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74-普济方-第2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椒肉 
桂(去粗皮各一两) 上为细末。用生姜自然汁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生 
姜 
汤 
副师大KT 木官人。年六十八。戊午秋征南。予从之过扬州千里。仲冬病自利。完谷 
不化。脐腹冷痛。足 寒。以手拨之不觉痛痒。常烧石温之亦不得暖。其脉沉细而微。予思 
之年高气弱。深入敌境。军事烦冗。朝暮形寒。饮食失节。渴饮乳酪。履于卑湿阳不能外固。 
由是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故 寒而逆。内经云。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泻为痛。 
此乃寒湿相合而为病也。法当急退寒湿之邪。峻补其阳。非灸则不能已。以大艾炷先于气海 
穴灸百壮。补下焦阳虚。次灸三里二穴各三七壮。治 寒而逆。且接引阳气下行。又灸三阴 
交二穴。以散足受寒湿之邪也。遂处方云。寒淫所胜治以辛热。湿淫于外。平以苦热。以苦 
发之。以附子大辛热。助阳退阴。温经散寒。故以为君。干姜、官桂辛甘大热。亦除寒湿。 
白术、半夏苦辛温而燥脾热。故以为臣。草豆蔻、炙甘草、人参甘辛大温。温中益气。生姜 
辛大温。能散清湿之邪。葱白辛温。以通上焦阳气。故以为佐。又云。补下治下制以急。急 
则气味浓。故大作汤剂投之。不数服泻止痛减。足 渐温。调饮食。逾十日平复。明年秋八 
月过襄阳。值霖雨阅旬余。前证复再作矣。再灸阳辅二穴三七壮。投以前服药数服良愈。由 
是副帅以医道为重。待予弥浓。 
x加减白通汤x(出卫生家宝方)x治形寒饮冷。大便自利。完谷不化。脐腹冷x 
x痛。x 
x足 寒而逆 
附子(炮去皮脐一两) 干姜(炮一两) 官桂(五钱) 白术(五钱) 炙甘草(五 
钱) 草豆蔻( 
水二盏半。生姜五 
气海一穴在脐下一寸五分。任脉所发。三里在膝下三寸。 外 两节间。当举足取之。 
足阳脉之所入也。为人可灸三壮。针入五分。三阴交二穴在足内踝上三寸。骨下陷中。足太 
阴、厥阴、少阴之交会。可灸三壮。针入三分。髓会绝骨。针经曰。脑髓消。胫酸。耳鸣。 
又曰。胫酸髓冷。绝骨外踝上附骨下。当胫中是也。髓会之处也。洁古老人云。头热如火。 
足寒如冰。可灸辅阳穴。辅阳二穴火也。在足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端。如前三分。去 
邱墟七寸。足少阳脉之所行也。欲不畏寒。(出本草) 取天门冬、茯苓为末。服方寸匕。 
日再服。大寒时单衣汗出。 

卷一百十七寒暑湿门
中暑附论
属性:夫伤暑者。乃夏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少阳相火用事之时也。炎热大行。烁石流金。草 
萎河涸。人或伤之则发热自汗。面垢背寒。倦怠少气。以暑消气。气消血散。与伤寒相类。 
此是夏间即病。非冬伤寒至夏发为热病也。当以脉别之。伤暑脉虚无力。盖因气血消散。致 
血虚弱。伤寒则血泣而闭。脉紧而有力。大不同也。伤暑病者。身热恶寒头痛。或往来寒热 
