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551-世界商道-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那些挣着最多的钱的富翁,往往是冒着最大的风险。华尔街的JP摩根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摩根大学毕业后在父亲好友开设的邓肯商行谋到一份职业。在一次采购途中,摩根碰到了第一次发财的机会。当时,轮船停泊在新奥尔良,他信步走过充满巴黎浪漫气息的法国街,来到了嘈杂的码头。码头上,晌午的太阳烤得正热。远处两艘从密西西比河下来的轮船停泊着,黑人正在忙碌着上货、卸货。    
    突然间,一位陌生白人拍了拍他的肩膀,问道:“小伙子,想买咖啡吗?”那人抢先进行自我介绍,他是往来美国和巴西的货船船长,受托到巴西的咖啡商那里运来一船咖啡。想不到美国的买主已经破产,只好自己推销。自己又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希望赔本出卖,如果谁给现金,就可以以半价出售。    
    摩根的大脑飞速旋转,觉得有利可图,就打定主意买下这些咖啡。他带着咖啡样品到新奥尔良所有与邓肯商行有联系的客户那儿推销。很多经验丰富的职员都劝他谨慎行事,理由是:价钱虽然让人心动,但是舱内的咖啡是否同样品一样,谁也说不准,何况以前还发生过船员欺骗买主的事。    
    此时摩根已下了决心,也不去进一步调查,就以邓肯商行名义买下全船咖啡,并发电报给纽约的邓肯商行说,自己已买到一船廉价咖啡。很快邓肯商行回电严加指责,不许擅自用公司名义做生意,立即取消这笔交易!气愤的摩根没有撤回交易,他决定自己干。摩根电告父亲,用借来的钱偿还了挪用邓肯商行的钱。    
    也该敢于冒险的摩根发财,这批货刚到手,巴西咖啡因受寒而大减产,咖啡价格一下子涨了2~3倍。摩根及时抛售咖啡,结果赚了一大笔钱。摩根因“咖啡事件”虽然丢失了邓肯商行的一个重要职位,但这件事却证明了他的经商才干,同时又换来了他自己的商行——摩根商行。    
    从咖啡生意中,摩根认识到只有大胆作出决策才能达到赚钱的目的。自此以后,摩根无论参与什么生意,从不去考虑风险有多大。他坚信,风险越大,赚的钱也越多。于是,他作出决策的胆量也就越来越大。    
    普法战争以法国的惨败而告终,法国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法国政府要支付给德国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还要寻找资金来修补已千疮百孔的国民经济。要刺激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就必须要发行25亿法郎的国债。可问题是,国债的确可以发,可有谁敢买呢?谁会相信法国政府能在这一片废墟之上有所作为呢?    
    巴黎,一个豪华的别墅中,摩根与为发行国债而来的法国密使的谈判正在进行中。“关于这5000万美元、25亿法郎债券推销的事,你有没有征求过罗斯查尔男爵和哈利男爵(这二位分别是英、法两国银行业的巨头)的意见呢?”密使苦笑着摇头道:“他们都没有答应。”    
    这一切都正在摩根的预料之中。这么大一批国债的发行,又是在法国战败、巴黎革命发生的背景下,谁有如此大的胆量来冒这个风险呢?但直觉敏锐的摩根感到:在当前这个时代,政治经济的动荡是会时时发生的,各国政府要想不垮台,就必须大量的发行国债。所以,以后这项业务必然会成为投资银行证券交易的重头戏,只要能掌管这项业务,就必定会成为未来金融界的领头羊。    
    “一切就从现在开始!”摩根做出了又一个决定他命运的抉择:以一己之力承担这5000万美元的国债。想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这毕竟是5000万实实在在的美元啊!怎样才能消化这批国债呢?摩根又作出一个挑战传统规则的大胆计划:他要打破华尔街的传统,把各行其事的所有大银行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规模空前、资财雄厚的国际承购组织——辛迪加,而他则理所当然地成为这个帝国的领导者。    
    这个惊人的计划立即遭到他的商业伙伴克理姆的反对:“我的摩根,你疯了吗?你敢去买那5000万的法国公债已经够胆大了,如今,你竟还要去挑战华尔街多年以来的游戏规则和传统,你知道这将带来什么吗?你一定会被这风云变幻的金融巨鳄给吞掉的,而且还会是尸骨无存啊!希望你再仔细考虑你的决定。”    
    克理姆说的一点也不错,华尔街的传统是,谁有机会谁独吞,就算自己吞不下去,谁也别想再去染指。见钱眼开的投资商们总是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择手段,相互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置信誉于脑后,结果闹得整个金融界人人自危,提心吊胆。    
    摩根这个近乎“与虎谋皮”的计划无异于是试图驾一艘船板松裂、不堪重负的巨舟驶向汪洋大海。然而摩根凭着过人的胆略和远见,看到了暴风雨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风雨之后一定会有彩虹,只要有希望,就大胆去做,去拼搏!    
    历史的发展证明了摩根的大胆抉择是正确的,他的成功不仅使他自己成为了华尔街的中枢,他的经营理念和冒险精神也为整个摩根家族带来了数不清的财富,尤其是他那些大胆投机的行动,更是剌激了无数投资者向华尔街蜂拥而来。    
    风险越大,竞争越小,利润就越大,成功的机遇就越大。许多成功的商人甚至把冒险当作致富的必要条件。生意人没有足够的冒险精神,看不到大利益,害怕吃小亏是不行的。一旦你觉得某个目标值得一试,那就果断地开始着手,优柔寡断会放不开手脚,想到了就要做,分析出商机就出手。


