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既然史籍没有记载这个“说者”的姓名,应当说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小人物提条意见,你采纳也罢,不采纳也罢,哈哈一笑就完了,这才是一种豁达的处事态度;即使骂个“沐猴而冠”,也不必计较。但是,项羽就很计较。
  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项羽这个人非常自尊,你稍微伤了他的自尊,他绝不会放过你。这个“说者”提了这么一个好的建议,说了一个“沐猴而冠”,就落了这么样的一个下场,原因就在于他犯了项羽的大忌。项羽这个人容不得别人对他说个“不”字,别人说一个“不”,他一定很难接受。这样一来,谁敢给项羽提意见啊?
  豁达的刘邦
  刘邦手下有一个御史大夫叫周昌(汉代的御史大夫相当于现在的副总理),有一天他向刘邦汇报工作,刘邦正拥抱着戚夫人在亲热(高帝方拥戚姬)。戚夫人是刘邦最宠爱的妃子,周昌一看见这个场面,很不好意思,转身就走。此时刘邦也看见周昌了,就把戚夫人放下来,赶上去,按着周昌的脖子,往下一按——你想想,皇帝按着一个大臣的脖子,大臣总不能梗着脖子——周昌只好低下头弯下腰来,刘邦顺势一翩腿,骑在了周昌的脖子上。刘邦这个做派确实很不成体统,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骑到一个副总理的脖子上去,很不像话。但是对于刘邦来说,小菜一碟,这类事太多了。骑上去以后,刘邦就得意扬扬地问周昌: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周昌回答了一句很重的话:“陛下乃桀纣之主也。”你就像夏朝亡国之君夏桀、商朝亡国之君商纣那样的暴君。周昌这句话很重,要是说到项羽的面前,项羽恐怕又是一个字:烹。但是刘邦怎么做的呢?刘邦一翩腿下来,哈哈一笑,放周昌走了(上笑之)。刘邦豁达,项羽小气,可见一斑。 



25。 刚愎自用 失察失人(1)

  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的性格可以成就他的事业,也可以损伤他的事业。项羽的性格中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过于自信,刚愎自用。自信是人性的一个优点。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他什么事情也完不成,因为有自信,你才能以百折不挠的勇气去克服在实现人生目标过程中的所有困难和障碍,所以,没有自信是不行的。但是,如果你的自信过了头,那就坏了,自信过了头就成了谬误,就是刚愎自用。
  项羽刚愎自用,引起了一系列失误,就是失察,失人,失态,失信等。
  失察:韩信的寒心
  项羽不是个一般的人物,他是 “西楚霸王”,是一个军队的主帅,换句话说,他是西楚国的一把手。处于这样显赫的地位,又怀抱着称霸天下的雄心,他有一个重大的任务,就是要善于考察和决定自己手下的哪些人可堪重任。
  比如韩信。韩信开始是跟着项梁的,项梁死后归了项羽,他在项羽手下干过,提过不少建议。他对自己在项羽手下那段生活很伤心。韩信攻占了齐国以后,项羽派人去游说他,劝他叛汉,要么归楚,要么中立。韩信当时很伤心地说了这么几句话:“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我韩信在项羽的手下干事,官位最高的不超过郎中,职位只是执戟;言不为项王所听,计不为项王所用。我的价值得不到体现。所以,韩信跳槽、转会了。韩信是一位军事天才。楚汉战争所有的军事将领,能称得上一流军事天才的只有两个人,就是韩信和项羽。刘邦充其量只是个二流。
  韩信向项羽提过什么建议我们今天不知道了,但是,据我们对韩信的基本判断,韩信给项羽的建议不会是毫无价值的。项羽听不进去,为什么?项羽太自信了。他只相信自己,一个侍从,向他提建议,他能放到眼里吗?项羽因此而失去了一位军事天才,而且是决定他自己命运的军事天才。这就是刚愎自用给项羽带来的第一个致命伤:失察。
  失人:范增的冷遇
  如果我们熟悉楚汉战争的历史的话,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刘邦手下谋士特别多,大家可以掰着指头算算,张良,陈平,萧何,这是一流的;二流的如郦食其之类就不说了。还有那些草根、草民。反过来看项羽,项羽手下谋士有谁?大家只知道一个,“年七十,好奇计”的范增。所以可以说,刘邦手下人才济济,项羽手下人才寥寥。且不说武将,单看文臣谋士,项羽手下基本无人。这个现象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项羽手下没有谋士,只有一个范增?这和项羽的刚愎自用太有关系了。拿我们今天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项羽这个人的主意太大,主意太大就是他的主观性太强了。他不需要谋士,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做主。我们前面讲过鸿门宴,决定第二天消灭刘邦的是谁?项羽。决定撤销第二天军事行动的是谁?项羽。他和谁商量过?没有。他召集过会议吗?没有。他和他最信任的范增商量过吗?还是没有。所以项羽不要谋士。
  前面我们讲过陈平利用一桌饭菜离间项羽和范增的关系,其计谋水平非常普通。我们接着讲这个故事:
  过了不久,范增建议急攻荥阳。当时,项羽选准了刘邦的软肋——粮道(甬道),集中兵力,断了刘邦军队的粮道。刘邦被困在荥阳城中,断了军粮,陷入困境(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只好提议:“请割荥阳以西以和”。荥阳以西是刘邦已经攻占的土地,而且,占了荥阳以西,就可进一步夺取关中。刘邦要不是陷入困境,绝对不会开出这样的条件。
  项羽因为怀疑范增,竟然不听范增的建议。范增勃然大怒,请求告老还乡。项羽竟然也答应了,于是范增离开了项羽。
  项羽如此轻信,使他失去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谋士范增。范增临走时说:大王好自为之,天下的大局已定了(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范增已经知道,项羽没戏了。范增的离去,可以说是令人扼腕叹息的一件事情啊,太遗憾了。 



