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386-千万别教坏孩子-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01年6月,《教育时报》记者徐结怀,对河南省获嘉县黄堤镇江营学校小学五年级学生陈瑶瑶失学近一年的原因,进行了探访。陈瑶瑶的失学有多方面的因素。比如他的学习成绩较差、有时调皮捣蛋搞恶作剧等,但更重要的,还是学校怕他考试不好,影响学校在镇里的排名。    
    无独有偶,只要中招和高招考试一临近,因学生成绩较差,怕影响学校升学率及排名而违规驱逐学生,逼使他们在毕业会考后提前离校,剥夺其参加中招或高招考试的权利的事情,在全国各地每年都会大量发生。2001年6月7日,《中国青年报》就报道了山东省莘县实验初级中学驱逐几十名初三学生离校,不允许他们参加中招考试,以借此提高学校升学率的事。据我调查,这种不正常的教育现象,在很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而且特别以县乡(镇)一级居多。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教育之于社会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因为它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塑造人、成就人,使人在经由教育的洗礼之后,能够提升智慧的高度、深厚文明的根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才把它称作“百年树人工程”、“太阳下最光辉的事业”,才把从事教育的人称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下最伟大的人”。    
    我以为,对这些道理,生活在现时代的每一个人,都绝不会提出质疑,更不用说身在其中的教育者了。既然如此,则教育者就应遵循教育的这一终极目标,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使自己真正无愧于头顶荣誉的光环。    
    教育并不是也不可能把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培养成专家、学者,而只能使大多数受教育者有所为于社会。也就是说,教育的对象应该是大多数人,而不是少数精英。惟其大众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使我们国家的发展如轻舟飞越万重山。这一点,对正处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意义犹为重大。    
    可是,我们的某些教育者却偏偏忘记甚至背叛了这一点,他们常常会犯下买椟还珠的错误:将所谓的“精英人物”看作精美的“椟”买走了,却把真正珍贵的大众当做无益的“珠”丢弃了。因为在他们心目中,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不是教育之果,惟有高高在上的“精英人物”才是教育之实。    
    2001年5月7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玛纳斯县二中17岁的少年陈魏在救落水儿童时,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然而,令一些人尴尬的是,陈魏偏偏是一位在学校出了名的“差学生”。在此,即便我们把陈魏的个案当做特例,也无法否定在这个特例学生身上,放射出的确实是最为可贵的人性之光。    
    事实上,如陈魏之类的“差学生”偏偏能做出“大事”“好事”,仿佛与传统的教育价值观悖反的现象,值得我们反省。在全国颇受好评的电视连续剧《大宅门》中的男主角白景琦的成长经历,也是这方面的例证。所以,当教育者为了片面而狭隘的升学率和排名而驱逐所谓的“差学生”,违规剥夺他们参加考试和读书的权利时,这实际上是在背离教育的终极目标,犯着买椟还珠的错误。    
    教育指南    
    在重大考试前驱逐“差生”的事情,正如我在文章中所说的,每年都会发生。这还只是体现在学校教育上的。事实上,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事情,只不过驱逐的形式不同罢了。    
    学生的“好”与“差”,本来是需要从很多角度去多元化分析的,因为人是复杂的;然而,在升学的强大压力下,慢慢形成了一种单一的视角,那就是:只要学习成绩不够好,不管你在其他方面表现得多么优异,就都会被划入“差生”的行列。学校这样划分,家长也这样划分,以至于学习成绩成了衡量孩子的惟一标准。通俗地讲,就是对孩子进行学习成绩的一票否决。    
    这种极其片面和错误的人才划分观,是十分残酷,也是十分荒谬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在犯买椟还珠的错误。在今天这样一个讲究多元化竞争的时代中,家长也好,学校也罢,整个社会也罢,都必须及时纠正这种观念;否则,不但孩子身受其害,家庭、学校、社会也会深受其害。    
    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人的才能发展是多方面的。他可能不太善于单纯的知识记忆,但却很可能特别善于知识实践;他可能不太善于对书本知识的学习,但却特别具备从事文体艺术活动的能力;他可能不太善于应付死板的程式化考试,但却特别能够把自己的知识综合运用起来,在实际操作中表现优异;他可能不太善于适应学校的学习环境,但却特别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爱好,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创造出另一种十分美丽的成功之花,比如韩寒、丁俊晖……    
