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农村的死法-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汽车是村上的人先见识到的,先入为主,几个车轮一道碾过,随之而来的却是满地的血迹。   
  火车是晚来的,但是火车的晚来却很快地带来了喜讯,两三个月后,村上的人终于明白了火车的威力比汽车还要强几百倍,几千倍,骨头都辗碎了,身子都分成了两节。   
  晚来是不服气的,所以一九九七年的双喜便没有带来村上的欢庆,不仅村上的人晚上睡觉不习惯,而且起初半个多月连家里养的家禽都表现出了异样兴奋。   
  2   
  第一次听说汽车碾死人,是九十年代初的事了,然而死的人也不是我们村上的。   
  逢场天,赶集的人特别多,小小的乡镇集贸市场也显得异常地拥挤,车站里的汽车司机按着喇叭从车站里开出了载满了人的客车。车是要开往中江或者德阳的。然而惊奇的一幕也随着喇叭声的消失而爆发了出来。当婆的上了年纪,当孙子的活蹦乱跳。汽车从车站开出来,路中的人慌忙散了开去,站在了两旁,孩子站在路中间——不尽然,司机的双眼紧盯着远方,不及车轮直径那么高的孩子的脑袋便开了花,脑浆迸地一下洒了个满地。路旁的人齐眼看了去,谁都不敢走过去瞧瞧,年迈的婆婆,擅抖着的双手,眼泪汪汪,拾捡着孙子的被车轮压碎了的脑袋。   
  司机照旧地开他的车,车上的乘客也照旧地享受摇篮般的安逸。   
  停车,停车,从惊异中醒来的人们知道了发生了什么事,勇敢的人站到了路中间,不准司机开着车走。   
  不要命了,司机大概想破口大骂,而车上的乘客也像是知道了什么,脸色顿时全白了。   
  事情没有结束。   
  事情也到此结束了,之后的事情我一点都不知道,村上的人也不知道,只知道车站的人知道了来了人,公安局的人知道了来了人。如此,如此而已。   
  3   
  第一次的见闻增长了见识,所以从那以后村上的人见到汽车都离得远远的。但是任凭村上的人怎么样地躲避,汽车的福音也还是降临了村上人的头上。   
  能够享受到刺激,的确是现在的年轻人向往得不得了的。然而当真正的刺激到来临时我还是希望年轻的朋友们珍惜一下自己的生命。一九九五年,罗桂公路通车不久,不想看见的、不想听见的事情终于降临了。   
  受益者不是成年人,而是未成年人。受益者不是一个人,而是两兄弟。哥哥牵着弟弟的手,哥哥在前,弟弟在后,在公路上跑来跑去。哥哥死去了,而弟弟活了下来——成了白痴。所以哥哥是最终受益者,他死去了便不消享受弟弟的傻头傻脑的痴。   
  那时,九十年代中期,因为我村上的小学无法正常地办到六年级,所以一到四年级便要到十村,一村,十一村和镇中心小学上学。十村,一村,十一村都是当道的。村上的孩子放了学回家也都必须走那罗桂路,那俩兄弟也包括在内。   
  汽车司机的技术的确达到了如火纯青的地步,两个孩子的性命都不顾,飞一般地夹着汽车的尾巴跑了。孩子们的记忆也的确很差,二三十来人,任凭老师怎么问都问不出车牌号来。   
  哥哥死去了,是当场毙命,兄弟倒下了,来不及死去,便送到了医院。小命保住了,家里为此也欠了一屁股的债。   
  我有时回家也常常看到弟弟的傻气。现在那弟弟已经成了人,据说经过父母的教导,近几年已不像以前那样白痴了,知道了一些基本的做人的礼节,也学会了怎样地一个人生活。   
  然而死去的哥哥却真正地饱受了车轮子的刺激。他带着弟弟在飞跑,可是没有跑赢身后的紧追而来的汽车,命也丢了。   
  年少的生命随着汽车的飞奔而失去了做鬼都要报仇的机会。而年长者呢?年老者呢?同亲的遭遇也还是同样的发生。一九九六年,七社的汤老大爷一大清早去赶场,可是他这一去便没有活着回来。公路旁的住户人家说,那时汤老太爷背着东西回家。也没有走在路中间,靠着路边走,结果开车的没长眼,把他撞倒在地,而汤老太爷脾气又有些暴躁,便随口骂了那开车的几句。可结果谁也没有想到,那开车的比他的脾气还要暴躁,趁他没有爬起来,把车往后一退,加足马力,开了过去。结果可想而知,死去了。   
  汤家上下急成一团,怎么老爷子出去了大半天都还不回来,于是分头去找,沿着上街的路去找,终于找到了,是在派出所找到的。因为公路两旁的住户也知道他汤老太爷是哪的人,只得叫派出所的人来处理。   
