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9-伤寒论纲目-第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散法也。况为传经入里之热邪乎。又岂可以温散之法治之乎。故热邪久而方炽。必不可用温。又 
传入里而愈深。更不可用散。此在太阳入阳明之里。已忌发汗矣。再递传三阴。至少阴。下之极。 
深之尽。为里中之里矣。其忌妄发强责其汗也。何待言乎。惟是少阴一经。兼直中之寒邪在内。法 
有温经散寒。近于取汗之义。仲师恐人误认以之治传经之少阴。故特标出示之。正见附子麻黄细辛 
甘草纯为寒邪直中少阴经而设也。寒邪直中少阴脏。且言温而不言散也。并非为少阴传经之热邪。 
病及于少阴肾脏者言也。 
此乃大关键处。历来无明白剖析者。不可不详辨也。如本条之上曰。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 
不可发汗。而继之以本条云云。夫少阴脉本微细。今细如故。而见沉见数。盖细乃厥阴之少阴也。而 
沉为少阴正脉也。今不见太阴之微。而反见阳脉之数。数者迟之对。见为微为数。皆于沉中重取辨 
之也。推此则为细为弦。亦于沉之轻取辨之也。所以沉为少阴本脉也。诊其人。轻取之。沉上见细。 
重取之。沉下见微。此少阴直中之寒邪也。或宜温中。或宜散寒。再徐察之。而直中少阴之脏病 
经病咸得矣。若诊其人。轻取。沉上仍见细。重取之。沉中不见微而见数矣。此乃少阴传经之热邪 
也。就沉中重取一诊。而分少阴寒热之二邪。此定诀也。审乎此。则知非直中之表病。而为传经之 
里病也。盖在风寒初感。不论何经。总为表症。当发汗。故三阴即少阴亦可发汗。如麻黄附子细辛 
甘草汤症是也。在传经愈深。不论何经。总为里症。皆不当发汗。故三阳即太阳亦不可发汗。如抵 
当汤、五苓散等症是也。知乎此。方可言表里。不致以三阳定为表。三阴定为里。固执不通之论所 
惑也。且明乎发汗之义。则治传里之热邪。方有随机应变之法。而亦不可执一。故仲师但言不可发 
汗。并不出方。不出方者。方出之于后也。但言不可发汗者。妄发强责。则为祸不旋踵也。请试申 
之。如咳而下利谵语者。此传经之热邪递及少阴也。设以火劫汗。少阴一经。气血本少。热邪又入 
耗损。又火劫强责其汗。则阴愈亏短。津液内亡。小便必难也。胃亡津而小便利者。津亡于上而气 
化尚行于下。此则肾阴有伤。津亡于下。而气化不行矣。强责少阴之汗。用火劫。似邪止伤其阳分 
表分。而津亡气耗。为害已如是。可不慎乎。 
【纲】仲景曰。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冷。下部脉不至者。咽喉不利。吐 
脓血。泄利不止者。此为难治。 
【目】陶华曰。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五脏气绝于内者。下利不禁。此之谓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虚也。 
【目】鳌按。吐利烦躁。是阴邪入于合。而不得从阳以出乎外也。干呕者。呕而无物。胃虚也。 
吐涎沫。胃寒也。食谷欲呕。谷气入于胃。即拒之而出。亦胃寒也。得汤者。即吴茱萸汤也。服之 
反剧。以上焦有痰饮。俟呕尽自愈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 
胆汁汤主之。服汤后。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目】张元素曰。或谓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真武汤、通脉四逆汤。皆为少阴下利而设。 
除用姜附相同。其余之药。俱各殊异。何也。盖病殊则药殊。夫少阴下利。寒气已甚。非姜附不治。 
然下利之理无殊。而兼有之症不一。用药故不同耳。如白通用姜附以散寒止利。加葱白以通调阳气。 
若利而干呕烦者。寒太甚。内为格拒。姜附非烦者之所宜。必呕而不纳。加人尿猪胆汁于白通汤中。 
候温冷服之。二味皆咸苦性寒。是以纳而不阻。至其所。则冷体既消。热性便发。真武治少阴二三 
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为有水气。故多或为之症。夫水气者。寒湿也。 
肾主之。肾病不能制水。水饮停蓄。为腹痛。寒湿内甚也。肢重疼痛。寒湿外甚也。小便不利。 
