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9-伤寒论纲目-第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千金以赤农散主之。虚弱者。人参三白汤调下赤衣散。若少腹急痛。脉沉逆冷者。当归四逆汤。加 
附子、吴萸。送下赤衣散。仍以吴萸一升。酒拌炒。熨少腹。凡卵缩入腹。离经脉见。死不可救 
李 曰。复者。其病如初也。新瘥津液未复。血气尚虚。或梳洗言动太早。或思维太过。则成 
劳复。盖劳则生热。热气乘虚。还入经络。未免再复。宜小柴胡汤、麦门冬汤和之。食复者。新瘥 
后胃气尚弱。若恣食欲。不能克化。根据前发热。若用补药。则胃热益增。治须清热消食。轻者腹中 
微满。损谷自愈。重者必须吐下。宜栀豉枳大黄汤。胸痞者。生姜泻心汤。饮酒复病者。黄连解毒 
汤。凡复症。先病七日出汗而解。今复举。亦必七日而解。先病十四日出汗而解。今复举。亦必十 
四日而解。虽三四次复举。亦必三四次发汗而解。但劳复经久不愈。恐成痨瘵。 

卷十六伤寒后症
诸寒热症
属性:【纲】仲景曰。病患身大热。反欲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病患身大寒。反不欲近衣 
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目】朱肱曰。身大热。反欲近衣。此名表热里寒。身大寒。反不欲近衣。此名表寒里热。仲 
景皆无治法。其热在皮肤寒在骨髓者。先与阳旦汤。寒已。次以小柴胡加桂以和其表。其寒在皮肤。 
热在骨髓者。宜先与人参白虎汤热除。次以桂枝麻黄合半汤以解其外。大抵病有标本。治有先后。 
表热里寒者。脉须沉而迟。手或微厥。下利清谷。所以阴症亦 
有发热者。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主之。表寒里热者。脉必滑而数。口燥舌干。所以少阴恶寒而蜷。 
时时自烦。不欲浓衣。大柴胡下之而愈。此皆仲景之余议。 
柯琴曰。此属内因。不是外感。亦不关七情。病在形躯。不涉脏腑。亦不犯经络。故无六经脉 
症可凭。非天时寒热所可拘也。是病只在骨髓。不在皮肤。皮肤之寒热。指天时。不指病。骨髓之 
寒热。是渐积之伏邪。故虽逢天令大寒大热之正气。亦不能除。时大热而反欲复衣。时大寒而反欲 
裸身。病在骨髓。与病在营卫者不同。法当以六味八味二丸。补肾中之真阴真阳。而骨髓之蓄热痼 
寒自愈。 
【纲】仲景曰。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 
阴往乘之。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 
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目】柯琴曰。前条病在骨髓。故着而不移。此病在经络。故寒热反复。却与外感之往来寒热。 
疟疾之鼓寒战栗又不同。寸者阳所治。寸微为无阳。是阳脉不足。故阴寒得上乘阳位。而洒淅恶 
寒也。尺者阴所治。尺弱而血虚。是阴脉不足。故上焦虚阳得以下陷阴部而发热也。夫阴阳互根。 
又以阳为主。治之者。当以扶阳为急。此补中益气之方。为功最巨也。 
【纲】仲景曰。病患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夫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 
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着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 
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 
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着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 
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亡血也。 
【目】柯琴曰。先寒后热。阳微阴弱。具症与上文同。前条病因在血脉虚。此条病因在妄汗下。 
以致亡血而脉微涩也。 

卷十六伤寒后症
瘥后诸病
属性:【纲】仲景曰。大病瘥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汤主之。 
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伤寒解后。虚羸少气。 
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病患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弱。不能 
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目】成无己曰。瘥后脾胃虚。不能制约肾水。归于隧道。故水溢下焦。腰以下为肿也。 
王肯堂曰。千金方瘥后口干喜唾或咽痛。用大枣十枚。乌梅三个。共捣。蜜丸。枣核大。含口 
中。徐徐咽下。或咽痛不愈者。以山豆根凉水浸含。 
庞安常曰。解后津液不足而虚羸。余热未尽。热则伤气。故少气而气逆。与竹叶石膏。所以散 
热调胃也。 
阳明旺于申酉戌。宿食在胃。故日暮微烦。当小下之。以消宿谷。只用栀豉汤。痞硬。加枳实。 
鳌按。以上水气喜唾欲吐微烦四症。皆仲景书所载。但瘥后病正多。如王氏肯堂补遗十四症。 
皆瘥后所常患者。今特采之。条附于后。并录陶节庵瘥后症二条。 

