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97-止园医话-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医说肝主血是对的,血若不经肝脏的滤清,如何能有血的功用呢?此脏既为造血之总枢,那么人身上已经造成血之原料(乳糜),,归总全集合到门脉里,门脉即食物精华入肝之总管。血之前身,即是乳糜。若是一经悲怒气郁,一定影响到神经,它那一切无数的毛细乳糜管,马上就要失其平衡,那一边由肝脏送入心脏的血液,也就不甚顺序。肝脏里,此时停留了好多的血,它那滤血的机能,也就疲乏了,神经受了这种影响,所谓疲极之本。所以人就觉着不舒服,容易不喜欢,越郁越厉害,就要发生疼痛(胁疼胀最多),头晕目眩,甚则全身抽搐,于是有肝风、肝气、肝火等等的病名。若再加重,积久不流通,它那停滞的血液,越聚越多,越多越浓,全身血管停滞,神经失其滋养,所谓真水不能涵濡真气,不能遂其生生之气,于是乎干燥,结果阴气吸收不住阳气,所谓龙雷之火,炎炎上升,就有暴厥(不省人事)、卒中(内风眩动,角弓反张)、中风半身不遂等等的现象(脑充血、脑出血),那就更厉害了。中医说肝在左边,那是不对的。可是滑氏说其治在左,是一点也不错。因为肝气病,十之八九,总是左胁下先不舒服,经过多年的医生们,当然不能否认此说的。总而言之,肝脏因为是造血的总枢钮,它的构造曲折太多,不比心脏直出直入的,血流容易,所以最忌不流通。所以说肝脏易郁,不宜遏抑。中医说情志不舒则生郁:言语不投则生嗔,谋虑过度则自竭,斯疲极之木(中医以肝属木,从中变火(即血变浓),升之不熄为风阳,抑而不透为郁气。又说是木宜条达,肝主疏泄,皆得治肝之妙谛。这全是我由实验而后敢信的话,一点也不错的。

(三)脾中医书说脾与胃同膜,动则磨胃而主运化。又谓脾主肌肉,又谓脾主消化,又谓睥为湿土,又谓谷在胃中,赖脾土之湿,蒸布津液以濡之,然后腐变,故胃者脾之腑也。又曰脾统血,又曰饮食劳倦则伤睥,又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总而言之,中医是说脾是助胃之消化的,它得了相火的热气(人身上的温热全赖此物与心之君火同参),才能蒸发消化,好比一个做饭的锅底一样,若是相火不足,或是受了湿气,睥恶湿,它就睥阳下陷(就是脾无热力扶助因而衰弱)了。无热力助消化了,所以就有完谷不化,不思饮食,泄泻衰弱,四肢浮肿等等的病象。但是中医论睥,是包括着膵脏说的。它那说法,虽然不能与西医吻合,可是它那脾胃相连的道理,确乎是说的睁液入十二指肠,来营消化的道理。比方膵液不充足,一定消化发生了障碍,那就叫作睥虚。中医说胃宜降、脾宜升的道理,大约是指膵液输入而言。至于脾脏有生白血球的机能(白血球亦在睥中崩坏,,中医书是未说过的,可是白血球过多症,它那症候之最著者,即为肿胀,其它的现象,就是脾脏肿大,就是中医所谓脾积疟母之类,其余的现象,也离不了腹水、浮肿、小便短少等等的病症。所以中医治脾虚,以李东垣补中益气的说法,最为可取(实验有效)。可见中医的论脾,是连瞬合在一起说,它那睥阳不升,胃失运化及饮食劳倦则伤脾等说,就是膵液缺乏的道理。

