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肾虚为其根本,以填精益髓为其主要治法。又如《景岳全书》论腰痛证旧有五辨:“一曰阳气不足,少阴肾衰。二曰风痹风寒,湿着腰痛。三曰劳役伤肾。四曰隧堕损伤。五曰寝卧湿地。”但是,景岳一转笔锋,直捷而言口:“腰痛之虚证十居八、九,但察其既无表邪,又无湿热,而或以年衰,或以劳倦,或以酒色斫丧,或七情忧郁所致者,则悉属真阴虚证。”景岳之见与石顽相同。腰痛骨病虽致病之因有种种不同,而究以肾虚居多,故以填补真阴为治法之根本。
据于上述,可知骨病不异与人体其他诸症,三因均可导致骨病,而骨病与肾虚具有特殊之内在关系,故治疗骨病之根本关键,在于填补精髓以滋养先天,但使肾脏精气充足,骨髓盈满,则骨得所养而骨病自已。
目前临床常见之骨质疏松与骨质增生两症,初看似相径庭,细审病机及治法,仍不越肾主骨生髓之基本原理。
骨质疏松症。此症常见于老年病人,年老之人肾气渐衰,真精亏乏,骨失濡涵滋养,使骨质松脆而致本病。其证常见身材渐渐变矮,俗渭“老缩”。脊柱弯曲畸形,不得已只能伛偻以行,弓背垂腰,仅能策杖缓步。由于重心不正,加之骨质松脆已少承受之力,行走常易跌倒,且易骨折。骨折多见于腕部及髋关节处,仅需轻度外力即可导致骨折发生,脊柱还易发生压缩性骨折。此外骨质疏松症患者平素常有骨酸疼痛等见症。脉细弱,或大而无力,亦可兼见弦脉。舌质多淡或淡胖,苔多薄白。
以上见证都与肾脏虚衰、精亏阳弱有关。纵有外邪、伤损、瘀血、痰涎等因素,终属诱因,即使须用祛邪、消痰、化瘀等治标之法,只宜暂用,不可常服,或与补肾之法同用,标本兼顾。补肾以填精益髓、温肾壮骨为法。余临证每以黄芪、党参、白术、当归、白芍、熟地、杞子、狗脊、川断、杜仲、淮牛膝、苁蓉、制首乌、三七粉等药物选择组方。如阳虚较甚者,益入肉桂、附片,或兼用右归丸。如无明显阳虚之象,以上方合左归丸或健步丸(原为丹溪之虎潜丸),随证加减,久服自效。
骨质增生症。此症亦为老年人常见之病,故谓之退行性病变。本病与骨质疏松症形成之根本原因基本一致,亦因人至老年,肝肾精血亏损,筋骨渐失所养,而于承重部位,骨之代偿能力甚强,于是骨边缘形成骨质增生。骨质易于增生之部位,常见于颈部、手腕、髋骨、膝部及踝骨关节等处,此处活动度大,负重时易受重力压迫,骨边缘易于摩擦而生骨赘(亦称骨刺)。
骨赘形成之后,易对周围肌肉、神经等组织产生压迫,故其主症为关节疼痛,患处关节可见肿胀、僵硬、活动时亦可闻及摩擦音,听到“喀喀”响声。本病于天气变化或局部关节负重过甚时,可见症状加重。或因骨刺压迫神经,或因肿胀之韧带等软组织压迫神经、可引起臂丛或坐骨神经痛。病久者可致肌肉萎缩。骨质增生发生于颈椎及腰椎者,渭之颈椎增生及腰椎增生,今时此类患者人数极多,故治疗骨质增生症之重点,即在于治疗颈、腰椎病变。
本病与骨质疏松症同属肝肾精血亏损,以致筋骨失养之病,因而其治法及所用方药,亦相近似。但骨质增生症易夹六淫外邪或六郁内伤等因素,常表现为虚中夹实,故用药时常须兼顾。如确系邪实者,亦可先事祛邪以治其标,待病解之后,再拟治本以巩固治疗。余治本症之常用药为:太子参、炒白术、当归、白芍、狗脊、续断、杜仲、淮牛膝、骨碎补、威灵仙、延胡索、木瓜、红花、鸡血藤、葛根、羌活、生地、天冬等品。肾阳虚者.肉桂、附子亦可适当加入,而真阴不足者,又当以调养肝肾精血为先,宜以六味、左归等方为其主体。
