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言从孔子的时代到今天,两千多年来,关于儒学的文献真是汗牛充栋,关
于儒学的见解更是说不尽,道不完。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
的人生体验后,关于儒学的认识也会大不相同。久而久之,它成为了人们约束思
想和行为的准则,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的铸造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刻的影响。儒
家传统文化延续至今至少已有两千五百年历史,其间虽也屡遭批判,但儒学的主
导地位并未从根本上动摇过。时至今日,当我们以一种全新的感觉来重新读儒说
儒时,依然可以发现不少适应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东西。
下面,就本栏目的有关情况略作说明。
应该说,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不会不知道《四书》。它是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着作的总称。其中,《论语》、
《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
》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着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的
程颢、程颐兄弟已己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
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
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这两部书与《论语》、《
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
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
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
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
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
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
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
列的。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
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顺序。
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切
于世用;又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日益上升,
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
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
四书》之内,明、清沿袭而衍出“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也都是在朱注《四书
》里。由于这些因素,使《四书》不仅成为了儒学的重要经典,而且也成了每个
读书人的必读书,成了直到近代全国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所以,有人把《
四书》与西方的《圣经》相比,认为它是东方的“圣经”。事实上,无论就其流
传的广泛,还是就其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铸造影响的深刻来看,这种比拟都是一
点也不为过的。
本栏目的内容由原文、注释、译文、读解四个部分组成。原文方面,主要以
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为蓝木,同时也参酌
“诸子集成”本和《十三经注疏》本等书。注释方面,本书一律不作考释,基本
不引旧汪,而只是扼要地直接用白话解释原字原词的意思。注释的范围,主要包
括难字难词的注音释义和人物、典章制度的简介两个方面。译文在忠实原文意思
的前提下努力做到流畅,不为了一字一词的“信”而弄得译文佶屈聱牙。读解则
如上文所说,写出来是为了帮助一般读者理解原文。
这次编辑此栏目,意在让更多的中国人有机会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入的学
习、了解儒学文化,以使中国宝贵的传统文化得以发展、发扬、光大。
1999
《大学》大学简介《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
》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
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着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
的遗书,是儒学的人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编排了一番,分
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
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这样一编排,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
三纲八目的追求「原文」
大学之道(1 ),在明明德(2 ),在亲民(3 ),在止于至善。知止(4 )
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
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
其国者,先齐其家(6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
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 );致知在格物(9 )。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1)。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
有也(14)!
(经)
「注释」
(1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
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洒
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习伦理、
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
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
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
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2 )明明德:前
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3 )亲民:根据后面的
“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
旧图新、去恶从善。(4 )知止:知道目标所在。(5 )得:收获。(6 )齐其
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7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8 )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9 )格物
: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11)壹是:都是。本:
根本。(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
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
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
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
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
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
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
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
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
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
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
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
;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
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
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
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读解」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子
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
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
“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纵览四书
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
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
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懦学经典的奥义。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
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
一环,则是连结“年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连
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
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
子。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
是一系列学说怯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
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
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
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看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
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
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
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弘扬光明的品德「原文」
《康诰》(1 )曰:“克明德。”(2 )《大甲》(3 )曰:“顾(?是)
天之明命。”(4 )《帝典》(5 )曰:“克明峻德。”(6 )皆自明也。(7 )
(传1 )
「注释」
(1 )康浩:《尚书。周书》中的一篇。《尚书》是上古历史文献和追述古
代事迹的一些文章的汇编,是“五经”之一,称为“书经”。全书分为《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2 )克:能够。(3 )大甲:即《太
甲》,《尚书。商书》中的一篇。(4 )顾:思念。是:此。明命:光明的禀性。
(5 )帝典:即《尧典》,《尚书。虞书》中的一篇。(6 )克明峻德:《尧典
》原句为“克明俊德”。俊:与“峻”相通,意为大、崇高等。(7 )皆:都,
指前面所引的几句话。
「译文」
《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太甲》说:“念念不忘这上天赋
予的光明禀性。”《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弘
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读解」
这是“传”的第一章,对“经”当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一句进行引证
发挥,说明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是从夏、商、周三皇五帝时代就开始强调
了的,有书为证,而不是我们今天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产物。《三字经》说: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茍不教,性乃迁。”也就是说,人的本性
生来都是善良的,只不过因为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才导致了不同的变化,从中
生出许多恶的品质。因此,儒家的先贤们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在作为
“四书五经”之首的《大学》一篇里开宗明义,提出“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弘扬
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在
明明德”就是加强道德的自我完善,发掘、弘扬自己本性中的善根,而摒弃邪恶
的诱惑。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西方基督教的“忏悔”,东方佛教的“修行”,
还是列夫。托尔斯秦式的“道德自我完善”,毛泽东式的“狠斗私字一闪念”,
乃至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培养四有新人”等等,都是
“在明明德”,以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为目的。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原文」
汤之,《盘铭》(1 )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2 )《康诰》
曰:“作新民。”(3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4 )是故君子
无所不用其极。
(传2 )
「注释」
(1 )汤:即成汤,商朝的开国君主。盘铭:刻在器皿上用来警戒自己的箴
言 。这里的器皿是指商汤的洗澡盆。(2 )茍:如果。新:这里的本义是指洗澡
除去身体上的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引申义则是指行精神上的弃旧图新。(3 )
作:振作,激励。新民:即“经”里面说的“亲民”,实应为“新民”。意思是
使新、民新,也就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4 )“《诗曰》”句:这里的
《诗》指《诗经。大雅。文王》。周,周朝。旧邦,旧国。其命,指周朝所禀受
的天命。维:语助词,无意义。(5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所以品德高尚的
人无处不追求完善。是故,所以。君子,有时候指贵族,有时指品德高尚的人,
根据上下文不同的语言环境而有不同的意思。
「译文」
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
要更新。”《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
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下追求完善。
「读解」
如果说“在明明德”还是相对静态地要求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的话,
那么,“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从动态的角度来强调不断革新,加强思
想革命化的问题了。“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被刻在商汤王的洗澡盆上,本
来是说洗澡的问题:假如今天把一身的污垢洗干净了,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