它那脾统血,脾恶湿,肿满属脾的说法,恐怕就是白血球过多的道理。它说的睥与胃同膜,这个膜字,恐怕就是说的晔脏。而其治脾治肿胀的理论与药品,更是的确有效的。

(四)肺华元化曰,肺者生气之原,乃五脏之华盖,下无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司清浊之运化,为人身之橐龠。又云,肺与大肠相表里。又云,五脏惟肺居上,破碎尚能生活,其他各脏,破则人死,不能修补。又云,诸气脸郁,皆属于肺。又云,肺主皮毛。总而言之,中医说肺主人身之气,一呼一吸,吐故纳新,与西医呼出碳气,吸入氧气的说法,完全相合。并且说肺主人身之气,上下升降,无处不到,它能把清气升上来,把浊气降下去,这就是呼出碳气,吸入氧气的道理,所以人能得到太太平平的清醒。若是肺出了毛病,尽不到它的责任,那么人身上的气,就清浊不分了。此说乍一看,好象与西医说不同,其实中医说的肺主皮毛,当时已经参透了西医皮肤呼吸的道理。所以说全身的气与外间周围的气,“只是一个内外流通毫无间断,并不是肺气只由口鼻呼吸。它那周身的呼吸,完全依赖着肺之活动而营其工作。比方身子一着凉,马上全身毛孔一收缩,内外就不能透气了,这个时候,肺就受了影响,就要咳、喘,鼻子就要不通气,浑身就要觉着害冷‘恶寒,,内里的热气(体温)透不出来,越积越热,所以越觉害冷,身上的热度,是越积越高。这个热太多了,就把血管和神经蒸的不好过,所以攻的头胀、头痛、项强、身疼,这就叫作外感,这就叫表证(实证)。若是用药把毛孔治开(发散),好比就象开了好多的小门一样,一霎时,内外空气一透彻,肺得其所,如同解了束缚,以上诸症,马上就好了。可见中医这肺主皮毛之说,是微妙之至了。

还有清浊升降的道理,中医是说人受谷气,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血生于心,卫气统于肺。又说是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营,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营卫,看这几句话,就知道中医说肺能将清气升上宋,将浊气降下去(所谓清肃之令),使人身上得到很顺序的生机,以养其生命。这个道理,无疑的就是以清浊二宇,吻合于碳气、氧气之说,它这种理想,完全与西医的组织呼吸(内呼吸,之说相合。不过科学的说法,较为确实罢了。西医说,内呼吸是与外呼吸之气体交换作用正相反(外呼吸是吐故纳新),内呼吸是将毛细管血中之酸素(即氧气)搬出来,赋予各组织,因此而生燃烧“体温”,(组织就是中医说的—一三焦一类的网膜),又将组织中燃烧后无用的碳酸(即碳气)复送于血中,由内呼吸使动脉血变为静脉血。简言之,就是把血管里头的清气弄出来,接济组织的消耗,又把组织内由消耗剩下的渣滓(即浊气,送回血管中,叫它入于静脉,还流于心脏,再由肺循环排出于体外。这是什么道理呢?盖是人之一身,全体内外,无一处不抑仗着血来滋养它,而血之所以能源源接济,绝不亏乏的原因,除了食物的精华,直接化成血液外,其唯一的原料,就是仗着吸入的氧气(清气)。若是氧气吸的不充分,碳气(浊气)排泄的不干净,那么全体上下内外,马上就要发生病象的。它那体温,过剩了也不好(中医所谓热),不足了也不好(中医所谓寒)。所以中医说,肺司清浊之运化,为人身之橐龠。这句话,就是说的肺之动作,关系全身的呼吸,并非玄虚空洞的揣拟,若是肺脏动作出了毛病,那么内呼吸及皮肤呼吸,全要受了影响,岂不是清浊升降,失了轨道的一个铁证吗?它那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说法,更觉圆通微妙。若不多读书不求甚解的,一定觉着如此来讲肺的作用,未免离奇。我在三十年前,亦曾反对此说,认为毫无道理,有一年我治了一个喘症,才恍然这个说法,是真有道理的。(此症系喘满的很厉害,经过若干医生,中医最有见地的,是断为肺实作喘,用药均是泻肺气,然无效。西医是注射的止喘药,然止住喘以后,更觉痛苦,病者已经危殆。余用的药,并未治肺,只用人工盐泻之,大便通利后,喘骤止,一剂而愈,并未棘手。此症病者系唐姓,住北锣鼓巷,由余友诸有鹤君介绍。)以后凡关肺之疾患(例如肺炎),我多注意于肠,获放良多,这盖是肺之血管循环,隐然与乳糜管、淋巴管有直接的关系(比方治流水,大河一通畅,一切距离极远的小水沟也就同时畅流了。),而肠内容物,即是血液和淋巴液的前提,所以肺里有病,尤其是实证,而在肠之生理上着想,真是釜底抽薪,根本治疗的好法子。因此我才明白经旨,所谓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腑的精义。盖中医主张脏啼互相为用,实有至理,所以一治大肠,而肺病立愈,这个道理是值得研究的。

