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386-千万别教坏孩子-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现当代文学研究界对韩先生的公开评价,其学术水平和学术成果早已和博士生导师并肩,在刊出招聘启事的这所大学担任教职简直是小菜一碟,何况他还表示愿意免费为这所大学筹建一所现当代文学馆。可面对韩先生这块从“天上”主动掉下来的“大馅饼”,这所大学却宁愿降格以求硕士生,也不愿将他收入麾下。这种令人哭笑不得的现实,除了说明管理者的无知,还能说明什么?但在一些人号称“无知者无畏”的今天,这种现象却比比皆是。    
    说实在的,如果这种不正常的现象不能得到有效遏制,那么,受伤害的不仅仅只是真正的人才,更有那些因“惟学历”而招进了大量庸才的单位。这一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教育指南    
    高学历并不代表高能力,关于这一点,恐怕没有人会怀疑。但是,正如这篇文章中所说的,却偏偏有不少用人单位,盲目地以高学历为衡量人才的惟一标准,这就从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加重了人们盲目追求高学历的心态。与美国人偏重能力的做法相比,我们实在是很需要改变的。    
    实际上,用人单位的盲目,与整个社会的盲目是同步的。试想,如果整个社会不是盲目追求高学历,那么,用人单位也不会那傻,放着真正的人才不要,偏偏去看中象征着文凭的那张薄薄的纸。那么,在这种环境下,作为家长,又需要怎么看待这种现象,然后用来指导自己的孩子呢?    
    我认为,如果你有足够的能力,支持孩子读大学、硕士、博士,甚至出国留学,那么,你不妨这么做。虽然高学历并不能完全代表高能力,但是,有了高学历也并不一定就是坏事,至少它可以使孩子拥有比较深厚的文化知识功底。但是,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你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能为了追求高学历而追求高学历,而是要在追求高学历的同时,努力提高孩子各方面的能力,让他所学的知识活起来,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否则,孩子就会成为一个“活书橱”。    
    假如你的能力不足以支持孩子读硕士、博士,更不能让孩子出国读书,那么,能支持他读完大学就足够了,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了。如果孩子希望继续攻读学位,那么,他完全可以工读兼顾。尽管这样会苦一些、累一些,但对孩子来说,却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事实上,很多孩子就是这样走出来的,而这样的孩子与一直在校园里读书的孩子相比,各方面的能力往往会更好一些。    
    也许,你的能力连支持孩子读完大学都比较困难,甚至不足以支持孩子顺利读完大学,那么,也不必因此而觉得抱愧于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你需要培养孩子具备坚韧的意志、积极向上的精神、“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志气。这样,当孩子步入社会以后,他同样可以凭借这些宝贵的品质,为自己打拼出一片天空。可以说,这样的孩子在今天的中国,还是大多数。


第四辑 培养公民意识谁为山里孩子负责

    要彻底解决校舍紧张、教学资金不足、师资匮乏、学生课外读物奇缺等在偏远山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固然要依靠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纠正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出现的偏差,也是一个更加现实、操作性也更强的途径。    
    2003年1月,《教育时报》记者侯军锋在河南省栾川县深山区采访时发现,这里的小学普遍存在校舍紧张、教学资金不足、师资匮乏、学生课外读物奇缺等问题。在此情况下,如果只靠学校及其所在村自力更生,恐怕永远也赶不上教育发展的步伐。这对山里孩子不公平。    
    如果单纯从新闻角度看这样的现象,它所反映的并非新鲜事,不但不新鲜,反而陈旧得很,并且早已达到了众所周知的程度。即便如此,我还是忍不住想说点什么。不为别的,只为替那些因受到了不公正待遇,而不得不在教育的起点上,就已远远落后于山外同龄人的山里孩子,鸣一声不公,喊几句不平。假如这几声呐喊能吸引来人们的一点注意力,激发起人们的一点反省意识,山里孩子就可能会多享有一点本就应属于他们自己的权利。    
    大家知道,在当代社会,作为普世的人权之一,教育机会均等权已经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联合国人权宣言》也早在近60年前就指出:“不论什么阶层,不论经济条件,也不论父母的居住地,一切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机会均等权之所以被世人如此重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便是: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有效的工具。