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9-伤寒论纲目-第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为挟热之利也。即是热邪伏郁阴中。阳气必勃动于阴分。固极难为升举。不易致透表散邪。治之 
得愈矣。然非有阴无阳。厥去不还之死症也。仍当以破阴升阳为主治。用麻黄升麻汤。与乌梅丸。 
同理。而各有义。乌梅丸意在缓以收功。治胃厥以安蛔。麻黄升麻汤意在急于奏捷。理肺热以发汗。 
【纲】仲景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 
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目】魏荔彤曰。厥寒脉细。似四逆症。然直中之厥阴。宜四逆。若传经之邪。先盛后衰。渐 
至不振。则此时之寒。固宜急理。而当日之热。尤宜回顾也。病在阴厥。一热一厥。互争日久。厥 
阴血脏。血未有不亏者。故厥阴病之末。不惟阳气衰而阴血亦亡。法当于救阳之中顾阴也。不然。 
阴亡而阳亦终归于亡。何救之有。所以主当归四逆。救阳兼补其血也。设或阴盛于阳。阳衰于阴。 
内有久寒。则加姜萸。虽扶阳之力较多。而养阴之意不失。所以救肝血于热邪既伤之后。扶阳气于 
厥多热少之时。此方内第一适用者也。 
【纲】仲景曰。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 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目】鳌按。 时脉还。非无因而自还也。乃灸之而后还也。若不还。是无根之阳。随火势 
上升而脱也。亦有阴无阳之厥阴也。安望其生。 
【纲】仲景曰。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目】戴原礼曰。阴阳之病。皆能发厥。故有阴厥阳厥。皆病之深者。而阳厥尤易误。必初得 
病头疼身热外。别有阳症。五六日方发厥。虽厥犹畏热。或饮水。或扬手掷足。烦躁不得卧。大便 
秘。小便赤。乃为阳厥也。近有阳病。自腰以上极热。两脚常冷。盖三阴脉不至头。故头不疼。三 
阳脉下不至足。故足冷也。 
吴绶曰。有尸厥者。经言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奔气促迫。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 
热归阴股。而为尸厥也。急刺期门巨阙。 
陈士铎曰。伤寒发热而能发厥。便有可生之机。以厥则邪能外出也。然厥可暂而不可久。况身 
热而下利至甚。如何可久厥而不止乎。宜为死症也。盖下寒上热。郁结于中。而阴阳之气。不能彼 
此相接也。必须和阴阳而通达上下。则死可变生。方用人参三两。白术五钱。附子二钱。甘草、苏 
子各一钱。自然厥利俱止。倘服后厥仍不止。真不可救。 

卷十五·厥阴经症手足厥逆
附录手心手背辨
属性:李杲曰。内伤及劳役饮食不节病。手心热。手背不热。外伤风寒。则手背热。手心不热。以此 
辨之。皎然。 

卷十五·厥阴经症
热利下重
属性:(附下利) 
【纲】仲景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利 
不止。 
【目】柯琴曰。太阴厥阴。皆以里症为提纲。太阴主开。本自利。而下之则开折。胸下结硬者。 
开折反阖也。厥阴主阖。气 
上逆。而下之则阖折。利不止者。阖折反开也。按两阴交尽。名曰厥阴。又名阴之绝阳。则厥阴为 
病。宜无病热矣。以厥阴脉络于少阳。厥阴热症皆相火化令耳。夫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则气无止息。 
而利不止矣。 
【纲】仲景曰。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目】戴原礼曰。大抵阳热之利。与阴寒之利不同。阳利粪色必焦黄热臭。出作声。脐下必热。 
得凉药则止。阴利必洞下清谷。粪色或白或淡黄。脐下多寒。宜温中止泻之剂。此阴利阳利。指 
阴阳二气而言。非阴阳二经也。缘阴中亦自有阳利。不可因下利便以为阴也。又有内不大满。犹生 