(五)肾经云,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又云肾有两枚,形如豇豆。又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又云肾为水脏。

按肾脏有排泄血液中不用物之机能,并有排泄尿素及尿酸、水等之机能。所以,此脏若是失其作用,则血之通过,不能滤净,周身必受其影响。而尿中毒症,亦由此脏有病或膀胱之失运而起,全身日见衰弱,又何技巧之有。而肾脏炎、肾盂炎、尿毒症、血尿、糖尿等疾患,即由此而起。它那现象,就是中医说的水肿、小便短赤、小便混浊、及一切尿之变象,身体衰弱、精神不安、或则发热、面目黧黑枯槁,这全是中医所谓肾经病的样子,与西医说法,大致相合,可是中医只说肾合膀胱,而未说肾之输尿有两管,未免忽略了。

以上是中医书上说的“五脏”,本编所引用的中医说法,不及十分之一,大略尚能与西医之说相合。这种合拢起来讲中西医的生理学,似乎尚非胡扯乱拉,恐怕内中真有抉出这两种学问的精义的地方,也未可知。现在我再把中医讲的“六腑”说一说。

六腑六腑,中医以(一)胃,(二)大小肠,(三)胆,(四)膀胱,(五)命门(三焦附),(六)心包络(膻中附),为六腑,兹分述于下:(一)胃经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又云,胃者,水谷气血之海。又云,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又云,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又云,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又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府。以上诸说,总不外乎胃主腐熟五谷的道理。与西医之说吻合,不过中医无胃液之说,其论胃之妙用,多连脾(中医言睥包括胰脏在内)而言。所以二者总以连带讲述为宜。盖胃主纳食,脾主运化,脾气宜升(所谓健睥),胃气宜降(所谓胃以通为补也),张仲景治伤寒的三承气汤(就是泻药),叫作急下存津,就是知道胃中不宜存留着好多腐败东西,免去它在肠胃内作祟,所以把它泻下来。再轻一点的胃病,也是注意这种见解,所以又有胃柔润,以通为补的说法,就是缓缓的叫它往下运动,不愿大泻的说法,这与西医的清凉药、缓泻药,用意相同,这全是偏于实证的治法。若是李东垣的补中益气、调中益气、升阳益胃等汤,全然用着大补的药品,来治睥胃,这就是治的脾胃的虚证,较之西医的治法,圆妙的多。中医是主张脾脏之阳(就是热气,,若是不能上升,蒸动胃气,那是不行的。所以这些补药,往往有起死回生的妙用。总一句来说,就是胃宜下降,脾宜上升,这就是最可信的经旨。

(二)大小肠经云,小肠者受盛(音成)之官,化物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按中医书,小肠上口,即胃之下口,名曰幽门,而无十二指肠之名。小肠下口即大肠上口,名曰阑门,亦无盲肠之名,此是中医的解剖未精的缘故,无庸讳言。然中医对于大小肠之生理,则言之甚详。其言小肠为心之腑一语,即是说的小肠对于食物吸收后,由乳糜淋巴而造成血液,以入于心脏(参看前章肺之生理)之理。中医说小肠所受盛者,只是食物。饮主化气,食主化血,食物在小肠内,皆化为液,以出于油膜(此指中焦说),此油暎二字,即…西医书之乳糜淋巴等组织。不过中医书分不清楚这种东西的构造,可是早巳参透了食物变成血液的道路(由肠壁吸收之营养质,其输送之道路有二,一由门脉经肝脏,以达于心脏,一经肠淋巴管,及胸管,混入血液中,以达于心脏,所以血液中仍有脂肪,即中医所称之“营”是也。)所以它说小肠能化物,化物就是指着气血这两种东西说。至于气的化出,中医是离不了三焦的说法。而肠子周围的东西,统统名为三焦。这个道理,我在后边三焦节下,叙述之。食物在小肠,吸收去的成分极多,到了大肠,吸收力就少了。可是大肠能特别吸收水分,使粪便浓厚,所以中医书说大肠是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变化出,这三个宇,就是说由小肠送来的东西,到了大肠,精汁大部分早已化去了,到了此处,就变为糟粕而出。其言大肠为肺之腑一语,就是说的大肠何以能传导,必赖肺气下达,它才能致其功用。若是肺气闭塞住,不甚活泼(例如表实及里热等),那么它那传导(道与导同)的力量,也就小了。这个说法,也与血之运行有极微妙的关系,参看上节肺之生理就明白了。所以心合小肠,肺合大肠,这两句的经旨,乍一看好象荒谬之至,我经过若干年的实验,才知道此中真有至理,而且与西医的说法,不谋而合。