中篇美国人经营之道 一冒险必须能够控制风险

    西方心理学家对冒险家们进行了半个世纪的研究,最初的看法是比较负面的。后来,美国的奥柯尔维等心理学家通过科学研究,完全颠覆了以往的观点。    
    奥柯尔维对293名冒险运动者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发现,这些“冒险家”不仅没有心理障碍,而且大多心理素质极高。比如,他们在定向方面有极高的能力,有着强烈的外倾性格特征,抽象思维能力高于平均指数,思维缜密,智商较高……他们都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在从事冒险运动时,并不是漫不经心或轻率、鲁莽,而是完全了解自己的身体素质和所使用的设施,并且将天气以及其他可能发生的变化、应采取的应变措施等一一考虑周到,力争在冒险运动中万无一失。    
    敢于冒险和善于冒险是成功商人的本色,但冒险并不是孤注一掷,如果两者混为一谈,冒险就会成为鲁莽。莽撞之人敢于轻率地冒险,不是因为他勇敢,而是因为他看不到危险,结果失去了所有的东西,包括东山再起的资本和信心。    
    美国商人崇尚利在险中求,但并不赞成失去理性地冒险,更注重化险为夷、稳中制胜。冒险而又不失谨慎,失败就会少一些。    
    利普苏斯在大学读建筑学研究生时,由于对股票期权产生了兴趣就同时选修了工商管理的硕士学位。毕业后他没有从事建筑工作,而是加盟了著名的所罗门兄弟公司。    
    1982年,费城交易所开办了外汇期权交易业务,做过期权的利普苏斯业绩突出,在27岁时就被提拔为所罗门公司外汇部主管。在朋友的协助下,利普苏斯建立了一个广阔的关系网,这为他后来在华尔街外汇市场叱咤风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利普苏斯认为做外汇靠的就是消息灵通,被银行同业接受才能赚大钱。1982年9月,利普苏斯用个人做期权赚到的25万美元进军股市,并利用股市下跌又大赚了一笔。但到了9月23日,股市跌到底线后大幅反弹,由于他进单量过大,3天后资金全部赔光,这次教训使他认识到了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决心全部精力投入到公司中,开始闯出一片新天地。    
    1988年秋,外汇市场在风平浪静之后突起波澜,原因是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联合国大会上的大谈裁军问题,市场理解为美国也将要裁减军备,削减财政赤字对美元有利,受其影响,美元在纽约盘开始上升,很快就涨1%。当时所罗门公司手中有30亿美元的卖单,涨幅1%就意味着损失3000万美元。    
    情况危急,又恰逢是星期五,市场交易量很小,想砍单出场很困难。利普苏斯决定先抛出3亿美元,试图压住美元的涨势,想等到星期一纽约盘开市后再平单出场。但美元涨势汹汹,很快上涨了3%,此时所罗门公司的亏损达到了9000万美元。利普苏斯急忙向总裁汇报,一直管理有道任人唯贤的总裁鼓励他沉着冷静,放手去做。    
    在是否抛出的决断中,利普苏斯分析了市场,毅然选择继续持有,等待时机。周一纽约盘开市,美元果然开始下跌,他耐心等到了欧洲盘平单出场才抛出美元,终于死里逃生,只损失了1800万美元。事后利普苏斯分析认为,对纽约市场的流动性的错误估计,造成了局势失控,而自己冷静分析,不盲从,处理得当,才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借助于天才和勤奋,以及所罗门公司在华尔街的声誉和实力,利普苏斯成为华尔街的“外汇苏丹王”。在主持所罗门公司外汇部的10年里,为公司赚取了五六亿美元的巨额利润。目前他进单数目之大令人瞠目结舌,一次进几亿美元,甚至几十亿美元都是常事。由于利普苏斯的卓越表现和所罗门公司丰厚的财力,他所主持的外汇部在全世界上百家银行共有800亿美元的信用额度,每年从外汇市场赚取的利润数以亿计。    
    在投资中,风险的大小通常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投资中成为巨富是每个人的梦想,但也要对风险有一定的判断和预备应对措施,在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更重要的是学会控制风险。翻开索罗斯征战金融界的记录,一般人都会被他出手的霸气吓到,也可以说豪气。很多人误以为只是命运之神特别眷恋索罗斯,认为只是赌赢罢了,赌输了还不是穷光蛋一个。其实索罗斯有自己的原则:冒险而不忽略风险,豪赌而不倾囊下注。他在从事冒险之前,是评估过风险,下过研究功夫的。他的冒险并不是不顾安全考虑,赌资虽大但不是他的全部家当。他虽然时常豪赌,但也会先以资金小试一下市场,绝不会财大气粗到处拿巨资作战。    
    商界冒险家的成功,除了极少的幸运因素之外,大多是他们谋算出了风险的系数有多大,做好了应对风险的准备,从而增加了胜算的几率。正所谓大胆行动的背后必有深谋远虑,必有细心的筹划与安排。    
    投资不同于赌博,一个成功的投资者,不但要知道什么时候是最佳的投资时机,更要对危险有超前的预见力与决断力。在商业投资方面,绝没有十全十美、稳赚不赔的正确方案,有的只是成功的信心和冒险的准备。


