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08-君子为什么斗不过小人-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灵魂透视:    
    范蟸深知勾践的性情,可共患难不可共荣华的小人性情。因此,他果断地抛弃功名利碌,不贪婪“走钢丝”式的上层仕途,及时退出激流险滩,确是明智之举。


第七章 君子避祸保身有道苦忍大悲保身创大业

    王莽末年,刘秀的哥哥刘褾是最早起兵反抗王莽的,威名远扬,众心拥戴。因此更始皇帝刘玄在心里对他产生了极大的猜忌,于是就找机会在宛城将刘褾无端地杀害了。    
    地皇四年,起义军各路将领为了扩大队伍,增加号召力,一致认为应当立一位刘氏宗室做皇帝。当时,他们看中了生性懦弱、又无兵权、便于控制的刘玄,让其即皇帝位,建立“更始”政权。    
    在攻克宛城和昆阳的战役中,刘褾虽然没有公开争夺皇帝的宝座,但他的部将却都为他没能当上皇帝而愤愤不平。因而在刘玄称帝时,刘稷气愤地说:“此次起兵图谋复汉大事的,本是刘褾、刘秀兄弟,今天称帝的刘玄可做了些什么?”刘玄因此怀恨在心,为了惩戒刘稷,他为抗威将军。刘稷不肯受命,刘玄就下令逮捕他。当要诛杀刘稷时,刘褾表示反对,并为之与刘玄争辩。这时有人趁机劝刘玄杀刘褾,这正中刘玄的心意。于是,刘褾与刘稷在同一天惨遭杀害。    
    当刘秀听到此消息时,内心十分悲愤,然而表面上仍十分镇定。因为此时的刘秀处在弱势地位,他深知自己稍有问题,就会遭到杀身之祸。于是,他就表示出合作的态度,立即前去朝见更始帝,向他谢罪。然而对于自己在昆阳所立的战功,刘秀却从来身别人提起。他也不为刘褾服丧,仍像平常一样吃喝谈笑,对刘玄杀兄之事一点也不在意。刘秀的坦然神情,使得更始帝等人解除了对他的猜忌。这时更始帝也觉得对不起刘秀。其实刘秀一直都将仇恨压在心头,他经常暗中哭泣,泪湿枕席,决心为兄长复仇,取代刘玄。    
    后来,刘秀以破虏大将军行大司马事的身份到了河北,镇慰州郡,大力罗致人才,招兵买马,开始了自己统一中国的伟大事业。    
    事实上,忍耐不是胆小怕事,而是对真实感情的一种掩饰,是为了保全自己而不是苟全性命。忍耐只是暂时的,最终是要大有作为的。    
    灵魂透视:    
    君子保身并不是消极的沉沦,而是为了保存自己创大业,不然的话,还有什么意义呢?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今大有作为的君子,在成功创业过程中,无不忍受了常人风气无法忍受的苦痛,其中包括闪躲小人伤害。看来,做君子还是以先保身再成业的好。


