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08-君子为什么斗不过小人-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六章 小人借刀君子难防嫁祸于人,自取渔利

    春秋末期,齐简公派国书为大将,兴兵伐鲁。鲁国实力不敌齐国,形势危急。孔子的弟子子贡分析形势,认为只有吴国可与齐国抗衡,可借吴国兵力挫败齐国军队。于是子贡游说齐相田常。田常当时蓄谋篡位,急想铲除异己。子贡以“忧在外者攻其弱,忧在内者攻其强”的道理,劝他莫让异己在攻弱鲁中轻易主动,扩大势力,而应攻打吴国,借强国之手铲除异己。田常心动,但因齐国已作好攻鲁的部署,转而攻吴,怕师出无名。子贡说:“这事好办。我马上去劝说吴国救鲁伐齐,这不是就有了攻齐的理由了吗?”田常高兴地同意了。    
    子贡赶到吴国,对吴王夫差说:“如果齐国攻下鲁国,势力强大,必将伐齐。大王不如先下手为强,联鲁攻齐,吴国不就可抗衡强晋,成就霸业了吗?”子贡马不停蹄,又说服赵国,派兵随吴伐齐,解决了吴王的后顾之忧。    
    子贡游说三国,达到了预期目标,他又想到吴国战胜齐国之后,定会要挟鲁国,鲁国不能真正解危。于是他偷偷跑到晋国,向晋定公陈述利害关系:吴国伐鲁成功,必将转而攻晋,争霸中原。劝晋国加强备战,以防吴国进犯。    
    公元前四百八十四年,吴王夫差亲自挂帅,率十万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齐国,鲁国立即派兵助战。齐军中了吴军诱敌之计,陷于重围,齐师大败,主帅及几员大将死于乱军之中。齐国只得请罪求和。夫差大获全胜之后,骄狂自傲,立即移师攻打晋国。晋国因早有准备,击退吴军。    
    灵魂透视:    
    子贡充分利用齐、吴、赵、晋四国的矛盾,巧妙周旋,借吴国之“刀”,击败齐国:借晋国之“刀”,灭了吴国的威风。鲁国损失微小,却能从危难中得以解脱,这次游说可以说是将借刀杀人的计策发挥得淋漓尽致。


第六章 小人借刀君子难防精英脱险,小人借刀不灵

    赵元吴(即李元昊)是宋朝西夏国的国君,他的父亲李德明,曾上表宋朝表示归顺,被宋朝封为西平王。他死后由其儿子李元吴继位,公元139年(宋仁宗赵祯宝元二年),李元吴自行称帝,国号大夏,史称为西夏。李元吴即位称帝后,宋朝削夺了他的官职封号,于是两国激烈对立起来。    
    这时,吕夷简已是朝中宰相,而年轻得多的范仲淹此时才是一个右司谏。他向赵祯皇帝敬献《百官图》,指斥丞相吕夷简使用人才不够公正,心胸狭窄。赵祯皇帝没有主见,便将范仲淹这个《百官图》去征求宰相吕夷简的意见,吕夷简恼羞成怒地说:“此乃范仲淹迂阔之论,不应该将他留在朝中,让他去担任环庆路经略招讨使,去平息西夏李元吴的叛乱。”    
    仁宗赵祯果然依照吕夷简的建议,撤销了范仲淹在朝廷的右司谏职务,让他去当环庆路招讨使。当时的环庆路,完全处在西夏国王李元吴的挟持控制之下。而招讨使的主要职务便是平息内外的叛离活动。吕夷简把范仲淹派到那里去,很明显是要借李元吴的刀,来杀了政治上的仇敌范仲淹。    
    还好范仲淹很有才能,他到任环庆路招讨使之后,一方面使李元吴的军队无隙可乘,另一方面实行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当地主要的居民汉、羌两族和睦相处,使李元吴离间汉、羌两族之间民族矛盾的图谋没有得逞。    
    灵魂透视:    
    尽管吕夷简的“借刀杀人”之计没有成功,但是,他的用心却万分险恶。明为朝廷为皇帝着想,实为铲除异己。古代的奸臣们最擅长也最成功的手段就是把自己卑鄙的目的隐藏在曲意奉承、奴颜婢膝的笑脸之下。他们把帝王们哄开心,对他们言听计从,他们借着帝王的手打击忠臣义士,铲除异己。许多忠臣良将,白白死在这些人的手里,而这些人所用的手法无非是“挂羊头卖狗肉”,而且守口如瓶,从不告诉别人这是狗肉,于是自然许多人上当,我们虽非阴险恶毒之人,但是对付身边这种小人就要学习借鉴了,采取以牙还牙的方式将之请入“瓮”中。