余治骨质疏松症,投以前述方药,大多即可见效,惟疗程较长,须有耐心。而所治颈椎病例中,有一特殊病例兼患肺结核及附睾结核,属阴虚内热体质,不能稍参益气及温肾之品,试以天门冬少量煎服,则不仅潮热不作,咳嗽渐减,且颈椎宽展舒适,稍稍益入生地、山药、茯苓等品,效亦佳良。此病之形成,据患者自述,乃因宿疾至市郊一名医处求诊,医投大剂生地、麦冬、女贞子、墨旱莲、磁石、夜交藤、合欢皮、砂仁、沉香等味,服十数帖后渐见手麻,嗣后颈椎及胸椎上段疼痛,痛势甚剧。此时精神萎顿,胃纳极差。见家中有烧就之莲肉红枣,随取少量食用,食后精神胃纳转佳,颈中疼痛大减,颈部转动自如,即每日煮食,及至用莲肉、红枣各1000g时,食后即见头痛内热,遂停食,此时颈胸椎疼痛已消,惟增生处依然如故。余揣此例虽阴亏内热体质,久病阳气亦弱,用大剂养阴镇摄,损其阳气,伤及肝肾,遂至颈椎病变。而后患者稍涉女贞、旱莲、金银花等克伐之品,颈椎立疼,手指立麻,而用参、芪、杞子等品则颈椎舒适,手麻消失。但如用生地、麦冬、天冬、菊花、桑叶等养阴清热而不损阳气之品,颈椎之疼痛与不适同样好转。由是而知骨质增生之病,确与肝肾相关,虽多数偏于阳弱,宜于温养,而阴虚者亦可致病,总由肝肾亏损,阴阳失调而成,温肾、育阴不可一概而论,本篇所述,不过通论而已,具体病例尚须辨证施治,切莫一方遍投.草率从事。
另有一例腰椎增生患者,因骑车过久及感受寒邪等因素,突发腰腿疼痛,致两足痿废不能着地,且原有隐性糖尿病宿疾。患者缘不能行走而恐惧不胜,连连急电促余疏方。余兼顾两病,列于一纸,药用黄芪、熟地、山药、苍术、元参、杜仲、淮牛膝、红花、丹参、当归、炒白芍、威灵仙、地龙、接骨木等,先后三方,服药二十余剂,腰腿疼痛消失,两腿恢复正常功能。至今已两年有余,生活起居一如常人。
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林先生,年过知命之后,时感腰脊酸痛,经市一医院检查确诊为腰椎增生肥大,虽服药无虚夕而病情依然发展。渐至不能直立,站必弯腰曲背,走则偻俯以行,腰肢牵强难以转侧,深以为苦。兼见畏寒怯冷、四末不温、阳痿早泄、纳少神疲。余诊其脉左手细而无力,右虽稍大而按之豁然,两尺沉细。舌质淡胖,苔薄白微腻。据其脉证,当属肝肾精血亏损,阴伤及阳,阴阳俱虚而阳虚更甚之证。治宜补益肝肾、滋阴助阳以治本,佐以健脾化湿、祛风通络以治其标。遂选云翔公治肥大性脊柱炎之腰痛方子服。原方未予增损,方为:
炙黄芪6g巴戟天9g淡苁蓉9g金狗脊12g酒川断9g炒杜仲12g甘杞子12g黑芝麻15g桂圆肉9g制附子3g炒苍术4.5g法半夏4.5g云茯苓9g薏苡仁9g炒独活3g陈皮4.5g全鹿丸9g(吞服)
上药每日一剂水煎服。三月后诸证渐退,腰痛减轻,有时可直立伸腰。服至半年,见效更佳,腰痛不作,无论站立或行走。腰脊可自然挺直,余症渐消。以后改汤为丸,又服数月而病尽解。
诈病经治记
诈病,一般医书多不记载,惟《景岳全书》叙述甚详。考其所论证候及治法,符合于现代西医之癔病。余临证间曾遇一例,治法取自景岳:“其治之之法,亦惟借其欺而反欺之,则真情自露而假病自瘥矣。”今记述于后。
1969年秋间,有高姓中年男子,组织上促其交待经济问题。一日,两工作人员陪其外出办事,行走于马路之旁。适一辆卡车迎面疾驰而来,高停步踌躇,陪者觉之。待车驰至身边,高猛然上扑,幸陪者力挽,仅稍稍擦过而缓缓跌地。然高僵卧路边,状若死人。余适在近侧,急速迓余往视,诊得六脉缓软,知为诈病。盖因连日思索不止,精神压力重重,加之欲行自尽时思绪纷杂。跃向汽车霎那之间,神魂飘荡,遂成此病。于是告言无妨,然陪者惊惶不已,拦汽车送往医院。余随车以观究竟,途中余谓陪者曰:此症或以软言慰之,或以厉言激之,皆可使醒。陪者某素来声色俱厉,即于患者耳边曰:“尔欲自杀害人,死亦罪加一等。明明未死,还要装死,本可从轻发落,今则非严加惩办不可。”并大声佯谓司机曰:“汽车转向,直送公安分局。”高闻声即缓缓睁眼而醒,哀求莫去公安局。及至医院,无病可查,亦不用药,后即一如常人。
此症即“癔病性假昏迷”,若不加治疗,经十数分钟或数小时后,亦能自解。今以言激之,不过促其速醒耳。《景岳全书》之治法与现代西医相通,试之实例果然有效。是知古人立言,必有其本,后世之贬景岳者,往往言之过甚,已非平心之论矣。