卷十六伤寒后症
附王肯堂补遗瘥后十四症
属性:一、惊悸 伤寒后虚羸。心气乏。力弱。惊悸。多忘。茯神散。伤寒后伏热在心。心虚惊悸。 
龙齿丸。瘥后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梦寐不安。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症。或短气困乏。或 
自汗盗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加味 
温胆汤。 
一、烦热 瘥后夹劳者。心烦热。背膊疼痛。手足无力。不能饮食。柴胡汤。 
一、虚汗 瘥后虚羸。盗汗不止。四肢无力。向晚憎寒。鳖甲散。瘥后虚羸。日夜汗出不止。心 
躁口干。咽喉不利者。黄雄鸡汤。 
一、喘嗽 瘥后肺痿劳嗽。唾脓血腥臭。连连不止。渐将羸瘦。紫菀散。 
一、梦泄 瘥后虚损。心多怔悸。夜梦泄精。牡蛎散。伤寒夜梦。精泄不禁。身体枯燥。瘦瘠 
骨立者。羚羊角散。 
一、失音 伤寒失音不语。二沥汤。 
一、呕哕 瘥后虚羸少力。呕哕气逆。人参汤。 
一、下利 瘥后脓血痢。下部疼痛。诃黎勒饮。伤寒热病。热毒下利脓血。黄连丸。大小便 
自利。腹中痛者。燥肠丸。 
一、腰痛 伤寒汗吐下后。体虚。元脏积冷。气刺腰痛。难于转动。杜仲酒。外贴蚕蛾膏。 
一、不眠 瘥后虚烦不眠。栀子乌梅汤。 
一、遗毒 瘥后汗出不彻。邪热结耳后一寸二三分。或耳下俱肿硬者。名曰发颐。此为遗热成 
毒之所致也。宜速消散之。若缓则成脓为害。初起。宜连翘败毒散。外敷。消毒救苦散。已破。内托 
消毒散。未破亦可服。 
一、昏冒 伤寒汗出愈后。渐觉昏昏不省。如鬼祟之状。或错语呻吟者。此因汗出未尽。邪热 
伏于心包所致。活人用知母麻黄汤以汗之。但虑病后血气空虚。岂可发汗。若脉弱人。宜十味温胆 
汤。加黄连主之。若有寒热潮热。日晡发热者。小柴胡汤随症增损治之。 
一、发豌豆疮 千金方治豌豆疮。只以酒炒黄连一味。水煎服。外以赤小豆末。加青黛。用鸡 
子清和涂。神效。 
一、瘥后虚弱治例伤寒新瘥后虚弱。盗汗不止。当归六黄汤。阳虚无热。恶寒。盗汗无力。下虚者。 
加味黄 建中汤。瘥后阴虚。精血不足。四肢少力。心神不宁。夜梦遗泄。或虚热盗汗。饮食少 
进。不为肌肉。身体羸弱。面色青黄无血色。滋阴补肾丸。或加味补阴丸。亦可。瘥后心神不安。 
夜卧不宁。或多梦不眠。朱砂安神丸。瘥后胃弱食少。加味枳术丸。瘥后脾胃虚弱。不思饮食。养 
脾汤。纵食不能消化者。健脾散。或六君子汤亦可。 

卷十六伤寒后症
又附陶节庵书所载瘥后症二条
属性:一、瘥后昏沉 伤寒后无寒热杂症。但渐变神昏不语。或睡中独语一二句。目赤唇焦舌干。不饮水。 
将稀粥与之。则咽。不与。则不思。心下无痞。心中不满。大小便如常。形貌如醉人。此热传手 
少阴心经也。心火熏肺。所以神昏。名曰越经症。宜陶氏导赤各半汤。胃口有热。虚烦有热者。竹 
叶石膏汤加生姜。 
一、余热不退 伤寒余热不退。通用小柴胡调之。尿赤涩者。柴芩汤。 
刘河间云。伤寒后虚热不已。白虎加苍术、人参。一服如神。汗止身凉。此通神之法也。如此 
则汗下后热不退。不问有汗无汗。俱宜白虎加苍术、人参解之。最妙。伤寒后六经余热不退。宜加 
减凉膈散。余热盛。或发狂言。辰砂益元散。 
发热后。热不解。脉尚浮者。苍术白虎汤。 