如疟。烦躁渴甚。眩晕。呕吐泄泻。昏闷不清。其脉阴阳俱虚。缓而微弱。皆由伤暑之所致 
也。暑者六经气之一。能与风湿并合为病。循经流入诸脏。但与寒不相得。故有暑湿风温之 
证。暑湿者。恶寒反热自汗。关节尽痛。头目昏眩。手足倦怠。不自胜持。此并伤暑湿所致 
也。风温者。头痛身热常汗出。体重喘息。四肢不收。嘿嘿欲眠。此由先伤风后伤暑所致也。 
风湿温病者。烦渴引饮。心腹冷痛。燥闷。口干面垢。恶寒风。饥不能食。眩晕呕哕。此伏 
暑中风湿所致也。中暑所以脉虚者。盖热伤气。而不伤形也。且暑者在天为热。在地为火。 
在人脏为心。是以暑喜伤心。令人身热头痛。状类伤寒。但背恶寒面垢。此为异耳。甚则昏 
闷不知人事。手足微冷。烦渴口噤。或吐或泻。或喘或满。此皆暑气所为也。暑气入肝则眩 
晕顽痹。入脾则昏睡不觉。入肺则喘满痿痹。入肾则消渴。小便不利。若发其汗则恶寒甚。 
加温针则发热甚。下之则淋甚。伤暑中 其实一病。但轻重不同耳。中暑背寒面垢。其面如 
涂油。类纂云。面垢者阳证也。一名面尘。若尘埃之着面。手足微冷。烦渴口燥。但觉倦怠。 
四肢却不痛重。其脉微弱。按之无力。白虎汤主之。痰逆恶寒者。橘皮汤主之。不恶寒者。 
竹叶汤主之。头痛恶心。烦躁。心下不快者。五苓散最妙。 
问中暑何故洒洒然毛耸恶寒。答曰。经云。四时八风之中人也。因有寒暑。寒则皮肤急。 
腠理闭。暑则皮肤缓。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近人多不明中暑。或作热病法治之。 
复用温热药。必致发黄斑出。更为蓄血。尤宜戒之。 
四时之内。惟夏一季是人脱精神之时。最难调摄。心旺肾衰。肾化为水。至秋渐凝。及 
冬始坚。当此之际。正宜温药补助。饮食亦当稍热。饮冷食生皆致病之因也。况暑毒多从口 
鼻入。凝于牙甲。远行作劳人。遇止息须嗽口勿咽。如觉入咽宁呕去之。盖夏月伏阴在内。 
肠胃冷滑易于伤动。暑毒一入。遍于五脏六腑。为病最急。夏月小有感冒。无问风寒暑湿。 
头痛寒热。烦躁昏闷。霍乱疟痢。皆当先服五苓散。然后随证以他药主之。其实猪苓、茯苓 
利水道。白术、肉桂有实表之功。若用以治病无有不愈。其或正当隆暑之时。无病以五苓散 
例为夏间常服之药。但知可以解暑除烦。而不知内有泽泻最能伐人肾气。肾者人之根本。当 
根本不充之时。轻进是药。将以为利适以为害。可不谨哉。琐碎录云。隔年五苓散不可服。 
服之杀人。良以此也。 
一时昏中者。切不可便与冷水。并卧湿地。上法当以热汤先灌。及用布衣蘸热汤熨脐下 
及气海。续续以汤淋布上。令暖气透彻脐腹。候其苏省。以温热水化苏合香丸灌之。进以黄 
连香薷散、五苓散。若体虚者冷香饮子。霍乱吐泻来复丹。二气丹。夹食则用胃苓汤。若挟 
风则其脉沉而浮。证有搐搦。当于黄连香薷散内加羌活煎服。却不可作惊痫治之。多致不救。 
若 
并生姜或蒜各一块嚼烂。以汤送下立醒。或生葱一二茎亦可。或灸两乳头各七壮。或令人口 
嘘心前。令热汤人嘘。皆备急之法也。夏月炎热。人冒涉途路。热毒入内与五脏相并。客邪 
炽盛郁瘀不宣。致阴气卒绝。阳气暴壅。经络不通。故奄然闷绝谓之 。然此乃外邪所击 
真脏未坏。若便遇救疗。气宣则苏也。夫热 不得太冷将息。得冷即困。此谓外卒以冷触 
其热。热毒蕴积于内。不得宣发。故闷绝而死也。 
x方x 
x御爱姜苏丸x(出传信适用方)x治中暑恶心头疼。烦躁。生津止渴。x 
紫苏叶(五两拣净) 乌头肉(二两切炒) 甘草(生三分) 桂心(半两去粗皮) 香 