  其实,在派出所到了现场后不久,全镇的广播便拉响了,只不过我们村上的广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死得无缘无故的,死得不明不白的。但是汤家只得认了,不然地话找谁去?派出所的人那时和现在都差不多,要他们认真做些事他们便彼此地推脱拖延时时而又迟迟解决不了问题。   
  4   
  血一般的事实,血一般的教训;血一般的教训,血一般的见识。村上的人一看见飞奔而来的汽车,他们看到的不仅是汽车这么简单,而是看到车上的司机有着血一般的经验,他们宁可赔一口棺材也不愿赔上要死不死的人一生的无底洞。   
  铁路通车了,火车见到了,知道了火车原来不是通身是火。   
  一九九七年,达成铁路通车后不久。时间是晚上八九点过,而亡命的人却不是我们村上的。那人大概是会龙的,但也不一定,村上的人也摸不准。   
  火车是开往达州方向的,夜间的火车长鸣划破往昔的村上的宁静,一声长鸣足足鸣了半分钟。然而长着眼睛的火车头却把那人吸引住了。他分辨不清方向,也更跑不赢火车的速度。身子从此倒下,身子也从此分成了两节。随着一声惨叫声的过去,也随着火车的长鸣过去,村上的人,——彭家湾的人像是知道了什么。胆大的人,三四个,叫在一起,拿上手电筒,向着惨叫声传出的地方走去。   
  火车碾着人的消息很快地在彭家湾传了开去。但是村上的许多人都是在第二天早上才知道的。村书记就在彭家湾,一大清早他便在广播上说,昨天晚上铁路上碾着人了,在五队,认不出来是哪个。   
  村书记的一广播,村子里的人也顿时激动了起来,有的连饭都不吃了,一个劲儿地往彭家湾跑,往事故现场跑。   
  真惨,真惨,也不知是哪家的?   
  幸好,等村上的人都知道后,村民们终于定下了心。还好不是我们村上的,不然地话……。村书记说。   
  我因为那时正家里,所以一听到广播上说,便伙同长辈们去看去了。被火车碾死的人幷不好看,两条腿从中碾断,上半身在轨道内,断掉的两条腿平躺在轨道外。脑袋开花了,但不是被火车碾开花的,而是倒下去,摔开花的。我很少见过死人的惨烈,惟有这一次。   
  那列火车的列车长像是知道碾着了人——那时是火车开得太快,来不及刹车。火车站(在我们那个镇有一个不算太小而又小得可怜的火车站)在接到列车长的报告之后,在第二天清晨便来了两三个人。那两三个人和村书记,村上的其它干部说了几句,知道了死的人不是我们村上的,也知道要找到死者的家属很困难。镇上的广播虽然在早晨九点过广播了一下,但是因为死的人不是我们那个镇的,所以到了下午四五点钟都没有人来认尸——而且说句实话那死尸还真的很难辨认。   
  因此,没有办法,总不至于让尸体显露在天底下让过路的人,村上的人感到恶心。于是火车站的那两三个人在村找了几个人,在铁路边挖了个很深很大的坑,在村上的找了床烂篾席把尸体裹了起来。不一阵子,不到一个半小时就把现场处理得好好的。   
  两天过后,火车碾死人的消息传到了“七乡八镇”。死者的亲属终于来村上认尸了,又找来几个人,把已经埋了的尸体挖出来,迎了回家。   
  好了,之后的事我便不清楚了,而且不仅我不清楚,连村上的许多人都不清楚,他们只知道死的那人值了一副棺材——火车站的人认了,赔了一副棺材,如此而已。   
  5   
  火车的福音没有降临在我们村上,因为从那以后村上的人便格外小心,尤其是为了节省力气,走快捷方式上街,他们更是小心,只是听到火车的长鸣,便飞一般地跑开了。   
  2001年,我正在上高中,听说,而且是准确的,绝对真实,下面便又有人被火车碾死了。   
  2002年年底,学校还没有放寒假,听说我的母校有一高二女生因为感情的事而选择了迎接火车的热吻,结果可想而知,火车的热吻把她撞了个开外,死定了。   
  至于其它的,直到现在,我所知道的也不多。我希望每一个人都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要轻易地选择自杀——而这也是我在前面为什么要写“当真正的刺激来临时我还是希望年轻的朋友们珍惜一下自己的生命”的缘故。   
  自杀不是结束生命的理由,想结束生命自杀也不是生命的选择。那女生选择自杀,可结果家里的父母气疯了,成天疯疯颠颠的。虽然学校也出于自己有一定的责任,可是学校承担的责任能够挽回死去的人么?一副棺材足以使一个人盖棺定论,无论他是谁,只要死了,埋了,他便只值一堆泥土。   