自下利者。湿甚而水谷不能别也。经曰。脾恶湿。甘先入脾。苓、术之甘以益脾逐水。湿所胜。平 
以辛热。湿淫所胜。佐以酸辛。附子、芍药、生姜之酸辛。以温经散湿。小青龙症。亦为有水气。 
故多或为之症如真武也。通脉四逆。治少阴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者。为里寒。身 
热恶寒而面色赤。为外热。此阴甚于内。格阳于外。不能相通。与通脉四逆以散阴通阳。或为症。 
根据法加减。以上四症。俱云下利。而兼有或为症。是以用药大同小异也。或谓白通用附子凡四症。 
惟真武一症熟用。余皆生用。何也。附子生用则温经散寒。非干姜佐之不可。熟用则益阳除湿。惟 
生姜相辅为宜。干姜辛热。故佐生附。生姜辛温。少资熟附之功。佐使之妙。无出此理。然白通等 
汤。以下利为重。其真武症。以寒湿为先。故用药有轻重之殊耳。盖风湿寒湿。大概颇同。如太阳 
桂枝附子汤。治寒湿相搏。附亦用熟。仍用生姜佐之。其生熟之用。轻 
重之分。无过此理也。 
【纲】仲景曰。下利。手足逆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逆。 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 
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目】柯琴曰。下利而热渴。下焦虚不能制水也。咳呕烦渴。肾水不升也。下利不眠。心火不 
降也。凡利水之剂。必先上升。而后下降。故主此汤。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少阴病。呕而咽中痛。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目】鳌按。首条下利。肾元虚也。次条呕逆。肾火冲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四逆。泄利下重。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者。四逆 
散主之。 
【目】朱肱曰。问。仲景少阴四逆汤。又有散。何也。答曰。大抵少阴病。不可便用热药。且 
亦有表热者。名晚发热。用麻黄、细辛辈发汗。终不成少阴症便不得发汗耶。今少阴病四肢冷。亦 
有内热者。故用四逆散也。汤用干姜、附子。而散则主热症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目】柯琴曰。此症阳回利止。是水谷已竭。无物更行。头眩而时时自冒。清阳之气已脱也。 

卷十四·少阴经症
便脓血
属性:【纲】仲景曰。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目】朱肱曰。寒毒入胃者。脐下必寒。腹胀满。大便黄白。或青黑。或下利清谷。宜四逆汤、 
理中汤、白通加附子汤、四逆加薤白散。挟热利者。脐下必热。大便赤黄色。及肠间津液垢腻。宜 
黄芩汤、白头翁汤、三黄熟艾汤、薤白汤、赤石脂丸。三黄熟艾汤。治伤寒四日而大下。热利时作。 
白通诸药多不得止。宜服此。除热止利。薤白汤。治伤寒下利如烂肉汁。赤带下。伏气腹痛。诸热 
症。悉皆主之。湿毒瓦斯甚者。下利腹痛。大便如脓血。或如烂肉汁。宜桃花汤、地榆散、黄连阿胶 
汤。 
柯琴曰。本症与真武大同。彼以四肢沉重疼痛。为有水气。此便脓血。是为有火气矣。此方不 
清火。不利水。一惟培土。盖土得其养。则火退位也。水归其职。则腹痛自除。脓血自清。小便自 
利。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少阴病。便脓血者。可刺。 
【目】程郊倩曰。此言少阴传经热邪。移入下焦。近后而致便脓血。又热挟中焦。秽浊之物下 
行也。 
方中行曰。便脓血者。当亦热入血室之病。故可刺。刺者。刺期门也。期门为厥阴穴。病在少 
阴而刺厥阴之穴以泻之。所谓实则泻其子也。 

卷十四·少阴经症
下利清谷
属性:【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 
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 
通脉四逆汤主之。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 
