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现代名人演说精粹-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譬之肩舆然,前者唱许,后者唱邪,则进步自促,无中途竭蹶之虞。廉、蔺
相下,则秦兵不前;洪、杨交哄,而大业以坠。自古已然,于今为烈。区区
之私,愿与诸君共勉之!

在蒙自绅商学三界欢迎会上的演讲

今日承绅、商、学三界欢迎,使鄙人得与父老子弟相见于一堂,不可无
一言以答诸君之雅意,藉以展鄙人之愚忱。诸君亦知吾辈倡言改革,必推倒
专制,建设共和,其目的之所在乎?缘专制国以君主为神圣不可侵犯,土地
视为私产,人民视为奴隶。故挥霍财产,有如泥沙;草营人命,有如牛马;
恣睢暴戾,听其所为,人民不得而干涉之、抵抗之。以此,人民之无国家观
念,理乱置之不闻。而对国家负责任者,厥唯君主一人。下此仅有少数臣工,
仰其鼻息,代君主而负担之。此种国家,在锁港时代,犹堪闭关自雄。一旦
与欧美文明国遇,如摧枯拉朽,岌岌不能终日。前清晚季所以削弱而不能自
存者,职是故也。共和国则不然,人民即一国之主体,凡制定宪法,推举总
统,选任议员,皆出自一班人民之公意。故人民对于国家,立于最高无上之
地位,即对于国家负无穷之义务,担无限之责任。上下一体,万众一心,乃
能共济艰难,匡扶大局。美、法今日所以擅雄世界,职此之由。吾国自去秋
武汉倡义以来,不数月而掀翻专制,得与美、法列强相见于二十世纪之大舞
台,何幸如之!他日制定宪法,自当采其所长,弃其所短,以收折衷尽善之
益。至于内力之充实,须视人民自治之能力以为衡。如美之中央政府,仅总
揽外交、军政、用人诸大权,即总统之权限亦仅在乎此。各州之分政府,号
有特权,其实不过将关于集权之事,间接递之中央,其中坚而饶有势力者,
则最下级之自治团体也。如教育、实业、交通以及卫生、慈善诸要政,皆地
方自治团体负完全责任,而无事中央及各州分政府之过问,稍闻国政者所共
知也。自治发达,则内力自然充实,然后可言对外。一旦国际有伤平和,取
决武力,亦非难事。况事事展布于平日,即可以保武装之平和。如滇地多山,
富于矿产,多方开采,货不弃地,外人自无从垂涎。交通不便,能广兴路政,
使铁道、电车、马路次第发达,即可以戢战列强铁道政策之野心,而已失之
路矿权亦可徐图收回,作亡羊补牢之计。再进而推广学校,以谋教育之普及;
改良警察,以保地方之安宁。岂第自治之能事已毕,即折冲御侮之宏漠,具
于是矣。虽逼处强邻,夫何畏哉!孟子曰:“夫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国
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又曰:“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恒亡。”明训昭然,可深长思,愿与诸君共勉之!

(以上均选自《蔡锷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


宋教仁
一八八二——一九一三

湖南桃源人,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1904 年12 月与黄兴、陈天华等在
长沙组织华兴会,策划发动起义,事机泄露后逃亡日本。1905 年参加同盟会,
任《民报》撰述,后被推为湖南分会副会长。 1907 年受派在东北创同盟会
辽东支部。1910 年在上海主持《民立报》,次年与谭人凤组织同盟会中部总
会,任总干事,组织长江流域各省起义。1911 年10 月武昌起义后积极促成
上海、江苏、浙江等地起义,参与筹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 年任南京临
时政府法制院院长。临时政府北迁后,到北京任农林总长。不久辞职回到上
海,联合统一共和党等小政团,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提出“责任内阁制”
和政党政治,以图限制袁世凯专权,引起袁的忌恨。1913 年3 月从上海北上
时,被袁派人刺死于上海车站。