第七章 君子避祸保身有道屯田避祸

    这个智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五回“诏班师后主信谗,托屯田姜维避祸”。    
    当姜维在祁山一带同魏将邓艾殊死战斗时,后主刘禅在成都听信宦官黄皓的话,依恋酒色,不理朝政。朝中大臣因后主荒淫,对国家前途不免忧心忡忡,一时之间,贤人逐渐离去,而小人却乘虚而入。当时有个名叫阎宇的右将军,什么功也没立,只因善于巴结宦官黄皓,居然位居高官。他听说姜维在祁山战斗不利的消息,便求黄皓对后主刘禅说:“姜维一次又一次出兵都毫无建树,可以让阎宇代替他。”后主自然听从,便派出使臣,携了诏书,命他班师。他无可奈何,只好从命。    
    回到汉中以后,姜维安排人马,便同使者一起到成都去面见后主。可后主一连十天都不上朝,姜维心中十分疑惑。这一天来到了东华门,正好遇见秘书郤正。姜维问他:“天子要我班师,你知道是什么缘故吗?”郤正笑着回答:“大将军怎么还不知道,这是黄皓为了让阎宇立功,请求朝廷,发出诏书召回将军。后来又听说邓艾善于用兵,估计阎宇不是他的对手,这事才又搁下不提了。”姜维一听此言,不由大怒说:“我一定要杀掉这个奴才!”郤正制止他说:“大将军继承诸葛武侯的事业,责任大,职权重,怎么能那么感情用事?如果闹得天子都容不下你,那可就不妙了。”姜维很感激地说:“先生的话很有道理。”    
    第二天,后主与黄皓在皇宫后花园设宴饮酒,姜维领几个人直接进来。早有人向黄皓通风报信,黄皓慌忙躲到花园的一角。姜维来到亭下,叩拜后主,流着泪说:“臣将邓艾已围困在祁山,陛下接连降下三道诏书,召我回朝,不知陛下是什么意思?”后主默默不语。姜维又说:“黄皓奸邪狡猾,专擅朝政,与东汉末年那些祸乱国家的宦官没什么两样。应早早杀掉此人,朝廷才可以安宁,中原才可以恢复。”后主笑着说:“黄皓不过是一个供使唤的小臣,就算他专权,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你又何必把他放在心上?”姜维叩头说:“陛下今日不除黄皓,灾祸很快便会降临了!”后主说:“爱一个人便愿意他活下去,恨一个人便要他死,你怎么连一个宦官也容不下?”说着便命人到花园一侧去找来黄皓,让他向姜维叩头请罪。黄皓哭鼻子抹眼泪地说:“我不过是伺候皇上罢了,并不曾干预国政。将军千万不要听信外人的传言,想要杀我。我这条小命就掌握在将军的手里,还请将军可怜我。”说罢又是叩头,又是哭嚎。    
    姜维愤愤出,见郤正,将这些情况详详细细地告诉了他。郤正说:“将军将有大祸临头了。将军若有个三长两短,国家也就完蛋了。”姜维说:“请先生教我保国安身的办法。”郤正说:“陇西有一个地方,名叫沓中,那里土地十分肥沃。将军何不仿效诸葛武侯屯田的事,上报天子,前往沓中屯田?这样,一可以收获粮食以供军中之用,二可以夺取陇右大片土地城池,三可以使魏国军队不敢对我汉中累举妄动,最后,将军在外握有兵权,谁也不敢算计你,可以避祸。这就是保国安身的办法,将军应早早去实行。”姜维大喜,道谢说:“先生的话真是金玉良言。”    
    第二天,姜维上表后主,要求去沓中屯田,仿效诸葛亮,后主答应了,他便回到汉中。    
    灵魂透视:    
    要学会避祸自保,避免与敌手正面相撞,防止自己得不偿失。这种谋略的表现形式很多,可以从时间上分为防患于未然和补救于事后,可以从态度分为积极遏制和消极避让,可以从手段上分为正当和歪曲。“走”或“不走”有时的确要费一番思量。该走的时候不走,不该走的时候又走了,都会产生困扰。