薷叶(半两拣净) 生姜(切洗焙干一分) 木瓜(干者二两生去皮瓤切焙) 檀香(半两 
锉屑) 上为细末 
x缩脾饮x(一名香薷缩脾饮出和剂方)x治解伏热。除烦渴。消暑毒。饮食生冷x 
x过x 
x多。致霍乱吐泻者。吐利霍乱后服热药太多。致烦躁者。并宜服之。x 
缩砂仁 草果仁(煨去皮) 乌梅肉(净) 粉草(炙各四两) 白扁豆(炒去皮) 干 
葛(各 
二两锉)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大碗。煎至八分去滓。以水浸冷。旋旋服。以解烦。欲 
热欲温任意。高年人加附子二两。煎如前法。暑月以此代熟水饮之极妙。名增损缩脾饮。一 
方用干姜炮一两。 咀煎。澄清汁服。治脾弱胃寒不思饮食。口舌干燥。不生津液。功效如 
神。一方有生姜。无粉草。一方有香薷。伤暑发热头目痛。用以吞消暑丸。一方无干姜。一 
方无白扁豆。洁古云。转筋吐泻不止者。其病出中焦。阴阳交而不加。发而为痛也。此最为 
急病也。不可与分毫粥饮。谷气入胃则必死也。治有两种。渴欲饮水者。是为阳气多。五苓 
散主之。不欲饮水为阴多。理中汤主之。 
x解暑三白散x(出和剂方)x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阴阳气逆。霍乱呕吐。小便x 
x不x 
x利。脏腑不调。恶心头晕。并皆治之。x 
泽泻 白术 白茯苓(各等分) 上 咀。每服一贴。水一盏。姜五片。灯心十茎。煎 
八 
分 
x清暑益气汤x(出济生拔粹方)x治气虚身热得之。伤暑热伤气故也。有所远行x 
x劳x 
x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舍于肾。肾者水藏也。今水不能胜火。则骨枯x 
x髓虚。足不任身。发为骨痿者。生于大热也。此湿热成痿。令人骨乏无力。故治痿独取x 
x于阳明。时当长夏。湿热大胜蒸蒸而炽。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x 
x满气促。肢节沉疼。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闭。小便黄而数。大便溏而频。或x 
x痢出黄如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气不x 
x病也。其脉中得洪缓。若湿气相搏必加之以迟迟。病虽互换少瘥。其天暑湿令则一也。x 
x宜以清燥之剂治之。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多则气泄。今暑邪干卫。故身热自汗。以黄x 
x甘温补之为君。人参、橘皮、当归、甘草甘微温。补中益气为臣。苍术、白术、泽泻x 
x渗利而除湿。升麻、葛根、甘苦平。善解肌热。又以风胜湿也。湿胜则食不消而作痞满x 
x。故炒曲甘辛。青皮辛温。消食快气。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故以黄柏苦寒。借甘味x 
x泻热。补水虚者滋其化源。以人参、五味子、麦门冬酸者微寒。救夫暑之伤于庚金为佐x 
x。x 
黄 (一钱汗少减半钱) 人参(半钱) 升麻(一钱) 泽泻(半钱) 苍术(泔浸 
一钱) 炙 
