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551-世界商道-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彼得森出生在纽约一个贫穷的家庭,16岁时到一家珠宝店当学徒。这家珠宝店在当时的纽约小有名气,老板卡辛是纽约最好的珠宝工匠之一,那些有钱的贵夫人、太太、小姐们对卡辛的名字就像对好莱坞电影明星一样熟悉。    
    卡辛手艺超群,凡经过他手镶嵌的首饰都能卖很高的价钱。彼得森跟着卡辛学琢石头和磨宝石,一学就是3年。这3年中,他从一个少年走向了沉稳、成熟,也在磨炼中锻炼了自己的技艺。    
    1935年秋,是彼得森创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一天上午,一个陌生人敲开了彼得森的门,来人很客气地做了自我介绍,说他名叫梅辛格。这个名字对于彼得森来说,简直是太熟悉了!还在他当学徒时就知道梅辛格是最精明的首饰批发商。卡辛当时对他说过的话还记忆犹新,“不论多少贵重的首饰,不经梅辛格的手是很难卖出好价钱的”。虽然彼得森没见过梅辛格,但彼得森对梅辛格的敬畏和崇拜已经是很久了。    
    梅辛格此次来找彼得森,是为他在纽约地区的销售网长期订货的,这正是彼得森梦寐企盼求之不得的。当梅辛格得知彼得森的手艺是跟卡辛学的,就更加信任,他授权彼得森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按照自己的方式加工,不受别的条件的约束,为彼得森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了机会。    
    彼得森对梅辛格的订货从不马虎,每一件产品都必须亲自经过反复核对检查才敢出手,即使一点小小的纰漏,也必须多次返工,直到满意为止,他成为梅辛格的特约供应商。同时他的手艺得到上流社会的承认,名声大噪。找他的人越来越多,他一个人实在应付不了这些工作。    
    不久,彼得森与另一个合伙人创办了“特色戒指公司”。由于订婚戒指的生产由来已久,要想在经营上生意兴隆,就必须有自己企业的经营特色。怎样才能闯出自己的特色呢?经过多方面的考察,彼得森在订婚戒指图案的表现手法上动脑筋。    
    象征着爱情的首饰大多以心形构图,这已为广大消费者所公认和接受,彼得森也不例外。可在构图的表现手法上,彼得森就表现出了自己的独特领会:把宝石雕成两颗心互抱状,表示一对恋人心心相连;用白金铸成两朵花将宝石托住,表示爱情的美好与纯洁;两个白金花蕊中各有一个天使般的婴孩,一个是男婴,一个是女婴,手中牵着拴在宝石上的银丝线,以此祝福新郎新娘未来的美满幸福小家庭……    
    仅这一设计就能看出彼得森独具匠心了。然而,彼得森的匠心独运之处还不止这些。他做的戒指表面看是一样的,其实没有相同的,奥秘就在男女婴所牵的银丝线上。那银丝线上有许多类似多股绳搓在一起的皱纹,实际上是手工镂刻出来的,“皱纹”的数目可以随意增减,这样就为购买者留出做记号的余地,例如男女双方的生日、订婚日期、结婚年龄或其他私人秘密,都可以通过银丝的“丝纹”多少表示出来。这一成功的艺术设计为彼得森的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生意渐渐兴隆起来,他从加工工业过渡到自产自销。    
    1948年,彼得森又发明了镶戒指的“内锁法”,那是因一次加工引起的。一个有钱人慕名来找他,那人拿出一颗蓝宝石,求他镶一枚与众不同的戒指,准备送给一个女影星做生日礼物。彼得森知道,再在图案上下功夫是不会有什么惊人之举的,只有在那颗宝石上打主意。这只有改变传统镶嵌一条路可走。经过一个星期的研究试验,他发明了新的连接方法——内锁法。用这种方法制造出的首饰,宝石的90%暴露在外,只有底部一点面积像果实与花蒂那样与金属相连接。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项发明很快获得了专利,珠宝商们争相购买,彼得森没花本钱就赚了大笔的技术转让费。那个女影星实际上也成了他的义务广告员了。崇拜电影明星的妇女们得知这枚戒指出自彼得森之手,都不惜花大价钱请他做首饰,她们以拥有彼得森亲手制作的首饰为荣耀。    
    在荣誉面前,彼得森的进取心有增无减,他不断地观察和研究戒指的构造,终于在1955年,又发明了一种“联钻镶嵌法”。采用这种方法把两块宝石合在一起做成的首饰,可使1克拉的钻石看起来像2克拉那样大,这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是极具有吸引力的。佩戴天然钻石首饰已成为可及的事了,花不太多的钱,一样可以取得光彩的效果。    
    正是这些独出心裁的设计所起到的新奇效果,使得彼得森的事业取得长足的进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人员大量增加。在艰苦的奋斗中,彼得森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敬仰。可以说“特色戒指公司”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扶摇直上,不能不归功于彼得森的发明创造,不断更新。钻石大王就这样一步步走向事业的顶峰。    