第六章 小人借刀君子难防“静”字是保身立业的法器

    我们身边善于借机经营的大有人在,当你把你的机遇写在脸上时,那就等于向世界宣布你发现了宝藏,这些人岂能不打击你以分一杯羹,甚至置你于死之后独吞。所以全部人都知道的机遇最易被小人冲击。    
    宗吾在著作中提出一个故事:西汉末年王莽篡位,贪婪无度。统治秩序极其混乱,人民苦不堪言,绿林、赤眉两军适时打起反王旗帜,共图大业。但起义军内部不和,经常为权势而争斗不已。公元23年,绿林军内部为争权夺势。设计杀死了刘秀的哥哥。刘秀得知后,赶紧从外地奔回“请罪”。缄口不提兄弟两人在昆阳大捷中的功绩,不为哥哥服丧,也不与哥哥的旧将交谈,在绿林众将面前言谈举止和原来一样,丝毫看不出悲哀的样子。这样,刘秀骗过了当时已被拥立为帝的刘玄和诸多参与谋杀哥哥的将领的眼睛,保住性命并渐渐取得他们的信任,以致后来刘玄还糊里糊涂地派他去河北进行扩展势力的重要工作。刘秀趁此良机在河北境内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待羽翼丰满之后才拥兵自立,一举打败绿林军,杀了刘玄,自己当上了东汉的开国皇帝,这才有了历史上的“光武中兴”。    
    灵魂透视:    
    面对小人的险恶阴谋,处在危险的境遇中,最有效的护身法器就是一个“静”字。能静下来,君子的未来一定辉煌。


第七章 君子避祸保身有道君子避祸  保身有道

    君子败在小人手里,被小人残害得死去活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君子胸中有一股浩然正气。这股正气使君子说话和行事,都表现出刚直不阿、不苟权贵、恪守人格的高风亮节。但是,如果不能审时度势,因事利导,与世推移,势必轻失名利,甚至于轻失生命。明智之举,是能够保存自己,再求克制顽敌。


第七章 君子避祸保身有道行止有度,保身有道

    陈敬仲,名叫陈完,是春秋时陈国国君陈厉公的儿子。当时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道德异常混乱。在争权夺利的斗争中陈宣公的太子被杀,而陈敬仲带着家人逃到了齐国。    
    齐国的国君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他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联合诸候,抵挡住了北面山戎和南面荆楚的进攻,保护了中原地区的许多中小国家。他很注重任用人才,不计前嫌,重用管仲治国,已成了妇孺皆知的佳话。    
    齐桓公早就听说陈敬仲德才兼备,在陈国很有声望,心中很想与他会面,只是苦于没有机会。陈敬仲刚到齐国,齐桓公便迫不及等地接见了他。一席交谈,齐桓公顿生相见恨晚的感觉,他立即决定让陈敬仲做卿。卿在当时是一种高官,一般是不轻易让别国的人做的,能做齐国的卿,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美事。陈敬仲恭敬地向齐桓公施了一礼,辞谢道:“我在陈国被逼得无栖身之所,只好逃到贵国来寄居。如果承蒙您的恩典,让我有幸能在您的宽厚的政教下生活,就心满意足了。我本是个不明事理,没有什么才能的人,您不责怪我,我已感恩不尽,哪敢贪图富贵,巴望做卿那样的高官呢?况且,让我这样一个客居贵国的无能的人做官,一定会招致人们对您的非议,我又怎能给您添麻烦呢?这件事万万不可。”    
    齐桓公见他再三推辞,情真意切,也就没有再难为他,而是让他做了“工正”管理各种工匠。    
    陈敬仲做了“工正”后,表现很出色,齐桓公对他的才能更加赏识,经常与他一起讨论国事,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日益亲密。    
    有一天,陈敬仲请齐桓公到家中喝酒。齐桓公兴冲冲地带着随从人员来到陈敬仲家中,酒席已摆好在庭院中了。    
    这天,风和日丽,加上庭院中景色雅致,布置得体,桓公一见,早将那些烦人的政务抛到了脑后,忍不住开怀畅饮。    
    席间,桓公与陈敬仲一起评古论今,臧否人物,越说越投机。说到高兴处,情不自禁地相视哈哈大笑;谈到气愤处,不免要摩拳擦掌、扼腕长叹。    
    俗话说“酒逢知已千杯少“,桓公的酒量本已不小,加上遇上陈敬仲这样一个知己,更是海量了。左一杯,右一杯,一直喝到太阳落山,桓公已有几分醉意。但他仍觉得没有尽兴,吩咐左右:”赶快点上灯火,我要与陈大夫再喝几杯。“    
    陈敬仲起紧站起来,恭恭敬敬地说:“不能再喝了!我只想白天请您喝酒,晚上就不敢奉陪了!    
    桓公感到有点失望,脸上露出不高兴的神情,说:“我与你正喝到兴头上,你怎么能扫我的兴呢?”    
    陈敬仲诚惶诚恐地解释道:“酒宴是一种礼仪性的活动,只能适可而止,不能过度。如果您因为跟我喝酒而没把握住分寸,遭到别人的指责,我怎能逃及罪责呢?所以,请您原谅,我实在不能执行您的命令。”    
    桓公一想也有道理,便不再坚持了。    
    玩乐不上瘾,饮酒不贪杯,好色而不淫,是做人的一种境界。喝酒误事的事常有,但在酒桌上不贪杯者鲜见。喝酒不贪杯,是一种修养,也是一个人的美德,陈敬仲跟自己的主子齐桓公一起喝酒,仍然做到饮酒适度,并能劝说齐桓公适可而止,这不是一般常人能做得到的。且不说当部下的在酒桌上总想表现自己,希望主子留下好印像,就是平等的朋友之间在酒桌上喝出了情绪,也难控制酒量,从这一点上看,陈敬仲才是真正的有修养的男子汉,他不卑不亢,有理有节,意志坚定,其品格实在令人钦佩!    
    灵魂透视:    
    陈敬仲确实是一个避祸保身有道的明智君子。如果他不这样做,而且冒然接受了高官厚禄,谁又能保证他的上司有朝一日不拿他开刀问斩呢?