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目】朱肱曰。大抵阴症发热。终是不同。脉须沉。或下利。手足厥也。病患尺寸脉俱沉细。 
但欲寐者。少阴症也。急作四逆汤复其阳。 
柯琴曰。首条。寒热相半症。下利清谷。阴盛于里也。二条。比首条脉症皆轻。因其下虚。故 
下利清谷而厥逆。此阴阳相等。寒热自和。故易愈。三条之脉。浮中见迟。未经妄下而利清谷。是 
表为虚热。里有真寒也。仲景凡治虚症。以里为主。 
【纲】仲景曰。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目】张兼善曰。里气其既虚矣。其何能藏精而为阳之守乎。幸得表阳尚存。可以卫外。而犹不 
致于坏也。若又攻之。则表亦必虚。表虚则汗泄。汗出亡阳。其脏必寒而生胀满矣。可不戒哉。 
【纲】仲景曰。伤寒下之后。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宜四逆汤。 
【目】徐彬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 
自调者。急当救表。按此言医宜知缓急先后之序也。谓表里分治。常理也。乃有表而复有里。倘因 
误下而来。不得如余邪未清。双解表里。虽身疼痛。不可治表。谓稍缓而表邪将尽入内。故曰。急 
当救里。迨清便调而身仍痛。又不得以余邪而忽之。谓内既曾利。稍缓而里将复受表邪。下利不止 
也。故又曰。急当救表。 
【纲】仲景曰。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 
主之。 
【目】黄仲理曰。此乃气血丧亡。故完谷不化。脉微欲绝也。 

卷十四·少阴经症
小便利
属性:【纲】仲景曰。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目】张从正曰。既呕而又发热。似乎小柴胡症也。却又脉弱。热又微。内无大热也。所以小 
便利。见厥者。表寒也。呕者。膈上有寒饮也。则诸症皆见阳消阴长之兆。何可治乎。 
【纲】仲景曰。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 
主之。 
【目】鳌按。三阴皆有小便自利症。不特少阴也。如太阴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当发黄。 
小便自利。不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厥阴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嘿 
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为病愈。是也。太阴厥阴。不另立款。 
故附于此。此条小便利。是门户不约也。 

卷十四·少阴经症
小便不利
属性:(附小便难) 
【纲】仲景曰。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故也。 
【目】柯琴曰。少阴受邪。复受火侮。枢机无主。大肠清浊不分。膀胱水道不利。故下利而小 
便难也。小便利者可治。此阴虚。故小便难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 
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呕者。真武汤主之。 
【目】柯琴曰。小便不利是病根。诸症皆因此而致。然小便不利。实由坎中无阳。坎中火用不宣。 
故肾家水体失职。是下焦虚寒不能制水故也。法当壮元阳以消阴翳。三或字。是加减症。不是主 
症。 
【纲】仲景曰。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目】柯琴曰。少阴病。腹痛下利。是坎中阳虚。故真武有附子。桃花用干姜。不可以小便不 
利。作热治。真武是引火归 
原法。桃花是升阳散火法。 
【纲】仲景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 
散主之。 
【目】朱肱曰。阴症小便不利。手足厥冷。脉微细者。不宜服利小便冷滑药。但服返阴丹。并取 
脐下石门穴灸之。 