第七章 君子避祸保身有道刚柔并举,进退有法

    范文程21岁投奔努尔哈赤,尽管努尔哈赤“轻贱汉人,抚养满州”,但他凭着一颗忠心,处处小心,很快便取得了信任。到皇太极继承汗位,他安邦定国、运筹帷幄,深得皇太极的信赖和恩宠。皇太极死后,爆发了满州贵族内部争夺帝位的斗争,不少人被黜被杀,但他保持谋臣的公允地位,超然于斗争漩涡之外,没有陷进去。顺治帝即位时,摄政王多尔衮独揽大权。在明朝灭亡之初,他建议多尔衮率军入关,夺取中原,配合十分默契。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他有自知之明,依靠自己的智慧,应付自如,终于功成名就。    
    但是进入北京以后,由于范文程功绩卓著,被进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回拖沙喇哈番,赐号“巴克什”后又进二等精奇尼哈番。随着范文程声望的提高,自然会同大权独揽的摄政王多尔衮发生矛盾。多尔衮为了加强自己的影响,毅然摒弃范文程所提倡的争取民心的宽厚政策,而范文程并未随声附和。    
    顺治三年(1646),多尔衮对范文程发出警告:“现在国家各项事务,各有专属。”用以限制范文程的权力。之后,多尔衮又对范文程说:“你们这些内官对于国家事务,应及时报告。”而范文程回答说:“文程等朝夕在王左右,凡有闻见,无不面启,候取进止,毋庸具体敷陈。”他这样依然故我,终于在顺治三年和多尔衮矛盾激化。这年八月,甘肃巡抚黄图安呈请终养,多尔衮以范文程擅自关压辅政王济尔哈朗为借口,小题大做,将其“下法司勘问”。虽然未被罢官,但权力却被限制和削弱。范文程只好处处小心、明哲保身了。    
    顺治五年,满洲贵族权力斗争激化,多尔衮革去济尔哈朗亲王的爵位,幽毙了肃亲王豪格。不久,多尔衮命亲信大学士刚林、祁充格同范文程一起删改太祖实录。这是一件关系重大的事情,一旦政局变化,将招来杀身之祸。但如违命不从,亦将获罪。范文程为了保全自己,凭借自己的机智和谨慎,终于化险为夷。他以养病为由,闭门不出,使自己不致更深地陷入删改太祖实录的活动。结果不出范文程所料,多尔衮死后两个月,被控犯有“谋逆”的罪,顺治帝下诏“削爵撤庙享”。追论其罪,自然牵连出删改太祖实录的罪行,结果刚林和祁充格被杀。而范文程却安全地躲过了这场大难。    
    范文程的“古直士之风”,身受顺治帝福临的欣赏,称赞他“在盛京时不附贝勒,后亦不附睿亲王,众所共知”。顺治十一年,官加少休兼太子太保,后又加升太傅兼太子太师。到顺治十四年,又恩诏加秩一级,并将其画像收藏于皇宫。    
    尽管这样,范文程为人深自谦退,一生小心谨慎。顺治九年,在他受命“监修太宗实录”时,他知道自己一生所进奏章多关系到重大的决策问题,为免得遗下祸根,便把他草拟的奏章一概焚烧不留,而在实录中所记下的,不足十分之一。    
    顺治十一年,他不恋高位,多次上疏称病,请求休养。最后,顺治帝才“暂令解任”。范文程功成引退后,“辟东皋为别业,稍构亭馆,杆卉木,引亲故,徜徉其中,时以诗书骑射课子弟,性廉慎好施与”。太太平平地度过了晚年。康熙五年(1666年),范文程逝世,终年69岁。清廷对他的死深为痛惜,年轻的康熙皇帝亲撰祭文,赐葬怀柔的红螺山,立碑以记其功绩。后来,康熙皇帝亲书“元辅高风”横额,挂于范文程的祠堂,对他的一生功绩给予极高的评价。    
    灵魂透视:    
    范文程可算得上是有气节、有智慧的君子。他处险不惊,敢于碰硬,又谨小慎微,不但保身,又可固权。他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有勇气,有智谋,坚持原则而又自保其身,算得上是一个明智而又坚定的君子。


第七章 君子避祸保身有道以悲作喜,守土保命

    刘备占据荆州之后,周瑜始终认为他占据荆州是东吴称霸的心腹大患,于是就命鲁肃去向刘备讨回荆州。刚开始,刘备以辅助侄儿刘琦为理由,不还荆州。刘琦死后,周瑜又让鲁肃去讨荆州。这次,诸葛亮却以“天下及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进行辩护,并立下文书保证,等他们取了西川后再归还荆州。鲁肃无奈,只好空手而回。    
    后来,刘备娶了孙权的妹妹,做了东吴的乘龙快婿。孙权又要鲁肃讨还荆州,这时的刘备已经再也想不出什么办法了,于是向身边诸葛亮问计道:“鲁子敬三番五次来讨荆州。均是先生劝退而去,今又来此,不知军师有何良策?”诸葛亮说道:“若是鲁子敬提起荆州事,主公只管放声大哭,待哭到悲伤处,我自出来劝解,荆州无大碍也。”    
    第二天,鲁肃来到堂上,双方互相谦让。过了一会后,鲁肃说:“如今刘皇叔已经是东吴女婿,也就是我鲁肃的主人。既是自己人,我就直话直说了。”刘备说:“子敬不必谦虚,就请有话直说吧!”鲁肃说:“我奉吴侯军命,专为荆州一事而来。皇叔借去许多时间了,未蒙见还,现在既然两家结了亲眷,就算是一家人了,希望皇叔今日交还荆州最好。”鲁肃说完后,就等着刘备给自己答复。    
    此时的刘备一句话也没说,就用双手蒙脸大哭起来。哭得天昏地暗,地动山摇。鲁肃见刘备哭声嘶烈,泪如雨下,不禁惊慌失措,于是急忙问道:“皇叔为何如此?难道小人有得罪的地方吗?”    
    刘备并不回答,只是一个劲地哭。哭声不绝于耳,哭成个泪人儿,泪湿满襟。不一会,鲁肃就被刘备哭得胆战心寒。    
    这里,诸葛亮才从屏风后走出来,对鲁肃说道:“我听了很久了,子敬可知我主公为什么哭吗?”鲁肃说:“只见皇叔悲伤不已,不知其原因,还望诸葛先生见教!”    
    诸葛亮说:“当初我家主公借荆州时,曾经立下取得西川时便还给东吴的文书。可是仔细想想,主持西川军政大事的刘璋是我家主公的兄弟,大家都是汉朝的骨肉。若是兴兵去攻打西川,又怕被万人唾骂,若是不取西川,还了荆州就无处安身;若是不还,那东吴孙权又是舅舅。我主公处于这两难的困境,子敬又三番两次的来讨,所以泪出痛肠,不由得放声大恸。”    
    诸葛亮说后,又用眼色暗示刘备,刘备耸肩摇膀,捶胸顿足,比以前哭得更悲痛了。鲁肃是个厚道人,见刘备如此泪如雨下,悲痛欲绝,心中动了恻隐之心,以为刘备真的是为无立足之地而哭,于是起身劝道:“皇叔且休烦恼,待我与孔明从长计议。鲁肃说完此话,诸葛亮立即说:“有烦子敬回见吴侯,将我主烦恼转告,再待一段时间,等我主有了安身之地,再奉还荆州如何?”鲁肃见刘备哀痛之极,只好答应。    
    刘备这一哭,虽然是悲怆苦忧之举,但却有了立足之地。明明是要霸占荆州为己有,却伪装一副可怜相。这种以哭来保住江山的所谓“大英雄”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灵魂透视:    
    创大业者,官运亨通才能保命。为事业为性命,大哭一回也没啥!自古及今,诸葛亮的道德文章扩感人的业绩历来受到赞美,他堪称是德才兼备的大君子。但他毕竟是个才智过人的君子,做起事来并不呆板!