为此,切实保障公民的教育机会均等权不受损害,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便成为各国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建立教育体系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我国,保障公民的教育机会均等权也已原则性地写进了《宪法》及教育专业法,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原则并没得到很好遵守。在公民享受教育机会均等权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阶层之间还存在着很大差距。校舍紧张、教学资金不足、师资匮乏、学生课外读物奇缺等在偏远山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绝大多数城区基本上不存在,不但不存在,它们甚至还会被浪费或闲置。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固然要依靠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纠正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出现的偏差,也不能不说是一个更加现实、操作性也更强的途径。    
    北京四中一位教师曾对学生讲过这样一句话:“你们知道吗?你们三年读下来,国家在每个人身上的投资可以资助10个失学儿童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其实你们在这里上学就是在剥夺他人上学的权利。”虽然这些话可能说得有些“偏激”,但却不能不引起政府的深刻反思。    
    教育指南    
    由于一段时期内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出现的偏差,更准确地说,由于政府重城市、轻农村的教育偏向,致使广大农村的教育条件十分恶劣。《教育时报》记者的调查,只能说是暴露了冰山的一角。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改变这种偏向性的教育政策,固然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但是,这却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在短时间内,这种现象难以改变。因此,如果城市家长能够伸出手来,尽己所能地帮助他们,则不失为一个比较现实的路径。与此同时,还可以带动自己的孩子也行动起来,为自己的同龄人奉献一份爱心。    
    现在,很多城市家庭的孩子,都拥有数量不少的儿童读物。事实上,从孩子刚刚能够懂事时起,很多有条件的家长,就会为孩子买图书、玩具。等孩子长大以后,大量的儿童读物就会失去原来的作用,而常常成为废品收购站的常客。    
    假如能够把这些图书集中起来,通过一些社会慈善机构、公益机构,捐赠给农村的学校,这无疑能够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关于这种做法,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种风尚,包括课本在内的大量学习用品,尤其是图书,都会尽可能地循环利用。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还有,保护了有限的森林,有利于环境保护。    
    我们常说要培养孩子的爱心,实际上,这种爱心的培养,从身边的小事情就可以做起。捐赠图书只是一个方面,捐赠学习用品、和农村小朋友交朋友等,也是很好的办法。既然如此,为什么不马上行动起来呢?


第四辑 培养公民意识让孩子学会说“不”(1)

    21世纪需要的人才是锐意创新而非墨守成规者,要成为这样的人才,其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要敢于并善于对错误的东西说“不”,因为惟有具备了如此的胆识与才情,才能打碎所有既定的枷锁,破茧而出。否则,只可能成为僵死于茧中的干蛹,永远无法领略飞翔的幸福。    
    孩子们为什么如此沉默    
    据《焦点访谈》2001年12月报道,淮南矿业集团新庄孜矿第三小学六年级学生石雅云等9名孩子,因在放学后偷听老师的演讲比赛,被班主任喝令站到讲台上,用自带的刀具刮脸,并被告知必须刮出血来才算过关,否则,将被锁在教室里不准回家。面对班主任的威逼,9名孩子只好用刀刮脸,直至鲜血流出,整个刮脸过程持续了约两个小时。在此期间,无论是刮脸的孩子,还是看刮脸的孩子,始终无人抗议老师的暴行,即集体丧失了说“不”的勇气。    
    在此之前,我还见到了不少类似性质的新闻。    
    《人民法院报》2001年3月29日报道,贵州湄潭县抄乐乡中心小学五年级班主任罗某,强迫违犯“谁敢在上课时转过身去与后排的同学说话,后排同学要吐10次口水给谁”的“班规”的学生冯航吃屎。当时,冯航不但没敢反抗,反而含泪把屎硬吞了下去,而看到这个场面的全班同学同样无人抗议教师的暴行,惟一的集体表态是都趴在课桌上哭了,事后也无人告诉家长。    
    郑州市某小学教师牛某,为了能吃上羊杂碎,竟在家长从事屠宰生意的学生刘英的胳膊上写字威胁:“5点5分拿羊肺,拿不来,格杀勿论……5点10分拿不来挖左眼,6点10分挖右眼。”当刘英偶尔没有给牛某拿羊杂碎时,牛某就对她施以体罚,如揪耳朵、打脸等。对此,刘英始终没有反抗,而知道此事的她的同学也都无一例外保持了沉默。    
    对这些教师体罚及侮辱学生的极不正常的行为,我一直在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些教师做出了如此泯灭师德的事?又究竟出于什么样的心理,使这些身心健康及人格尊严等受到严重伤害的学生以及他们的同学,丧失了对着某些泯灭师德的教师的暴力行为,大喊一声“不”的勇气?    