吴绶曰。太阴腹满自利。小便不利。无热。脉沉者。理中汤合五苓散。更加浓朴、木香。分利 
其小便。而大便自止。厥阴便闭。厥冷脉伏。囊缩入腹。小便不利。宜四逆汤加通草、茯苓。或灸 
气海石门穴。或以葱熨法治之。 
鳌按。朱吴二说。一于少阴病灸石门穴。一于厥阴病灸石门穴。其皆灸石门者。所谓肝肾同一 
治也。 

卷十五·厥阴经症
厥阴经脉
属性:【纲】仲景曰。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目】喻昌曰。滑为阳脉。其里热炽盛可知。故宜行白虎汤以解其热。与三阳之治不殊也。 
魏荔彤曰。此言厥阴传经热邪盛于里。勿误认为寒邪也。伤寒厥阴病。必有厥。厥之为寒为热 
迥别。如厥阴病而症俱厥。似寒邪矣。然脉见滑。滑者。大而数也。与沉细迟微相反矣。是热邪在 
里也。此内为真热。外厥以现假寒乎。非也。其厥者。即他条所云。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之凡厥 
也。乃阴阳气不顺接所致也。不必阴盛阳衰。气不顺接。可以成厥。即阳盛阴衰。气不顺接。亦可 
成厥也。故必诊脉之滑而知热在里。当急救其绝阴以制亢阳。不当目为孤阳上浮之假热。明矣。主 
以白虎汤。寒凉以治热。兼辛散以发升。俾热随肝木发达于表。亦出邪之道路。乘势宜然也。 
【纲】仲景曰。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目】朱肱曰。足厥阴。肝之经。厥者。尽也。灵枢曰。亥为左足之厥阴。戊为右足之厥阴。 
两阴俱虚。故曰厥阴。夫阴尽为晦。阴出为朔。厥阴者。以阴尽为义也。其脉循阴器而络于舌本也。 
脉弗营。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而卵缩。其尺寸俱微缓者。知厥阴经受病也。大抵 
伤寒病。脏腑传变。阳经先受病。故次第传入阴经。以阳主生。故太阳水传阳明土。土传少阳木。 
为微邪。阴主杀。故木传太阴土。土传少阴水。水传厥阴木。至六七日。当传厥阴肝木。必移气克 
脾土。脾再受邪。则五脏六腑皆困而危殆。荣卫不通。耳聋囊缩。不知人而死矣。速用承气下之。 
可保五死一生。古人云。脾热病。则五脏危。又云。土败木贼。则死。若第六七日传厥阴。脉得微 
缓微浮。为脾胃脉也。故知脾气全。不再受克。邪无所容。荣卫将复。水升火降。则寒热作而大汗解矣。 
厥阴肝之经。主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也。若阴气独盛。阳气暴绝。则 
为阴毒。其症四肢逆冷。脐腹筑痛。身如被杖。脉沉疾。或吐或利。当急灸之。服以辛热之药。令阳复而大汗解。古云。 
辛甘发散为阳。谓桂枝、甘草、干姜、附子之类。能复其阳气也。微用辛甘。甚则用辛苦。阴极发躁。阴盛似阳。以脉 
别之。 
杨士瀛曰。脉法曰。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为肝脉。 
【纲】仲景曰。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目】朱肱曰。伤寒六七日。烦满囊缩。其脉尺寸俱微缓。此足厥阴经受病也。厥阴病。其脉 
微浮而欲愈。不浮为未愈。宜小建中汤。脉微缓者。必囊不缩。外症必发热恶寒似疟。为欲愈。宜 
桂枝麻黄合半汤。若尺寸脉俱沉短者。必是囊缩。毒瓦斯入脏。宜承气汤下之。 
苏颂曰。厥阴之脉。微缓不浮。中风病传厥阴。脉转微浮。则邪还于表。而为欲愈。 
魏荔彤曰。此言厥阴病得愈之脉。以明厥阴病邪之去路。标六经尽处以立治。即伤寒六经之大 
法也。凡以邪之盛者久必衰。邪之入者久必出。亦由其人阳气原旺。病邪不能久处于中。则必行其 
经尽而自愈。但厥阴为三阴之尽。其邪行经尽而欲出。舍少阳无路也。又舍太阳无门也。故厥阴一 
经。为寒邪得自直中者。由少阴而起。温之散之。亦由少阳之半表而透太阳之表。为热邪得自传经 
者。亦由少阳而传。升之举之。亦必由少阳之半表而透太阳之表。故在厥阴。言邪之去路。则不论 
为寒为热。举由此也。试验于脉。本厥阴病。脉应沉中或见紧。或见数。俱非微脉也。亦有阳脉而 
脉微者。则浮沉取之俱微也。今沉取不紧不数如平人。知阴分之邪已离矣。浮取见微。知阳分之邪 
欲透矣。此微即太阳中风之阳浮而阴弱也。夫厥阴病。何以言中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