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家的事-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2年),李鸿宾调漕运总督,次年升湖广总督。道光六年5月(1826年6月)接替阮元任两广总督,在这个位子上一共呆了6年。    
    在李鸿宾主政广东期间,中外的进出口贸易一直不平衡,出口多进口少:道光六年进口货价银688。47万两,出口货价银732。19万两;道光七年进口货价银为581。50万两,出口货价银788。580万两;道光八年进口货价银为882。870万两,出口货价银为1;049。830万两。同时鸦片进口量也在快速增长:道光五年为9;373箱,六年为12;731箱,七年为11;154箱,八年为13;868箱,九年为16;257箱,十年19;956箱,十一年为16;550箱,十二年达到21;985箱,这只是公开的进口数字,走私进口的数量则无法统计。    
    曾有御史章沅上奏说,洋商每年都要带进许多新奇的东西,如多宝筒(万花筒),自鸣雀、风琴、钟表等,很多有钱的子弟争相购置,使洋人获利数十至数百倍。而且洋人卖物则索官银、制钱,买物则给番银夷钱,而后者银低钱薄(指含银含铜量低),仅当大清国的60%上下、不到70%,所以官银之耗日多。另外,还有鸦片一物,夹带入粤,每年花银数百万两之多,并在十数省流行,为害尤烈。为此,他请求朝廷下旨在广东通商贸易务当恪守宪令,只准进行易货贸易,不准用银易货,杜绝国内银钱私出外洋(国)。并请求皇上命令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宾、广东巡抚卢坤、粤海关监督延隆详查妥议,而后制定章程。    
    李鸿宾是如何应付那个赐予了他二品大员顶戴的道光帝的呢?他召集幕僚,一边急急制定了防止官银出洋及私货入口的章程共七条;一边兴师动众地搞起调查。他在调查后上奏道光帝说,内商与夷商交易,历来以货易货,夷商贩来呢羽、哔叽、钟表等物,换内地之湖丝、茶叶、绸缎、布匹等件。彼此议价,原来希望是互相以货抵货,但是历年出口货价,总是多于进口,夷商每应找给内商等番银。他申辩说,内商等偶找给夷商货币,俱用番银,从不以官银交兑,况且官银久禁出洋,内商不敢违令。并狡辩,查禁鸦片很严,防范极为周密,没有发现夷船将鸦片走私进口,也没有另带其它违禁物品。    
    李鸿宾并向道光帝建议设巡缉船,名义上是为了更有效地打击海上走私,偷漏鸦片。道光帝允准后,李鸿宾却私下里指示“巡船每月受规银3。6万两,放私入口”。他手下的水师副将韩肇庆与洋船约定,每箱鸦片收5元到10元,名曰“买放”,说白了就是走私放私。更有甚者,水师船还代运鸦片进口。为了应付朝廷,水师也要弄出几箱鸦片上缴,以此邀功请赏。韩肇庆就用这种方法,骗得嘉奖,提升为水师总兵,相当于今天的舰队司令员,赏戴花翎。“查弊之人,即作弊之人,率皆贪得陋规,私行纵放。”(见魏源:《圣武记》),意思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执法犯法。鸦片走私因此而数量激增,在国内大势泛滥,并引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李鸿宾应该说是罪魁祸首。    
    李鸿宾还是中国封疆大吏中敢于收受外国人贿赂的第一人。他任两广总督后,十三行洋商有缺。十三行亦称“洋行”、“洋货行”、“外洋行”。鸦片战争前,它是清廷特许在广州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相传名称始于明代,行数并不固定为十三,但俗称十三行。清廷规定十三行负有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项、规礼,传达政府有关法令及管理外商等义务,并有对外贸易特权。英国驻广州领事雷迪得知消息,他很清楚洋行获利丰厚,便派自己的仆人容阿华做为商人,要求进入十三行,其他十二家商人不同意。于是雷迪对李鸿宾进行贿赂,很快容阿华成了十三行之一的老板。雷迪达到目的后说:“我还以为总督不是个贪官,但不是这么回事,只消数万金便可收买他!”    