25。 刚愎自用 失察失人(2)

  项羽的刚愎自用,使他失去了范增,还失去了一大批可以为他出谋划策的人。这就是他刚愎自用第二方面的恶果:失人。
  失态:项羽的大怒
  失态就更明显了。如果我们翻翻《史记》,有关项羽的记载中用得最多的两个词是什么呢?“怒”,“大怒”。项羽一弄就是“怒”,一弄就是“大怒”。我仔细翻检了《史记》,就找不到项羽的笑。找来找去,整个《项羽本纪》记载项羽的一生,他只有一次笑。什么时候笑的呢?乌江自刎。乌江亭长划着船叫他过江,说你将来还可以东山再起啊,这个时候他仰天大笑,一笑之后,就自杀了。换句话说,在项羽的一生中间,随处可见的就是项羽大怒,项王怒,项王大怒。我们不妨作个简单列举:
  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项王怒,烹周苛,并杀枞公。
  项王怒,欲杀之。
  项王怒,欲一战,汉王不听。
  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阬之。
  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
  如此多的“怒”“大怒”,大多是由于项羽的自尊受到了伤害。项羽是个极其自尊的人,一旦伤了他的自尊,马上就勃然大怒。看看我们日常生活中间那些最爱生气的人,气性大,爱大怒的人,也都是最自尊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多多少少都是刚愎自用之人。别人做得不顺心,别人说得不顺心,马上就发火。
  项羽的幸与不幸
  项羽是要打天下的,他是要用人的,为什么却如此刚愎自用呢?他为什么不能够把握自信的度,而自信得过了头?
  原因大概有三点:
  第一,能征惯战。项羽自己确实能干,他的才干我们概括成四个字:能征惯战。他自己说过:“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他是非常能打仗的一位军事家。一个没有才干的人,绝对不会刚愎自用;所有刚愎自用的人,都是有才的人,项羽也不例外。
  第二,少年得志。按我们今天的话来说,项羽的一生叫“不落空”,所有的好事都赶上了。二十四岁起兵反秦,项梁是主帅,他就是副统帅;二十七岁,就做诸侯的总盟主,做“西楚霸王”,主持国家大政。二十七岁当国家主席,这叫少年得志。少年得志也给他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他这一生,什么好事都赶上了,什么机会他都没有失去,太顺利了。我们经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阅历跟经历的丰富是不可或缺的,项羽的人生中磨炼太少了,他太顺了。一个人的人生,特别是为官之人,他的人生太顺,就会太相信自己了。
  第三,内外失聪。项羽这个人是内无自知之明,外无逆耳之言。他个人太顺利了,又不善于自省,于是看不到自己的弱点,即使是做了错事,也不认为是自己错了。这叫内无自知之明。你看看,对一个说了一句“沐猴而冠”的“说者”,稍微有一点逆耳之言,他就一个字:烹!这样为人处事,谁敢给他进逆耳之言啊?忠言逆耳,不好听啊。我们普通的人也都是这样,听到不顺耳的话总是心里不舒服,听到吹吹拍拍的话总是飘飘然。
  所以这三个原因:能征惯战、少年得志、内外失聪,导致了他的过度自信。 