中篇美国人经营之道 一商道三高瞻远瞩放眼未来

    俗话说: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身为商人,要想于商海千帆竞渡中拔得头筹,就必须具备战略家的思维和胸怀。只要你眼光独到,总能发掘出别人从未发现的机会,从而获得令人羡慕的财富。眼界准,就能把握机遇,在经营中不走或少走弯路;眼界宽,就能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大潮中以小见大,看得全面透彻;眼界高,就会追求无止境,创业更辉煌。


中篇美国人经营之道 一比别人看得更远更准

    视野狭窄的人看见的只是江上的浮萍,眼界开阔的人看到的则是涌动的大江潮流。有些人并不缺乏致富的愿望,也不缺乏致富的手艺以及资源,缺乏的只是一种眼界。眼界开阔的人能够看出潜在的商机,可以很有效地拉近自己与成功的距离。    
    世界“假日客栈之父”美国巨富威尔逊在创业初期,全部家当只有一台分期付款“赊”来的爆玉米花机,价值50美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威尔逊的生意赚了点钱,便决定从事地皮生意。当时干这一行的人并不多,因为战后人们都很穷,买地皮修房子、建商店、盖厂房的人并不多,地皮的价格一直很低。    
    听说威尔逊要干这不赚钱的买卖,一些朋友都来劝阻他。但威尔逊却坚持己见,他认为这些人的目光太短浅。虽然连年的战争使美国的经济衰退,但美国是战胜国,它的经济会很快复苏的,地皮的价格一定会日益上涨,赚钱是不会成问题的。    
    威尔逊用自己的全部资金再加一部分贷款买下了市郊一块很大的地皮。这块地由于地势低洼,既不适宜耕种,也不适宜盖房子,所以一直无人问津。可是威尔逊亲自去看了两次之后,便决定买下那块杂草丛生的荒凉之地。这一次,连很少过问生意的母亲和妻子都出面干涉。可是威尔逊却认为,美国经济会很快繁荣起来,城市人口会越来越多,市区也将会不断扩大,他买下的这块地皮一定会成为“黄金宝地”。    
    事实正如威尔逊所料,三年之后,城市人口剧增,市区迅速发展,马路一直修到了威尔逊那块地的边上。大多数人这才突然发现,此地的风景实在迷人,宽阔的密西西比河从它旁边蜿蜒而过,大河西岸,杨柳成荫,是人们消夏避暑的地方。于是,这块地皮身价培增。许多商人都争相出高价购买。但威尔逊并不急于出手,真是叫人捉摸不透。    
    其实这便是成功经营者高明的地方,威尔逊自己何尝不知道这块地皮的身价,不过他看得更远:此地风景宜人,必将招来越来越多的游客,如果自己在这里开个旅店,岂不比卖地皮更赚钱?于是威尔逊毅然决定自己筹措资金开旅店。不久,威尔逊便盖了一座汽车旅馆,取名为“假日客栈”。    
    假日客栈由于地理位置好、舒适方便,开业后,游客盈门,生意兴隆。从那以后,威尔逊的假日客栈便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美国与世界其他地方,这位高瞻远瞩的“风水先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做生意如同下棋一样,平庸之辈往往只能看到眼前一两步,而高明的棋手则能看出后五六步甚至更多。能遇事处处留心,比别人看得更远、更准,这样作出的决策才可能切合市场发展的需要,达到决胜于千里的目的。    