    因而,不管是作为家长,还是作为老师,我们都需要从孩子身上找到他的优点,找到他与别的孩子不一样的地方。而这些优点,这些与别的孩子不一样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孩子所独具的“天分”。而我们的任务就是充分发挥孩子的这种“天分”,使他引导着孩子走向成功。    
    实际上,只要我们认真去找了,就会发现,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都有着这样那样的“天分”,它们就像埋在沙子里的黄金一样,一直存在着。你之所以没有发现它,那是因为你还没有找到,或者压根儿就没有想到去找。而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你被那种片面的学习成绩观,蒙住了眼睛。


第四辑 培养公民意识“血统论”的绞索

    “血统论”出笼的根本理由,是统治者借以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因为他们深知,只要治下的民众凡事爱“认命”,则再专制的做法也合乎情理了。能像陈胜那样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者,毕竟是少数。    
    2001年年底,厦门海关在招录公务员时,明确列出了两项不得报考的条件,即“直系血亲和对本人有重大影响的旁系血亲中有被判处死刑或者正在服刑的;直系血亲和对本人有重大影响的旁系血亲在境外有从事颠覆我国政权活动的”。我以为,这件事出现的具体原因虽然简单,但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却异常复杂。    
    先来看中国古代历史:在二十四史中,“滴血验亲”的传说神乎其神,“生有异禀”的鬼话比比皆是。在此影响下,诸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爱打洞”“将门出虎子,狗窝产奴才”之类的民谚也随之而出且广播四方,使凡事“认命”成为中国民众最广泛的心理基础。    
    这类“血统论”出笼的根本理由,是统治者借以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不受损害。因为他们深知,只要治下的民众凡事爱“认命”,则再专制的做法也合乎情理了。能像陈胜那样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者,毕竟是少数。    
    再考察一下世界近现代史:    
    在《受害的一代》、《生而有罪》等纪实作品,或像小说《我儿子的故事》等虚构作品中,带着父母的不容置换的血统的沙俄时代的贵族和军官的子女、富农和“反革命”者的子女、犹太人的子女、黑人奴隶的子女、纳粹的子女,活得多么屈辱———虽然他们中的很多人是那样善良、纯真、柔弱、美好!这一切都源于为彼时彼地的统治者和被愚昧了的民众们所控制的“血统论”。    
    当然,更不能忘记刚走过的那段中国历史:20世纪50~7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群名为“黑五类”的人。其子女几乎从出生之日起,就被罩在了“血统论”的大网中,得不到人所应得的尊严和权利。“文化大革命”爆发以后,他们作为人的尊严更被剥夺干净,干脆被辱骂贱称为“狗崽子”。在将近二十年的生命历程中,他们所能体味到的只有两个字:屈辱。    
    而实际上,人和人拥有的一切都应是高贵的,包括他的生与死。作家林贤治说:“人应当有无限发展的余地,但起点是有限的:生命,自由,追求幸福或反抗压迫。惟其是有限的、基本的,因而是最高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所谓人权,称指的是个人权利,而不是集体的权利、社会的权利。现代人权观念意味着个人权利永远处于优先的地位,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容许借用‘集体’、‘人民’、‘社会’、‘国家’的名义,将它牺牲在某一个人或集团手里。”    
    然而,古今中外的“血统论”者非但无视这一切,反而用“集体”、“人民”、“社会”、“国家”,甚至“正义”的名义打造了一根根杀人绞索。    
    由此看来,厦门海关招录禁令的出现,已非一般意义的决策错误,它实质上暴露了包括“血统论”在内的、某些专制思想依然未被民众深刻认识的现实。    
    事实上,由于我们在一些历史敏感点上缺乏大胆批判精神,致使不少曾经的错误依然羁绊着我们的脚步,甚至还会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僵尸还魂,用久已打造好的绞索扼住我们的咽喉。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不能不!否则,不但我们自己会身受其害,我们的子孙也会因此而背上沉重的负担,甚至,在他们的咽喉之上,也会出现类似的一根根恐怖的绞索。    
    教育指南    
    正如文章中所说的,“血统论”的出台,实际上是统治者用来愚昧、残害人民的一种手段。这是一种残忍的、暴虐的、野蛮的、粗鲁的思想,在统治者的宣传工具之下,有时候,即便是身受其害的人民,也会因为被“洗脑”,而有意无意地成为统治者的帮凶,从而,自己将自己送上绞索高悬的死刑架。    
    因而,在进入21世纪后,在现代文明的大潮汹涌澎湃之时,我们有必要教育自己的孩子,也教育自己认清“血统论”的真面目,从而自觉地抵制它,而不是有意无意地成为它的帮凶,从而,既使自己也使别人身受其害。那么,要这样做,该从何入手呢?    
