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②德文为Inbegriff,指全体。
正如我们所说,表象通过升华和分解而形成了抽象概念之后,其直观性尽失,假如
它们不通过任意赋予的符号而在感觉中被固定和存留下来,那么,它们将不会在思维过
程中被加以使用,这样就会从我们的意识中消逝。当然,事实并非如此。我们这里所指
的符号就是词。就它们构成辞典进而构成语言的内容而言,词总是可以标明一般的表象、
概念,但永远不能标明直观的客体;因此,一本列举具体事物的词典,仅包含着专有名
称,而不是词,因而或者是地理学辞典,抑或是历史学辞典,也就是说,它所列举的内
容即可以由时间也可以由空间分开;如读者所知,因为,时间和空间就是个体化原理。
只是由于动物被局限在直观表象中,不能进行任何抽象——因此不能形成概念——所以,
即使它们能够清晰地发出单词的声音,我们也不会说它们有语言,但是,我们也得承认
它们能领会专有名称。这一欠缺又使它们与笑无缘,这一点我已在我关于荒谬的理论中
说明过。①
①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卷第13节,第二卷第8章。
分析一个未受教育的人连续说出的一段长话即可发现,在这段话中包含着大量的逻
辑形式。从句、措辞、区别,各种各样的细微差别是通过语法形式,借助于词尾变化和
句法结构,甚至靠在谈话中经常使用不同语气等等,正确地表达出来,所有这些情况都
与法则相一致,这不能不使我们感到惊讶,并且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广泛的、首尾
完全一致的认识。这种认识的获得自然要以直观世界为基础,而把直观世界的本质归结
为抽象的概念则完全是理性的工作,且只能借助于语言才能完成。因此,在学会使用语
言的过程中,理性的整个机制——即逻辑中一切本质的东西——被纳入到我们的意识之
中。显然,如果没有大量的精神努力和注意力的集中是不能完成的,对于孩子们来说,
学习的欲望可为此给予必不可少的力量。在此之前,只要这一欲望尚有可利用和必不可
少的东西,它就是强有力的,但是,当我们把不适于孩子们理解的东西强加给他们时,
它就显得没有活力了。这样,即使是一个未受过很好教育的孩子,在学习语言的措辞和
细致差别的过程中,同其他的人一样,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谈话,使理性得到发展,获得
真正具体的逻辑。这种逻辑并不在于包含了多少逻辑法则,而是注重其运用是否适当;
这就很像具有音乐天才的人仅需通过演奏钢琴便可晓得和谐的法则,而毋庸学习音乐或
研究和声学。——通过学会说话来获得上述的逻辑训练唯独聋哑人不在其列,因此,假
如他们不通过特别适合于他们学习的人工手段接受阅读教育,以便取代理性的自然学习
过程,那么,他们几乎就像动物一样缺乏理性。
第27节 概念的作用如我们所见,我们的理性和思维能力的根本本质是抽象能力,或者说是形成概念的
能力,因此,正是这些概念在我们的意识中存在,才产生了令人惊异的结果。之所以能
做到这一点,主要依靠以下根据。
正因为它们是从表象中来的,包含的内容少于表象,所以,概念较之表象更易表述。
事实上,概念与表象的关系,几乎可以说类似于高级算术公式跟产生这些公式但又为这
些公式所描述的精神活动之间的关系,或者类似于对数与它的数之间的关系。它们只包
含从这诸多表象中所需要的一部分表象。这一部分表象是从这诸多表象中析出的;假如
我们不这样做,而是设法通过想象回忆所有这些表象,这就好像是我们硬要把一大堆无
关紧要的杂物来回拖动,这只能使我们困窘;反之,借助于概念,我们就只用思考所有
表象中那些为达到每一单个目的所需的部分和关系,所以,我们可以把它们的使用比喻
为多余负担的消除,或比喻为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用奎宁,而不是使用金鸡纳树皮。