宋教仁在辛亥革命前后作过不少演说。

《黄花岗起义周年纪念会演说辞》(1912 年5 月15 日),是一篇情
词痛切的纪念演说。1910 年,孙中山与黄兴、赵声等在槟榔屿议定广州起义
计划。会后由黄、赵在香港组成统筹部,并派人至新军、巡防营和会党中活
动,向海外华侨募集经费。各地同盟会员纷纷潜入广州。又从香港选派八百
人组成先锋队(敢死队)至广州,陆续设立秘密机关三十余处。1911 年4 月
8 日,革命志士温生才在广州击毙清将军孚琦,被捕牺牲。清两广总督张鸣
岐严加戒备,迫使起义计划作了改变。在力量尚未集中而又不得不举事的情
况下,黄兴率敢死队攻入总督衙门,转攻督练公所,遇清军截击。起义军奋
战一昼夜,牺牲一百多人,被迫退却。后广州人民收敛革命志士遗骸72 具,
葬于黄花岗。在这篇演说中,作者回顾了起义的经过,言辞之间,流露出对
起义中牺牲的同志“至死气不馁”的英勇精神的赞叹和痛悼之情。后半部分,
作者分析了起义失败的具体原因,并指出,起义虽遭失败,但它对于激励人
们的革命精神,唤起广大民众奋起推翻反动的满清统治,却起了不可估量的
作用,实为辛亥革命之先声。

《辛亥革命周年纪念会演说辞》(1912 年10 月10 日)也是一篇纪
念演说。在这篇演说中,作者回顾了自1902 年以来革命党人所进行的艰苦卓
绝的民主革命斗争,讲述了广州之役和武昌起义、建立民国的经过。作者把
辛亥革命纪念日与美国7 月4 日的独立日、法国7 月14 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
底狱纪念日相并举,十分恰切地肯定了辛亥革命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重
大意义。然而,作者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前途却作出了过于简单、乐
观的估计,以为美国独立战争历时13 年,法国革命中巴黎人民三度起义历时
4 年,而辛亥革命仅在一年之间便建立了民国,其“所得效果”在三五年之
内就可与欧美比肩。这说明作者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艰巨性、复杂性尚缺乏足
够的认识。以后的历史事实否定了他的美好愿望,连他自己也成为篡权窃国、
复辟帝制的袁世凯屠刀下的牺牲者。

《国民党湘支部欢迎会演说辞》(1913 年1 月8 日)是一篇政治鼓
动演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以后,宋教仁深感要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必须依靠一个强大的资产阶级政党。为此他辞去了北京临时政府中的农村总
长职务,回到上海积极活动,促成了同盟会之改组为国民党。宋教仁十分得
意于国民党的组成。他在给海外同盟会会员的信中说:“自斯而后,民国政
党,唯我独大,共和党虽横,其能与我争乎?”但国民党虽较同盟会规模宏
大,革命精神却多有削弱,它取消或改变了原同盟会的“平均地权”、“男
女平等”、“力谋国际平等”等革命主张。而且随着时局的变化,同盟会原
来的会员中很多人变成了官僚政客;宋教仁为扩大国民党声势,又把一批社
会上的官僚政客兼收并包于国民党内,国民党的内部成分因而更为纷杂了,
以至连老同盟会员谭人凤都视之为“狐群狗党”而拒不加入。尽管如此,宋
教仁组建国民党的初衷毕竟是为了在国会中造成多数党的声势,以达到建立
责任内阁、最终把中国建立成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目的,
其用心可谓良苦。在这篇演说中,他向国民党湖南支部的党员们说明了民国
虽已成立,但“疮毒犹存”、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说明了完善政府、建立
政党内阁的必要性、迫切性,进而鼓动党员们以“整理内政”为己任,当仁
不让,努力在即将进行的选举中争取胜利,以求建立一个“国民党政府”。

黄花岗起义周年纪念会演说辞

最初,同志计划进行方法各有不同。或主中央入手,如法、葡是,但在
我国颇不易为;或主从地方入手,各处同时大举,是亦恐难以做到;最后决
定从边远入手。故从前云、贵、广西诸义举,即缘此义而起,因复有去岁广
州一役。

先是,黄克强,赵伯先等,立实行机关于香港,内分数部,或掌运输,

或主联络,或谋通财与执文牍,谋甚秘密。孙中山先生、黄君克强先后到南

洋美洲一带,募军饷四十余万,兼购最利枪枝。广州举义时,枪未运到,而

各处同志来者益众,形迹颇露,卫队及警兵渐相缉探,遂决用手枪炸弹,黄

君先入城。原拟黄自攻督署,而以赵君攻水师营,其余分三支:一攻旗军;

