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相当高的职位,是副总理级的国家领导人了。
  此人屡屡帮助刘邦,当在必诛之列。可是,项羽却始终没有诛除这个项氏败类。
  第一件事,鸿门宴前夜,项伯私访张良,泄露了重大军事机密,项羽竟然不予追查。
  第二件事,鸿门宴上,项伯以剑护卫刘邦,使范增、项庄刺杀刘邦的计划未能实现。这两件事前后关联,都有项羽政治幼稚的因素在内,而且分量很重;但是,顾念项伯是自己的堂叔,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换成他人,谁敢在大战前夜私见敌军?如果真有人为了私交夜入敌营、夜见敌将,谁能保证他不会受到项羽的严厉处罚?项伯之所以敢于在大战前夜私见张良,就是因为他知道项羽重情念旧,对他这个官居高位的堂叔不会给予什么严厉的惩罚。
  我们可以拿项伯和范增作一个对比。范增是项羽手下唯一的谋士,项羽尊称他为“亚父”。从年龄上看,鸿门宴时项羽二十七岁,范增已经七十多岁。但是,荥阳会战中陈平一施反间计,项羽马上疏远范增,并逐步夺了他的权。范增其实并未通敌,真正通敌的是项羽的堂叔项伯。可是,通敌的项伯并未因私见张良受到任何惩罚,没有通敌的范增却被项羽怀疑猜忌,愤而出走。
  如果范增是项羽的堂叔,项羽会这样做吗?为什么陈平频频使用反间计,却没有一个反间计针对项氏宗族呢?
  有人说:在鸿门宴上刺杀刘邦显得项羽没有度量,没有胸怀。项伯的话显出了项羽的度量。这纯粹是胡扯!
  项羽与刘邦在秦亡之后是争夺天下的对手,刘、项两大集团的利害关系严重冲突。谁杀谁,怎么杀,都是枝节,关键是杀。
  刘邦利用“鸿沟议和”,从项羽手中骗回来了老爸和老婆,马上就翻脸,一路追杀项羽,必欲置项羽于死地而后快。这算什么?这讲信用吗?这不明明是骗人吗?要打就光明磊落地打,何必要以议和的名义将老爸和老婆骗回来再打?人们从不指责刘邦毁约杀人,又凭什么苛责项羽鸿门宴杀戮刘邦是没有度量呢?
  第三件事,代刘邦求封汉中,这件事情性质就更加严重了。
  刘邦最初被项羽封到巴蜀,后来刘邦和张良行贿项伯,项伯为刘邦说情,加封刘邦汉中之地。
  关中之地在整个楚汉战争中都是刘邦的根据地。刘邦得封汉中之地的好处是:第一,领土扩张。领土的扩张就意味着人员的增多,资源的增多。第二,便于出兵关中。关中自商鞅变法以来,非常富庶;又一直实行兵农合一的政策。因此,刘邦一有失利,萧何就从关中为他调集兵员、粮饷。特别是刘邦彭城大败,元气大伤,全靠萧何从关中补充兵员、粮饷,使刘邦迅速恢复元气,才有了与项羽继续周旋的资本。
  荥阳之战是长达两年多的消耗战,刘邦没有关中之地的后勤支援是不可想象的。
  项羽除了败在战略的失误之外,还败在后勤补给线没有保障。刘邦就不同了,他夺取的关中成了他的黄金补给线,丝毫不用担心项羽会切断他的后勤补给线。
  第四件事,代刘邦救父救妻。
  刘邦和项羽在荥阳对阵,项羽打算处死刘邦之父太公及其妻吕后,项伯劝项羽不要这样做。项伯说“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这里最值得玩味的就是天下事未可知。所谓天下事就是刘、项两家之事;所谓未可知就是刘、项两家到底谁可以得到天下还很难讲。想一想项伯所做的那么多事情,再想一想这句话,就知道这句话含有很深的含义。这说明项伯已经在考虑一件事了:“后项羽时代怎么办”(也就是假如项羽败给刘邦了,我项伯怎么办)。匪夷所思的是,项羽听了项伯的话,竟然就放了太公、吕后。实际上,项伯是帮助刘邦救了其父、其妻两条命。 