思维的合理称谓是什么,在它最狭窄的意义上应该是理智为概念所充满,即我们现在所
讨论的这种表象在我们的意识中存在。我们还把它称为反思:这个词是个比喻,从光学
中借来,同时表达了这类认识既是派生的、又是从属的特征。正是这种思维,这种反思,
给人深思熟虑的能力,而这却是动物所缺少的。因为,由于(概念)使人能在一个概念
的名义下思考许多事物,而且又总是这些事物中每一个本质部分,所以,这一概念就允
许人们随意舍弃每一类区别,甚至是时间和空间的区别,这样,人们就在思维中不仅获
得了把握过去和未来,而且还能把握空在的能力;而动物在任何情况下严格地说都被束
缚在此刻。深思熟虑的能力也确实是人类在理论和实践上之所以取得成就的根本所在,
它使人类较之动物具有重大的优越性;首先,他在前瞻的同时还能后瞩;然后,在于他
所从事的一切事情中采取计划化、系统化和步骤化的程序,在于许多人为了一个共同的
目标而合作,从而有了法律、秩序和国家等等。而且,概念的使用在科学中尤其重要;
因为,严格地说,概念是科学的材料。确实,所有科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一般而转化为
关于个别的认识;这只有通过包括了一切和无的句子才可能,而这又只有通过概念存在
才有可能。因此,亚里士多德说:“没有一般,就不可能有知识。”概念就是这些普遍
性,概念的存在方式在中世纪构成为实在论者和非实在论者长期争论的主题。
第28节 概念的表象判断力决不能把概念跟想象的画面相混淆,这些画面是直观的、完整的,因而是个别的表
象,虽然它们不是由于感官印象引起的,因此不属于经验的复合物。即使在被用来表现
一个概念的时候,想象的画面(幻象)也应该与概念相区别。当我们去把握产生概念的
那一直观表象本身并使之与概念相符时,我们实际上是把幻象当作概念的表象使用,这
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一般意义上的表象,例如,一般意义上狗的表
象,一般意义上色彩的表象,一般意义上三角形的表象,一般意义上数的表象,也没有
任何想象中的画面与这些概念相一致。这样,就引起某个狗和另一个狗的幻象,这种幻
象作为一个表象在任何情况下肯定是被决定了的,即它肯定有一定的大小、形状、颜色
等等,即使通过它所呈现的概念没有这些所决定的性质。不过,当我们使用这些概念的
表象时,我们总会意识到它们对所呈现的概念是不适当的,而且它们完全是武断地决定
的。休谟在《人类的理智》第十二篇论文第一部分的结尾处表明他本人同意这种观点,
卢梭在《论不平等的起源》中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①。相反,康德的学说与此完全不同。
物质是一个只有反省和明净的反思才能决定的东西。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检验自身
是否意识到在自已的概念中有“先天的纯粹想象力的交织”。例如,当一个人想到狗时,
他是否意识到一个介于狗和狼之间的动物;或者,他是否如我们已讲过的:或者通过理
性思考一个抽象概念,或者通过他的想象力把这一概念的表象展示为一幅明净的画面。
①见该书第1部分的中部。
在较广泛的意义上,整个思维,即一般说来精神的整个内在活动,或者必然需要语
言或者必然需要想象的画面:如果两者不居其一,精神活动就无从进行。然而,并非两
者同时具有,虽然两者可以在彼此支持中相互合作。在较狭隘的意义上,思维,即通过
语言而进行的抽象思维,或者是纯粹的逻辑推理,在这种情况下,它严格地保持在自己
的范围内;或者它涉足到直观表象的范围以便达到对表象的理解,这是为了把经验所提
供并由直观所把握的表象跟由清晰反思所产生的抽象思维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彻底的把
握。因此,在思维中,我们或者探索概念,或者探索一个特定的直观所属的法则,或者
