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386-千万别教坏孩子-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辑 提升品质高度自省者强,自立者刚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面对学习、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我们首先必须有这种精神,惟其如此,才能使自己无畏于挫折和磨难,并在与之顽强战斗的过程中,体味到无穷的快乐,也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战斗水平,磨练更坚强的意志,从而迎来一个又一个辉煌的胜利。    
    据《工人日报》2001年5月29日报道,在河南省卢氏县官道口镇中学发生了一起闹剧:因学校近年来升学率排名下滑、个别师生“莫名”骨折,身为党员的校长贾某不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弄清问题发生的原因,切实做好工作,而是请风水先生看地算卦,之后再根据他的一番胡言乱语,不辞辛苦,千里迢迢地远赴山东购买了两块所谓“泰山石敢当”的石头立在校园中,供作镇妖祛邪的“升学符”。结果,“升学符”非但没有镇住“妖邪”,他自己反而因乱搞封建迷信被撤销了职务。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在读书升学价值取向上的片面认识,导致校际间升学率的竞争愈演愈烈。从某种程度上说,升学率的高低甚至已经成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校长工作能力、教师教学水平、学生综合素质的惟一标准。在这种状态下,一切活动都必须以提高升学率为中心,此外的所有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受欢迎或严格禁止的。所以,即便我们的教育生态已经出现了诸如体罚学生、驱赶差生、拒收单亲和歧视特殊家庭子女等不正常的现象,但只要举起升学率的翻天印,那么,这些现象就统统可以忽略不计了。    
    然而,物极必反,任何一种事物,一旦发展到它的极致,必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惟升学率的绝对化,就是发生这起荒唐事件的主源。    
    从校长本人的主观态度来讲,应该说是出于公心,因为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学校的荣誉,而非为他个人谋福利。这不像前段时间媒体报道的那位在县委大院埋“升官符”的、仅为圆个人升官发财梦的家伙。可是,由此造成的客观影响,却是极坏的,毕竟那是把带有严重封建迷信色彩的东西,埋在了校园这块文明的净土上,既污染了青少年的心灵,也败坏了教育者的形象。这也正是他被媒体批评,并被有关部门严肃处分的原因。    
    事实上,由于惟升学率的巨大压力,不但这位校长被封建迷信拉下了马,而且一些青少年及其家长也被塞了灵窍。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中考和高考的接连进行,使他们的心理压力骤然增大。这时,他们不是科学地缓解压力,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木雕泥胎。据我所知,这段时间去寺庙进香祈求所谓神佛保佑的,十有七八是考生及其家长。这就验证了鲁迅先生所言:不自信,必他信。因而,要破除一些人在升学考试上迷信神佛的心理,最根本的做法就是使其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础上建立自信。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面对学习、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我们首先必须有这种精神,惟其如此,才能使自己无畏于挫折和磨难,并在与之顽强战斗的过程中,体味到无穷的快乐,也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战斗水平,磨练更坚强的意志,从而迎来一个又一个辉煌的胜利。天灵灵,地灵灵,不如人灵灵。只有人才是决定一切的因素。将成功之宝押在神佛上,即便有所收获也是自己的努力,并非天降祥瑞,更何况天不灵时害人,地不灵时害己呢?而人却永远都是灵的,只要你真正努力了。    
    自省者强,自立者刚。但愿这位校长能深刻反省自己的错误、纠正自己的行为,并能在跌倒之后自信、自强、自立起来,继续为教育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但愿家长们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把目光从木雕泥胎上移开,转而放到寻找科学的教育方法上去,鼓励孩子拼搏进取,谋求真正的成功之路。    
    教育指南    
    很多中国人有一种十分有趣的迷信心理和行为,那就是每当遇到自以为不可化解的困难,或者强烈希望得到某种东西时,总是不愿意从自己身上发现问题,从而谋求成功之路,而常常是转向迷信,逢庙烧香、遇神拜神。有的西方学者就认为,中国人是一个十分奇怪的民族,拥有着十分奇怪的宗教信仰。    
    卢氏县官道口镇的中学校长,就是犯了这样一个错误;很多家长也常常犯类似的错误,其严重程度有时并不比这位中学校长轻。在倡导科学文明的今天,这样的教育氛围,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因为它会误导孩子,使孩子也成为迷信的俘虏,而不再或不能够再更加努力和清醒地认清自己前进的方向。    
    其实,迷信思想的出现,和宿命论有着很深的关系。这种理论认为,人的一切命运,都是上天安排好了的,不管你如何反抗,总也不会逃脱命运的掌控。因而,一些家长就天真地认为,在庙里烧香,祈求神佛保佑,会助孩子升高中、考大学一臂之力。这种想法作为一种纯朴的感情未尝不可,但是,用来指导和教育孩子,却是大错特错的。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首先要冷静头脑,从各个方面严格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比如,如果孩子学习不好、身体不好,我们就要去分析,或者就要去咨询相关专家的意见,了解其中的真正原因。然后,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事实上,只要找准了原因,解决起来就并不困难。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些困难,也可能会暂时迷失自己的方向。这些都没有关系。只要你坚信自己的力量,坚信自己的头脑,同时也坚信自己的孩子,坚信科学的智慧,那么,总有一天,你一定会找到问题的根源。世上无难事,只要肯努力。不管什么事情,只要你下的功夫到了,就没有办不成功的———除非你自己主动高高举起双手,向困难投降、向命运跪倒。    
    信则有,不信则无。这句话,常常成为一些宣扬迷信的人的“口头禅”,也确实迷惑了无数的人。但是,回过头来,认真想一想,你就会发现在这句话之后隐藏着的另一个道理:如果你不迷信,那么,你就会自信,而自信的力量之源,将会是永远年轻、永远不会干涸的。