    显然,像“文化大革命”中的“黑五类”、“狗崽子”这样的群体,现在已经基本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我们不可能再去帮助他们什么;但是,类似的一些群体,依然经常会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比如犯罪分子的子女、弱势群体的子女、吸毒者的子女等。对于他们,那种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的思想观念,可能依然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中。    
    事实上,这些群体的孩子,在生活中就经常会受到蔑视甚至欺凌。许多父母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接近他们,更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帮助他们,更不用说在可能的情况下,学着和他们交朋友。生怕因此而使自己的孩子学坏。这样的担忧也许有一点点道理,但却是完全不符合实际的。也就是说,父辈的错,不能转嫁到孩子身上,孩子只是孩子,即便是这些群体的孩子,也和你的孩子没什么两样。    
    而让自己,也让自己的孩子去学着帮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向他们奉献爱心,不但可以抚慰这些孩子痛苦的心灵,让他们即便在阴暗的生活状态之下,也能够感受到阳光的灿烂和温暖;而且,也可以使你的孩子因为奉献爱,而更能够感受到爱,更能够懂得分享爱的可贵。这对孩子优秀道德品质的养成,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它会使你的孩子慢慢向着“伟大的人格”靠近。    
    比如,在周末或者节假日,你可以领着孩子到儿童福利院去,力所能及地去奉献自己的爱心;你也可以鼓励孩子,把自己平时用不着的零花钱、不再穿的衣服、文具、书本等,捐赠给慈善机构,以此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同龄人;逢年过节,你还可以积极响应社会公益机构的号召,和孩子一起参加他们举办的公益活动,比如让一个弱势群体家庭的孩子,到自己的家里过节等等。


第四辑 培养公民意识谨慎对待校园政治

    在“校园政治”的影响下,更多不是干部的学生也开始慢慢学着认识政治、理解政治。在他们眼里,今天从事“校园政治”的人才,就是明天社会政治人才库的强大后备,“校园政治”今天的操作模式,也必然影响明天的社会政治操作模式。如果“校园政治”严重变了味,将来他们对社会政治的信任度可想而知。    
    据《21世纪人才报》2003年11月11日报道:为了争夺“校级优秀学生干部”的称号和学生会主席的职位,一些大学暗箱操作现象严重,不少学生请老师赴豪华宴席、送老师高档礼品。    
    广州某著名高校经济贸易学院学生会的一位干事称:“学生干部腐败的事在广州高校司空见惯。有学生为了争夺校学生会主席的位置,不惜花费1万元以上的血本。”这些人之所以要为当一官半职耗尽血本,是因其中有三大好处:一是就业有王牌,二是赚钱有财源,三是关系得积累、眼界常开阔。    
    近几年来,尽管随着全国各高校的持续扩招,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过去曾一度罩在他们头上的“天之骄子”的光环有所黯淡,但其作为较高层次专业人才的性质依然存在。从这一点上说,他们依然是未来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既然如此,那么,确保他们“不腐不蠹”就显得特别重要。否则,一旦将他们安排在重要的工作岗位上,很可能会造成“一梁折断,整屋皆塌”的严重后果。显然,这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也不是国家培养他们的初衷。    
    作为学生干部,特别是像学生会主席这样的“高级干部”,他们不但承担着配合学校管理学生的职责,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大学生的“形象大使”,既经常被其他同学拿来作自我修正的参照,又常常代表本校、本系或本班的大学生群体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从表面上看,他们做的这些事情和真正的“政治”挂不上钩,但实际上,这就是“政治”,只不过活动范围和影响范围都比较小罢了。如果给它起一个名称,那就是“校园政治”。实际上,许多大学生正是这样表述它的。    
    “校园政治”的今天就是社会政治的明天。从很多事实看,学生干部毕业后,往往倾向于做管理工作,也的确有不少人因此圆了自己的梦,而且业绩很不错,有的人还走上了重要的领导岗位,在真正的政治舞台上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同时,在“校园政治”的影响下,更多不是干部的学生,也开始慢慢学着认识政治、理解政治。在他们眼里,今天从事“校园政治”的人才,就是明天社会政治人才库的强大后备,“校园政治”今天的操作模式,也必然会影响明天的社会政治操作模式。如果“校园政治”严重变了味,将来他们对社会政治的信任度可想而知,他们自身违纪违法的可能性可想而知。    
    从报道上看,在一些大学,评选“校级优秀学生干部”和推选学生会主席之所以暗箱操作的问题严重,是因为评选和推选制度不健全、学生会财务管理制度存在漏洞、辅导员的权力过大等。要说,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也很简单,制度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存在的漏洞补严实、限制辅导员的权力不就行了?    
    可是,假如真的这样做了,我们又会发现,暗箱操作的问题依然存在,“校园政治”也还是不能让人满意。这就说明,只迷信制度是不行的,要真正使“校园政治”清明起来,就必须既抓好制度建设,又抓好对全体学生民主意识与维权思想的培养。    
    教育指南    
    “校园政治”并不是大学特有的现象,实际上,它从孩子一进入幼儿园起,就已经存在着、发展着。作为家长,也许你一时半会儿看不出来,但是,时间一长你就会发现,这种“校园政治”正在你的孩子身上,发生一些奇妙的变化。    
    比如,还是在上幼儿园的时候,你的孩子就会告诉你,自己在老师的安排下,“管”着几个小朋友,是多么威风的事情,有的小朋友会让着他吃好东西。    
    到了小学以后,如果你的孩子当上了班委,甚至当上了班长,那么,他更可能会向你炫耀自己的本事:可以命令一些同学帮自己做这样那样的事,比如背书包、替劳动,有时还会得到同学送的一些小礼品。    
    进入了中学,如果你的孩子又一次当上了班委,甚至当上了班长,那么,他很可能会在你面前表现得特别骄傲,因为会有别的孩子时不时地送他更好的礼物,在他过生日时会有更多的孩子请他吃饭,甚至送他“红包”……    
    这个时候,作为家长,你该怎么做呢?    
    如果你因为孩子能够享受这些所谓的“特权”,而和孩子一样感到高兴,甚至鼓励孩子这样做,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这样一来,你只会把孩子引入歧途,认为享受自己的“特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校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