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息化以及后工业化等的分析。他们指出,后现代主义是随着新社会经济秩序和新文化特征而产生的一种周期性概念。作为新思潮,它不赞成任何以伟大哲学为表现的元描述(Metanarratives)方式。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2)
美国后现代主义的主要领袖之一,身兼实用主义分析哲学家的洛蒂批判了从笛卡儿到尼采的一系列哲学家,因为他们的思想与具体创造了当代北美文化的那种社会工程的历史南辕北辙,尽管这种社会工程对文化有利有弊。哲学不可能在探索中界定永恒的认识论构架。哲学家的惟一作用在于斥责那种为避免具有“有关具有观点”的观点时,而具有一种观点的做法。伟大哲学家的政治观不必比自己的哲学观更严肃认真。任何观念与现实的关系、道德的状况以及哲学写作纯粹为暂时性和偶然性的。于是,一种新的研究方式不再是对文学生产的评估,也不再是理智历史、道德哲学、认识论和社会预言,而是一种新样式的重新组合。尼采、詹姆斯、海德格尔、维特根施坦和杜威可以称作“形而上学的破坏者”,因为他们摧毁了奠定知识根本训练的哲学基石。洛蒂不同意所谓原创性,因为它使许多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如自我意识、反人性主义、反映性及教科书化等难以从现代主义的框架中解脱出来。
詹姆森在其名著《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中,从文化、意识形态、经济、语言、空想主义以及艺术等方面详尽讨论了后现代主义。对他来说,后现代主义是在现代化过程完结时产生的,它具有更充分的人性。不过,在这个世界,文化成为可变的“第二自然”。后现代主义并非为全新社会秩序的文化主宰者。人们爱用这个词,却不求甚解。只有明了这个概念的哲学和社会功用,才能打破其神秘性。然而我们不能一劳永逸地完全理解和掌握它。后现代主义是彻底商品化的消费过程,是对消费资本主义的逻辑运用。在后现代的条件下,甚至美学的生产与商品的生产也融为一体。后现代主义注重大众生活的固有领域和文化层面的日常变化。
与罗塔德如出一辙,詹姆森也反对现代主义的描述或元描述的方式,反对将之奉为认识范畴的结构。但他不完全同意后结构主义的看法,特别指出,有的理论大师的描述还是有用的。对他而言,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转型是以主体的“分化”来代替主体的“异化”为标志的。因此,个性主体、惟一性以及个人风格便被仿造性取代。
后现代主义有两个标志:一是“仿造化”。现代主义建立在个性私人方式的发明之上,而形而上学则为这种个人主义的理论基础。资产阶级的个性主体以一种“过去之物”的形态显现,但不外乎是一种海市蜃楼,一种神话的虚构。在当今社会,个性风格的发展已随风飘逝,只有仿造品才独领风骚。这种仿造的实践和死去类型的模拟,可在许多“怀旧”影片中重现。人们既不能注重现在,也难以在历史上安置自己,甚而整个社会也无法对付时间。二是“精神分裂化”。后现代主义者以拉康的“精神分裂”理论来解释时间的观念。所谓精神分裂,是一种语言失序。诸如暂时性、时间性、过去、现在、将来、记忆及个人认同等概念都是语言的效应,因为只有语言有过去时和将来时,故可在时间中移动。精神分裂者的经验表现为暂时的、非连续性的,所以是一种孤立的、无关联的物质象征。一方面,精神分裂者具有更多的有关世界的当下经验;另一方面,它又不具有个性的认同。
后现代主义企图从三个来源来寻求有效的思想武器:一是“以古代来否定现代”,“托古改制”,表现为某种“怀旧”的心态,即从古希腊和传统思想来源上找出可改头换面的原始素材,并对此加工后用以批判现代主义。二是“以东方否定西方”,“东为西用”,表现为某种“猎奇”的心态,即从东方文化传统思想来源上找出某些相应有价值的东西,进行加工后,同样用以批判现代主义。三是“以明天否定今天”,“诉求未来”,表现为某种“空想”的心态,即以某种超越现代社会思想条件可能的理念价值的假象,来批判现代主义,但在某种意义上,它又反对传统空想主义的思维与论述方式。