探索证实了某一概念或法则的具体情况。就这一特性来说,思维是一种判断力的活动,
在第一种情况下确定是一种反思,在第二种情况下是一种归纳活动。因此,判断力是直
观和抽象认识之间或者知性和理性之间的中介。对大多数人来说,它只是初步的,甚至
经常只是名义上的存在①;这样的人注定只能人云亦云,因而,如非必要,就不必跟他
们多谈。
①任何一个认为这一主张可能显得夸张的人,请考察一下歌德的《色彩论》的
结论,如果他还对我进一步巩固这一结论的发现表示惊奇,那么他就已经再一次证实了
这一结论。
整个认识的真正核心是在直观表象帮助下才得以进行的反思;因为这样才能返回到
一切概念的源头和基础。因此,它使真正独创的思想、所有主要的基本观点以及所有的
发明得以产生,只要偶然性在其中不占据最大的成分。知性在这类思维中占优势,而理
性则是纯粹抽象反思中的主要要素。在我们的大脑中长期游动的某些思想,即是这种反
思:它们翻来覆去,一会儿穿着某类直观的衣服,一会儿又身着另一类直观的衣服,直
到最终变得清晰,把自身固定到概念上并找到语言加以表达为止。确实有些思想找不到
语言来表达,可惜这些正是最好的思想,如阿普留斯所言:“它们的声音更美好”。
然而,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没有想象的画面,反思就是不可能的。这未免就走得
太远了。不过,他就这一点曾说过①:“没有想象(的帮助),精神不能思维。”还说:
“无论观察什么事物,都有某些想象相伴随。”以及“没有想象就没有思想。”这些论
述对15和16世纪的思想家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因此,这些思想家经常深信不疑地重复亚
里士多德说过的话。例如米兰多拉说②:“进行思考和思维的人,必定看到想象的必然
显现。”梅兰希顿说③:“思维的人必定看到了想象的图画。”还有J.布鲁努斯说④:
“亚里士多德说:谁想获得认识,就必须进行想象。”波旁那蒂尤斯也表达了同样的意
思⑤。总起来说,以上所言都断言:每一个真实原初的概念,甚至每一个名副其实的哲
学原理,都必须有某种直观图景作为其最内在的核心或根。这虽然还是一种短暂零散的
东西,但它却会把生命和灵魂传递给整个分析,无论它是多么详尽无遗,——这就恰像
一滴适当的试剂足以使整个溶液带上因它而产生的微粒的颜色。当一种分析具有这类核
心,它就像一家银行发行的、以硬通货为其支持的钞票;而其他一切完全从抽象概念的
组合出发的分析,则像一家银行发行的、仅以其他纸币为其支持的钞票。因而,所有的
理性清谈能使某些概念取得更加清晰的效果,但严格说来,并不产生新东西。所以,这
种清谈还是留给个人自己去做,而不要天天连篇累牍地充斥卷帙。
①亚里士多德:《论灵魂》,第3、7、8章。
②《想象》第5章。
③《论灵魂》第130页。
④《想象的构成》第10页。
⑤《论不朽》第54、70页。
第29节 认识的充足根据律但是,即使是在较狭隘的意义上,在我们的意识中,思维并不仅仅在于抽象概念的
存在,而宁可说在于从逻辑的判断论所揭示的各种各样的限制中把这些概念中的两个或
更多个连接或分割开来。我们把清楚地思考和表述过的这种概念之间的关系称为判断。
关于这些判断,充足根据律在这里还是同样适用,不过,其形式跟上一章所解释的不大
相同;因为在这里它是作为认识的充足根据律而出现的。这一根据律主张,如果一个判
断要表达某一类认识,那么它就必须有充足的根据:由于这一特性,它才获得宾词的真
值。这样,真理就是一个判断跟区别于其自身的某种东西的关联,即跟其根据相关联,
而根据,正如我们马上就要讨论的,其自身容许有大量的种类。然而,由于这一根据总
是判断所依赖的某种东西,所以德文术语称它为Grund,是很合适的。在拉丁文及从拉丁
文衍生出来的所有语言中,这个使认识的根据得以标示的单词,同样可以用来标示理性
的能力:两者都被称作“ratio”,“laragione”,“laraison”,即“根据”。从这