29。 重情念旧 封赏报恩

  图报恩误用其人
  曹咎和司马欣是对项梁有大恩的人,他们曾经救过项梁的命,项梁因此躲过了一场血光之灾。所以,项梁对曹咎、司马欣一直非常感恩,项羽对曹咎、司马欣也非常信任。
  汉三年六月,项羽二夺成皋,刘邦狼狈逃窜。但刘邦夺了韩信手下的军队,重新振作起来,派两万士兵增援彭越,在项羽的软肋——后勤补给线上大搞突袭战。
  汉三年八月,彭越完全切断了项羽的后勤补给线,项羽不得不再次回援以打通补给线。
  临行之前,项羽把成皋战区的指挥权交给了曹咎、司马欣。曹咎当时是楚国主管军事的最高长官大司马。项羽行前再三交代,我十五天必定扫平彭越,你们要在这十五天里只守不战,保住成皋。但项羽挥师东进不到五六天,曹咎就受不了羞辱,震怒之下出兵作战,被刘邦打得大败,使项羽又一次丢失了成皋。
  项羽重用曹咎、司马欣是一重大失策。
  曹咎、司马欣不是帅才,根本没能力守住成皋。项羽出于对曹咎、司马欣的旧情重用他们两个人,导致辛辛苦苦才夺过来的成皋第二次失守,使自己在局部战场上也没有获得应有的胜利,不能不说这是项羽自己打败自己的重大失误。
  重用亲信是人类无法克服的一种天性。因为,亲信为人熟悉,熟悉带来信任。但是,为了所谓的信任而重用无能的亲信,特别是在关乎事业成败、个人生死的重大问题上重用无能的亲信,那可就是愚蠢至极!
  对待亲信可以给钱,不可给权——这就是项羽重用曹咎、司马欣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
  项羽究竟是怎样败亡的呢?
  请看:四面楚歌。 



31。 四面楚歌 霸王惊心

  垓下兵败
  项羽垓下之战失败的原因,后人颇多议论,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三点:
  一是军心涣散——四面楚歌。
  战国的楚地主要包括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此时,黥布、刘贾,加上最终背叛项羽的大司马周殷,西楚国在南方的土地大多已被刘邦控制。刘邦利用汉军中的楚地士兵大唱楚歌,给项羽军团造成了楚地尽归汉军所占的假象,大大动摇了楚军的军心。
  二是兵力悬殊——十万疲兵面对六十万诸侯合围。
  当时双方兵力究竟如何呢?
  汉军这面,韩信带了三十万大军;刘邦追赶项羽带有二十万大军;这两方面是五十万。彭越军团有多少人呢?汉二年四月刘邦打进彭城的时候,彭越当时就有三万士兵,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彭越军团至少应在三万之上。
  南方战线有两股力量,一是黥布、刘贾的军团,二是刚刚被收编的楚大司马周殷的兵团。
  上述几股力量的总兵力至少应当在六十万以上。
  而此时项羽只有十万军队。
  三是军粮匮乏——项羽因军粮匮乏而不得不同意中分鸿沟,此时,项羽军团的军粮更加困难。
  败在哪里
  项羽垓下之战失败的原因,后人颇多议论,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三点:
  一是军心涣散——四面楚歌。
  战国的楚地主要包括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此时,黥布、刘贾,加上最终背叛项羽的大司马周殷,西楚国在南方的土地大多已被刘邦控制。刘邦利用汉军中的楚地士兵大唱楚歌,给项羽军团造成了楚地尽归汉军所占的假象,大大动摇了楚军的军心。
  二是兵力悬殊——十万疲兵面对六十万诸侯合围。
  当时双方兵力究竟如何呢?
  汉军这面,韩信带了三十万大军;刘邦追赶项羽带有二十万大军;这两方面是五十万。彭越军团有多少人呢?汉二年四月刘邦打进彭城的时候,彭越当时就有三万士兵,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彭越军团至少应在三万之上。
  南方战线有两股力量,一是黥布、刘贾的军团,二是刚刚被收编的楚大司马周殷的兵团。
  上述几股力量的总兵力至少应当在六十万以上。
  而此时项羽只有十万军队。
  三是军粮匮乏——项羽因军粮匮乏而不得不同意中分鸿沟,此时,项羽军团的军粮更加困难。 