    做生意不能只沿着一条路走下去,不创新、不前进,最终会被时代发展的大潮所淘汰。商人要想保持事业长盛不衰,就必须随时进行自我更新。自我更新不仅仅是产品的创新,还要有管理上的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中篇美国人经营之道 一唯有变者才能生存

    如今,我们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企业经营环境处在不断改变之中,全球化的市场也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这都不断地向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应对这一切挑战的秘诀就是创新。    
    固步自封的人无法应付棘手问题,必然会把自己带入一个动乱的世界。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市场上,没有一项产品能永远占据市场。企业要想持久地占领市场,必须把产品开发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只有产品不断更新换代,才能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需求,以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产品周期不断缩短的趋势,否则,难免会在竞争中败北。    
    胜家公司是美国第一家跨国经营的公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跨国公司之一。胜家公司是创始人米顿·胜家靠生产缝纫机起家的,它所生产的带着红色“S”标志的“胜家”缝纫机曾经风靡全球。    
    20世纪40年代是胜家公司的黄金时期,世界上每三部缝纫机就有两部是“胜家”牌。然而,1986年,这家最古老的缝纫机制造商却沉痛宣布:公司不再使用“胜家”商标,而且也不再生产缝纫机了。一个享誉世界、古老的品牌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察其原因,就是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胜家公司的领导者在缝纫机市场取得统治地位后,对胜家传统产品过分信赖,同时又固守以往“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观念,不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20世纪80年代了,他们仍生产着19世纪设计的产品。    
    当胜家静止不前的时候,其他的竞争者却在不断地开拓进取,纷纷开发出适应时代潮流的新产品。如日本开发出会“说话”的缝纫机,一旦操作失误,缝纫机就会发出声音提醒改正。英国推出了能自动播放优美音乐的缝纫机,瑞典则生产出“电脑缝纫机”,它可以根据布料的特性,自动地将缝法、针脚长度、缝纫密度等调整到最佳状态。    
    “胜家”所持质量观念也远远地落后于时代了。质量不仅仅是指结实耐用了,它已发展到包括外观设计、造型、包装、功能等等方面。本来,凭着胜家公司的市场地位和形象,它完全可以在市场变化时领先一步,抢先推出新产品,然而胜家公司领导人的错误认识和做法终于跟不上时代了。就这样,辉煌一时的胜家公司被时代淘汰了。    
    与胜家公司不同的是,通用电气却通过不断变革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因而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通用电气的变革制胜有杰克·韦尔奇很大的功劳。    
    20世纪80年代初期,杰克·韦尔奇走马上任时,通用电气看起来正是美国最强大的公司之一,它既没有处于危机的剧痛之中,也没有被不时折磨大公司的诸多弊病所困扰。然而,韦尔奇一上任便指出:应该把通用电气公司放在“全球性经济环境”中来思考其未来,要为进入下一个世纪做准备。以他当时的话来说,就是“2000年后能否与国外公司竞争,是我们从现在起,每一天都必须考虑的问题”。    
    韦尔奇进一步指出,“在这个越来越小的世界上,胜者和败者的界线日趋分明,在这里没有‘还过得去’的企业的位置”。他觉察到他面临的是一个不确定的未来,考虑到这些,韦尔奇担心通用电气的竞争者会因此而变得强大起来,他希望通用电气变得更有竞争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韦尔奇感到他需要一个流畅的和进取的通用,这意味着当时的通用将简化为一个较小的却反应灵活的通用。    
    1983年,韦尔奇不顾重重反对,做出决策,放弃通用的家电事业。放弃生产烤面包机、电熨斗和风扇,对于通用电气的员工来说,实在是痛心之极。自从通用电气公司于1905年起开始销售第一台烤面包机开始,小家电就成为通用电气公司标志之一。这个受美国人钟爱的通用电气公司生产的电熨斗、时钟、烤面包机、果汁机、咖啡壶和吹风机上,曾经一度被视为美国现代家庭的象征。在某些通用电气公司员工的心里,它是结合通用电气公司和数百万美国消费者的标志。    
    员工们质问韦尔奇的决定:你怎么可以抛弃小家电事业?那是通用的根基!是这些产品使这家公司在这片土地上得以家喻户晓,该业务是通用集团中的核心部分。任何时候,只要一位家庭主妇把一台通用烤面包机、咖啡壶或者蒸汽熨斗放在家里,通用电气的名字就在那里,怎么能自己把自己的牌子砸了呢?    