第七章 君子避祸保身有道主动让枪击的勇士

    有一个人带着一大笔款子,骑车去他的乡间别墅。半路上突然遇到一个强盗,强盗用枪顶着他,逼他交出钱来。这个人满口答应了强盗的要求,只是恳求他说:“朋友,请帮个小忙,在我的帽子上打两枪,我回去好向主人交待。“    
    强盗一想也有一定的道理,就摘下他的帽子打了两枪。接着他又说:“谢谢,不过请再把我的衣襟打两个洞吧!”    
    强盗又不耐烦地拿起衣襟打了几枪。这个人又深深地鞠了一躬,央求道:“太感谢您了,可是我们主人疑心非常重,干跪劳驾你将我的裤脚也打几枪。这样就更逼真了,主人不会不相信的。”    
    强盗一边骂着,一边对着他的裤脚连扣了几下扳机,但不见枪响,原来子弹打完了。这个人拿起钱袋,跳上车子飞也似的跑了。    
    这个人的成功逃脱,正是由于他顺着强盗思路,使强盗相信了他的请求是有道理的,是合乎逻辑的,这样,强盗就不会深究他的真实目地了。可见,在厚黑口才中,摸清对方思维脉络才是最重要的。    
    灵魂透视:    
    哄骗对方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使对方相信你是在为他着想,只有这样,他才能接受你的意见。反之,如果对方的心理武装没有解除,那么你的一切说辞,对方都会提出质疑。


第七章 君子避祸保身有道把鬼脸看成人脸的技巧

    小人之所以被称为小人,就是因为,人品差,气量小,不择手段、损人利己之恶徒。谁都不愿意与小人打交道,可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又总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小人。因为那些生活在我们身边的鼠辈人,他们的眼睛牢牢地盯着我们周围所有大大小小的利益,随时准备多捞一份,为此甚至不惜一切代价用各种手段来算计别人,真是令人防不胜防,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在背后给你一刀。    
    此外,小人是琢磨别人的专家,敢于为芝麻大小的恩怨付出一切代价,因此在为人处世中如何与小人打交道,还真得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行。怎么办呢?宗吾认为:如果你不想把自己降低到与小人同等的地步,也不想与小人两败俱伤的话,那就把脸皮磨厚点,或者睁只眼闭只眼,一理了事。一句话,别得罪小人。    
    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赫赫战功的唐朝名将郭子仪,不仅在战场上披荆斩棘,得心应手,而且在待人处世中,还是一个特别善于对付小人的处世高手。    
    “安史之乱”平定后,郭子仪并不居功自傲,为防小人嫉妒,他反而比原来更加小心。有一次,郭子仪正在生病,有个叫卢杞的官员前来拜访。此人乃是一位声名狼藉的奸诈小人,相貌奇丑,时人都把他看成是个活鬼。正因为如此,一般妇女看到他这副尊容都不免掩口失笑。郭子仪听到门人的报告,马上下令左右姬妾都退下堂去,不要露面,他独自等侍。卢杞走后,姬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