甘草(三分) 葛根(二分) 五味子(九个) 白术(半钱) 神曲(炒半钱) 麦门冬 
(去心三分) 
黄柏(酒洗三分) 当归身(三分) 橘皮(半钱) 青皮(去白二分半) 上同 咀。都 
作一服。 
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滓。大温服。食远。剂之多少临卧斟酌。得病皆由饮食劳倦。损其脾 
胃。乘天暑而作病也。但药中犯泽泻、猪苓、茯苓、灯草、通草、木通淡渗利小便之类。皆 
从时令之旺气。以泻脾胃之客邪。而补金水之不及也。此正方已是从权而立之。若于无病时 
湿热脾旺之证。或小便已数。肾肝不受邪者。误用之必大泻真阴。竭绝肾水。先损两目也。 
复立变证加减法于后。 
心火乘脾。乃血受火邪而不能外发。阳气伏于地中。地者人之脾也。必用当归和血。少 
用黄柏以益真阴。脾胃不足之证。须少用升麻。乃足阳明太阴引经之药也。使行阳道。自脾 
胃中右迁少阳。行春令。生万化之根蒂也。更少加柴胡。使诸经右迁。生发阴阳之气。以滋 
春之和气也。脾虚缘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也。其次肺气受邪。为热所伤。必须用黄 最多。 
甘草次之。人参又次之。三者皆甘温之阳药也。脾始虚肺气先绝。故用黄 之甘温。以益皮 
毛之气。而闭腠理不令自汗。而损其元气也。上喘气短懒语。须用人参补之。心火乘脾。须 
用炙甘草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甘草最少。恐资满也。若脾胃之急痛。并脾胃大虚。 
腹中急缩。腹皮急缩者。却宜多用之。若从权加升麻以引之。恐左迁之邪坚盛。卒不肯退反 
行阴道。故使引阳道上行。若中满者去甘草。咳甚者去人参。如口干嗌干者加葛根。血虚以 
人参补之。阳旺则能生阴血也。更加当归和血。又宜加黄柏以救肾水。盖甘寒泻热火。火减 
则心气平安。如烦乱犹不能止。少加黄连以去之。如气浮心乱。则以朱砂安神丸镇固之。如 
心下痞。亦少加黄连。气乱于胸为清浊相干。故以橘皮理之。能助阳气之升。又助甘辛为用 
也。夫长夏湿土客邪大旺。可从权加苍术、白术、泽泻。上下分消其湿热之气。湿气太胜主 
食不消化。故食减不知谷味。加炒曲以消之。复加五味子、麦门冬、人参泻火益肺气。助秋 
损也。此三伏中长夏正旺之时药也。 
凡暑月间。忽有男女老幼昏闷不省人事。手足搐搦。或角弓反张。如小儿惊风之状。或 
上吐下泻。其热如火。皆因伏暑兼感风而得此证。当服枇杷叶散。如乡村僻地无问药处。只 
以枇杷叶炙去毛为末。用西瓜一个捣汁。调叶末灌之。醒然无事。误投他药十有九死。近俗 
治沙证。不问感冒暑湿风寒。饮食所伤。凡觉头疼。浑身壮热。手足指末微厥冷。先以艾煎 
汤试。如吐即是其证。及有腹痛。手足冷者亦是。(出经验良方) 
用五月蚕蜕纸碎剪。安碗中以盘盖之。以百沸汤泡半碗许。仍以别纸封盘缝。良久乘热 
饮之。就卧以浓被盖之。汗出愈。又近时人多看头额上。及胸前两边。有小红点在于皮肤者。 
却用纸捻成条。微蘸清油。于清油灯上点烧纸捻。于红点上淬爆者。是名水沙。却用樟木煎 
汤服。汗出愈。如腹痛不止。又用针于两手指甲梢针出血愈。又有用青麻蘸水。于颈项两肘 
臂等处戛掠。见得血凝皮肤中。红点如粟粒状。然后盖覆衣被。饮食粥汤。或葱头汤。或清 
油生葱茶。得汗即愈。此皆使皮肤腠理开发松利。诚不药之良法也。 
x白术茯苓干姜汤x(出三因方)x治伏暑中风湿。烦渴引饮。心腹疼。燥闷。口x 