    然而通用的小家电事业虽然为公司创造了往日的辉煌,但韦尔奇认为它对于通用的未来却无足轻重,通用不可能指望小家电行业使公司壮大发展。因此,韦尔奇简单地反驳道:“在21世纪,你是停留在烤面包机的生产上,还是选择生产CAT扫描仪呢?”    
    韦尔奇告诉员工:“我们的实力会在诸如小家电制造这类事业中削弱”,“你可能会研制出一种实用的新型的电吹风机,整个中东地区的人们也会研制出一种更为廉价的同类仿制品。通用的优势是技术,是它的高科技研究力量,是它的资金实力……我们有能力动用上亿美元花费几年时间研制出新一代的飞机发动机、汽轮机、塑胶制品、影像医学设备,这类业务的共同的特征是:高科技含量、高开发成本、持久的生命力。”听了这些话后,通用电气的员工们不说话了。    
    抛弃小家电事业部,经过一系列重组,杰克·韦尔奇创造了一个充满竞争力的新通用电气,他本人也因辉煌成就成为当今世界经理人的偶像。    
    时代变,我们也变,只有不断追求改善和变革才能走向成功。领导者要能够持有“以变化求胜”的态度去领导企业,其实这就是一种变革思维。


中篇美国人经营之道 一创新是做大的唯一出路

    培根在300年前说:“不愿用新式疗法的人必见新灾,因为时间正是伟大的改革者”。经营者要看清形势,通过各种手法灵活应变,与时俱进。只有跟紧变化,适应现实的需要而不断变换经营模式,不断求新、求异、求变,才能因时而定,因人而定,在经营中充满生机活力,变得更大、更强、更具竞争力。    
    以前,美国的飞机制造业,波音公司和道格拉斯公司正代表了两个极端,一个是放眼未来,一个是目光短浅;一个是大胆创新,一个是谨小慎微;一个是把长期优势看作首要任务,一个是把短期利益当成优先选择。道格拉斯飞机公司的“近视眼”使得它总是那么“吝啬、保守”(《商业周刊》的评论);“近视眼”使它做出了放弃研制新一代商用喷气式飞机的决定;“近视眼”使得它处处落在波音公司的后面。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空军要求制造多引擎轰炸机的时候,一些飞机制造公司都把多引擎一词解释为双引擎,唯有波音公司雄心勃勃地突破技术难关,设计出了四引擎的巨型轰炸机。“空中堡垒B17”就是该公司的最佳杰作,数年间就生产了12731架,在对德战争中发出了无比的威力,波音之名也由此让世人知晓。    
    不久,波音又推出了B29重型轰炸机,共制造了4000架,投下了17万吨炸弹及燃烧弹,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的也是这种飞机。因大量制造轰炸机,促使波音公司的业务得到迅速发展。大战末期,其营业额竟高达6088亿美元。波音公司因此被人称为“不知后退的勇夫”,“像条野牛在向前狂奔”!    