肿瘤类
“关脉如豆”说癌症
中医临证,贵在四诊合参、而历代名家,于四诊之中,无不倚重脉诊。《内经》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对于辨证求因,脉之作用至关重要。四言脉决云:“脉乃血派,气血之先。”是谓脉为人体生理病理信息之反应及预兆。余临证三十年间,辨疑似,别真伪,深得力于脉者恒多,而于癌症患者之证治,亦无不借重于三指之禅。就中不乏体会,此处仅以消化道肿瘤患者之关脉,诊见厥厥动摇如豆例,略加报道,以作探讨。
从中医传统之脉诊部位而论,左关属肝胆,右关属脾胃,俱归消化系统。若于此处脉道中或一手,或两手,诊见“动脉”,即指下如小豆一粒,稍硬而突起,厥厥动摇者。脉书多作肝脾不调,气机郁滞论,主于行气开郁法;或作痰浊瘀血盘踞,主于祛瘀消痰;或主阳热亢盛,热毒内燔,治宜泻火解毒。余于消化道癌症患者中,至今见此脉凡三例:一例胃腺癌,一例淋巴癌愈后复发胃转移,一例十二指肠壶腹部癌肿,均已晚期。三者同见此脉,足否此脉为消化道肿瘤患者特异脉象之一种,有待于今后深入探索。但三人脉象之辨证意义,同中有异,然皆不越上述所说病机。
例一教师吴先生之岳母,年过古稀,虽形瘦而精神矍烁。于1993年春间,渐觉胃脘疼痛嘈杂,自服胃药不效,方去医院检查,已是胃腺癌晚期,乃婿迓余为诊。诊见患者两手关脉均有一粒突起如小豆大,坚硬跳突,厥厥动摇,是两关均见动脉。加之患处时作胀满疼痛,若得嗳气矢气,方能稍获宽松。胃气上逆,呕吐时作,屡投行气宽中、消痰、化瘀、和胃降逆,兼以解毒制癌之方,均有小效而脉终不变。经再三思考,改以逍遥散为主方,参酌诸症以增损之,突起之脉体渐小。服药一月余,动脉竟得平复,两手均呈清晰之弦象,脉体一统,直上下行。后患者入医院切除病灶,不意术后不久,即长逝矣,殊为可惜。
例二
女支书许某,年方五十,于1992年患淋巴癌,颈侧淋巴结肿胀成串。已转移至双侧扁桃体及胃部,因化疗后致胃部病灶破裂,引起大出血,故于救治止血后,仅以极小剂量疗之。许极邀余治,余为详析四诊,拟定一方:以参芪术草补益其气,归芍养血调肝,夏陈消痰,藻布棱莪攻逐软坚,合牡蛎皂角刺以透剔通络兼消肿核,夏枯红藤清热消炎,复配以解毒制癌之品,碾磨成粉,使其吞服。药后自觉症状逐步消除,精神转佳,饮食畅进。继则颈咽淋巴肿胀消失。在某医院住院一年,同时服余之药粉一年,一如无病然。复查则胃中转移病灶亦已消失。后在该院每月检查一次,连续五次均未找到病灶及癌细胞,准予出院。患者以为病既愈,不必服药而自行停服中药。盖不知病灶虽除而余毒未净,正须继续服药巩固。如其不然,则“炉焰虽熄,灰中有火”,稍一不慎,势必燎原。三个月后,医院嘱其化疗,谓为之作根治之计,以杜日后复发。余再三恳切相劝,不能阻止。一期化疗既毕,即觉右上腹痛且加剧,继则呕吐不止。检查结论为“胆囊炎”,予对症处理无效。余诊其脉,左关近似平脉,而右关动脉厥厥旋动,坚硬跳突。余断然以为胆囊无病,当是癌症复发,病灶在于胃脘。急改往市一医院作CT,汪实确系癌症卷土重来,病灶在胃部。继而请原治医院专家作化疗,不数日撒手去矣。此为“关脉如豆”与癌症相关之又一病例也:
例三退体工人孙某,年逾古稀。1994年3月突发上腹剧痛,送长征医院剖腹探查,乃见十二指肠壶腹部及胰头部有八处癌灶,大小如花生仁。随即关闭并出院。于是其婿迓余为治。余诊见发病之时,中皖肿胀高鼓,胸脘及腹外形如鼓胀,胃内切痛,似绞似剜,饮食不进,嗳气腐臭,呕吐频作,大便不通。诊其脉则右关一粒如豆,厥厥然跳突不止,用力按之,挺然指下,余脉则小滑。舌质淡红饱满,苔薄白而干。即为行气活血。疏肝化滞,兼以抗癌。药用丹参、赤芍、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柴胡、川楝子、延胡、木香之属。