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家的事-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与心弦的被拨动相反,除了凡有墙必涂满的“牛皮癣”和陵园门口的一家叫“巴黎春天”的发廊,在显示某种“与时俱进”外,在外观上兰考给我的触动却不大。空荡荡的街上,偶见几个人袖手在店门口站着,脸上一副漠然的神情,说不清楚这是一种“闲”的风度,一副阅透世事的气质,还是一种因为时间是那么多、钱却又是那么少的慵倦与无奈……    
    此行本是蜻蜓点水,又加上霏霏雨天,我的感受可能有误。但那一刻间的思绪却是真实的——    
    一个庞大而又割裂的河南;    
    一个昂首振翼却又尾大不掉的河南;    
    一个能解读中部地区又压迫中部地区的河南;    
    一个躺下就让本原意义上的中国难有作为,一旦雄起就让中华民族的复兴轰轰烈烈于世的河南……    
    由此,逼我,或许还有读者们一起进入深刻的理性探索。


第二部  爱恨交织的土地河南:负重与迂曲(2)

    刘道兴(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河南省经济学会副会长,河南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这几年外省对河南确实比较关注,出了几本书,如《解读中原》、《河南怎么了》,网上的讨论也比较多,在全国影响比较大。前几年河南在经济生活中出了一些在全国影响比较大的事情,有的是局部地区的偶发事件,有的是在一个时间段比较集中地发生,河南因此在全国的形象比较差。我们当时的心情比较沉重,省里的压力也比较大,采取了一些措施,希望以此来重塑河南的形象,比如向外推介、维护河南的形象。搞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觉得没有必要刻意地来塑造自己的形象,河南到底是一个什么本来面目,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自有一个公正的结论。    
    我的感觉与你一样,现在中部几个省份的情况实际上差不多,是传统的中国、内陆的中国、农业的中国、革命的中国综合作用下的结果。河南可能是历史文化包袱更重的地方,再加上人口负担也比较重,现在官方统计是9;700万人口,实际上有1亿人口了。人口一多,经济发展就比较缓慢,教育水平也比较低,人口的总体素质不高。一旦到了外省,只要出一点什么事情都是河南人,这时候谁都代表河南。但是就全国范围比较而言,河南人有很多优点,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河南人身上特别厚重。比如讲究中庸之道,比较讲诚信,说话算话,忠厚老实,吃苦耐劳,等等,绝大多数河南人都有这些品格。少数河南人在外省出了一些事,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前些年在北京就经常听说河南人的什么事情。但其他省的人在北京有一些不好的行为,媒体一般不会点出是哪个省的,而一说到河南的民工就会点出是河南人。最近,河南一些人在北京做的事情又很受首都人的赞扬,他们对河南人的形象又有一些新的看法,这说明因为一些偶然事件造成外地人对河南人产生的坏印象,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改变。    
    河南是全国的经济大省,这个地位是比较稳固的。河南在全国的劣势就是人口太多,有很多经济指标的总量在全国都排前几位,但是一计算人均基本上就在全国的后几位。    
    河南这几年GDP值的发展速度一般在9%左右,经济增长速度连续几年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0世纪90年代初李长春主政河南时提出发展要实现“一高一低”,李克强书记现在提出的是“两高一低”。    
    从省与省之间的比较来看,我感觉河南在改革开放20多年中,也在不断发展,应该说做得还不错,比如经济总量在全国排第5位。很多人对此表示怀疑,实际上河南的GDP值已经连续6年高于河北,在全国排第5位,现在已是6;000多亿,这是国家统计局的权威数字。河南确实是全国的经济大省,这个地位是比较稳固的。河南在全国的劣势就是人口太多,有很多经济指标的总量在全国都排前几位,但是一人均基本上就在全国的后几位,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人均储蓄量、人均教育投入都排在全国的十九至二十几位。    
    从河南的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城市建设等方面来看,这些年的亮点都不少。与中部省份相比,河南的工业有一些大的项目,像安阳钢铁,年销量接近100个亿。还有新飞电器、安阳彩电玻壳,后者是当年从日本人手中引进的技术,那时候日本人留了一手,但我们现在的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市场占有率一度达70%。农副产品加工业中有莲花味精、双汇火腿肠,现在双汇的产品种类已达600多种,成为全国最大的肉制品加工基地。河南的味精、面粉、挂面、方便面及面制速冻食品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中州铝厂是大集团公司,投入几十个亿用来加工铝材,因为豫西一带的资源优势就是地下有煤,地上有铝矿石,现在的思路就是煤变电,电变铝,铝成材,延长整个产业链,这是河南一个较大的优势。    
    河南有几十家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前几名的大集团,这些企业支撑着河南的经济,它们遍布食品、轻工、机械、化工、铝制业,号称“五大支柱”。此外,原来郑州有八大棉纺企业,共有10来万职工,纺织工业体系在这里比较完整,但设备老化,再加上机制问题,现在都比较困难,有的已经濒临破产。如果你开车去郑州的西郊走一走,可以看到一个个老厂,一幢幢破旧的红砖墙筒子楼,给人的感觉就是不景气。一度职工到处上访告状,有的甚至去陇海线上拦火车。省委、省政府那两年花了很大精力处理这些麻烦事。最近这两年,河南加大了对下岗失业人员的生活保障,郑州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是200多元,保障了他们的最低生活,有些企业还在努力组织一些生产,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河南这些年在农业方面稳当地解决了1亿人口的吃粮问题,而且储备了500亿公斤的小麦,相当于改革开放前整个国家储备的粮食总量,10亿人口平均每人可以分到50公斤面粉,这对国家是一个很大的贡献。现在全国人民能吃饱饭了,不觉得这个问题重要,实际上对于一个有十多亿人口的国家来讲,这样的贡献是战略性的。在此基础上,这些年河南在农业方面推行“公司加农户”的发展模式,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成绩亦很明显。