x干x 
x面垢。洒洒恶寒。淅淅恶风。微汗。饥不能食。x 
x青金散x(出杨氏家藏方)x治中暑烦躁大渴。吐泻不止。x 
生硫黄 寒水石(火 ) 玄精石 焰硝 青黛 上等分为细末。每服一钱。新汲水调 
下。不拘时候。 
x加减十味香薷汤x(出经验良方)x夏月常服清头目。去暑湿。顺气清神。理x 
x脾。x 
香薷穗(四两) 白扁豆(炒) 浓朴(姜制) 茯神(去皮木) 紫苏叶 甘草 陈 
皮(去白 
各二两) 檀香(一两) 干木瓜(二两) 丁香(半两) 上为细末。百沸汤调服。治秋 
用青蒿 
二两。木瓜、半夏、生姜各半两。同煎八分滤过。用锡器盛。于井水中浸极冷。不拘时。任 
意服。 
x秦艽散x(出传信适用方)x治中暑。x 
秦艽(去土) 当归(去芦) 桔梗 黄连(去须) 乌梅(去核) 甘草(炙) 青 
皮(去瓤) 
柴胡(去芦) 干姜(炮) 芍药 上各等分为细末。解暑。浓煎灯心汤下。心痛。煎菖蒲 
汤下。 
泻 
x十味香薷饮x(出医方大成)x治脾胃不和。乘冒暑气。心腹膨闷。饮食无味。x 
x呕x 
x哕恶心。五心潮热。力乏体倦。常服消暑。健脾进饮食。x 
香薷叶(一两) 人参(去芦) 白术 陈皮(温汤浸去白) 白茯苓 黄 (去芦) 浓 
朴 
(去粗皮锉碎生姜自然汁拌和炒至黑色) 干木瓜 白扁豆(炒去壳) 甘草(炙以上各半 
两)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枣一枚。煎七分去滓。不拘时服。一方为细末。热汤或冷水 
调下亦可。 
x广顺散x(出杨氏家藏方)x治中暑烦渴。x 
甘草(三两半炙) 肉桂(去粗皮一两) 干姜(一两炮) 紫苏叶(半两) 乌梅肉 
(一两半焙干) 上为末。每服二钱。冷水调下。沸汤调服亦得。 
x大黄龙丸x(一名清暑丸出仁斋直指方)x治中暑身热头疼。状如脾寒。或半热x 
x半x 
x寒。或寒热往来。或烦渴呕泄。昏闷不省。或不能饮食。此方曾治暑甚妙。尝有中 已x 
x昏欲死者。灌之立苏。x 
舶上硫黄 硝石(各一两) 白矾 雄黄 滑石(各半两) 白面(四两飞罗者) 上 
为细 
末。入面在内。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二三十丸。新汲水下。小儿黍米大。如无 
硝石以盆硝代之。来复黄龙。大抵性温。道途中暑昏仆。即扶起以手巾蘸热汤暖其脐腹。即 
渐苏醒。次以来复丹为末。井水调下。无药则以大蒜细研。新水调与之。仍以蒜少许置鼻中。 
或谓中暑最忌得冷。来复黄龙并蒜以水调下者何。盖其药性温。因寒而发用也。同卢祖常纠 
缪。谓有李昭文患渴疾。卢诊之曰。暮暑月得疾否。李曰然。卢煎参汤候冷。咽下玉壶丸遂 
愈。 
x龙须散x(一名甘草散)x治冒暑伏热。心膈燥闷。饮水过度。不知人事。及霍x 
x乱x 
x作泻作渴。衄血吐血。小便下血。头旋目晕。x 
五倍子(一作五味子) 乌梅(去仁各二两) 甘草(炙一两半) 飞罗面(二两一方 
用清明 
日面尤佳) 白矾(枯一两一方并生用) 上为细末。每服二大钱。新汲水调下。一服即愈。 
亦解诸毒物。虽平日不饮冷者。服之亦有奇效。一方加诃子肉。滴水为丸。谓之龙涎丸。仍 
以水调下。翟公巽参政。易名濯热散。阴干水下。 
x五物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