总而言之,美国的后现代主义者坚持一种非历史化、非个性化、非建构化、非描述化、非差异化、非整体化、非专门化、非理性化及非政治化的思想倾向。
在社会生活上,后现代主义表现为大众消费文化或通俗商业文化,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迪斯尼和好莱坞。几乎所有的文学、艺术、音乐、建筑和电影都成了为向客户有效推销而加以漂亮包装的仿制货品。它们不强调艺术个性和审美的孤芳自赏,而强调对众多买者的吸引效果。其中好莱坞就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的最全面的体现者。我们在这里所谈的好莱坞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含整个美国影视界。“好莱坞”是最大的工业帝国之一,其产品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层面。人类的一切文明的物质或精神成果马上在这个庞大的帝国中得到利用和复制。这个帝国的势力甚至影响着这个星球的观念和行为的走向。整个美国社会的好莱坞化,使人们仿佛就生活在电影中。电影不断仿造着生活,或以想象来虚构生活。一方面,社会上发生的形形色色的事情,只要有社会轰动效应,马上就会被好莱坞复制;另一方面,好莱坞不断超越时空地预言人类最担心甚至最恐惧的危机和灾难。人们在生活中模仿电影,不知不觉将自己进入角色。儿童模仿电影中各种角色的语言、姿态、想法的行为,甚至连罪犯和恐怖分子也从电影中模仿犯罪和暴力的方式。电影中虚构的情节不断转变为生活中的真实效应。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3)
性爱同暴力一样是好莱坞最主要的题材。一代一代的年轻人不断从好莱坞的银幕上获得直观形象的知识,并加以模仿。许多外来的移民,尤其他们的子女,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好莱坞或电视节目的“感染”甚至“污染”。
中国大陆的新移民们正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夹角中疲于奔命。
访谈录:六十位中美人士谈中美婚恋
中国女士的看法(1)
王小姐(中国大陆新移民,律师助理,35岁)
如今的华人女性的确与老一代不一样,中国大陆来的女性当然更是如此。马上就要跨入下一个世纪了,我不明白,我们的同胞为什么还是那么苛刻和挑剔,永远地说三道四,就像鲁迅小说里的“九斤老太”,没完没了地抱怨从前的豆子没这么硬、天也没这么热。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只不过每个人自己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罢了。一个称为现代女性的女性,就是她有权力选择任何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方式。爱美、爱钱、爱名、爱性都是她自己的事。交友婚配更是女性自己的选择。找老中,还是找老外,全凭自己当家作主。
丽莎(中国大陆新移民,旅行社导游,36岁)
中国女人跟洋人跑,也不能怪她们见异思迁、崇洋媚外。我看主要还是看咱们的男同胞不是很争气,大多数不是很有出息。很多男士,在国内时,吃大锅饭惯了,不善于竞争。到了新大陆,在一块陌生的土地上,过去就算一个英雄,到这里也无了用武之地。过去的后门关系什么的也没有了用。不少人即便靠奖学金读了学位,出来也找不到工作。还有许许多多不知用什么方式来到美国的人,英语不行,又没有什么可以谋生的专长,只能在中餐馆打打工。好多爷们儿身份也黑了,混一天是一天。女人跟他们混到哪一天才是头?!
