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学-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是说洗澡的问题:假如今天把一身的污垢洗干净了,以后便要天天把污垢洗干
净,这样一大一大地下去,每人都要坚持。引申出来,精神上的洗礼,品德上的
修炼,思想上的改造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这使人想到基督教的每日忏悔,使人联
想到女作家杨绛把她那本写“干校”生活的书起名为“洗澡”。精神上的洗澡就
是《庄子。知北游》所说的“澡雪而精神”,《礼记。儒行》所说的“澡身而浴
德”,说到底,也就是毛泽东所一再强调的“加强思想革命化”。话说回来,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无论如何展示的是一种革新的姿态,驱动人们弃旧
图新。所以,你不仅可以像商汤王一样把它刻在洗澡盆上,而且也可以把它刻在
床头、案头,使它成为你的座右铭。
                 
    找准自己的位置「原文」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1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
丘隅(2 )。”子日:“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
“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3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
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
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闲)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
终不可(?宣)(4 )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5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闲)兮者,恂栗也(6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
(?宣)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於戏!前王不忘(7 )。”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传3 )
                 
    「注释」
                 
    (1 )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引自〈诗经。商颂。玄鸟》。邦畿(ji),都
城及其周围的地区。止,有至、到、停止、居住、栖息等多种含义,随上下文而
有所区别。在这句里是居住的意思。(2 )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引自〈诗经。
小雅。绵蛮〉。缗蛮,即绵蛮,鸟叫声。隅,角落。止,栖息。(3 )“穆穆”
句:引自《诗经。大雅。文玉》。穆穆,仪表美好端庄的样子。於(wu),叹词。
缉,继续。熙,光明。止,语助词,无意义。(4 )《诗》云:这几句诗引自《
诗经。卫风。淇澳》。淇,指淇水,在今河南北部。澳(yu)水边。斐,文采。
瑟兮(?闲)(xian)兮,庄重而胸襟开阔的样子。赫兮喧兮,显耀盛大的样子。
(?宣),《诗经》原文作“(?爰)”,遗忘。(5 )道:说、言的意思。
(6 )恂栗,恐惧,戒惧。(7 )於戏!前王不忘:引自《诗经。周颂。烈文》。
於戏(wuhu):叹词。前王:指周文王、周武王。(8 )此以:因此。没世:去
世。
                 
                 
    「译文」
                 
    《诗经》说:“京城及其周围,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诗经》又说:
“‘绵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冈上。”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
什么地方,难道人还可以不如一只鸟儿吗?”《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
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
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
讲信用。《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文
质彬彬的君子,研究学问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修炼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复琢
磨。他庄重而开朗,仪表堂堂。这样的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啊!”
这里所说的“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如打
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说他“庄重而开朗”,是指他内心
谨慎而有所戒惧;说他“仪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严;说“这样一个文质彬彬
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难忘啊!”是指由于他品德非常高尚,达到了最完善的境界,
所以使人难以忘怀。《诗经》说:“啊啊,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难忘啊!”这是因
为君主贵族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一般平民百姓也
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所以,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但人们还是
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读解」
                 
    这一段发挥“在止于至善”的经义。首先在于“知其所止”,即知道你应该
停在什么地方,其次才谈得上“止于至善”的问题。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
往低处流。”鸟儿尚且知道找一个栖息的林子,人怎么可以不知道自己应该落脚
的地方呢?所以,“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大都市及其郊区古来就是人们向往
而聚居的地方。但这还只是身体的“知其所止”,不是经义的所在。经义的所在
是精神的“知其所止”,也就是“在止于至善”。要达到这“至善”的境界,不
同的人,不同的身分有不同的努力方向,而殊途同归,最后要实现的,就是通过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研修而达到“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成为流芳
百世的具有完善人格的人。这当然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英雄主义的教育:渴望不朽,
崇尚伟大,追求完善。对于一般读者,尤其是当今读者来说,这种要求似乎过于
理想化,过于远距离了。倒是回过头来说到“知其所止”,对于我们来说,仍具
有较深的启发意义。“知其所止”,也就是知道自己应该“止”的地方,找准自
己的位置,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天地悠悠,过客匆匆,多少人随波逐
流,终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尤其是当今时代,生活的诱惑太多,可供的机会太
多,更给人们带来了选择的困惑。比如说,在过去的时代,“万般皆下品,惟有
读书高。”读书人心态平衡,或许还“知其所止”,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可是,
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所谓“下海”的机会与诱惑重重地叩击着人们的心扉,读
书人被推到了生活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所止何处?使不少人不知道自己该干
什么了——精神的流浪儿无家可归。以至于出现了教授卖大饼之类的畸形社会现
象。其实,《大学》本身说得好:“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
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不同的身分,不同的人有不同
的“所止”,关键在于寻找最适合自身条件,最能扬长避短的位置和角色——
“知其所止”。这才是最最重要的。这样一来,教授当然也就不会去卖大饼了!
                 