    从20世纪50年代起,波音公司又集中技术力量,研制并大量生产八引擎的超级空中堡垒B52轰炸机,这种飞机在越南战场上成了最活跃的角色。与此同时,波音公司着力研究喷气飞机。他们认为,随着世界形势日趋向和平方向发展,除了制造用于战争的军用飞机外,还应大力发展民用喷气客机。    
    当时美国总统肯尼迪曾说:“蜗牛步子的航空事业,有损美国的威信。”美国政府决定制造超音速喷气客机,估计需要资金45亿美元,拟定仅由一家公司负责,由政府辅助90%的资金。当时有不少飞机制造公司竞相争取这一生意,但激烈竞争的结果,唯有波音公司得到了这项任务,因为几乎在同时,他们已投资1600万美元在锐意研究了。1958年10月,他们首先推出了波音707,并立即交给泛美航空公司在纽约和伦敦之间的航线上试航。    
    当时,道格拉斯公司也积极竞争,决定迎头赶上,但他们在时间上迟了整整两年。1961年,波音公司又推出了波音727和737,使道格拉斯公司望尘莫及。当其他公司拼命追赶之时,波音公司又推出了超大型喷气客机747,这种飞机可载客490人,若改货物可载1000吨。波音公司始终在技术领域中占尽先机,在航空界中一直占有绝对的优势。    
    半个世纪过去了,道格拉斯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就不得不同麦克唐纳公司合并,成了“麦道公司”的一部分。而到了1997年,波音又兼并了麦道,并且两家合并了之后,新的公司仍叫波音,而麦道永远消失了。美国波音飞机公司靠技术领先于竞争对手,抓住一个又一个机遇,成长为全球第一大飞机制造商。    
    美国著名管理大师杰弗里说:“创新是做大公司的唯一出路。”我们面对的世界,不是一个固步自封的世界,而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而这种竞争主要是创造力和创造性的竞争,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是来自比竞争对手更快的革新。所以,现实的情形是要么革新、不断创造,要么就是死亡和破产。菲尔·奈特的不断革新之路终于使他开创了鞋类王国。    
    1964年,菲尔·奈特在家乡美国俄勒冈州龙金市与田径教练鲍尔曼合伙开办了一家蓝带体育用品公司,开始自己制造运动鞋。1972年,为了扩大公司在美国社会的影响,奈特改用希腊神话中胜利女神的名称,正式把“蓝带体育用品公司”改名为“耐克公司”。奈特还买下了一位技术员发明的新型运动鞋的专利权,加以改进后命名为耐克运动鞋推向了市场,受到热烈的欢迎。    
    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生活节奏加快,跑步健身逐渐成为美国人的时尚,这种时尚的流行,对耐克的产品更新影响甚大。耐克公司已注意到普通大众对运动鞋的需求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不仅仅要博得运动员对耐克鞋的好感,而且要让普通大众也喜爱耐克鞋。奈特已把这种观念深入到耐克的新产品开发之中。在奈特的策划下,一种适合普通大众的跑步鞋被推向市场,受到欢迎,市场占有率高达50%。    
    奈特认为不能只管吃老本,要在原有的运动鞋的基础上,投资研究适合不同年纪的人的运动鞋,留心他们到底喜欢什么样的款式,针对他们的喜好去设计,而他也发现到运动鞋消费模式的变化:对于流行品牌运动鞋,中产阶级比谁都热衷于购买,他们的消费能力比较高,重视生活品味和素质,喜欢一些较为优质的运动鞋,更加轻巧、舒适,更加美观,而牌子也当然要知名。    
    鉴于此,提高运动鞋的档次,生产质量更佳而更昂贵的运动鞋成了奈特下一步要做的事情。为此奈特投入了巨额研究经费,造出了上百种新型运动鞋,满足了顾客的需求。因此,耐克击败了所有的竞争对手,包括当时占统治地位的阿迪达斯公司。    
    在运动鞋市场获得成功之后,1981年,奈特进一步把鞋的种类扩展,生产更多元化的鞋类产品。公司向运动鞋以外的鞋类市场进军,包括轻便的小童鞋、工作鞋等,结果公司的利润如同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