我的几个女朋友都把老公甩了。两个跟了老美,一个跟了ABC(美国生华人),还有一个跟了台湾人。为什么?不是绿卡就是钱。说到我本人嘛,不瞒你说,老美、ABC、港台人,咱都交过。实践出真知嘛。到底跟老美还是老中,我还没有最后决定。说实在的,老中只要有钱,就比老美强。但不管怎么,我不想找大陆来的老中了。
珠蒂(中国大陆新移民,中文报纸工商记者,39岁)
我认为中国男人的最大缺点就是不浪漫,不管大陆来的,还是港台来的,都是如此。不过港台来的,很会用钱来营造情调,而大陆来的,连搞这种情调的资本也没有。有人说得好,男人没钱就是阳痿。还有的人说,“台湾男人色胆包天,大陆男人有色无胆”。我是拉广告的,你很难想到,干这一行有多么辛苦。在电话里说破了嘴皮子,那些老板们哼哼唧唧,说要见面谈。见了面又拐弯抹角提出请吃饭。我想有这么便宜的事,也不知葫芦里卖什么药。吃就吃吧,吃完事就来了,马上要到旅馆开房间……
我交过好几个老美男友,一个赛一个浪漫多情。你问怎样才叫浪漫?我也说不清。这样说吧,跟那些老中老板们交往之后,回想起来,有一种处境无奈的恶心,有一种生吞活癞蛤蟆之感。而跟老美相处之后,总觉得飘飘然然,回味起来好像没有白活。
大陆男友?我当然也交过不少,在国内在美国都交过。跟大陆男同胞在一起,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有某种共鸣,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怀旧”情绪。一句老话,一首老歌,一件老事,一个老人物,都可以谈得互相感染半天。但“怀旧”只是往后看,更重要的是要往前看。你跟美国男人在一起,他们可没有那么多的“包袱”,让你觉得,好像每一件东西都是新的。美国人是浅薄,但中国人的深沉有什么好?
陈女士(中国大陆女博士生,32岁)
我承认女人心活。多数中国女性看男性的最大标准就是成功不成功。有钱是成功,有权是成功,有名是成功。多数中国男性看女性的最大标准是年轻不年轻,漂亮不漂亮,嗲气不嗲气。我这个也不很年轻、不算漂亮、不会嗲气的女人,当然不太容易受到中国男士的青睐。我可看不起那些有钱但富而不贵的港台或海外华人老板,很讨厌大陆的那些毫无修养的大款大腕暴发户,不喜欢碌碌无为只安于现状的庸人,也不欣赏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我这么说,也许只是为了采取主动,其实,我说的这些人也不喜欢我这样的女人。
因为种种原因,有社会条件的,也有个性悲剧的,我很难碰到有意思的中国男人。就是碰到,他们也早已拖儿带女一大家子,你总不能破坏别人的家庭吧,至少我还没有碰到可以真正值得我去破坏其家庭的那种男人。甚至我很后悔出国,因为在故土,人那么多,怎么都能碰到几个。这里是人家的国度,美国男人是这里的主人,这里起码有1。35亿以上的美国男人,每天都在他们的海洋中,想躲都躲不了。找不到中意的中国男人,总不能一辈子当尼姑吧。
告诉你我的隐私,我交过至少12个美国男友,最长的同居过一年,最短的只有一天。美国人也不是一个模子里铸造出来的,有外向的,有内向的,有温柔的,也有暴躁的,有健壮的,也有瘦弱的,每个人很不相同。其中有一个,我们已经谈婚论嫁了,后来还是吹了。美国男人与中国男人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后者没有勇气大胆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男人需要女人,女人需要男人。男人之所以叫男人是因为有女人,女人之所以叫女人是因为有男人,要不然只能叫“人”,一个中性的名词。我需要男人,这种需要是多方面的。法国大哲傅立叶说过,人有12种欲望,其中追求多元化的满足是最重要的。我不像其他女人说话吞吞吐吐。我对男人的需要也是多元化的,有精神层面的,也有肉体层面的。对于我,吸引力是惟一的考量。我决不委屈自己,也就是说,不委屈做自己不想干的事,也不委屈不做自己想干的事。
中国女士的看法(2)
赵女士(中国大陆女艺术硕士生,31岁)
女姓本来比男性要弱,需要帮忙,我刚来到美国时,在一个私立艺术学院读硕士。这里没有一个大陆男同胞,只有两三个台湾来的小女生,比我还要娇滴滴的。我遇到很多的困难,像搬家,连一个箱子都拖不到宿舍楼上去。想买东西也没有车。这时一个美国男生很热情地帮助我,帮我扛行李,开车带我跑来跑去。没几天我就依恋起他来。自然就有了那种男女的事。我开始觉得很对不起留在国内教书、相当有才气的老公。后来也就不去想了。
不久,那个男生到一家艺术出版公司实习去了。我又孤独起来,而且学习上遇到了困难。这时,一个临时来学校代课的青年专业画家,对我似乎很关心,经常在课外帮助我,我很感激他。一个周末,他提出带我到野外去写生。我真高兴,画了一整天。晚上,他搭了一个帐篷就地露营,还烧了一堆篝火。我和他就在那里过了一夜。一个学期结束,他走了,分别时只有一点淡淡的惆怅。
我再次孤独起来。一个男生对我很亲近,带我到酒吧间喝了许多啤酒后,把我带到他的房间,然后我几乎什么印象都没了,不过还隐约记得似乎屋外有一群人哄笑。
一天,我从画室回到宿舍楼时,发现楼道里一群男生围在一个房间外探头探脑,而且一个个捂嘴窃笑。我听到里面有男女干那种事时的声音。这不是台湾女生南茜的房间吗?