    过去洋人行贿送不到总督这一级,最多打点下面的小官员。从此以后,英国人便开始瞧不起中国官吏。容阿华充当商行老板后,吃喝嫖赌,无恶不作,后来又带巨资潜逃,一直未被抓获。而被其欠下的官税无从着落,其他12家商行又不肯代还,官府只好采取提高税收标准予以弥补,洋商则不服,多次提出抗议,并产生了许多矛盾。从此,走私更为猖獗,洋商们纷纷想从中弥补自己遭受的损失。这一恶果也是李鸿宾播下的,但道光帝对此一无所知。    
    道光十年(1831年),李鸿宾被提升为协办大学士,仍兼两广总督。道光11年(1832年),给事中刘光三奏广东匪徒成立“三点会”滋扰,要求剿除。李鸿宾则上疏说:“无三点会名目,惟抢劫打单,勒索民财,根株未绝。随时访拿,准其自首免罪。请广、潮、肇、嘉诸府山场荒地,令无业游民报垦,永不升科,庶衣食有资,免流匪僻。”这个貌似实事求是、惮精竭虑为游民作想,更为王朝长远稳定献策的建议得到了道光帝的称赞,并召见了他,赐其花翎。    
    道光十二年(1833年)春,湖南瑶民起义,广东连州的瑶民也闻风而动,道光帝命李鸿宾带兵防剿。这一年5月,李鸿宾赴连州,三路进兵,但是连遭失败。他上奏请示暂时停止行动,等待援兵。这份奏折受到道光帝的严斥,又令尚书禧恩等由湖南移师赴广东镇压连州瑶民起义。后来禧恩上奏说,李鸿宾之所以连遭惨败,主要是“粤兵多食鸦片,不耐山险”,而阴雨天鸦片烟管点不着,造成士气不振,整日昏昏沉沉,提不起精神,以致在攻击时鼓不起一点点虚勇,只会连打哈欠。道光帝看奏后大为震怒,立即将李鸿宾革职查办,并流放乌鲁木齐。两年后,李鸿宾才予以释还,并给了他一个翰林院编修的头衔,一直在家赋闲。道光二十年(1841年),李鸿宾病死在北京。    
    我们是在研究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的过程中注意到这个人的,李鸿宾的贪婪,胆大妄为,欺上瞒下以及能颠倒黑白的嘴上功夫,使得历史无法绕开他,《清史稿》中多有他的记载,后来我们一详查才知道他是江西德化人。用现在的话来讲,广州当时是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李鸿宾身为两广总督,本来应该有所作为,结果却在历史的演进中扮演了一个为后人所不齿的角色。


第三部  今天曾经的驿站光荣与耻辱(3)

    再说黄爵滋。    
    黄爵滋,字树斋,江西宜黄人。道光三年(1824年)进士,选庶吉士(取得进士资格后,选拔其中一些有才气的年轻者在翰林院继续学习,即为庶吉士。三年后散馆,二甲进士做编修,三甲进士任检讨,其他的则分到六部做主事)授以编修之职,后升任御史、给事中。当时以直谏闻名于朝廷,他只要看到有违朝纲之事,立即上奏参劾,从不避,而且所奏之事多被采纳。道光十五年(1836年),特提升其为鸿胪寺卿。    
    19世纪30年代以前,中国在与外国的贸易中始终保持顺差。以中英贸易为例,1827年以前,英国输入中国的主要是棉毛织品和金属制品(如刀和钟表),由中国输往英国的则以茶叶为大宗,其次是生丝、土布、陶瓷、糖、樟脑、大黄、水银等。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来的商品有一种顽强的抵抗力,所以英国的纺织品在中国不能畅销。而英国却必须购买中国著名的茶叶、生丝和陶瓷。这样,中国对英贸易每年都保持出超二三百万两白银的优势。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英国人使用了最损的一招,他们先把纺织品输往印度,换来印度的鸦片输往中国,再从中国把茶叶、生丝等输往英国,英国人在这种三角贸易中大获其利。    
    由于鸦片输入的急剧增加,英国由原来的入超变为出超,中国却相反,造成白银大量外流。据统计,1820~1840年间,中国外流白银约在1亿两左右,相当于银币流通量的五分之一。由鸦片大量输入而引起的白银不断外流,已开始扰乱清王朝的国库和货币的流通,使清朝的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更为严重的是鸦片的泛滥极大地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任其发展下去,必将使中华民族面临灭种的危险。    