26。 心胸狭隘 缺乏宽容

  黥布叛楚为哪桩
  黥布,姓英,所以又称英布。黥,是一种刑法,也叫墨刑,即在犯人脸上刺字涂墨。英布曾因触犯秦法在脸上刺字,所以又称黥布。
  九江王黥布是项羽手下第一骁将,能征惯战。前面介绍过,他和项羽关系一向配合默契,项羽的功过之中都有黥布的份儿。率先渡河打响巨鹿之战的是他,率先打入函谷关的是他,坑秦降卒二十万的也是他。因此,黥布与项羽十分相似。
  项羽在汉元年(前206)冬十二月入关,正月就封黥布为九江王,辖境为秦朝的九江郡,大体相当于今天安徽长江以北、淮水以南地区;都城是六,也就是今天安徽省的六安市东北。黥布所封的九江郡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正好处在项羽西楚都城彭城的南面。
  但是,黥布在彭城大战之后竟然被刘邦策反了!和项羽关系如此亲密的黥布为什么能被刘邦策反呢?
  汉二年,齐王田荣叛楚,项羽平齐,向九江王黥布征兵,黥布以有病为由没有听从项羽的调遣,只派了手下的将军统兵四千人参战。
  彭城大战时,黥布又称病没有帮助项羽。
  项羽因此怨恨黥布,多次派使者责备黥布。黥布看见项羽责备他,内心恐慌,不敢去见项羽,致使两人的矛盾愈来愈深。
  人与人之间是很容易产生误解的。而且,一旦误解产生,又非常难以消除。
  刘邦的使者就是利用了项羽和黥布之间的误解,夸大项羽和黥布之间的矛盾,鼓吹刘邦最终一定能够战胜项羽,导致黥布动摇而叛楚。
  黥布的叛楚,使项羽失去了一员猛将;也使彭城失去了南面屏障,陷入孤立。
  其实,项羽在军事上一直非常倚重黥布。如果项羽表现得宽容一些,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责难,黥布未必会叛楚。
  项羽军事上的被动,政治上的幼稚,归根结底是他个人的性格所致,是他的性格导致了他政治和军事上的失误。除了项羽的性格因素之外,项羽还有哪些致命的因素呢?
  请看:霸王别姬。 



27。 情怀美人 巾帼千秋(1)

