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做自己想做的人-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立德、立功、立言的三立完人,历来如凤毛麟角,即使“圣人”们也未做到。因为他们大多立德、立言而没有立功。据说清朝的曾国藩做到了“三立”。    
    古代没有“成功人士”这样的说法。“俊杰”和“君子”或许相当于人们敬羡的成功人士。    
    “识时务者为俊杰”,随天下之变而应变的人,应当算成功的了。    
    据《论语》记载,子路曾请教孔子怎样才算君子(成功者)。    
    子曰:“修己以敬。”(修养自我,敬谨自重)    
    “仅此而已吗?”子路再问。    
    曰:“修己以安人。”(以自己的修养使亲近的人安乐)    
    “仅此而已吗?”再问。    
    曰:“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修养自己使所有的百姓安乐,尧舜恐怕也难以做到呢)    
    这也可以说是孔子所定义的成功人士的三个标准和层次:最起码是“修己以敬”,其次是“修己以安人”,最高层次为“修己以安百姓”。    
    至于成功的步骤,儒家在《礼记》中指出了一条路: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此过程中,必须“自强不息”(《周易》),“笃志而体”(《荀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面对逆境,要充满信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    
    要坚持不懈,勇于付出,“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遇必明,虽柔必强。”(《礼记》)    
    同时,向成功者学习,加快成功的步伐,“人有师法而知则速通;勇,则速威;云能,则速成;察,则速尽;辩,则速论。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荀子·儒效》)    
    还要注意把握人际关系的原则,凡事先找自己的原因,“君子求诸己”,多为别人作想“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善则称人,过则称己”,这样,才能“民作让”,“民不争”,“怨益亡”(《礼记》),正所谓“德不孤,必有邻”(《论语》)。    
    在以上前提下,则是见机行事,顺势而为,“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周易》)    
    “得事理则必成功。”(《韩非子》)


《做自己想做的人》 Ⅰ质理结合才能成功

    三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刘劭,在其不朽的人才学专著《人物志》中,对“成功”的规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较为系统的论述——    
    (1)质理结合才能成功。    
    质,就是人的资质;理,即所谓有“事理”。刘劭认为,一个人的资质与事理相应,就产生聪明,这种聪明发展到能充分认识把握有关整理的程度,就能成为这一方面的成功者。    
    这与韩非子“得事理则必成功”的思想不谋而合。    
    那么,什么是“事理”呢?按刘劭的说法,主要有四种:道之理,事之理,义之理,情之理。    
    “道之理”指的是天地自然之理;“事之理”指的是社会、政治之理;“义之理”指的是礼乐教化之理;“情之理”指的是世事人情关系。    
    一个人能否成功,全在于能否认识事理,而认识事理的根本在于具有与事理相应的资质,换句话说,人的主体资质与客观外界的事理相符合,才有成功的可能。    
    刘劭把人的资质分为平淡、警彻、和平、机解四大类型。如果这四种资质与四种事理相应,就能成功,即成为“道理之家”,“事理之家”或“义理之家”和“情理之家”。    
    道理之家,质性平淡,心灵性巧,思维细腻严密,因而最易与自然沟通;道理之家的成功典型是哲学家、科学家等。    
    事理之家,质性机敏,多谋善断,行动果敢敏捷,能迅速处理烦难之事;事理之家的成功典型是政治家、军事家等。    
    义理之家,质性平和,温文尔雅,长于理论的分析解说;义理之家的成功典型是教育家、艺术家等。    
    情理之家,质性机巧,对世故人情了解透彻,能适应及把握各种情况变化;情理之家的成功典型是企业家、商人等。    
    综上所述,人的禀气、质性是成功的内因和根据,有事理则是成功的外因和条件。质理结合才能成功,而质性最终决定了人一生的成就大小。


《做自己想做的人》 Ⅰ发展特长求得成功

    (2)发展特长求得成功。    
    刘劭认为,人有八种能力,即聪、思、明、辞、捷、守、攻、夺。    
    如果一个人同时具备这八种才能,并都很完善,那就“能通于天下之理”,而获大成功;如果只有这八种才能的某一个方面,那就应发展为特长,在一个方面取得突破而成功。    
    也就是,根据自己特长的不同,靠聪慧敏锐成功,靠发明创造成功,靠远见卓识成功,靠能言善辩成功,靠应变能力成功,靠稳慎缜密成功,靠勇猛精进成功,靠论说严密成功。    
    欲成功,必须扬长避短,看准自己的才能,重点发展。