第七章 君子避祸保身有道忍得小失成大事

    萧何协助刘邦、吕后平息了韩信、陈豨、英布的叛乱,尤其是他施用计谋帮助吕后诛杀了淮阴侯韩信,除掉了刘邦的一块心病,使刘邦格外高兴。刘邦立即派使者封萧何为相国,增加食邑五千户,还派了一个由五百卫卒、一名都尉组成的卫队,护卫相国。    
    群臣见萧何升官加爵,都来庆贺。惟独召平原忧心忡忡,他替萧何捏一把汗。    
    召平原是秦朝的东陵侯。秦亡之后,他成了贫穷的布衣,住在长安城东,以种瓜维持生计。他的瓜种得好,闻名遐迩,人们称它为“东陵瓜”。    
    召平原也随着“东陵瓜”而出了名。他与萧何也因此成为莫逆之交。    
    萧何见召平原满面悉容,大惑不解。当宾客散去以后,他悄声问道:“我升为相国,群臣来拜贺,你为何不快?”    
    “唉!”召平原心事重重,“灾祸开始找你了。你想一想,现在既然没有战事,圣上为何给你派卫队?他并非宠爱你,而是防范你呀!我劝你辞谢封赏,并且把家私财产捐给汉军,以解除圣上的怀疑……”    
    萧何依召平原计而行,刘邦果然欢喜,不再怀疑萧何。    
    第二年,刘邦率军到外地平叛,因不放心朝政,经常派全都回京探视情况。萧何为此忧心忡忡。    
    召平原和一些门客提醒萧何说:“你遭受灭族之灾的日子不远喽,你身为相国,居百官之上,功劳又名列第一,难道功名还能复加吗?你入关中,已经十余年了,军民都归顺于你,你的力量能够颠覆关中,所以圣上对你放心不下呀!”    
    “既此,我如何才好?”萧何有些忐忑不安。    
    “你多买田地,广置房舍,故意败坏自己的名声,羞辱自己,这样圣上就会心安了……”    
    萧何觉得有道理,就按照召平原所说,认真地为自己预留退路。    
    刘邦了解到真相后,表面上非常气愤,说要拿萧何是问,安抚了民众,内心却在窃喜,他以此认为萧何胸无大志,根本不足为虑,从此便放松了对萧何的戒备,萧何也得以从容地全身而终。    
    灵魂透视:    
    萧何的自侮,和小人的自轻自贱不同。不这样,又怎能避免祸乱呢?因此,并不应把正常人为避难保身而采取的伪装招法说成是小人勾当,不然,天下君子还有活路吗?