    我想起了这样一种现象:在农村,家长给孩子报名上学时,总忘不了郑重地向老师交待:“孩子这就交给您了,要是不听话,该打打,该骂骂,我绝不护犊子。”这时,如果老师回答:“你放心,要是他(她)真不听话,肯定少不了挨揍。”家长一准喜气洋洋,而孩子却恐慌不已。    
    如果老师回答:“孩子不听话也正常,教育教育就好了,打骂不顶事。”家长不但不高兴,还会从此怀疑老师的爱心和教学水平,脾气大的甚至立即给孩子换老师,可孩子却满面红光。据了解,以第二种方式应答家长的老师并不多,因为他们一怕驳了家长面子,二怕被家长看低了水平。    
    家长与老师的这种对话,实际上是在给孩子上入学的第一课,其性质类似于封建教育传统中的入塾先拜孔夫子,旨在让孩子在正式上学之前,先明白师生间地位的差异是:老师高高在上,有用打骂的形式任意处罚学生的权力,而这种权力是学生家长赋予的;学生黯然在下,有承担被老师用打骂的形式任意处罚的“义务”,而这种“义务”是父母规定的。在此情况下,学生当然不敢对老师的任何行为说“不”了。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农村的部分家长和老师的民主意识、平等观念及现代法制思想的缺失,而形成这个原因的原因,则是封建专制思想和等级观念长时间对民众麻木与毒害的结果。故此,要让学生面对他们认为不合理的现象有勇气说出“不”字,就必须认清———    
     “破茧而出”要靠民主意识教育    
    考察当前的教师体罚及侮辱学生现象,有一点必须承认,即民主意识、平等观念及现代法制思想教育的长期缺失。这一点,无论是在上述农村学校还是城市学校,都普遍存在。这样,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师生关系平等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在相当一部分教师那里,师生关系依然比较紧张。    
    如江西南昌市某中学的十几名高一学生,因未完成某李姓老师头一天留下的6道作业,便遭到每道抄写1000篇的体罚;陕西西安雁塔区某小学二年级某肖姓老师,惩罚未完成作业的12名学生(7男5女)当众脱裤子,并在教室里转圈示众,肖某还指派两名班干部对不听话的学生强行脱裤子等。    
    奴才犯了错,不等主人开口,就跪下自赏嘴巴。这是封建专制社会中最典型的奴才心态。这种心态一旦传染到现在的学生身上,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因为它意味着学生独立人格的丧失,而没有独立人格的人,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成长为真正的栋梁之材。    
    要知道,虽然校纪班规及学生守则对管理和教育学生必不可少,但也必须明白,不管什么样的规矩,都必须建立在民主、平等、公正的基础上,没有了这个基础,所有的规矩都是不合理的,因而也都是可以说“不”,进而应该被打破的。    
    中小学生本来就像一只待孵化的蛹,要想使其“破茧而出”,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在他们周围形成民主氛围。只有在这种氛围中,他们才能拥有畅所欲言的权利,才能对是与非有正确的识别力与判断力,同时,也才有对“是”鼓掌,对“非”说“不”的意识和勇气。    
    这就需要对师生进行深入持久的民主思想教育。须知,21世纪需要的人才是锐意创新而非墨守成规者,要成为这样的人才,其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要敢于并善于对错误的东西说“不”,因为惟有具备了如此的胆识与才情,才能打碎所有既定的枷锁,破茧而出。否则,只可能成为僵死于茧中的干蛹,永远无法领略飞翔的幸福。


第四辑 培养公民意识让孩子学会说“不”(2)

    当然,要领略飞翔的幸福,还要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在“破茧而出”后,能“化蛹为蝶”,拥有一双自由自在的翅膀,而———    