    世界旅店大王希尔顿生命里有三条原则:信仰、努力和眼光。不论做哪一行,若想做得比别人更出色,他认为首先必须具备高瞻远瞩的目光,唯有如此,才可作出正确的决策。把握不了市场的变化,看不出行情的发展趋势,决策便很可能失误。


中篇美国人经营之道 一看清楚未来的危机和契机

    经营企业如同行军打仗,需要以战略的眼光和全局性的思维来对待。在现代市场的竞争中,企业的资本、规模、名气已经降到第二位了,企业领导者的策略、能力更能决定企业的成败衰荣。如果将前者视为公司、企业在商战中的兵力,后者则是企业的谋略。商战之中并不仅仅凭兵力多寡决定胜负,还要在企业领导者之间斗智斗勇。因而,企业领导者不要为一时的成就迷惑,见喜不见忧,甚至妄自尊大。    
    综观当今世界,企业间更新、淘汰的速度越来越快,呈现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景象。当一些著名大企业江河日下,难挽颓势之时,一大批中小企业却如旭日初升,光华显现。美国每年创立的四、五十万家新企业中,约有一半以上五年之内就会倒闭。企业要想保持昔日辉煌,越来越难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竞争是一场不进则退、永无止境的竞赛。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保持高层次的危机意识是一个优秀领导者应具有的意识。    
    这个世界变化太快的一个表现就是,危机接连不断地出现。我们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早作打算,化险为夷。英特尔的首席执行官葛鲁夫说过:“只要事关企业管理,我就相信偏执万岁。”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狂的严格与执着使得英特尔在葛鲁夫领导下一步步走向辉煌。    
    葛鲁夫总有一种危机感,这种感觉使他能够预见到危险并先危险一步采取行动,带领英特尔成功地完成三次战略转移。    
    英特尔的第一次战略转移发生在1985年。20世纪70年代初,英特尔的存储器几乎享有90%的市场占有率;而到了1985年前后,英特尔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很快下降至两成以下。而且公司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公司40%的营业额与100%的利润都来自微处理器,但80%以上的研发费用却花在存储器上。勿庸置疑,英特尔出现了严重的策略失调。葛鲁夫力排众议,坚决地砍掉了存储器生产而把微处理器作为新的生产重点。到了1992年,微处理器的巨大成功使英特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企业,超过了当年曾在存储器业务中打败自己的日本半导体公司。    
    英特尔公司的第二次战略转移是在1991年。这时全球通讯产业正悄悄地发起一场革命,各种线上服务业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个人电脑的多媒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