寒热。未可下而便下之。内虚热入。挟热自利。脐下必热。大便赤黄。及下肠间津液垢腻。名曰利 
肠。宜白头翁汤、黄芩汤。 
【纲】仲景曰。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 
不死。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瘥。必圊脓血。以 
有热故也。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令自愈。设复紧。为未解。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 
必圊脓血。 
【目】鳌按。此三条。详言热利之脉各有不同。由所发之脏腑阴阳不一也。首条。脉沉弦。沉 
为在里。弦属少阳。下重者。胆气不升。火邪下陷也。大脉属阳明。其未止者。阳明之阳邪太盛。 
故脉大而病进也。又脉之微弱者。为虚。利后而数。亦为虚。其欲止者。阴阳渐和也。二条。脉弱 
者。外之发热既微。则内之热势当自解。故现弱象也。诸条令自愈。言可不服白头翁汤而令其自愈 
也。脉数而渴。由于虚热。若不瘥而圊脓血。乃为真热也。汗出二字。为本条关键。盖热从汗解。 
热解则利因可愈也。三条。则阴出之阳。为欲愈之兆。故脉数而带浮。涩见尺中。在便血之后。亦 
顺脉也。 
【纲】仲景曰。伤寒六七日。不利。复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目】柯琴曰。首条。有阴无阳。指内而言。此为亡阳。与热利之发热不死。汗出自利者天渊 
矣。二条。发于阳者七日愈。今厥不止。而反下利。恐为除中。故难治。若烦躁而能食。尚为热厥 
利耳。三四条。厥利不止。脏腑气绝矣。躁不得卧。精神不治矣。微阳不久留。故死也。 
【纲】仲景曰。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 
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 
其喉不痹。 
【目】魏荔彤曰。厥阴传来之热邪。一日不升阳透表。必一日在内为患。非上冲而汗出喉痹。即 
下注而无汗便脓血。在阳升热出。见病尚如此。况热后复厥。厥后复热。热势愈深。其厥愈深。渐 
致阳微阴盛。厥多热少。愈难治矣。主治者。安可坐视其困殆。而不一升举其阳。宣导其热乎。传 
经之热邪。如本条之为害如此。而尚有言寒邪者。岂非盲目乎。 

卷十五·厥阴经症
便脓血
属性:【纲】仲景曰。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瘥。 
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令自愈。设复紧。为未解。下利。寸脉反浮数。 
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 
【目】张从正曰。热邪之陷于阴中已深。因阴中有热。一时不能自止。故至便脓血也。脉反浮 
数。宜其阳出于阴而愈矣。止因尺中涩。故又至便脓血也。 
柯琴曰。前条是未脓血。因不瘥而预料之辞。后条在脓血后。因寸浮尺涩而揣摹之辞。 
【纲】仲景曰。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默默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 
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 
血。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伤寒先厥。后发热 
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 
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目】吴绶曰。凡下血便脓血。有阴阳冷热之不同。古人云。见血无寒。又言。血得热而行。 
此大概也。大抵属热者常八九。属寒者才一二。不可定为无寒也。要略曰。阳症内热。则下鲜血。 
阴症内寒。则下紫黑血如猪肝也。且夫阳症脉数而有力者。为实热。苦寒之药可用。数而无力者。 