第七章 君子避祸保身有道激流勇退,英才保身

    春秋末年,范蟸为了谋取功名,到越国辅佐越王勾践,被封为大夫,后升至上闺怨军。    
    此时,越国与吴国结仇,吴王夫差日夜操练兵马准备攻越,越王勾践想先发制人去伐吴。范蟸就劝阻勾践说:“大王不能这么做,我听说兵器是不吉利的东西,战争是违背道德的,争斗是各种事情中最末等的事,违背道德,好用凶器,干末等之事,老天爷也是不赞成的,所以无故起兵是不利的。”但是勾践不听劝告,于是吴越两军交战,结果越军大败,越王勾践被吴军包围。这时,勾践悔之莫及,就向范蟸请求救国之策。因此,范蟸就建议勾践派人去给吴王送厚礼,并向他们求和。于是勾践就派文种去向吴王求和。    
    文种多次求见,吴王夫差才同意勾践的请求,撤兵回国,但要把勾践夫妇带回吴国做臣子并伺候自己。勾践把国家大事托给大夫文种,自己带上夫人和范蟸到吴国去做人质。到了吴国,夫差让他们住在先王坟墓旁的石头屋里,为吴王养马。吴王每次出去,都要勾践为其拉马。范蟸就更苦了,他在人前与勾践一起伺候吴王,在人后还要伺候勾践,还得不断活动,给人送礼,观察形势,勾践有时忍不住了,范蟸还得安抚他,以免前功尽弃。这样经过三年的痛苦生活,吴王夫差认为勾践真的臣服自己了,于是就把他们放回越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为了能使自己牢记亡国的耻辱,不让在卧室内铺放锦绣被褥,只铺上柴草,还在屋里挂一个苦胆,每次吃饭之前,都要尝一尝胆的苦味。勾践觉得范蟸的才能和忠诚都可信任,就打算把国政交给他,范蟸却说:“操练兵马、行军打仗,文种不如我;治理国家、安抚百姓,我不如文种。”于是勾践就把国家政事交给文种,让范蟸负责操练兵马。    
    后来范蟸在苎萝山上找到一个名叫西施的美女,说服她为国舍身。范蟸亲自把西施送往吴国,夫差一见马上就被迷住,日夜与西施在姑苏台上作乐。西施牢记范蟸的嘱托,总在夫差面前说越国好话,于是夫差就放松了对勾践的警惕。从此,越王勾践礼贤下士,在范蟸、文种两人的齐心辅佐下,经过十年艰苦奋斗,使得越国实力逐渐强盛了,并做好向吴国复仇的准备。    
    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年),越国出兵打败了吴国,从此不再向吴国称臣进贡。五年之后,即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年),越军攻到姑苏城下,围城三年,终于彻底打败吴军,夫差自杀。然后勾践率越军横行于江淮一带,成了霸主。    
    后来越王勾践论功行赏,范蟸作为一个从始至终辅佐勾践完成霸业的有功之臣,官超过计划上将军。然而他却不恋虚名,不图富贵。作为大臣,他辅佐主公完成了大业,圆满地完成了自己一生的事业。    
    功德圆满之后,范蟸要开辟自己新的生活。于是,他给勾践留下了一封信,信中他告诉越王勾践:“当年主公受辱于会稽山,主辱臣死。现在天下已定,请主公给臣下降罪处死。”之后,范蟸乘船不辞而别,永远地离开了越国。在走的时候,范蟸没有忘记老朋友文种,也给他留下一信,说明鸟尽弓藏的道理,并劝他也远走高飞。但是文种并没有听从范蟸的劝告,终于被勾践逼得自杀了。    
    范蟸泛海北上来到齐国,更名换姓为夷子皮。他带领儿子们不问政事,只经营生产,没有多久,家产多达千万。齐国国王听说他有如此才能,叫他当宰相。他吧息道:“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引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于是他又交还相印,散发资财,只带亲属和少量珠宝,离开了齐都,躲到陶这块地方,从此改名为陶朱公。    
    范蟸在陶居住了十九年,曾经“三致千金”,就是散了又挣、挣了又散三次,成为天下首富。后来他又离开了陶地,只带着西施,浪迹太湖,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    
    名利财货,声色犬马,这一切令人心迷神醉,永无止境地追逐,结果使人身体精神两受疲累。范蟸助越灭吴后,他的个人成就已臻至顶峰,此时抽身引退,弃政从商。之后,又千金散尽,隐居江湖,不被外物所蒙蔽,实在生活得惬意自如。    
    灵魂透视:    
    范蟸深知勾践的性情,可共患难不可共荣华的小人性情。因此,他果断地抛弃功名利碌,不贪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