李长春同志在河南干了六七年时间,先当省长,再当书记,党的十五大以后调到广东。他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河南抓经济的时候,就鲜明地提出了“公司加农户”、“工厂加农户”这种模式,农村也要走向市场,我们在这方面走得比较早。很多县都形成很有特色的地方经济结构,老百姓的收入水平稳步提高,这方面的典型很多。比如:豫北的安阳、鹤壁、新乡养鸡、养鸭、养猪、养鱼,出现了万只鸡、万羽鸭、万头猪等大规模的养殖场,农户的家庭养殖与加工厂紧密地联合起来,产品向国外出口。现在北京的鸡肉市场有很大一块份额被淇县、汤阴、信阳、潢川等地占有了。还有中央电视台经常播出的华英鸭广告,华英集团肉鸭加工产品达200多种,已成为亚洲最大的肉鸭加工企业,产品出口免检,现在已经占领了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地的市场。许昌市鄢陵县的老百姓过去主要种粮食和烟叶,现在绝大多数种花、养花、种树苗,他们还把南方的花整车整车地拉到这边来,培养一个多月,让它们适应了北方的气候以后,再往更北的地方送。每年国庆节北京用的花有30%从这里送过去,首钢一些大企业每年在这里要订价值上亿元的花,现在整个许昌东南西北几十里到处都是花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后,河南近几年出现了很多这样的亮点。    
    


第二部  爱恨交织的土地河南:负重与迂曲(3)

    河南的资源比较丰富,西部山区盛产煤炭和石油等矿产,东部大平原生产的农副产品比较多。河南现在发展的工业、农业都是立足于现有资源而展开生产,科技含量不高,造成整个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的知识含量不高,所以要想办法调整结构,要由资源决定型经济变为科技发展型的经济,但又要继续保持较高的速度。发展经济速度慢了不行,河南这几年GDP值的发展速度一般在9%左右,经济增长速度连续几年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0世纪90年代初,李长春同志提出河南的发展要实现“一高一低”,即:经济增长速度要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人口增长速度要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李克强同志现在提出的是“两高一低”,就是经济增长的效益质量也要比较高。为此省里在这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专门拿出几个亿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基金,还通过在银行担保贷款等手段帮助一些企业调整经济结构。河南4年来累计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贴息资金1。67亿元,吸引社会资金100多亿元,其中除了55。56亿银行贷款,其余全是企业投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互动的效果是,2002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    
    促进科技进步要从基础抓起,省里在加快人才培养、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方面也下了很大的决心。郑州大学是随着郑州成为省会城市而建的一所新大学,当时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但实际上只有文理两科。李长春到河南以后认为在河南这样一个农业大省,工业化是一个最紧迫的任务,要加快工业人才的培养,一直认为郑州大学要上工科,但国家认为河南已经有了部属的郑州工学院,再上比较难。后来省里借助前几年高校合并、结构调整的机会,把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和河南医科大学三所院校合并,组建成新的郑州大学。现在这所学校跳出了城区,省里除了财政支持以外,还帮助学校搞了40个亿的贷款额度,在高新区划了一块3平方公里的地。现在学校的一期工程已经竣工,有2万多学生入住,是河南省博士、院士、博导、硕导比较集中的院校。现在的河南大学是由原来的开封医专、开封师专合并而成,规模更大了,也跳出了开封市,在郑州往开封的入市口征地2;000多亩,政府提供的贷款额度是6个亿,2003年9月份新生可以入住。河南省的高等院校都在全面进行二次创业,过去都是200~300亩地的小校园,学生数2;000~3;000人,最多不过6;000人。除了前面讲的两所大学以外,其他所有大学都在纷纷扩大规模,像南阳师院原来是专科,一下子新增地1000多亩,现在变成了万人大学;洛阳师院原来也是一所占地100多亩的专科,用两三年的时间变成了一所占1;000多亩地的万人大学,洛阳还组建了科学技术大学。最近三四年河南新增了近20所本科院校,原来的专科院校能升格的尽量升格,1997年全省高校在校生为146;000人,现在已经达到50万人。原来河南的孩子上大学很难,近些年有了明显的缓解,这是河南进入新世纪后发展经济的一个奠基。郑州还有一个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军内号称是“解放军的清华大学”,有七八个博士点,有很多博导和院士。省里与他们达成协议,依附学校的资源办一所河南信息技术学院。已经开办3年了,明年就会有毕业生,这对于河南将来信息产业发展的推动是很大的。    
    河南这些年的城市规划建设也发展较快。郑州是建国以后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城市,过去是京广线上的一个小站,1954年以后才成为河南的省会,这几年高标准的郑州新区正在规划、建设之中,城市的架子拉得比较大,目前已有200多万人口。由于交通、地理位置的优势,加上郑州人商贸意识的觉醒,现在郑州商贸业的服务水平和环境从业人员的素质不比北京、上海低,外地人来郑州也感觉第三产业在快速提升,从这个方面也反映出河南人的素质和新形象。河南已明确提出坚持大型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三头并举的发展战略,以郑州为龙头,以开封、洛阳、驻马店等17个城市为龙腰,扩大城市规模。一个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开封等为重要支撑的中原城市群正在形成,将在河南经济发展中起到更加突出的作用。几年来城镇数量迅速增加,城镇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不经意间,河南的城市普遍变靓了。2001年仅周口市用于道路改造工程的投资就达7亿多元,城市建设总投资达45亿元,人们感叹:“农区里的城市穿上了西装!”    