为虚热。当甘温养血药中。少佐寒药可也。若阴症则脉迟而有力者。为有神。可治。无力者。难治 
也。凡下利脓血。身热脉大者为难治。身热脉小者为易治也。 
王肯堂曰。便脓血。热病也。其在太阳阳明者无论已。若在少阴。下利便脓血。又有至四五日 
腹痛便脓血者。治以桃花汤。成氏释谓里寒非也。桃花汤虽用干姜。然分两最微。赤石脂、粳米居 
多。盖调正气。涩滑脱。佐用辛以散之之义。又八九日一身尽热。必便血。又少阴下利便脓血者。 
可刺。与此三条厥阴之便脓血。皆传经之热邪也。各随其轻重。或用微凉。或用疏导。无不愈者。 
误用辛热。罔或得痊。世因以为难疗之疾。殊不知仲景着便脓血。别无死候。学人宜究心焉。 

卷十六伤寒后症
阴阳易
属性:【纲】仲景曰。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 
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 散主之。 
【目】王好古曰。阴阳易病。当诊脉随症治之。若脉在厥阴。当归四逆送下本散。脉在少阴。 
通脉四逆汤送下本散。脉在太阴。四顺理中丸煎汤送下本散。所用之药。各随其经而效自速也。 
张元素曰。假如妇人病新瘥。未平复。男子与交。因感外邪卒病。实非余邪相染。医见病速。 
谓之阴易。于法何以别乎。夫易症者。有本条所见之症存焉。其与外所感。岂相侔哉。设若风寒外 
伤。当有表症。安有少腹里急引阴中拘挛者乎。或又云。假如男子病新瘥。强合阴阳而自病。仍小 
腹里急引阴中拘挛。症同易病。求其理。何故不染易他人而自复。未审其症治。可同何法也。曰。 
病虽有复。理与易同。亦用烧 散以安其气。夫易病之为易。阴阳感动余邪。而其人正气本虚。故 
能染着。不然。安得受其邪哉。今病自复。缘正气尚虚。而余邪因动。悉非外感。故与易同。亦与 
烧散以安正气。正气安。余邪自退矣。 
赵嗣真曰。病伤寒人。热毒藏气血中者。渐从表里解散。惟热毒藏于精髓中者。无由发泄。故 
瘥后与不病之体交。男女相传。故名阴阳易。即交易之义也。服此散后。小便得利。阴头微肿。阴毒 
仍从阴窍出耳。 
王肯堂曰。男病而女与交接相染。名阳易。女病而男与交接相染。名阴易。男相染。则阴肿入腹 
绞痛。女相染。则里急腰胯连腹内痛。 
柯琴曰。此症无内外因。本非伤寒。而冠以伤寒者。原其因也。无恶寒发热之表症。无胃实自 
利之里症。因淫情不禁。阴邪得以投其隙。移祸于不病之人。顿令一身之精气形神。皆受欲火之为 
害。是不病于伤寒。而病于阴阳之易也。 

卷十六伤寒后症
瘥后劳复食复
属性:【纲】仲景曰。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 
【目】成无己曰。劳为劳动之劳。复为再发也。是伤寒瘥后。因劳动再发者也。伤寒新瘥后。血 
气未平。余热未尽。劳动其热。热还经络。遂复发也。此有二种。一因劳动外伤。一因饮食内伤。 
其劳动外伤者。非止强力摇体。持重远行。即如梳洗则动气。忧思悲虑则劳神。皆令复也。况其过 
用者乎。其饮食内伤者。为多食则遗。食肉则复也。内经曰。热病已愈而时有遗者。何也。以热盛 
而强食。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留薄。两阳相合。故有所遗。经曰。病已瘥。尚微烦。损谷 
则愈。夫伤寒邪气之传。自表至里。有次第焉。发汗吐下。自轻至重。有等差焉。又其劳复则不然。 
见其邪气之复来也。必迎夺之。不待其传也。枳实栀豉则吐之。岂必虚烦懊 之症。加大黄则下之。 
岂必谵语腹满之候。经曰。伤寒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浮脉。以汗解之。脉沉实。以下解之。亦 
是便要折其邪也。盖伤寒之邪自外入。劳复之邪自内出。发汗吐下。随宜施用。劳复。食复。诸劳。 
皆可治。及御内则死矣。若男女相易。为阴阳易。其不易而自病者。为女劳复。以其内损真气。 
外动热邪。正虚邪盛。故不可治也。 
魏荔彤曰。此下申解伤寒病愈后。血气虚羸。余热未尽。饮食起居。俱宜节慎也。至房劳一事。 
更关性命。故不必列于 
此。其示禁更切矣。言大病瘥后者。凡病皆然。不但伤寒也。瘥后血气必虚。凡费心费力。过喜过 
怒。多言多动。皆可因劳而复病也。因劳而动其既虚之血气。虚劳而生其未尽之余热。热邪退而病 
瘥。热邪生而病复。可见伤寒传经之邪。连绵难尽如此。伤寒后血气之亏。因循难复如此。推之自 