(三)胆经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又云,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又云,胆气郁为怒。可见中医论胆,已知其与肝有连带关系,但不知胆汁入十二指肠,以助消化之理。然其推阐肝郁,则胆气抑遏,令人暴怒之理,颇觉圆通。盖肝之血行,若有障碍,势必肝汁存留,输送停顿,不但消化受其影响,即神经亦必不能安静。所以郁怒的现象,中西医是公认的。在西医书所称加答儿性黄疸症,皆有神经抑郁,食欲不振,及肝脏胆囊之肿大。若在胆石症,胆部更有剧烈的疼痛、恶寒等,粪便之失色(多为白色)等等主要的症侯。可是中医说胆病,亦有黄疽、忿怒、胁疼、胁胀等等之重要主症。至于胆主决断一语,似系从经验中得来的,证以科学的注重实际,自然不能强合。然而中医之治惊惧和忿怒,大半离不了肝胆二经。它那理论,总是说胆气太过则暴横专断;胆气不足,则惊惧无决断,本此立论,而处方治病,是确实有效的。这大约与神,经上有微妙的关系,只以此系偏于精神方面立论,无有真凭实据的东西,所以我不能下断语。可是中医论胆,证以它的治法有效,就不能把它的理论,一笔抹煞。这是我的主张,说不定若干年后,就可以研究出它这一点的道理来啊。

(四)膀胱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又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中医解剖未精,看不清膀胱与肾脏联络的东西(输尿管),却是知道尿是存注于膀胱。惟对于尿之来路,则说不明白,于是有气化的说法,这不能不说是中医的疏漏,可是关于气化这种理想上的创造,证以中医治水病的灵验,真是有它独立的价值,不可不加以阐明。中医说入气不化则水归大肠,而为泄泻;出气不化,则闭塞下窍,而为瘾肿,这两句话,隐然与经旨论肾气化能出的道理相合。它那理论,是把膀胱的上口、下口、撂开不讲。它的精义,就是不论膀胱口是何如,若是气不能化,简直的喝下水去…,到不了膀胱,就得出来(泄泻),或者全聚到膀胱,小便不容易出来(尿闭),或者全留到体内(浮肿)。水是一点也化不了气,或是一点也排泄不出来,此可证明膀胱并非无口,何以水的道路,忽然发生了变化呢?在这种现象之下,是用着气化二宇,来神其功用的。西医是除了利尿药之外,就是抽水或用器械的排尿,在当时未尝不立见效验,可是根本上,今天放了腹水,明天就须再肿起来。今天用加的儿排了尿,明天仍然又不通。除了尿石的外科手术,那是对尿石症再好不过的法子以外,我认为中医治水症,它那气化二字的神妙,可以补西医治水病的缺点,这是我经验了若干年,才敢下这几句断语。现在我举一个例子于下:我的老友李勋卿的太太和张松泉的太太,年龄全在五十以上,她那病象,全是水肿。先是四肢肿,后来腹肿,而且肿的极厉害,肚脐全肿的很高,而且往外出水,两腿肿的发亮,主要的症候是这样,我的用药是党参、黄芪、山药、白芍、白术、茯苓皮、姜皮、补骨脂、熟附子,这是主要的药,分量每味五六钱,附子二三钱,大约二三十剂,此二症就痊愈了,刻下均健在。此症已经多医诊治,她那以前的药方,我已记不清,大约是药味太多,分量太少的毛病,所以未能收效。记得张松泉的太太,还有出虚汗的毛病,所以重用白芍,后来我不在家了,他还写信来问我,说是汗早已不出了,吃药未断,因而汗出不来,又难过,以后减去白芍,就痊愈了。

由此例看来,可以证明水肿的全身水分,因为用了中药的补气、补阳的药品,它才能把人身的阳气鼓荡起来,把存留在皮里、肉外的死水气,全都蒸化去了,于是乎气旺阳复,便利水消,好比娇阳当空,一切雾霾阴湿之气,涣然消散,那么这就是中医气化的道理之一了(以上系就虚证讲气化二字)。关于气化的道理,还有一个极显明的比喻(以下就实证讲气化二字),比方天气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