卷十六伤寒后症
妇人伤寒
属性:【纲】仲景曰。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深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 
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目】许叔微曰。一妇人患热入血室。医者不识。用补血调气药。延养数日。遂成血结胸。或 
劝用前药。予曰。小柴胡已 
迟。不可行也。无已。则有一焉。剌期门穴。果愈。或问。热入血室何为而成血结胸也。曰。邪气 
传入经络。与正气相搏。上下流行。或遇经水适来适断。邪气乘虚而入血室。血为邪逼。上入肝经。 
肝受邪则谵语而见鬼。复入膻中。则血结于胸也。何则。妇人平居。水当养木。血当养肝。方未 
受孕。则下行以为经水。既妊。则中蓄以养胎。既产。上壅以为乳。皆此血也。今肝气蓄血。并归 
肝经。聚于膻中。结于乳下。故手触之则痛。非汤剂可及。故当刺期门也。 
【纲】仲景曰。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此为热入血室。 
无犯胃气。及上中二焦。必自愈。 
【目】成无己曰。此则不须治而自愈者也。盖经水适来。以里无留邪。但不妄犯。热随血散。 
故自愈。经曰。血自下。下者愈。故只须无犯胃气及上中焦也。所谓妄犯者。盖恐以谵语为阳明内 
实。攻之。犯其胃气也。此无胸胁之邪。刺期门。恐犯其中焦也。此无血结。与小柴胡。恐犯其上 
焦也。小柴胡解散。则动卫气。卫出上焦。动卫气是犯上焦也。刺期门。则动荣气。荣出中焦。动 
荣气是犯中焦也。 
楼英曰。一妇人温病已十二日。诊其脉六七至而涩。寸稍大。尺稍小。发寒热。颊赤口干。不 
了了。耳聋。病数日。经水乃行。此属少阳热入血室也。若治不对病。则必死。用按其症。与小柴 
胡服之。二日。又与此汤加桂、干姜。寒热遂止。又云。我脐下急痛。又与抵当丸微利。脐下痛痊。 
身渐凉。脉渐匀。尚不了了。仍与小柴胡。次日又云。我但胸中热燥。口鼻干。又少与调胃承气汤。 
不得利。次日。又与大陷胸丸半服。利三行。次日。虚烦不乐。亦有所见。时复狂言。虽知其尚有 
燥屎。以极虚不敢攻。遂与竹叶汤去其烦热。其夜大便通。下燥屎数枚。而狂言虚烦尽解。但咳唾。 
此肺虚也。恐乘虚而成肺痿。遂与小柴胡。去人参、姜、枣。加干姜、五味而愈。以上皆用仲景方。 
柯琴曰。前言中风。此言伤寒。见妇人伤寒中风。皆有热入血室症也。 
【纲】仲景曰。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 
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 
柴胡汤主之。 
【目】成无己曰。此须治而愈者也。夫谵语为病邪之甚者。何不类治而愈耶。且胸胁满如结胸 
状。谵语。是邪气留结于胸胁而不去者。故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也。寒热如疟。是邪留于内。故 
血结不行。故须散之也。 
张云岐曰。妇人伤寒中风。自汗头痛。项背强。发热恶寒。脉浮而缓。恐热入血室。故倍加芍 
药。宜桂枝加芍药汤。妇人伤寒。脉浮而紧。头痛身热。恶寒无汗。发汗。恐热入血室。宜麻黄加 
生地黄汤。妇人伤寒身热。脉长而弦。属阳明少阳。往来寒热。夜躁昼宁。如见鬼状。经水适断。 
热入血室。不实满者。小柴胡加牡丹皮汤。大实满者。桃仁承气汤。妇人伤寒。头痛脉浮。医反下 
之。邪气乘虚而传于里。经水闭不行。心下结硬。口燥舌干。寒热往来。狂言如见鬼状。脉沉而数 
者。当下之。宜小柴胡加芒硝大黄汤。 
楼英曰。妇人伤寒。经水适来初断。寒热如疟。狂言见鬼。干姜柴胡汤。 
庞安常曰。妇人室女。伤寒发热。经水适来适断。昼日明了。夜则谵语。如见鬼状。宜小柴胡 
加生地黄汤。亦治产后恶露方来。忽间断欲死。妇人伤寒表虚自汗。身凉。四肢拘急。脉沉而迟。 
太阳标病。少阳本病。经水适断。宜桂枝加附子红花汤。 