    从道光十六年(1836年)起,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一场禁烟与弛禁的激烈争论。    
    弛禁派以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和大学士、直隶总督琦善为代表,他们竭力反对禁烟。弛禁派的吹鼓手、太常寺卿许乃济甚至上奏道光皇帝,鼓吹鸦片无害论,说如果要禁也只须禁“文武员弁士子兵丁”,民间贩卖、吸食可以“一概勿论”。    
    道光十八年闰4月初3(1838年6月2日),黄爵滋针对鸦片弛禁派的观点,上奏了著名的《清严塞漏卮以培国本折》,(卮:古代盛酒的器皿。)他在折中惊呼:“从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    
    他提出要肃清鸦片,必“先重治吸食者”。主张吸鸦片的人必须在1年内戒绝,过期不戒者,普通百姓则处以死刑,官吏则罪加一等,本人处死,其子孙不准参加科举考试。在黄爵滋之前,主张严禁者都着眼于堵塞贩卖渠道。道光的禁烟令中也未涉及过吸食者,有人认为这与道光本人曾吸食鸦片有关。黄爵滋是第一个建议“重治吸食”的,他指出:“无吸食,自无兴贩;无兴贩,则外夷之烟自不来矣。”    
    道光帝读了黄爵滋这道奏折,深为激动,立即谕令内阁,要各省督抚各抒己见,妥议章程,迅速具奏。”时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接到刑部公文后,他立即对黄爵滋的奏折加以研究,不禁拍案叫绝,过去从来没有人敢提出吸烟者死罪,唯独此奏毅然上陈。林则徐完全同意黄爵滋提出的“重治吸食”,并亲自拟定《筹议严禁鸦片章程》:1、责成地方彻底收缴烟具;2、以一年为限,劝令吸食者自新;3、重治开馆、贩卖及制造烟具者,限期自首;4、以过去从宽现在从严为原则,给予官吏失察处分;5、令地保、牌头、甲长搜查烟土、烟具、烟膏;6、用“熬审”的方法审断鸦片吸食者。    
    这道奏折送出之后,林则徐知道等朝廷议决尚需时日,便在与湖南巡抚钱宝琛、湖北巡抚张岳崧商量后,一面逮捕开馆、贩卖者,一面发布禁烟告示,配制、分发戒烟药丸,并设置一个类似禁烟局的机构,专门负责收缴烟枪、烟斗等吸食工具。经过两个月的查禁,仅汉阳县就抓获贩烟者多人,缴获烟膏12;000余两;汉阳、江夏两县收缴烟枪1;264支。林则徐下令将这批烟枪在武昌校场当众焚毁,并把销毁的余膏残沥,拌以桐油,再行烧透,最后又把余灰投入江心。后来武昌、汉口两局又继缴烟枪700多支,湖南省也收缴2;300多支。9月20日,林则徐向朝廷奏报湖广查禁鸦片情况时说:“民情并非不畏法,习俗大可转移,全赖功令之森严,始免众心之涣弛。”    
    不久,各地将军、督抚对黄爵滋奏折的意见陆续反馈到朝廷,共29件,其中大部分同意漏银在于鸦片的看法,但对“先重治吸食者”这一点,反对的有21件,同意的仅林则徐等8人。道光帝权衡利弊,还是下决心禁烟。9月7日降旨把步军统领衙门拿获的吸食官吏革职,把烟贩子交刑部审讯;9日谕令邓廷桢整饬广东的地方部队,惩治吸食的官兵;16日令琦善查拿天津夹带鸦片的洋船铺户;10月5日奖励收缴烟具有功的汉阳知县郭觐辰;25日太监李秋澄吸食鸦片,被揭发出来,谕令枷号两个月,刑满后发往黑龙江给兵丁为奴,遇赦不赦。又向常躲在尼姑庵里偷吸鸦片的两个皇亲国戚开刀,一革去王爵,一革去公爵;28日以“冒昧读陈、殊属纰缪”为由,将弛禁派的主将许乃济降为六品顶戴,令其退休回家。    
    林则徐鉴于朝廷中弛禁派势力仍然很大,担心道光帝举棋不定,又于10月初再次上了一道密折,即《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鸦片》,请道光帝以社稷为重,下决心严禁鸦片。在这道奏折中,林则徐写下了直逼国家民族存亡的著名警句:“当鸦片未盛行时,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故杖徒已足弊辜。迨流毒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无股栗?”其意思是如果不切实禁烟,长此下去,几十年后,军队就会衰弱,国库就会空虚,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国家无可以充饷之银。    