三剂症状消失,患者饮食起居恢复常态。且眼至第三帖时,得大泻,腹笥鼓急之状随消,右关动脉亦见软小。一周后,前症复作,动脉又复坚硬跳突,复用前方,竟无寸效。思患者年事已老,气血本虚,原方加入大剂白术归芍,脘腹胀满又即消散。右关跳突之脉亦明显软小,按之已不甚坚。由此可以推测,是脉象随元气与邪气之盛衰而呈形耳。至第三次脘腹再痛,仍加白术归芍以进又无效,经反复研究,重予一方,以益气健脾、软坚散结、解毒抗癌为法,竟又得症状全除,胀满不作,神情饮食,一如常人。服用三年余,无丝毫病象,复作检查则病灶仍在。是药之与病,旗鼓相当,势均力敌,故相安无事。在与患者复诊数十次中,其右关之动脉,时大时小,时软时坚。有时竟可消失,而与寸尺部之脉合为一体。该患者目前仍健在。
按:上述三例患者,均为消化道癌肿,而所见之脉,右关部均为动脉,是否动脉乃消化道癌肿特异脉象之一?有待进一步探索。固然,消化道癌肿患者,并不都见动脉,可各有脉象呈现。反之,若见动脉而无惊恐、跌仆、胎产及他症疼痛者,当警惕是消化道肿瘤之预兆。此理若能成立,则不仅于诊断多一门径,且于肿瘤之预测及早期发现,亦有重大意义。
其次,就吴母及孙某两例用药之情况而论,动脉坚硬跳突,似是实证无疑,然投行气活血、软坚散结等品,皆不甚使动脉改变,而参以益气养血,疏肝解郁之剂,动脉则变软小。是以脉象之强劲坚结者,应先虑其虚,后虑其实。当因元气伤残,无力正常运行气血,加上七情所伤,气机不舒,病气始坚凝不散。但余所见仅此两例,尚不足以得其结论。此说若是,从而推广之,则肿瘤病灶之坚凝根深,与患者自身之真元亏损,及七情重伤实属至关。则治疗之时,不可不时时顾护病者之元气,亦不可不时时注意调适患者之情志也。关于精神因素与癌症之关系越来越为医界所证实。当代中医泰斗姜春华教授于1978年12月19日给笔者之来信中,亦明确指出:“过去中医对于癌症认为与七情有关,现在看来多数癌症病人由于心情抑郁而起。”先生之见解极为精辟,故凡见动脉者,宜注意及此也。
消散一法试癌肿
消法,是用消肿散结、开通破积之药,以消除因于气滞、血瘀、痰凝、火郁、湿聚、水结之类而产生之肿块、痞积,使病灶消除、经络通达,气血调畅、脏腑安和,从而获得康复之法。
消法为八法之一,乃中医治病基本大法之一种。对于消法中专用于治疗阴核痰块,癥瘕积聚等症者又常谓之消散法。近今肿瘤流行,鉴于肿瘤多具有形病灶,故使之及时消散,又为治疗肿瘤不可缺少之途径。余于临证间潜心体察,使用消散法有如下粗浅体会,述之以为引玉之砖,
一曰使用消散法宜掌握最佳时机。盖人身之气血贵乎周流通畅,一有怫逆,诸病生焉,若见有形肿核或块物者,法当及时消散,俾其速除,不可迟疑因循以坐失良机。倘迁延日久,积气深入坚牢,则有欲拔不能之势。故掌握时机,消散及时最为紧要。而恶性肿瘤之病,早期不易发现,一见症状体征常在中晚之期,不仅其积气之盘踞已根深蒂固,且此时毒邪内蕴、正气虚衰,邪正交织,盘根错节,惟宦仔细辨识,适时投以旗鼓相当之消散药物,结合扶正、解毒、行气、活血等法,以使获得转机,始可趋入坦途。
前贤治癥积,以初、中、末三法分别处治。初期病气始凝,正气未伤,最宜攻逐消散。中期正气渐衰邪气渐盛,消散之法须与扶正同用。晚期正虚邪实,须以扶正为主,消散之法仅可辅助,量病取用,所用药物之数量与剂量,宜细加权衡斟酌,切忌孟浪。余曾治一晚期肝癌患者,辨证方中稍益丹参、青皮等行气活血之品,用量甚轻,服后竟致呕血。虽经抢救及时,未酿成大祸,然每思及此,尚心有余悸。就此种意义而论,医者操生杀之权,为人司命者,可不慎欤。
二曰消散法须对因施治。消散法在于治疗阴核痰块与癥瘕积聚等证,而形成之病理则包括滞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