    凡事抓住根本「原文」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1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2 )。
大畏民志(3 )。此谓知本。(传4 )
                 
    「注释」
                 
    (1 )“子曰”句:引自《论语。颜渊》。听讼,听诉讼,即审案子。犹人,
与别人一样。
    (2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能够花言巧语。
    (3 )民志:民心,人心。
                 
    「译文」
                 
    孔子说:“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
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读解」
                 
    这一段以孔子谈诉讼的话来阐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道理,强调凡事
都要抓住根本。审案的根本目的是使案子不再发生,这正如“但愿世间人无病,
何愁架上药生尘”的道理一样。
                 
    审案和卖药都只是手段,或者说是“末”,使人心理畏服不再犯案和增强体
质不再生病才是目的,或者说才是“本”。
                 
    说到底,是一个教化与治理的问题,教化是本,治理是末。正是由此出发,
我们才能够理解《大学》强调以修身为本,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只是末的道理。
                 
    本末的关系如此,终始的因果也一样。从哲学命题的角度来看,本末是本质
论,终始是发展观,千古哲学的两大范畴在《大学》这篇儒学的入门读物中以轻
轻巧巧的八个字对仗而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再以八个字加以干净利落
的解决:“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真是语言极度简洁而蕴含无比深刻,显出
“经”的本色。
                 
    获得知识的途径「原文」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2 )。盖人心之灵
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5 ),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
《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4 ),以
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
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传5 )
                 
    「注释」
                 
    ?这一章的原文只有“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两句。朱熹认为,“此谓
知本”一句是上一章的衍文,“此谓知之至也”一句前面又缺了一段文字。所以,
朱熹根据上下文关系补充了一段文字,这里所选的,就是朱熹补充的文字。?即,
接近,接触。穷:穷究,彻底研究。?未穷,未穷尽,未彻底。?益,更加。
                 
    「译文」
                 
    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
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
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
因此,《大学》一开始就教学习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
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经过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
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巨细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内心的一切认识能力都
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也没有蔽塞。这就叫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这就叫
知识达到顶点了。
                 
    「读解」
                 
    格物致知——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而获得知识,而不是从书本到书
本地获得知识。这种认识论很具有实践的色彩,打破了一般对儒学死啃书本的误
解。
    “格物致知”在宋以后成了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到清朝未年,“格
致”(即“格物致知”的省称)又成了对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部门的统称。鲁迅
在《呐喊自序》里说:“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在这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
地理。绘图和体操。”
    这说明“格物致知”的深刻影响。
    事实上,时至今日,当我们说到知识的获取时,仍离不开“格物致知”这一
条途径。因为,它不是说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而是说的“‘你要知
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实践论》语)
    简言之,“格物致知”把我们引向万事万物,引向实践,引向“实践是检验
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不要自欺欺人「原文」
                 
    所谓诚其意者(1 ),毋(2 )自欺也。如恶恶臭(3 ),如好好色(4 ),
此之谓自谦(5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6 )!
    小人闲居(7 )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8 ),掩(9 )其不
善,而着(10)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11),
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12),德润身(13),
心广体胖(14)。故君子必诚其意。(传6 )
                 
    「注释」
                 
    ?(1 )其意:使意念真诚。(2 )毋:不要。(3 )恶(wu)恶(e )臭
(xiu ):厌恶腐臭的气味。臭,气味,较现代单指臭(chou)味的含义宽泛。
(4 )好(hao )好(hao )色:喜爱美丽的女子。好(hao )色,美女。(5 )
谦(qian):通“谦”,心安理得的样子。(6 )慎其独: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
不茍。(7 )闲居:即独处。(8 )厌然:躲躲闪闪的样子。(9 )掩:遮掩,
掩盖。(10)着:显示。(11)中:指内心。下面的“外”指外表。(12)润屋
:装饰房屋。(13)润身,修养自身。(14)心广体胖(pan ):心胸宽广,身
体舒泰安康,胖,大,舒但。
                 
    「译文」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
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
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
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
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
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
                 
    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
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读解」
                 
    要做到真诚,最重要,也是最考验人的一课便是“慎其独”在一个人独处的
时候也谨慎,简而言之,就是人前人后一个样。人前真诚,人后也真诚,一切都
发自肺腑,发自内心,发自我全部的感官,就像手脚长在我自己身上一样自然自
如,一样真实无欺,而不是谁外加于我的“思想改造”,外加于我的清规戒律。
                 
    这是从正面来说。
                 
    从反面来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自欺欺人,掩耳盗铃,总有东
窗事发的一天。
                 
    说到这里,在市场经济时代,金钱诱惑滚滚而来,政府反腐倡廉,“慎其独”
是不是也应该作为公务员们必修的一课呢?
                 
    须知,金玉满堂,并不能保得你心情舒畅,身体安康,倒是那疯破道人的《
好了歌》唱得好:“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所以,比装修房屋
(富润屋)更重要的还是装修你自己(德润身),修养身心,做到心宽体胖。而
要做到这一切,还得要回到那起始的一点去——君子必诚其意。
                 
    真诚做人,立身之本。
                 
    修身先正心「原文」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1 ),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
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