卷十六伤寒后症
附录妊娠伤寒治法
属性:朱肱曰。妊娠伤寒。安胎。宜阿胶散、白术散。妊娠伤寒。憎寒发热。当发其汗。宜葱白汤。 
妊娠伤寒。头痛。憎寒壮热。身痛项强。宜芎苏散。妊娠伤寒。头疼发热。遍身疼痛。宜紫苏散。 
亦治胎气不和。凑上心腹。胀满疼痛。谓之子悬。能安活胎。亦下损胎。 
王好古曰。若妊娠伤寒中风。表虚自汗。头疼项强。身热恶寒。脉浮而弱。太阳经病。宜表虚 
六合汤。若妊娠伤寒。头痛身热。无汗。脉紧。太阳经病。宜表实六合汤。若妊娠伤寒中风温之气。 
肢节烦疼。脉浮而热。头痛者。太阳标病也。宜风温六合汤。若妊娠伤寒下后。过经不愈。湿毒发 
斑如锦纹。宜升麻六合汤。若妊娠伤寒。胸胁满痛而脉弦。少阳症。宜柴胡六合汤。若妊娠伤寒。 
大便硬。小便赤。气满而脉沉数。太阳阳明本病也。急下之。宜大黄六合汤。若妊娠伤寒。汗下后。 
咳嗽不止。宜人参六合汤。若妊娠伤寒后。虚痞胀满者。阳明本虚也。宜浓朴六合汤。若妊娠伤 
寒汗下后。不得眠。宜栀子六合汤。若妊娠伤寒。蒸蒸而烦。脉长而大。宜石膏六合汤。若妊娠伤 
寒。小便不利。太阳本病也。宜茯苓六合汤。若妊娠伤寒。太阳本病。小便赤如血者。宜琥珀六合 
汤。若妊娠伤寒。汗下后。血漏不止。胎气损动者。宜胶艾六合汤。若妊娠伤寒。四肢拘急。身凉。 
微汗。腹中痛。脉沉而迟。少阴病也。宜附子六合汤。若妊娠伤寒。蓄血症。不宜用坠胎药下之。 
宜四物大黄汤下之。若妇人妊娠或蓄血。抵当桃仁勿妄施。要教子母俱无损。大黄四物对分之。此 
乃歌诀也。 
楼英曰。妇人有孕伤寒。脉浮头重。腹中切痛。宜桂枝芍药当归汤。妊娠伤寒。自利。腹中痛。 
饮食不下。脉沉者。太阴经病也。宜芍药汤。妇人有孕。发斑变黑色。宜栀子大青汤。 
吴绶曰。孕妇伤寒。六经治例皆同。但要安胎为主。凡药中有犯胎者。切不可用。如藿香正气 
散、十味芎苏散、小柴胡汤之类。有半夏能犯胎。如用。须去之。若痰多呕逆。必欲用之。半夏麴 
则可。凡川乌、附子、天雄、肉桂、干姜、大黄、芒硝、芫花、甘遂、大戟、蜀漆、虻虫、水蛭、 
桃仁、丹皮、干漆、赭石、瞿麦、牛膝等类。皆动胎药。必不可犯。大抵妊娠伤寒。合用汤剂。必 
加黄芩、白术二味。能安胎也。或以二味为末。白汤调下二三钱亦可。如孕妇素弱。加四物汤佐之。 
且如用小柴胡。去半夏。加白术。合四物汤。可以保胎除热。其效如神。余皆仿此。 

卷十六伤寒后症
附录妇人伤寒妊娠服药例
属性:王好古曰。发热恶寒。不离桂枝、芍药。往来寒热。不离柴胡、前胡。大渴引饮。不离知母、 
石膏、麦冬、五味。大便泄利。不离干姜、白术。大便燥结。不离大黄、黄芩。月经适来适断。不 
离小柴胡。胎动不安。不离人参、阿胶、黄芩、白术。要汗。不离姜、豉、旋覆。头痛。不离山栀、 
石膏、前胡。伤暑头痛。不离柴胡、甘草、石膏。满闷。不离枳实、陈皮。胎气不安。不离黄芩、 
麦冬、人参。斑色发黑。不离黄芩、山栀、升麻。 

卷十六伤寒后症
附录产后伤寒治法
属性:朱震亨曰。产后发热恶寒。皆属血气虚。左手脉不足。补血。右手脉不足。补气。凡恶寒发热。 
又腹痛。当去恶血。恶寒发热。乳汁不通及膨者。无子当消。用麦芽二两。炒研作四服。白汤下。 
有子当下。用木通、通草、猪蹄汁。煎服。 
产后才身热。不可发表。并一切苦寒药。 
大凡产后。头痛身疼。不可便作感冒治之。此等多是血虚。或败血作梗。宜以平和之剂与服。 
必效。如玉露散。或四物汤加北柴胡等分。若便以小柴胡及竹叶石膏汤之类。竟不救者多矣。 
吴绶曰。新产后患伤寒。不可轻易发汗。盖有产时伤力发热。去血过多发热。恶露不去发热。 
三日蒸乳发热。或有早起劳动。饮食停滞。一皆发热。状似伤寒。要在仔细详辨。不可便发汗。大 
抵产后。大血空虚。若汗之。则变筋惕肉 。或冒郁昏迷而不省。或风搐搦而不定。或大便秘涩而 
难去。其害非轻。切宜精审。凡有发热。且与四物汤。以芎、归为君。炒白芍、熟地佐之。如发热。 
加软苗柴胡、人参、干姜。最效。盖干姜能引血药入血分。气药入气分。且能去恶养新。有阳生阴 
长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