    同年11月9日,道光帝接到林则徐的密折,读后不禁惊出一身冷汗,相信林则徐所言决非危言耸听,还在这些警句下用朱笔画了一连串的圈。9月23日,道光帝召林则徐入京,并8次单独与他密谈,商议禁烟方略。11月15日,道光帝颁给林则徐钦差大臣关防,令其驰驿前往广东,查办禁烟事务。    
    “禁烟之议,实爵滋发之”,黄爵滋因此成为同林则徐齐名的人物。    
    次年三月他升任大理寺少卿,六月,道光帝召见于勤政殿,赞其禁烟疏:“汝所奏严禁鸦片,看似骇人听闻,实是宽猛相济,所谓火烈民畏也。非痛发其端,谁肯如此说话”,勉励遇事仍要尽言。又命为江南乡试主考官,补受礼部右侍郎。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起,黄爵滋受命驰往闽浙沿海一带,勘查水师,视察海防,讲解战守方略。他把闽省海防提到与粤省海防同等重要地位。提出“闽浙总督暂驻泉州”,此议确定了闽海防的战略地位。    
    当时福建水师有战船二百余艘,因年久失修,“风干日炙,敝坏居多”。原来规定有一套维修办法,但文官借包工之机贪污舞弊,武官也要求分沾,于是文武各官共分赃款,直接影响了国家的海防建设。黄爵滋秉公执法,进行了严肃处理,追回赃款,落实了修船计划,又在沿海添设炮台,加强了福建的海防建设。此外,黄爵滋很注重调查研究,他认为过去绘制的地图,错误太多,很不可靠,于是通过历次出使的机会,调查了从山海关到福建沿海一带的形势,重绘成《海疆全图》上下两册,进呈给道光帝,作为了解沿海形势的依据。    
    道光二十年,清廷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广州、浙江战役失败,穆彰阿等主和派把责任推到林则徐等禁烟派身上,称“开兵衅”是他们禁烟处置不当而引发的。9月,道光帝下令将林则徐、邓廷桢革职查办,派遣琦善为钦差大臣署两广总督。11月初,琦善抵达广州,与奉派到浙江前线查办“夷务”也是钦差大臣的伊里布,一唱一和,互相勾结,主张对敌妥协退让。黄爵滋对此极为不满,坚决主张必须抵抗侵略,加强海防,他亲到浙江沿海前线,进行调查,11月16日,他与祁隽藻联名上奏,痛陈英军在定海一带的暴行,认为“浙江乃闽、粤之腹心,与江苏为唇齿”,地位极为重要,务必认真设防。这时伊里布已与英军擅自订下定海休战条约,他们揭露伊里布与琦善相呼应,对英国侵略者存在幻想,准备退兵撤防的种种情形,请求道光帝饬谕伊里布“深思远计”,“不可偏听琦善,信敌必退”。回京以后,他又“极言英人劳师袭远不足虑,宜竞与绝市,募兵节饷,为持久计”。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黄爵滋因户部银库案被牵连遭褫职责赔。后以员外郎候补。晚年家居不出,咸丰三年(1853年)5月,因病卒于北京,享年61岁。


第三部  今天曾经的驿站光荣与耻辱(4)

    与拼死救国的前者比较,此公则是典型的弄权误国之徒了——    
    陈孚恩,字子鹤,江西新城(今黎川)人。道光五年拔贡,授吏部七品小京官,升主事后补充为军机章京,累迁郎中。由于这个人善于察颜观色,且会曲意逢迎,很受首席军机大臣、大学士穆彰阿的器重,仕途顺畅,官至顺天府尹、工部侍郎,又升为仓场侍郎,均为“副部级”干部。道光二十七年(1848年)调署兵部侍郎,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期间,他与另一“副部级”大员赴山东查办巡抚崇恩贪污、赎职,尊旨将其罢免,并暂代一段山东巡抚。在回京时面见道光帝时说,自己在山东当巡抚时不接受公费招待,而且不花公费。道光帝听了很高兴,特赏其加头品顶带、紫禁城骑马待遇,并赐匾额“清正良臣”。    
    穆彰阿为满洲镶蓝旗人,嘉庆十年(1806年)进士,很受道光帝信任,曾任军机大臣20余年,还是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华殿大学士。当代史学家对他的评价是:包庇鸦片走私商和受贿的官吏,阻挠禁烟,鸦片战争中卖国求荣,对力主禁止鸦片和抗击英国侵略军的林则徐、邓廷桢等进行诬陷,支持琦善对英军求和,又支持耆英与英、法、美签订不平等条约。《清史稿》上也评论说:“穆彰阿当国,主议和,为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