32。 廿八壮士 五千追兵

  陷入绝境
  垓下兵败之后,项羽带领八百士兵向南突围。尽管汉兵有六十万之众,但是,项羽仍然带领八百骑兵向南突出重围,而且未被汉军发现,这也是一个奇迹。
  直到天亮,汉军才发觉项羽已经逃亡,刘邦命他的骑兵司令灌婴率五千骑兵追赶。
  等到项羽渡过淮河,随从的八百骑兵仅有一百多人跟了上来。
  赶到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迷失了道路(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项羽向田边的一位老农问路,这位老农骗他说:“向左走”(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结果,左边是一大片沼泽地,战马陷入沼泽地跑不动,延误了行军时间,被汉军追了上来(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项羽忙带兵向东,跑到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此时身边只剩下二十八名骑从,而身后汉军则有追兵五千。
  决一死战
  项羽知道已无法脱身。于是,他对身边的二十八名随从骑兵说:我起兵到今天已经八年,身经七十多战,抵挡我的人都被我攻破,我所打击的人都表示臣服。我从未打过败仗,于是便称霸于天下。然而我最终被困在这里,不是我不能打,是上天要亡我。今天我要决一死战,痛痛快快地打一仗,一定要冲破包围、斩杀汉将、砍倒汉军军旗。让你们知道:这是天要亡我,不是我不能打仗。
  于是他将随从他的二十八位骑兵分为四队,从四个方向同时向山下冲,并且约定到山下后再会合为三队。无论是分为四队往下冲,还是会合为三队,项羽的目的都是为了不让汉军知道自己究竟在哪一队。项羽冲下山,随手斩杀一员汉将。汉军不知这三处哪一处有项羽,又分兵三处包围。项羽又冲了出去,再斩一员汉将,同时杀死汉兵几十人,再次聚集他的二十八骑,仅仅损失了两名骑兵。项羽问他的部下:怎么样?众骑兵都回答:果如大王所言。
  这时,刘邦手下的一位骑兵将领杨喜追杀项羽,项羽瞪着眼冲杨喜大吼一声,杨喜连人带马都大吃一惊,一下子倒退了几里地。
  韩信在历经磨难最终被刘邦拜为大将时,向刘邦谈到项羽时说项羽大吼一声,上千人都吓得瘫在地上。韩信在项羽手下当过郎中,因此,他很了解项羽的这一特点。杨喜连人带马被项羽大吼一声倒退几里地,自属当然。
  东城之战,项羽以二十八名骑兵与刘邦的五千骑兵相周旋,充分表现了项羽的勇武过人。
  项羽为什么要以二十八骑与五千汉军打这一场不可能胜利的战斗呢?
  项羽的目的是要证实自己的失败不是自己不能打(非战之罪),而是“天之亡我”。项羽直至此时仍满足于二十六位随从的“如大王言”。 



33。 自刎身亡 耻于起兵

  不过江东
  东城之战的“胜利”激发了项羽的勇气,原来“自度不得脱”的项羽又打算东渡乌江了。恰好,乌江亭长停船在岸,对项羽说:江东之地虽然不大,方圆有数千里,人口有几十万,足够称王了,希望大王赶快渡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上来也没有船,无法渡江。
  这时项羽却笑着说:上天要亡我,我还何必要渡江!何况我与八千江东子弟兵渡江西进,现在没有一个人活着回来。即使江东的父老乡亲拥戴我,让我为王,我有什么脸面见他们?即使他们不说,我难道心里没有愧疚吗?
  项羽与一生爱笑的曹操相反,最爱发怒。但是,面对乌江亭长,项羽笑了。这悲凉的一笑之后,项羽就决定以死明志了。
  于是,项羽对乌江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一位长者。我骑这马五年了,所当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杀了它,还是赠给你吧!他让跟随他的骑从都下马步行,拿着短兵器作战。项羽一个人又杀死汉兵上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几处伤。
  此时,项羽正好看见汉兵中的一员骑将吕马童,便问: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原来是项羽的部下,后来投靠了刘邦,所以,项羽称他为“故人”。吕马童定睛一看,马上指给另一员骑将王翳说:这就是项王!
  项羽说:我听说汉王用赏金千金、封邑万户悬赏我的头,我就为你做件好事吧。于是,自刎而死。
  王翳砍下项羽的头,其余的人都涌上来争夺项羽的身体,导致自相残杀,死了几十个人。最后,杨喜、吕马童、吕胜、杨武四个人各得到项羽尸体的一部分;五个人抢得的部分合起来,刚好是一具完整的尸体。
  于是,这五个人同一天都被刘邦封为侯。
  据《史记》的这段记载,项羽是乌江自刎而死。著名学者冯其庸先生认为:项羽不是死于乌江,而是死于东城。此文写得非常扎实。但是,司马迁写项羽乌江自刎也自有其史源。 