  2003年初,一社的王某因车祸死了。他是乘车下车时死去的。或者有的人便会问了,都下车了怎么会死去呢?原因很简单,司机为了节省时间多赚钱,人家前脚才跨出去,他便开车了,车一开,人也随着下车了,只不过倒在了公路上,被车轮碾着了。   
  其实,那姓王的人没有很快死去,等到医院的救护车来了,他便咽了气。死了就死了,医院只救活人不救死人,车也开走了。   
  村上能有几个人享受得到现代交通带来的待遇的的确不错呢?只不过像那样的待遇不要也罢,我想。      
后记   
  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名著名译插图本系列之《悲惨世界》的译本序中摘抄了如下的一段文字,其为:   
  流亡生活。根西岛上巉岩突兀。面对着辽阔的大西洋。“今天,一八六一年六月三十日,上午八时半,当一轮红日挂上我的窗扉时,我写完了《悲惨世界》。”   
  文字不够优美,但是它比一切优美的文字更为重要有用。昨天下午,考虑到《农村的死法》即将结束时便到图书馆过刊阅览室找来2003年的《当代》杂志,翻开第6期,终于确定了《中国农民调查》在哪一期《当代》上,是第6期,不是第5期,目录中用上如此写着。   
  陈桂棣春桃《中国农民调查》   
  为自己哭泣,我们感慨。为他人哭泣,我们感动。为农民哭泣,我们感谢。多少年如一日为中国农民哭泣,我们感奋。作家陈桂棣夫妇,耗时三年,访遍安徽乡村,收集的材料和废弃的手稿几近等身。其中艰难曲折,难以想象。听他们哭述农民的命运,我们收获的不仅是眼泪。   
  这是编者的感言。   
  这不仅仅是编者的感言。   
  今天是4月15日,我的《农村的死法》终于告一段落,面对着几万字的手稿,我不知道用什么言语来形容,1月27日夜,我开始写《农村的死法》,到现在,此时此刻已有两个半月了。两个多月完成几万字的草稿是不能算作丰收的。然而因为这《农村的死法》,诚如我在序言中所说的一样“这是我去年的8月份定下的篇名,至今已有5个多月了,而今开始写,说句实话,也只是昨天夜里定下来的。而且也因为我做出这样的决定,前不久的计划似乎都得取消,我的《回龙》还没完稿,我的《十二散记》还余三部分,我的试着点校古籍及多看一些古籍的希望都很难在这个理应闲着的寒假去实现。”   
  寒假过去了,我那时的计划都取消了,而且不仅如此,正如在《第二次退休之后》之中写的一样,“诚如序言所说,我放弃了一些,然而本应该有的放弃却没有生产出本应有的商品。”   
  现在商品出来了,但是我能说商品有价值么?没有用于交换,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只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产品只有用于交换方能体现出它的价值。我不能够说这《农村的死法》有价值,即使它对我个人而言是有价值的,因为自爱的原因。   
  我写这《农村的死法》只有我的一位好友知道,但他只知道我寄给他的提纲。如此,如此,如此而已。   
  我不知道雨果在完成《悲惨世界》的那一刻是什么样的喜悦,什么样的心情,但是我知道自己在完成《农村的死法》后的轻松和愉快。   
  我对《农村的死法》不太满意,尤其是《两位民办教师的最终结局》,刚一写完我便记下了如下的注释,其为:   
  一、此上的部分内容以后得详改。仔细看一看,也不怎么感人。   
  二、有些不必要的泪水在某些地方大可省去,应该让感人的事迹达到最真实的感人程度。   
  而除了《两位民办教师的最终结局》外,其它的十一部分也仅有一半的章节达到了我的要求。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能力去改造《农村的死法》,让《农村的死法》真正地在在活人中死下去。   
  如此,   
  如此,   
  以上的数言便可称作后记了。      
本书来自免费txt小说下载站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