《做自己想做的人》 Ⅰ整合要素取得更大成功

    (3)整合要素取得更大成功。    
    英雄是成功者的典型代表。刘劭认为,英雄是由“英才”的聪、明、智和“雄才”的力、勇、胆六种要素组成的。    
    然而要有所成功,二者必须兼容。    
    为什么呢?因为聪明的人,具有“英才”资质,却无“雄才”所具的胆力,那么他的见解就无法推动;而有胆力的人,具有“雄才”资质,却不具“英才”所具的智慧,那么他的事业也就无法取得成功。    
    因此,“必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可以为英”,“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乃可以为雄”。历史上张良这样的人才可算是“英”的代表,而韩信这样的人才则是“雄”的典型。    
    英和雄的成分在各人身上往往不平衡,比例多的成分就决定了一个人是“英”还是“雄”。“故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只有英、雄平衡的人才能为王。“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如汉高祖刘邦和楚霸王项羽就是这样的“英雄人物”。否则,“徒英而不雄,则雄才不服”;“徒雄而不英,则智者不归往”。    
    因此,“雄”只能得雄才,“英”只能得英才。“一人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与雄。能役英与雄,故能成大业也”。    
    以上仅是中国古代成功思想之沧海一粟。中国古代的“成功学”由此也可略见一斑。只可惜过于庞杂,没有形成专门的体系。    
    我在多年的武学修炼和创业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思考成功的方法,同时潜心研究了古今中外近百名著名成功者的生平传记和文章著述,最后得出结论,成功者尽管时代、环境条件不同,成功的具体方法千差万别,但却有共同的、永恒的成功之道,这就是成功的五大核心要素,或叫做成功的五大基本法则。


《做自己想做的人》 Ⅱ谁在控制我心态(1)

    第二篇无穷力量—积极的心态    
    第一章心态魔方    
    一、谁在控制我心态。    
    心态是人情绪和意志的控制塔,是心态决定了行为的方向与质量。    
    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试验:    
    在一个大教室里,如果你周围有熟人、朋友,也有你不认识的人。当要求每一个人与四周的人握手致意时,人们将怎样想怎样做呢?有的热情,有的勉强,有的做得好,有的做得不好;有的就只找认识的人,否则就不愿做……    
    握手应该人人都会吧,既不需要知识、阅历,更与智商技能无关,而仍然质量参差,因人而异,就因为握手的对象不同时,你的心态不同。    
    心态就是内心的想法,是一种思维的习惯状态。荀子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意即“心”是身体的主宰,是精神的领导。    
    心态使人做出超常的行为。    
    战国时卫国有一个叫弥子瑕的人,因为长得俊美而深得卫王宠爱,被任命为侍臣,随驾左右。    
    有一次,弥子瑕因为母亲生病,就私驾卫王的马车回家探视。按当时卫国的法律,私下使用大王车马者,当处以斩断双脚的刑罚。    
    卫王知道此事后,不但没有处罚弥子瑕,反而称赞他:    
    “子瑕真孝顺啊!为了生母的病,竟然忘了刑律。”    
    又有一天,弥子瑕陪同卫王游果园,弥子瑕摘下一个桃子,吃了一半,另一半献给卫王。卫王高兴地说:    
    “子瑕真爱我啊!好吃的桃子不愿独享,献给我吃。”    
    多年以后,弥子瑕年老色衰,卫王就不喜欢他了。有一次,弥子瑕因小事不慎,卫王就生气地说:    
    “弥子瑕曾经私驾我的车,还拿吃剩的桃子给我吃。”    
    在数落弥子瑕的罪状之后,就罢免了他。    
    卫王对弥子瑕同一桩事情前后的不同态度,就是因为卫王的心态不同了。“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这些不平常的举动,就是心态在起作用。    
    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又说,“兵强于心而不强于力”。这都是在强调心态的极端重要性。    
    生活中随时可见不同的人对同样一件事持有不同的看法,并且都能成立,都合逻辑。比如同样是半杯水,有人说杯子是半空的,而另一个人则说杯子是半满的。水没有变,不同的只是心态。心态不同,观察和感知事物的侧重点就不同,对信息的选择就不同,因而环境与世界都不同。心态给人带上了有色眼镜和预定频段的耳机,人们于是只看到和听到他们“想”看和“想”听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境遇并不完全是由周围的环境造成的。    
    犹太裔心理学家弗兰克在“二战”期间曾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三年,身心遭受极度摧残,境遇极其悲惨。他的家人几乎全部死于非命,而他自己也几次险遭毒气和其他惨杀。但他仍然不懈地客观地观察、研究着那些每日每时都可能面临死亡的人们,包括他自己。日后他据此写了《夜与雾》一书。    
    在亲身体验的囚徒生活中,他还发现了弗洛伊德的错误。作为该学派的继承人,他反驳了自己的祖师爷。    
    弗洛伊德认为:    
    人只有在健康的时候,心态和行为才千差万别;而当人们争夺食物的时候,他们就露出了动物的本性,所以行为显得几乎无以区别。    
    而弗兰克却说:    
    “在集中营中我所见到的人,完全与之相反。虽然所有的囚徒被抛入完全相同的环境,但有的人消沉颓废下去,有的人却如同圣人一般越站越高。”    
    


《做自己想做的人》 Ⅱ谁在控制我心态(2)