第四辑 培养公民意识培养公民意识

    登高才能望远,人站立的高度,决定了他所能看到的高度、广度、深度。尽管当今中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民社会,甚至与这样的社会,还有着很长一段距离;但是,在现代文明之水浸润中华大地之时,人的尊严、人的权利、人的自由、人的价值,正在因为其高度的逐渐提升,而日益呈现出不可被替代的重要价值。此时,人之为人,在更多的意义上,既体现为对社会、对历史负责的宏大叙事,又具体而微地体现为对个人发展、个人完善的负责。    
    一个拥有良好公民意识的人,决不会是一个懦弱的人,而一定是一个勇敢的人,并且知道什么是大勇,什么是小勇,什么是有意义的真勇,什么是无价值的假勇;一个拥有良好公民意识的人,决不会是一个狭隘的人,而一定是一个博爱的人,并且懂得怎样创造爱,怎样奉献爱,什么样的爱与阳光同路,什么样的爱和黑暗共行。而一个勇敢的、博爱的现代公民,在为自己赢得无限幸福的同时,也为他人、为社会、为历史创造了和谐之美,开拓了共赢之道。    
    培养公民意识,就是强化孩子的权力自觉。    
    强化公民意识,就能跃升孩子的成功高度。


第四辑 培养公民意识培养世界公民

    海啸灾难应该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契机。借助这个契机,我们可以把国人的世界公民意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要知道,一个人一旦拥有了良好的世界公民意识,他就会同时拥有先进的现代生存理念。    
    美丽的天堂转瞬间变成人间地狱,诗意的海浪片刻里成了无情杀手。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悲情的新年。截至2005年1月4日,联合国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印度洋海啸遇难者人数已经达到15。5万人,儿童就占了5万人。在这些人中,50个国家的人民痛失自己的同胞,其中就包括中国。    
    灾难之痛令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以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重灾区库达洛尔为例:库达洛尔有近400人死亡,其中大约一半是儿童。这些孩子年龄大多在5至12岁之间,被掩埋时大多还是遇难时的装束,没有裹尸布或棺椁。    
    在亚马逊河流域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其震动效应就会掀起密西西比河流域一场风暴的今天,没有任何地方,也没有任何人可以成为孤岛,每一个人都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公民。因而,我们通常所谓的公民责任和道义,就理应也必须放到全球化背景下去定义和实践。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够肝胆相照、风雨同舟、休戚与共。事实上,这场人类空前的巨大灾难发生后,国际社会已经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援助运动。截至2005年1月1日,国际社会向海啸受灾国承诺的捐款数已升至20亿美元。此后,世界各国的政府援助和民间援助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除了大量人员伤亡,还有更多的灾民无家可归。据国际红十字会估计,灾民总数可能超过100万。要让灾民得到及时救助,就需要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去分担他们的哀愁。在这里,中国政府和人民也以实际行动展示了爱心。2005年1月5日,新华社援引美联社的报道说:中国承诺提供6000万美元的援助,以帮助那些遭受地震和海啸袭击的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同时,中国的医疗队已经抵达印尼并正前往泰国,中国的佛教徒祈求不再发生灾难,中央电视台为缅怀死者取消了新年晚会。而截至2005年年底,中国政府和民众,已向这些受灾国家,捐赠了总价值数亿元人民币的款额、物资。    
    基于这个背景,海啸灾难应该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契机。借助这个契机,我们可以把国人的世界公民意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要知道,一个人一旦拥有了良好的世界公民意识,他就会同时拥有先进的现代生存理念。在全球化概念日益成为我们身边的具体事物时,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们所要达到的理想高度和所要实现的生活质量。    
    那么,该怎样利用这个教育契机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力所能及地帮助受灾国人民早日抚平身心创伤,重建美好家园。    
    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从新闻报道里,我都不无感动地看到,很多国人,包括小学生已经自发行动起来,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灾民的真情。《金陵晚报》1月2日报道,南京市某小学四年级学生毛昕宇在妈妈陪同下,到该市红十字会,郑重捐出积攒了很久的500元零花钱。    
    对孩子的这种做法,我们不但应该给予充分肯定,还要积极鼓励,以倡导更多的人向灾民伸出援助之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世界公民意识。而这,又恰恰需要相关单位和部门,比如教育、慈善、新闻媒体等机构的热情引导、积极组织与大力配合。在这个方面,香港的做法值得借鉴。    
    日前,香港教育统筹局德育及公民教育组,推出了《世纪海啸灾难》学习活动的教材系列,并将其上载至香港教统局网页。香港方面希望,学校能帮助学生把握机会,将今次海啸的经历深化,体验人间的关爱、建立危机意识并珍惜生命的价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面对这场惨绝人寰的灾难,我们每一个人正应该以此为道德准绳,去衡量自己的心灵高度。    
    教育指南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世界公民意识,并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对此,家长和老师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在一些合适的时机,努力鼓励、引导孩子做一个世界好公民。    
    和关爱身边的弱势者不同,具有良好的世界公民意识的孩子,还会将目光投向千里万里之外,为那里的孩子吃不饱饭而流泪,为那里的灾民住不上温暖的房屋而难过,为那里在战火中倍受恐惧折磨的人们而担忧。这样的孩子,将来长大以后,与普通的孩子相比,心胸会更加宽广,目光会更加远大,志向会更加高远,最终成就的人生事业,也会更加辉煌。    
    毛昕宇的妈妈就做得非常好。她之所以支持、鼓励孩子这样做,也许并没有想到很多宏大的思想,比如世界公民意识,但是,她却在无形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而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却又是最有效的。    
    作为家长,如果你就是毛昕宇的妈妈,或者,你也有一个像毛昕宇这样的孩子,你会怎么做?要知道,这时候,你不经意的一个选择,就会触动孩子的心灵:当你的选择正确时,你是在把孩子引向博爱之路;当你的选择错误时,你是在把孩子导入自私之途。    
    当然,培养孩子的世界公民意识,并不是只有向受灾国家的百姓捐款这一条路,很多身边的小事情,也同样可以起到这样的效果,比如,教育孩子爱护环境、关心野生动物、珍惜自然资源等。你可以告诉他:孩子,你所节约的每一滴水、每一张纸,都是在为整个世界做出贡献。