     “化蛹为蝶”离不开法治教育    
    民主与法治的关系非常密切,民主需要法治的保障,法治需要民主的制衡,只有二者挽起手来,才能使文明社会的辉煌大厦风雨不动安如山。就此而言,在师生中做好法治教育工作,依法治教,才是真正杜绝教师体罚及侮辱学生的现象发生,使学生“化蛹为蝶”的根本保障。    
    然而,当前的教育现实并不容我们乐观。前文所举的四个体罚或侮辱学生的例子只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事例。事实上,比这些例子更为严重的还有。如云南曲靖市某初一学生张波,因没按时完成作业,被历史教师聂某连打10个耳光。当张波口吐白沫,昏迷不醒时,聂某还认为张波装昏,抓着头发拎起他又补了两耳光。一个小时后,张波经抢救无效死亡。事后,死者的同学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去该中学不是读书,是坐牢,因为从校长到老师,都把体罚和侮辱学生当成了家常便饭。    
    就拿现在大家都在谈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来说,权益保护是双向的,一个是不得侵犯他人权益,一个是自我权益保护。这样,如果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单纯依赖成年人对其单向施舍,一旦法盲学生遇到了法盲教师,则学生被体罚及侮辱的现象将必然发生。所以,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最重要的一环,是他们对自身权益的清醒认识和自觉维护,但这些又须由成年人教给他们。    
    这样,我们不但要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培养其作为一个人的最基本的权利意识,使他们知道自己有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说“不”的权利,同时,还要对教师进行切实的普法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使其明白:你的言行来不得半点马虎和失误,举止来不得稍许出格和走样,工作更不能简单和粗暴。因为你虽也是平常人,可却肩负着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神圣使命。法治的力量一旦加强,民主的呼声必将随之高涨,中小学生对不合理现象说“不”的勇气也会倍增。此时,不但他们被教师体罚及侮辱的现象将大大减少,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创新精神将由此而被激发,独立人格将由此而逐渐形成,健康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将指日可待。试想,如果在我们的教育界响彻了学生勇敢说“不”的声音,那么,这声音将何异于滚滚春雷!    
    教育指南    
    一般来说,在对孩子的教育上,绝大多数家长的理念,是让孩子听话。“这孩子真乖!”说这话时,家长的话外之意是:这真是个听话的好孩子;如果家长说:“这孩子真犟!”那么,这句话的背后之意就是:这真是个不听话的孩子。这种习惯一旦在家长的观念中养成,那么,衡量孩子好坏的标准,就是孩子是否听话。显然,这种听话,是特指孩子听家长的话。    
    这种观念的形成,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父权”。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这种教育理念已经到了必须抛弃的时候了;否则,你的孩子就会像文章中提到的这些孩子那样,即使受到了老师的侮辱甚至虐待,也不敢大胆地向他大喊一声:“不!”因此而造成的对孩子的伤害之深,有时候是一生也弥补不来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