  殉情美人 非亡国女色
  在历史的记载和常人的印象中,项羽都是一个残暴的人;但是,人们多忽略了项羽的另一面——他也是一个非常重情的人。项羽的重情,莫过于对虞姬了。
  项羽是一位叱咤疆场的猛将,他又非常重视感情。“霸王别姬”的故事千古流传。
  项羽的妻子是谁,史无明载。《史记·陈丞相世家》载:陈平曾对刘邦解释自己为什么弃项羽而归刘邦时说:“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据“妻之昆弟”四字分析,项羽肯定有妻子。因此,虞姬只能是项羽的妾。但经常伴随在项羽身边的女人只有这位虞姬,史称虞美人。项羽垓下被围时,虞姬还在项羽身边;项羽唱了著名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据《楚汉春秋》所载,虞姬也和了一首歌:
  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汉兵已经攻占了楚地,四面都是楚歌之声。大王的意气已尽,我还活着干嘛?
  今天的文学研究者都认为虞姬这首和歌是伪作,因为楚汉战争时期不可能出现如此成熟的五言诗歌。但不论这首歌的真伪如何,项羽行军中一直带着美人虞姬,垓下之围时项羽也带着虞姬,则可为明证。
  这就是著名的霸王别姬。骓,是跟随项羽转战南北的宝马;虞,是项羽最宠爱的美女,一直追随项羽,在项羽垓下突围之后,虞可能自杀身亡。今天安徽灵璧县城东十五里的宿泗公路旁有虞姬墓,墓碑横额刻有“巾帼千秋”四字,两旁对联是:
  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
  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
  就是这个霸王,就是这个虞姬,就是这一段悲情,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英雄美人的佳话。
  自古英雄爱江山,自古英雄也爱美人。项羽是爱江山,还是爱美人?我看:项羽是既爱江山又爱美人。爱江山,他才南征北战,陶醉于西楚霸王的宝座;爱美人,他才随身不离虞姬。
  这位虞美人对项羽的失败是否负有责任呢?
  中国历史上历来有女色亡国论。作为亡国祸首颇受指责的有夏朝的妹喜、商朝的妲己。实际上,妹喜、妲己只不过是夏桀、商纣亡国的替罪羊。一代王朝的覆亡历来原因颇多,无论如何不能让一个女人去承担更多的责任。
  虞姬并不是导致项羽败亡的主因。西楚霸王非常爱虞姬,这是事实;反过来,虞美人也很爱西楚霸王。项羽尚未自杀,虞姬已经自刎。
  人们在历数中国历史上的“红颜祸水”之时,从来没有人提到过虞姬,就是对虞姬与项羽关系的最好评价。
  霸王别姬 非姬别霸王
  有人说:不是霸王别姬,而是姬别霸王。
  此言差矣!没有霸王别姬,何来姬别霸王?
  虞姬的结局史书无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刘邦没有得到虞姬。如果刘邦得到了虞姬,吕后还不闹翻天?既然项羽兵败自杀,虞姬又没有下文,可能性最大的是虞姬自刎了。如果这个推测能够成立,那么,虞姬为什么自杀?从她自身来说,第一,是为了让楚霸王放开手脚去打,不必因为牵挂她而打不好仗。从虞姬对项羽的感情来说,她不愿意拖累项羽。第二,避免落于敌手。刘邦是有名的贪财贪色之人,虞姬当然不愿落入其手。
  中国历史上的帝王美人,在帝王亡国之后,另嫁他人者不少。很少有美人为了帝王而自杀。但是,虞美人很可能为项羽而自杀了。因此,项羽虽然在战场上失败了,但是,他在情场上没有失败,至少他和虞姬的感情并未失败。
  话说回来,虞姬对项羽的失败也不能说全无影响。
  霸王别姬之时,正是“四面楚歌”之时。本来,“四面楚歌”是刘邦瓦解项羽军心的一计。当时刘邦还没有完全占领楚地,为了瓦解项羽的军心,刘邦搞了个“四面楚歌”,让楚地士兵齐声大唱楚歌,以示刘邦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此举大大加速了项羽兵团的瓦解。 



27。 情怀美人 巾帼千秋(2)

  在此危急存亡之际,项羽至少应当召开一个御前会议商议军机大事,不知是此会未开,还是开了此会司马迁没有写,反正没有这方面的任何记载。不仅《史记》没有,《汉书》也没有。如果项羽此刻连御前会议都没有开,却还要与虞姬儿女情长一番,那他多多少少有点为情所累了。不过,话说回来,项羽在如此时刻还惦记着虞姬,也不枉虞姬为他殉情了。
  在各种史书的记载中,项羽从未因为虞姬而荒废军国大事;虞姬也从未因自己得宠而争权夺利。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霸王与虞姬的爱情故事流传千古。
  “霸王别姬”还是“姬别霸王”,长期以来为人们争论不休;但不管怎样,叱咤风云的项羽与虞美人这段绵绵情意却千古流传。 



28。 宽严失度 袒护亲情

  项伯四罪本当诛
  项伯是项羽的堂叔,鸿门宴时担任项羽的左尹。左尹是楚国官名,“尹”在楚国官制中是丞相,“左尹”就是左丞相。这个职位是一个相当高的职位,是副总理级的国家领导人了。
  此人屡屡帮助刘邦,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