    有一天,当他赤身独处囚室时,忽然顿悟了一种“人类终极自由”,这种心灵的自由是纳粹无论如何也永远无法剥夺的。也就是说,他可以自行决定外界的刺激对本身的影响程度。因此“什么样的饥饿和拷打都能忍受”。“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高僧一年四季只穿件单薄的衲衣而无严寒酷暑之苦;高士伟人镇定自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猛虎趋于后而心不惊”;关羽中毒箭,华佗为其无麻醉刮骨,铮铮有声,而关公一边接受“治疗”,一边谈笑风生,与人对弈。这完全验证了“幡动?心动!”的禅门机锋。说到底,环境对人的影响程度,完全取决于自己;如何看待人生,也完全由自己决定,由我们的心态决定。    
    同样是身陷囹圄,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遭遇和结果与弗兰克不同,但都能在一种稳定的心态下,使自己的人格得到最终的维护。    
    文天祥被俘后,元朝统治者费尽心机劝降,均告失败。于是重枷大镣,把文天祥囚禁起来,企图通过肉体折磨使他屈服。一关就是四年。    
    文天祥所处的牢房,是一间低矮狭小、昏暗潮湿的土室,老鼠成群,恶臭四溢;夏秋之际,度日尤为艰难。“或时日杲杲,或时雨淋淋,方如坐蒸甑,又似立烘,水火交相禅,益热与益深。酷罚毒我肤,深忧烦我襟。”    
    但这种肌肤之痛,文天祥等闲视之,丝毫没有动摇报国的坚强意志。他在囚中吟哦不绝,以诗歌作为斗争的武器,“如精钢之金,百炼而弥劲”。    
    他在《偶成》诗中写道:    
    “昨朝门前地少裂,今朝床下泥尺深。人生世间一蒲柳,岂堪日炙复雨淋。起来高歌赋离骚,睡去细和梁父吟。已矣已矣为何道,犹有天地知吾心。”    
    他向往屈原的九死无悔,嘉叹孔明的鞠躬尽瘁。    
    文天祥把生活环境中包围着他的邪恶之气,归结为七种之多:水气、土气、日气、火气、米气、人气、秽气。“当此夏时,诸气萃然”,而自己是“狱中孤愤长”,“孤臣腔血满”,只凭着一股浩然之气(心态),“俯仰其间,幸而无恙”。他豪迈地宣称,“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于是奋笔写出了那篇义薄云天、光耀古今的不朽诗篇——《正气歌》。    
    正是:心中有祖国,外界环境奈我何?!    
    文天祥最终视死如归,舍生取义,实践了自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伟大誓言。    
    后人赞道:    
    “忠肝义胆不可状,要与人间留好样。”    
    这就是文天祥的心态,文天祥的选择。    
    深禅师和明和尚云游四方,这天夕阳西下,他们来到了淮河边上。    
    一个渔人正在收网,满河的水都被夕阳映红了,那些入了网的鱼儿跳跃着,闪闪发光。    
    渔人边拉网边说道:    
    “罪过罪过,在师父们面前做这种活儿。”    
    明和尚闭目说道:    
    “俗家也要养家活口,阿弥陀佛!”    
    忽然,有条鱼儿身子一跃过网,仿佛箭一般射入水中。    
    深禅师看在眼里,对明和尚说道:    
    “明兄,真机灵啊!它完全像个禅僧。”    
    明和尚对着那泛起涟漪的水面,回答道:    
    “虽然这样,还不如当初别撞进罗网里更好。”    
    深禅师笑了起来,说:    
    “明兄,你省悟得还不够哩。”    
    明和尚一直不明白深禅师的话,半夜仍在河边徘徊思索。    
    河水闪着幽幽的光静静向前流去——    
    是了,是了,那鱼儿进了网里与没进网里,只是外在的区别,其实自性都丝毫没变啊!    
    正如安东尼·罗宾所说:    
    “除非我的意识同意,否则任何事物都无法影响我!”


《做自己想做的人》 Ⅱ一念之差有多大

    二、一念之差有多大    
    从成功学的角度看,心态只有两种:积极的和消极的。    
    面对相同的夕阳,有人低叹: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这是一种心态的写照。    
    有人反对说: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朱自清),这是一种心理状态。    
    而有人则高歌:    
    “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叶剑英),这已全然是另一番心灵境界。    
    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别,但这种差别却往往造成了人生结果的巨大差异:很小的差别就使人生的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结果的成功与失败。    
    美国成功学院对1000名世界知名成功人士的研究结果表明:积极的心态决定了成功的85%!    
    我们回想一下身边的人和事。同样都是聪明的孩子,学习成绩却有好坏优劣之分;学习不好,不是智力问题,而是不认真听讲,不认真学习,不认真做作业。“认真”是什么,认真并不是智慧,而是“心态”!同样是工人、职员,有人为五好员工、劳动模范,有人却为阿混,真正的区别仅在于谁更积极、更努力、更负责,而不是聪明才智和技能。积极、努力、负责都是“心态”。社会精英、领袖伟人,他们的成就,取决于付出甚至牺牲的多少。愿意付出、牺牲,绝非方法问题,确确实实来源于心态。    
    让我们来听听两位举世公认的成功者,他们是怎么说的。其中一位靠“实干”而蜚声世界,另一位则靠“空想”流芳百世。他们就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