凡病后皆然。 
【纲】仲景曰。伤寒瘥已后。更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脉沉者。以下解之。 
【目】许叔微曰。有人患伤寒。得汗数日。身热自汗。脉弦数。心不得宁。真劳复也。予诊之 
曰。劳心之所致。神之所舍。未复其初。而又劳伤其神。荣卫失度。当补其子。益其脾。解其劳。 
庶几得愈。授以补脾汤。佐以柴胡汤解之。或曰。虚则补其母。今补其子。何也。予曰。子不知虚 
劳之异乎。难经曰。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此虚当补母。人所共知也。千金曰。心劳甚者。补 
脾气。脾旺则感之于心矣。方治其虚。则补其生我者。与锦囊所谓本骸得气。遗体受荫同义。方治 
其劳。则补其助我者。与荀子言未有子富而父贫同义。此治虚与劳所以异也。 
王好古曰。大抵劳者动也。动非一种。有气血内外之异焉。若劳乎气而无力与精神者。法宜微 
举之。若劳乎血与筋骨者。以四物之类补之。若在脾。内为中州。调中可已。此为有形病也。但见 
外症。则谓之复。非为劳也。如再感风寒是已。 
吴绶曰。劳复病古人所谓如大水浸墙。水退则墙苏。不可犯之。但可安卧守静以养气。设或早 
起劳动。则血气沸腾而发热也。 
喻昌曰。瘥已后更发热。乃余热在内。以热召热也。但热当辨其何在。不可泛为施治以虚其虚。如在半表半里。仍 
用小柴胡和解。在表仍用汗法。在里仍用下法。然汗下之法。即上条用枳实栀豉微汗。下用枳实栀豉加大黄微下也。 
【纲】仲景曰。大病瘥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目】喻昌曰。腰下有水气者。水渍为肿也。金匮曰。腰以下肿。当利小便。此定法矣。乃大病 
后脾土告困。不能摄水。以致水气泛溢。用本汤峻攻。何反罔顾其虚耶。正因水势未犯身半以上。 
急逐其水。所全甚大。设用轻剂。则阴水必袭入阳界。驱之无及矣。庸工遇大病后。悉用温补。自 
以为善。孰知其大谬哉。 
【纲】仲景曰。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目】喻昌曰。身中津液。因胃寒凝结而成浊唾。久而不清。其人必瘦削索泽。故不用汤药荡 
涤。而用丸药缓图。理中丸。乃区分阴阳。温补脾胃之善药。 
【纲】仲景曰。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目】喻昌曰。身中津液。为热邪所耗。余热不清。必致虚羸少气。难于康复。若更气逆欲吐。 
是余邪复挟津液滋扰。故用本汤以益虚清热散逆也。 
【纲】仲景曰。病患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 
令微烦。损谷则愈。 
【目】朱肱曰。大抵新病瘥。多因伤食。便作痞。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等症。可与生姜 
泻心汤。 
陈士铎曰。伤寒火退邪散。胃气初转。是忌急与之食。一得食而胃气转闭。不可复开。此时即 
以药下之。则胃气大伤。而火邪复聚。反成不可解之症。不若禁不与食。则中州之地。自然转输。 
渐渐关开搬运。不至阻隔。方用茯苓、陈皮、山栀各一钱。白芍三钱。陈曲、枳壳、浓朴、甘草各 
五分。麦芽二钱。此方似平平无奇。却调理自然无事。然必待其饥饿之时。方可与服。饱时服之。 
徒滋满闷。伤寒愈后。邪已退。正自虚。理宜补正。但脾胃弱。多食补剂。恐不能受。法当用补胃 
药少。补脾药多。尤不宜补脾药多。而补肾药少。盖肾能生土。土自能生金。金旺则木有所畏。不 
至来克脾土。然则补肾正所以补脾也。方用熟地一两。麦冬、白芍、白术、苡仁各三钱。五味子五分。 
肉桂三分。白芥子一钱。此方专补脾肾二经。不必通补各脏。而各脏无不补也。 
庞安常曰。凡新瘥。只宜先进白稀粥。次进浓者。又次进糜粥。亦须少少与之。不得过吃肉食。 
凡男子大病后。早犯女色而为病者。名女劳复。其候头重不举。目中生花。腰背疼痛。或小腹里急 
绞痛。或憎寒发热。或时阴火上冲。头面烘热。心胸烦闷。活人以 鼠屎汤主之。有热者。竹皮汤。 
千金以赤农散主之。虚弱者。人参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