后来,我才知道这帮男生打赌,看谁能先把这几个中国女生弄上床……
我忍受不了这种屈辱,离开了那里。转到了另一个学校。不过,不管在哪里,我都遇到使我甜蜜的美国男人,也遇到使我苦涩的美国男人。
李女士(中国大陆新移民,高科技研究人员,39岁)
我承认中国女人比男同胞在美国容易混,的确,大不了最后还可以嫁一个美国人,因为美国男人中找不到老婆的数目,可以绰绰有余地容纳混不下去的中国女人。对中国女人,嫁可以嫁,但快乐不快乐却是另一回事。我的不少朋友熟人嫁给了老美,算一算我所知道的大概有九个,但除了很少几个还看不出所以然,也许暂时算快乐的之外,大多数并不很快乐。有几个甚至决定在解决公民身份之后就离婚。
婚前的浪漫并不等于婚后的浪漫。我有一个朋友被洋老公打得鼻青脸肿,却忍气吞声。平心而论,农村我不清楚,至少在国内的城市里,丈夫敢打老婆的很少见。在我的朋友熟人中从来没有听说过。相反,大部分老公都是“妻管严”。这就是人们常说“雌性雄化,雄性雌化”的一个方面。中国长年的社会主义制度,男女同工同酬,还真是相当平等。丈夫并不比妻子强多少。到了美国,中国女人们由于各种生活压力和现实的功利需要,委身于老美男人,实际上已经是处于某种“不平等”的状态中。那些追求浪漫的女人们,并不知道生活本身并非浪漫,浪漫仅是生活的前奏和点缀。当生活以婚姻形式固定时,就是浪漫的结束。浪漫不是在婚前,就是在婚外,而所谓婚内的浪漫是人为营造的假象。
你问到我自己吗?我是不想再结婚了。交男友嘛,当然不可能停止,不管中国人、美国人,谁有意思我就交谁。中国男人有中国男人的味道,美国男人有美国男人的味道。眼下嘛,相处最多的还是美国人,你是知道的,我居住的那个城市,美国白人占90%以上,这里还是白人的世界嘛。我总是尽量享受浪漫,在浪漫快要消退之际,及时中止。女人常常讲心灵的伤害,其实所谓伤害是自找的心理失调。如果你并不想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也不认为对方使你失去什么,当然就不存在伤害了。
商小姐(中国大陆驻美公司工作人员,29岁)
我是持B1跨国公司驻美人员签证,已经来美两年,现在面临回国还是留在美国的问题。像我这样的人们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转换了签证,有的拿到了绿卡。我的公司要撤销,因此我不能继续靠公司的名义继续留下。读书吗?一是没有精力,二是没有钱。非法拘留吗?好像很不值得。有人劝我,干脆找个老美结婚,这样什么都解决了。找只有绿卡的中国人,办起来还是很费劲,甚至要回国等待,移民局还会怀疑是假结婚;直接找一个美国人就不同了,美国人当然一定是公民,移民局一定更相信白人,办起来快得多。
我的一个同事参加了一个中美交友舞会,交上一个老美汽车推销员。他们同居了3个月后结婚了,不过一点共同语言也没有。美国男人一般都认为中国女人温顺,其实是个误解。我那个同事很厉害,说话从不饶人,办事也自有主见。她的老美丈夫说她比他原来离婚的白人前妻厉害得多,好像有一种上当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