里很容易看出,获得理性认识的判断从来就被认作为理性的最高功能,是它的责任。一
个判断所赖以成立的这些根据可以分为四种不同的种类,通过判断所得到的真理也因此
有所不同。它们将在下面得到讨论。
第30节 逻辑真理一个判断可以以另一个判断作为自己的根据;在这种情况下,它就有了逻辑的或形
式的真理。它是否还有物质的真理,这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有赖于它所赖以存在
的判断是否有物质的真理,或者它所赖以存在的系列判断是否产生一个含有物质真理的
判断。把一个判断建立在另一个判断上,总是在它们之间的比较中发生的,这种比较或
者通过纯粹的换位法或换质位法,或者通过增加第三个判断而直接进行,这样,我们所
要建立的判断的真理通过它们相互间的关系就变得很清楚了。这个过程是彻底的三段论。
它或者通过对应法或者通过概念的小前提而产生。因为三段论是借助于第三个判断把一
个判断建立在另一个判断之上的,它只与判断有关;而且由于判断不过是概念的组合,
概念又是我们理性的唯一客体,所以三段式的推论可以确切地被称为理性的特殊功能。
整个三段论科学事实上不过是充足根据律判断间的相互关系的法则之总和;所以,它是
逻辑真理的准则。
其真理通过思维的四个著名规律而变得清楚明白的判断,须同样被看作为以其他的
判断为基础;因为这四个著名判断本身就是判断,从中即可得到他判断的真理。例如:
“三角形乃是被三条边围绕起来的空间”,这个判断就是以同一律为其最终根据,就是
说,这一思想通过这一规律而表达。“没有广延就没有物体”,这一判断以矛盾律为其
最终根据。还有“任何一个判断不能同真或同假”,这一判断以排中律为其最终根据。
最后,“没有人会在不知其原因的情况下承认某东西为真”,这个判断以认识的充足根
据律为其最终根据。在我们理性的普遍运用中,承认它们为真之前,我们不能把从四个
思维规律中得来的判断归结到作为它们前提的最终根据上;因为大多数人甚至不了解这
些抽象规律的存在。以这些抽象规律为前提的此类判断对于它们的依赖性并不会由此而
减少,正如以第二个判断为前提的第一个判断对于前者的依赖性一样,并不会因为并非
任何人必须懂得“地心引力”原理才能说“抽掉某物的支撑物,该物就会掉下来”这一
事实而减少。因此,我对于逻辑学的下述观点不敢表示苟同,即迄今为止认为内在真理
只有以思维的四个规律为基础的判断才具有,也就是说,这些判断的正确性是被证实的,
这些内在的逻辑真理应该与外在的逻辑真理,即与属于以另一判断为其根据的所有判断
的逻辑真理区别开来。每一个真理都是一个判断与在它之外的某种东西的关联,而内在
的真理这个术语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说法。
第31节 经验真理一个判断可以建立在第一类表象即通过感觉而来的直观的基础上,因此也就是经验
的基础上。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这样一个判断就包含物质真理,进而,假如这个判
断直接以经验为基础,那么,这个真理就是经验真理。
当我们说“一个判断包含物质真理”时,我们总的含义是,它通过直观表象而被推
导出来并根据直观表象的要求使其概念相互连接、分离、限制。获得这种认识是判断力
的直接功能,判断力乃是直观和抽象或认识的推理能力之间的中介,换言之,乃是知性
和理性之间的中介。
第32节 先验真理存在于知性和纯粹感性中的直观、经验认识的形式,作为一切可能经验的条件,可
以是某一判断的根据,在这种情况下,该判断即是一个先天综合判断。不过,由于这类
判断包含物质真理,因此,它的真理就是先验的;因为该判断不仅以经验而且以存在于
我们之中的一切可能经验的条件为基础。因为它是由决定经验本身的东西所决定的,即
它或者是由我们先天直观的时空形式所决定,或者是由我们先天认识的因果律所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