    进城的农民实际上一肩担城乡,他们只要在城里一干活,一消费、一就业就对城市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反过来他们在城里赚了钱,带回农村又支持了乡村社会的运转。    
    城镇化不单表现为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城市基本建设力度的加强,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从经济学角度来解释,城镇化过程是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有效地转移,这才是问题的本质和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    
    我们逐步认识到要发展河南的经济还是要加快推进城镇化,现在全国的城镇化水平是36%~37%,河南正好低10个百分点,全省的城镇人口占总数的26%~27%,大量的人口滞留在农村,人口太多,土地又太少,农民就业严重不足,像豫南、豫东这些农村人口稠密的地方,四五口人只有三四亩地,有的地方甚至人均只有七八分地,加上农村生产条件、技术的进步,农民一年没有多少活干。你在河南会发现,一年到头除了春播秋收那几天能看到人,其他时间田野里看不到人,农民没啥活儿可干。而且靠种几亩地一年最多收到几千块钱,但现在农产品的价格越来越低,指望种地有时候连成本都收不回来。豫东现在有一个口头禅,说农民是“一个月种田,两个月过年,九个月赌钱”,很形象地描述了时下河南农村的生活。东部沿海地区按照市场机制,通过发展家庭加工业,农村家家户户都有活儿干,而中部地区农民的就业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当然也有一些地方的农民大量地外出打工,像豫南的南阳、信阳,豫东的周口,这些地方土地面积太小,农民在家里已经没办法生存,纷纷外出打工,有些村子走到了什么程度呢?村里死了老人,找不到能抬棺材的棒劳动力了。这实际上是中部或者说整个中国的农村在人多地少、生存越来越艰难的重压下,农民在自寻生路。    
    我经常到处讲农村的根本出路就是减少农业人口,加快他们向城镇聚集的步伐,城乡都要创造一个好的环境、一种好的机制支持农村人口到城镇。农民进城不懂交通规则,我们要教育他们;他们不懂公共场所的一些生活秩序,我们要热情地帮助他们,而不要动不动就罚,城市应该以博大的胸怀、宽容的态度、热情的笑容对待这些进城的农民,在就业、注册公司、开店等方面都要有一系列优惠的政策。现在城市生活的分工越来越细,有些工作不要求劳动者有多高的文化,他们只要能够吃苦耐劳,脑子灵光,学到一两门技术就能够开个理发店,摆个早点摊,修个自行车,推着小车卖菜,他们就有可能每月赚几百块钱甚至上千块钱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反过来城市人口越多,他们对工业生产、农副产品的需求都会提出新的要求,这就打破了他们过去在农村过着低层次、闲散的小农生活的局面,用城市这所天然的大学来改造我们的农民,推动社会的进步。    
    农村政府对农民进城也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过去总认为他们往外跑是不务正业,是不三不四,对家里剩下的老人有些歧视,今后在这方面也要改变。进城的农民实际上一肩担城乡,他们只要在城里一干活,一消费、一就业就对城市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反过来他们在城里赚了钱,带回农村又支持了乡村社会的运转。现在乡村里几乎没有税源了,农业地区的乡政府运转困难得很,工资都发不下来,乡干部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还在增加,这可能是中部地区绝大多数乡村的现状。除掉吃住的开销,一个农民一个月能赚到两三百块钱,一年下来纯收入有两三千块钱。如果一个地方出去1万人,一年就有几千万的收入,如果出去10万人,一年就有几个亿的收入。这些钱看起来政府拿不到,但我做过调查,很多乡村收的农业税和统筹、提留等各种费税,现在实际上大头并不是农民用种地卖粮的钱上交的,而是用家里人在外打工赚的钱上交的,这笔打工的钱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农村的稳定。现在河南号称有7;000万农民,具体有多少人在外面打工无法统计,估计至少有一两千万人。人一走动,货币就开始流动,劳动创造财富的动力就激活了,所以城镇化不单单表现为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城市基本建设力度的加强,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从经济学角度来解释,城镇化过程是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有效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