一守南门;一迎新军,入城事成后,则以赵君出江西,黄君入湖南,再分道

各省,鼓动响应。此部署大概也。26 日,机关部得黄电,言事洩矣,请改期

27 日。又得黄电,催众往,遂于28 日出发,到者仅一部分人,而事已一发

难收矣。29 日余始到,业知失败,未容展我手眼,爱探得举事时,黄君初以

事洩,欲解散,多数人反对,遂仓卒举发。黄君所带无百人,又大半留学生,

未习战伐。攻督署时,击死卫队甚多,同志死者亦不少。继而黄君直入后堂,

见不惟无人,并器具亦无之,乃知张鸣岐得信最早,已携眷潜逃,因率队外

出。而各处陆军盆集,黄又击毙数人,而我之队伍已被陆军冲散,黄乃易服

出城。其余未出城者,血巷战,至死气不馁。黄只身逃至一买卖铺中,伏

数日始脱于难。至初四日,入城调查,死尸计72 人。黄虽未死,受伤颇剧,

余则或伤或逃,尤不可胜纪。噫,亦惨矣!

计此事失败原因有三:一、侦探李某充运军火,为平日党中最得力人,
不知实乃侦探,后查明,处以死刑,枪毙之香港;二、从戎者皆文弱书生,
素无武力;三、起事仓猝,新军未能响应,诸同志亦多奔赴不及。有此三原
因,所以失败。

但平心思之,此事究不得以为失败,盖失败一时而收效甚远也。何则?

① 本文录自1912 年5 月25 日《民立报》《血花纪念详志》,标题是编者所加。

有此一番变动,遂生出三种观念:一、此番死难诸人,如此猛烈,可使一般
人知同盟会非徒空谈,实有牺牲性命的精神;二、此番死义,多属青年,易
激起人痛惜之心,而生倾向革命之热诚;三、政府对于此举毫无悔心,人愈
恨旧政府而争欲推翻之。有此种种,故武昌一起,天下从风,岂偶然哉?虽
谓诸烈士已成有圆满无上之功,未为不可也。愿诸君作事勿看眼前成败,要
看后来结果,最远之成败,天下事无不可为矣云云。

辛亥革命周年纪念会演说辞

今日为中华革命第一次纪念会之第一日,承诸君推鄙人才薄重任,深恐
不能性任。

窃以为世界有永远纪念之日三:一为美之七月四号;一为法之七月十四

号;一即我中华民国之十月十号是也。革命思想为我中华民族心理中所固有,

惟其发动在十年以前,先由中山先生之于广东,次由克强先生与鄙人之于湖

南,然皆遭失败,于是于东京发起同盟会,创《民报》联络同志,鼓吹革命。

数年以来,继继绳绳,盖如一日,故能使今日思想普及全国,一举手而成共

和之大业。然当发动之初,亦曾几遭失败,后竟苦心研究,规定计划三条:

第一由中央入手,即于政府所在地从事运动;第二由南方重要省会入手,即

于扬子江流域各重要地点,联络军警各界,各省同时大举;第三由边地入手,

盖边地为人所不注意处,从事革命,布置较易,由渐而来,未为不可。三条

之中,第一条最难,第三条最易,故实行之始,取其易者,此去年广州一役

所由来也。

按广州之役,自革命以来,实力最可痛心。死亡诸君皆革命原动,所以

如此者,以屡次革命,利用军队,而军队中人屡次泄漏消息,屡遭失败,故

此次不复再用军队,当事者尽为文弱书生,革命原动。先时计划定四月初一

为起事之期,于香港先设立机关,更由中山先生筹得经费四十万。其内部组

织推克强先生为总理,赵声、姚雨平、鄙人等诸同志佐之,更合四川、福建、

安徽、江浙诸省精锐,拟一举而下广州。自正月间先事预备,购枪械,招同

志,运器具,其种种困难情形,不可言喻;香港英政府亦防范甚严。其后有

同志喻云纪君,能自造炸弹,且远出外国之上,故全军供用率多仰给。于是

更有姚君雨平先往省城,预为布置一切。即定约期四月一号起事,岂知至三

月二十七,忽由克强先生来电,劝同志不必再来,并改期重举。鄙人等在香

港,闻之深为骇异。次日克强先生又来电,促诸同志速赴广州,于是诸同志

之在香港者,连夜出发。当时共分数起,有自早出发者,亦有过后一二时出

发者。鄙人则在下午离港,迄次晨抵广州,探悉城门已闭,岸上守兵无数,

则知事已败,心中甚为焦愤。后探悉同志死者甚少,心为稍慰。晚更悉惟有

一船自广州出发,于是偕数同志同至该舟。比至,则满舟皆同志,然相见均

默不发一言。其后守兵更来舟中搜□,同志之军藏暗器者,俱为捕去,救援

无及,饮泣而已。诸同志既由虎口索生,遂各述所遇,始悉当时以赵君声未

至,总司令由克强先生代摄,一切计划遂不克周顾。当时由克强先生率诸同

志攻总督衙门,先时闻该处守兵已经说通,岂知至则出而抵拒。时同志出为

陈说,然卒无效,遂两相攻击,一方更由克强先生率数同志,直入上房索粤

督。讵料粤督已数日前闻信移住他处,同志等遂出。时水巡兵已遍满街市,

① 本文录自1912 年10 月17 日《民立报》,原题为《宋遯初演说词》。这里的标题是编者所加。

同志多自戕,能于此船上相见而庆更生者,已非初料之所及矣。是役也,有
可痛之一事,即失败之后一日,城中有一米店,匿数同志,为捕兵侦知,攻
击数时,兵不敢近,后官兵将米店付之一炬,诸同志遂无一得生。此广州失
败之大略情形也。

吾等计划第三箸既归失败,于是进一步策第二箸,规划湖北,更由陈君

英士组织机关于上海,鄙人则从事湖南。时陕西亦有同志已组织完善,特派

代表来会,协商一切,遂定乘四川铁路风潮激烈之秋,一举起义,规定湖北。

时机关部设在汉口,相期以九月一号起义,讵知迄八月十九而机谋又泄,于

是匆匆起事,一举而光复武昌,再举而复汉阳、汉口。克强先生更由香港赶

至湖北,与清军血战。时则陈君英士光复上海,程君雪楼反正苏州。九月十

八,南京第九镇统制徐君固卿攻击石城,不利,更进而合江浙省之各师联军,

推徐君为联军总司令,于是再攻南京,张勋败走。时停战之约既成,议和之

师南下,后更得北方响应,诸将要求退位,共和之诏遂颁,民国于以成立。

溯武昌起义以来,未及一年,而有今日者,岂非我五族同胞倾向共和,
赞成民主之所致欤?夫吾等计划,前后计算均未实行,而其最后效果,竟得
于一年之间达到目的,视美之十三年,法之三革命,不亦较胜十倍?则将来
大势所趋,三年五年之后,其所得效果,有不能驾欧挈美者,吾不信也。

国民党湘支部欢迎会演说辞

今日承本党诸君欢迎,鄙人实不敢当。惟党员须常常相见,以便交换知
识,故兄弟此次回乡,极欲与诸君接洽,今得聚此,甚为欣幸。顷部长谓今
日建设未能完善,实非革命初心,兄弟极以为然。今且将本党责任与国家关
系略为诸君述之。

现在民国未经各国承认,于国际上非可谓之成立,然其原因,则内部未

能整理之故也。国民党为同盟会所改组。同盟会成立于乙已年,时在东京。

黄克强先生主张实行,故有广东、云南等处之起事;然因财政困难,屡次失

败。自从广东兵变之后,渐知新军可用,故广州之役欲联新军。然仓卒之间,

死事者多,咸谓当改变方法,乃在上海设立中部同盟会,谭君石屏、陈君英

士及兄弟主持其事。鉴于前此之失败,乃共筹三策:一为中央革命运动,推

倒政府,使全国瓦解,此为上策,然同志都在南方,北京无从着手,此非可

易言者;一在长江流域同时大举,隔断南北。使两方交通断绝,制政府命脉,

此为中策,然此等大举,布置不易;一在边省起事,徐图中原,然前此用之

失败,斯为下策。三策之中,将谁适从?则新军如可为用,财政有人接济,

中策自属可行。故阴历去岁筹款南洋,运动鄂军,遂能集事。恐满政府之倾

北兵以至,则在山西布置,以牵掣之,守武胜关、断黄河铁桥,以梗塞之;

恐势力单薄,则南联湘省,东联宁军,以左右之。原拟预完善,方在武昌发

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