多种。须辨阴阳。勿令差误。三阳下利则身热。太阴下利则手足温。 
少阴厥阴下利则身不热。以此别之。大抵下利挟太阳脉症。便不得用温药。俗医但见下利。便作阴 
症。用温热药。鲜不发黄生斑而死。 
大抵伤寒下利。须识脉与外症不同。下利而脉大者。虚也。脉微弱者。为自止。下利日十余行。脉 
反实者逆。下利脉数而滑。有宿食也。下之愈。脉迟而滑者。实也。其利未得便止。宜更下之。下 
利三部脉皆平。按其心下硬者。急下之。协热利者。脐下必实。大便赤黄色。及肠间津液垢腻。寒 
毒入胃。则脐下必寒。腹胀满。大便或黄白青黑。或下利清谷。温毒瓦斯盛。则下利腹痛。大便如脓血。 
如烂肉汁。更下利。欲饮水者。有热也。下利谵语。有燥屎也。寒毒入胃者。四逆汤、理中汤、白 
通汤、附子四逆散。加薤白主之。协热利者。黄芩汤、白头翁汤、三黄熟艾汤、赤石脂丸。温毒下 
脓血者。桃花汤、地榆散、黄连阿胶汤。虽然。自利而渴。属少阴。然三阳下利。亦有饮水者。乃有 
热也。三阴下利。宜温之。然少阴自利清水。心下痛。口干燥者。却宜下之。此又不可不知也。 
少阴泄利下重。不可投热药。先浓煎薤白汤。内四逆散。缘此散用枳实、芍药辈也。又寻常胃中 
不和。腹痛肠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最妙。此二法。不特伤寒症也。若脉沉自利。而身体痛者。阴 
症也。急当救里。宜四逆汤、附子汤、真武汤。大抵大便利而身体疼者。当救里。大便如常而身体 
痛者。当救表。不可不知。 
成无己曰。自利者。不因攻下而自泄泻也。有表邪传里。里虚协热而利者。有不因攻下而遂利者。 
皆协热也。又三阳 
合病。皆作自利。有攻表攻里和解之不同。何则。太阳阳明合病。为在表。故与葛根汤汗之。太阳少 
阳合病。为半表里。故与黄芩汤和之。阳明少阳合病。为少阳邪气入里。故与承气下之。 
下利虽有表症。不可发汗。以下利为邪气内攻。走津液而胃虚也。经曰。下利不可攻表。汗出。 
必胀满是也。盖三阴自利居多。然自利家身凉脉静为顺。身热脉大为逆。大抵下利。脱气。又为难 
治。盖邪盛正虚。邪壅正气下脱。多下利而死也。 
【纲】仲景曰。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燥干。鼻中涕出。蜷卧。足冷。舌上胎滑。勿 
妄治也。到六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 
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目】柯琴曰。使七八日来。不能发热。以阴阳俱紧之脉。反加恶寒。是寒甚于表。上焦应之。 
必呕。反加腹痛。是寒甚于里。中焦受之。必利。 
【纲】仲景曰。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 
【目】庞安常曰。此由胃脘之阳将绝。故上吐而下利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脉微涩。呕而汗出。大便数而少者。宜温其上。灸之。少阴病。脉沉 
微细。但欲卧。汗出 
不烦。自欲吐。至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目】陈士铎曰。伤寒而脉沉微细。明是阴症。况欲卧而欲动乎。汗已出矣。内无阳症可知。 
心中不烦。时欲呕吐。此阳邪已散。阴邪作祟。急宜祛寒为是。乃失此不温。至五六日而下利。是 
上下俱乱也。此时尚不烦躁。则肾中之真阳未散。今又加烦躁不得卧寐。明是奔越而不可回之兆矣。 
非死症而何。然其先原因失治而不可救。非本不可救而成此扰乱之症也。有一奇方。名转阳援绝汤。 
人参、白术、枣仁各一两。茯神五钱。肉桂二钱。水煎。一帖即安。人参救绝。白术、茯神分消水 
湿而止利。桂以温中去寒。枣仁安心解躁。 
【纲】仲景曰。少阴病。二三日不止。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 
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呕者。真武汤主之。 
【目】吴绶曰。凡自利者。不因攻下而自泻利。俗言漏底伤寒是也。有协热。有协寒。俱宜详 
辨。原病式曰。泻白为寒。泻青黄赤黑。皆为热也。大抵完谷不化。色不寒。有如 溏。或泻利腥 
臭。小便澄彻清冷。口无燥渴。其脉沉细。或迟微无力。或身虽热。手足逆冷。恶寒蜷卧。此皆寒也。 
凡热症。口中燥渴。小便黄赤。或涩。或所下如垢腻。其脉多数。或浮。或滑。或弦。或大。或洪。 
或邪热不杀谷。其物不消化者。当以脉症别之。凡胃虚内热。烦渴泻利。脉弱者。七味人参白术 
散。若发热者。参胡三白汤。去黄芩加炒黄连。若腹满小便不利者。五苓散合理中汤。若呕者。加 
藿香、半夏、生姜、陈皮。如湿多而泻不止者。加二术。腹胀。加浓朴。腹疼。加白芍、肉桂、木 
香。凡伤寒作利。脉浮。表未解。仲景以小青龙去麻黄加炒芫花二钱。盖散表即治水也。若小便涩。 
大便水泻不止。五苓散。水甚不解。亦加芫花二钱以行水。或车前子汤。利自止也。凡下利。不 
可发汗。当先治利。利止内实。正气得复。邪气得解。则汗出而愈也。盖利下由内虚。若加发汗。 
则内外皆虚。变症。为难治也。 
苏颂曰。为有水气。是真武汤本旨。下利亦水气为患也。后三项。乃真武汤加减法。 
【纲】仲景曰。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目】庞安常曰。此由寒毒入胃。故腹痛而下利也。 
【纲】仲景曰。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自利。不渴者。属 
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 
【目】柯琴曰。大汗则亡阳。大下则亡阴。阴阳俱虚。故厥冷。但利非清谷。急温之。阳回而 
生可望也。二条。是治之失宜 
者。虽大汗出而热不去。恶寒。表未除也。拘急下利。里寒已发。肢疼厥冷。表寒又见。可知表热 
里寒者。即表寒亡阳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 
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目】柯琴曰。咽痛利止。阳回于内也。腹痛干呕。寒热交争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目】喻昌曰。少阴之脉。从足入腹。上循喉咙。萦绕舌根。故多咽痛之症。其支别出肺。故 
间有咳症。今以火气强劫其汗。则热邪挟火力上攻。必为咳。以肺金恶火故也。下攻必为利。以火 
势逼迫而走空窍故也。内攻。必谵语。以火势燔灼而乱神明故也。小便必难者。见三症皆妨小便。 
若肺为火气所伤。则膀胱气化不行。大肠奔迫无度。则水谷并趋一路。心胞燔灼不已。则小肠枯 
涸不至耳。少阴可强责其汗乎。 
肾有热邪。其表腑之膀胱必应。小便所以不利也。咳而下利。肺大肠表里之义乎。 
魏荔彤曰。此申解少阴传经热邪。入里为患。不可认为直中之寒邪误治。反强责其汗以致难治 
也。少阴病。有传经热邪。有直中寒邪。固已。然热邪之传。原在经也。而肾脏可以并见。病若直 
中之邪。则必分为经为脏矣。为脏者。尚单用温而不用散。为经者。方既用温而复用散。是脏病原 
无散法也。况为传经入里之热邪乎。又岂可以温散之法治之乎。故热邪久而方炽。必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