第四辑 培养公民意识公私分明

    学生终归要长大成人参与公共事务,如果在他们的思想意识里,连公车严禁私用这样的法纪常识,都被模糊了是非界限,长大后的他们在处理公私关系时,很可能难以做到公私分明。    
    据新华社2004年1月4日报道:日前,深圳市宝安区纪委、监察局发出专门通知,要求各单位加强对公务用车的管理,严禁用公车接送学生;要求有关学校做好学生和家长的工作,不要用公车接学生上学、回家。宝安区教育局也下发通知,要求学校健全规章制度,将公车接送纳入学生操行评定的内容。    
    公车严禁私用,并不是近年来才有的新规定。对有权使用公车的人来说,它完全是一种法纪常识。然而,对于这种常识,一直以来,说的人多、做的人少,以致这种极不正常的现象,演变成了社会上一道极为正常的风景。在它的影响下,坐家长的公车上学、回家,已经让不少学生引以为豪;与此相反,没有公车可坐的学生则只能望车兴叹,抱怨家长没本事。很明显,在这些学生的思想意识里,公车私用不但没有什么不妥,反而非常光荣。    
    学生终归要长大成人参与公共事务。我以为,如果在他们的思想意识里,连公车严禁私用这样的法纪常识,都被模糊了是非界限,那么,长大后的他们在处理公私关系时,很可能难以做到公私分明。因为思想意识是具有发展惯性的,今天的你可能会因坐了公车而沾沾自喜,明天的你很难说不会因在其他方面损公肥私而津津乐道。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言,公私界限模糊的思想无异于人生路上的陷阱。从这个方面说,宝安区的做法无疑值得肯定。    
    然而,话又说回来,公车私用往往并不是由学生做主,而是由家长代言。因此,要彻底控制公车私用现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加大打击公车私用的力度,使之成为真正的“雷区”。只要谁敢于越“雷区”一步,谁就一定要吞下违规的苦果。一旦做到这些,上述校规就形同虚设,完全没有制定的必要。不然,即便制定了,也于事无补。毕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向是国人的习惯性思维。不是不让在校门口接送学生吗?我把车停得远一点儿行不行?    
    行文至此,想起了一则旧事。据《大河报》2003年10月24日报道,意大利墨西拿市市长曾利用公车携带配偶出外度假,有人就这一违规行为向最高法院提起诉讼。被告辩称他这样做是出于“安全”的需要,妻子是作为他的“陪同”一起前往的,只属于“搭便车”。但主审法官却当场指出他这是强词夺理,判处他入狱半年。判决书称,即便是在各级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的工作人员,也不得携带配偶利用公车出外度假。    
    对国人来说,这好像是一件小题大做的事。可在西方国家,这却是一项不折不扣的法治传统。这些国家的人们认为,公权和私权都是神圣的,它们既不可以互相侵犯,也不能够互为谋利,而必须保持彼此的绝对平衡。这种观念看似没人情味儿,实际上严格保证了公权和私权的权威。    
    事实上,任何规定都只有让它落在实际行动上,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体现权威性。否则,不管它制作得多么具体,出台得多么及时,都注定是随风而逝的空文。当然,要落实到行动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