33。 自刎身亡 耻于起兵

  耻于起兵
  项羽兵败垓下之时是否有逃亡意识?
  应当有。
  他选择了只带八百随从突围的行动,说明项羽最初是打算摆脱被歼垓下的命运的。
  遭到“田父”欺骗后,项羽已经知道难以脱身了,因此,他要“快战”。
  “快战”的胜利使项羽重新产生了东渡乌江的念头,但是,面对乌江亭长的渡船他又选择了不渡江。项羽时而东时而西,前后矛盾,左右摇摆,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原因大概有三个方面:
  第一,天之亡我。
  项羽乌江自刎前对乌江亭长说的“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的“天之亡我”是第一个原因。既然上天要我灭亡,我还要东渡乌江干嘛?
  第二,耻于起兵。
  唐人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认为:项羽应当东渡乌江,卷土重来,再与刘邦争夺天下,而不应当自刎乌江。
  宋人王安石针锋相对地也写了一首《乌江亭》诗:“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认为:项羽兵败是大势已去,即使江东子弟还在,谁又愿意跟随项羽卷土重来呢?
  唐人胡曾的《乌江》诗曰:“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胡曾的“争帝”说对项羽并不准确,项羽从未有过“争帝”的念头,项羽要的只是“霸王”的霸业,而不是帝王的帝业。但是,胡曾说项羽“耻向东吴再起兵”倒是独具慧眼。项羽不愿东渡乌江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耻于再向东吴起兵。他自言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正是耻于起兵的明确表述。
  汉四年,项羽二失成皋之后,与刘邦再次在荥阳对峙。项羽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这说明项羽已经意识到“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是由他和刘邦两人争战不休造成的,因此,他要单独和刘邦决斗。项羽要和刘邦决斗的想法太幼稚,但是,他能够意识到为了自己当霸王而让天下百姓受苦太自私了,他的这种忏悔意识在刘邦身上是绝对看不到的。刘邦不惜牺牲自己的父亲、妻子、儿子、女儿,一定要做帝王,成就帝业,更不可能顾及天下百姓之苦了。项羽既然有此忏悔之心,他当然不愿再次兴兵与刘邦争夺天下,这将会再次扰动江东父老。因此,忏悔意识是项羽不愿东渡乌江再次兴兵的第三个原因。 



34。 琵琶一曲 十面埋伏(1)

  且听琵琶弹“埋伏”
  在项羽的败亡之中,“十面埋伏”之说相当流行。今天一些写汉代的书还说韩信用“十面埋伏”打败了项羽。但是,这一说法并不见于《史记》《汉书》等正史的记载。
  有关“十面埋伏”的记载有两个:
  一是《前汉书平话》:“垓下聚兵百万,会天下诸侯,困羽九里山前,信定十面埋伏,逼羽乌江自刎。”
  《前汉书平话》今已失传,作者当是元人。
  二是琶琶大曲。十面埋伏为琵琶曲,有些曲谱记载它的曲名为《淮阴平楚》或《楚汉》。今传《十面埋伏》分为十段: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
  明人王猷定(1598~1662)《四照堂集》卷八《汤琵琶传》中已经有了和“十面埋伏”相似的记载,可知十六世纪之前,此曲已经在民间流行。
  因此,历史上并不存在韩信用“十面埋伏”打败项羽之事。
  我们刚刚讲过,项羽半夜突围时带了八百名随从,顺利突围,直到天亮,才被刘邦军团发现。如果真有所谓十面埋伏,项羽八百人又怎能逃了出来?
  项羽最终是败在刘邦的战略包围之中。项羽本人所说的“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确实是实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