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民党下台内幕-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样,“白天可以说‘要统一’、‘一个中国’,晚上却不是这样的”。    
    1996年3月23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活动结束。“李连配”获得54%的选票,当选台湾第9任“总统、副总统”;“林郝配”获得149%的选票,“陈王配”获得998%的选票。民进党的“彭谢配”获2113%的选票,为民进党在历次重大选举中得票最低的一次。    
    “李连配”赢得“总统”选举,国民党暂时稳住了执政地位,对加强该党团结和内部改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政治资源的减少、党内中生代权力争夺战的激化和“李登辉情结”的淡化,国民党的整体实力全面下降。    
    值得关注的是,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国民党出现三次较大的分裂,这在国民党历史上是空前的。国民党的分裂,是非主流派与主流派几年来斗争的继续。非李登辉(左)与连战(右)各有所思主流派与主流派除了在权力问题上争夺外,主要是无法认同李登辉“台湾生命共同体”、“经营大台湾”幌子下的“独台”政策。非主流派在党内通过正常选举渠道与李登辉一争高低,一再成为李登辉的手下败将后,在坚持反对“台独”和分裂的政治立场上,与李登辉的分歧越来越大,寄希望换跑道,走党外竞争之路,通过正常的选举,获得新的政治权力,对抗国民党主流派。    
    国民党主流派并不在乎非主流派的出走,并不在乎三次分裂后果。李登辉主政后,目的有二。一是巩固自己的权力。巩固权力对一个刚上台玩权的人来说可以理解,但他把在国民党内原来占主导地位的亲蒋派当成阻力,非把非主流派除掉不可。二是推行“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政策。李登辉的意图是非常清楚的,就是要“建立台湾人的国家”,就是要搞“分裂分治”。他也深知,党内非主流派是他公开搞分裂的党内阻力,是推行“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党内障碍。李登辉的政治目的,决定了他不会向非主流派妥协,他就是要清理党内,就是不允许存在“不同声音”。所以,李登辉与主流派会以“不喜欢这个党的人可以离开”,鼓励非主流派出走。原来国民党的这位“新掌柜”,不在乎出现分裂,分裂国民党正是他的既定目标。


第七部分:内恶斗弄分裂亲民党成立(1)

    李登辉在把党内大部分反对派清理出党的队伍后,下一个目标指向台湾省长、党内另一个实力人物宋楚瑜。在李登辉上台之初,宋楚瑜是其得力助手,成为李登辉巩固权力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两人关系也被媒体誉为“肝胆相照”。但是宋楚瑜于1994年参选台湾省长成功后,开始经营政治和社会关系,为下一步政治上的发展创造条件。在李登辉看来,具有较高民意基础的宋楚瑜将会打乱“整垮国民党、扶持民进党执政”的计划。因此,从1996年12月的“国发会”起,李登辉以“精省”为名,架空宋楚瑜的台湾省长权力。宋楚瑜凭持多年积下的实力,决定离开李登辉逼走宋楚瑜独立参选,直接导致国民党败选国民党,以独立参选人身份参加2000年3月选举。由于宋楚瑜通过多年的经营有着广泛的民意基础,他的出走,事实上成为国民党的又一次分裂,造成国民党支持群体出现重组,而这正是李登辉所希望的结果。    
    2000年3月18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结果揭晓,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以497万票当选,独立参选人宋楚瑜获466万票,以30万票的些微差距落选。为了凝聚这股力量,宋楚瑜于3月31日正式宣布成立以“人民第一”为宗旨的亲民党,由宋楚瑜本人出任党主席,其在选举中的搭档张昭雄任副主席,钟荣吉担任秘书长,秦金生、马杰明任副秘书长。在宋楚瑜的个人魅力及“立法院”党团稳健的问政风格影响下,甫成立的亲民党取得了稳步发展,成为除国民党、民进党之外的台湾第三大党。在2001年12月1日举行的第五届“立法委员”中,亲民党一举拿下46席。同时,在县市长选举中拿下台东和连江两县。    
    亲民党取得不一般的战绩是有原因的:亲民党的社会基础较为雄厚。宋楚瑜以些微差距败选后,群情激愤的宋楚瑜支持者高呼“组党、组党”,亲民党也在支持者的悲愤气氛中诞生。这些支持者也逐渐转化为亲民党的党员、认同者或支持者。亲民党成立首日,各地要求加入亲民党的民众非常踊跃,据亲民党自己号称,该党党员现已突破30万大关。从亲民党社会基础的族群来看,外省籍、本省籍、原住民都有,其中又以本省籍居多。与国民党、民进党两党相比,外省籍、客家人及原住民认同亲民党的比例偏高,本省籍支持者与国、民两党相差不大。和民、国两党比较,亲民党的支持者比国民党年轻,但不如民进党。民进党有64%认同者年龄在40岁以下,亲民党只有40%左右。从学历来看,亲民党认同者的学历以大专程度为主,占57%,比民进党认同者37%、国民党认同者32%的比率都高。    
    二是亲民党的主要成员来源广泛。亲民党的主要力量为“总统”大选期间宋楚瑜阵营的抬轿者及国民党内的“出走精英分子”,主要分为三大块:国民党、新党及部分无党籍拥宋“立法委员”;前省府团队,包括前省政府秘书长蔡钟雄、副秘书长马杰明、前省政府发言人秦金生、前省政府英文秘书吴瑞国,前省政府台北办公室主任杨云黛等人;国民党、新党的重要干部包括廖正豪、钟荣吉等国民党内出走的重量级人物及廖顺得、程思诚、郑三元、高文良、李淑华等地方知名人士及学者。    
    三是亲民党的地方组织逐步建立。亲民党成立之后,就开始展开各地党员的招募活动,并积极建立地方党部。2000年4月29日,亲民党在其“各地方党部筹设要点”中规定:县市党部成立标准为各市之党员数达该市人口的2%、各县党员数达该县人口数的15%,乡镇市区党部的成立标准为在5万人以下者党员人数应达人口数的3%。现阶段先在各县市设置联络处,负责整合地方社团,未来则由地方党员直接选举产生地方党部主委。5月1日,亲民党在各县市正式设置联络处,并派任联络处长。亲民党的地方党部也逐步成立,2000年4月初,花莲县党部成立,这是亲民党成立的第一个县级地方党部。5月6日,亲民党原住民“那鲁湾党部”正式成立,由原住民“立法委员”林春德出任主委,前省政府原住民委员会主委李文来、前“国大代表”李继生分别出任副主委及执行长,这是亲民党成立的第一个专业党部。5月15日,亲民党“甘泉党部”成立,由前“陆军总司令”黄幸强担任主委,该党部成员以“荣民荣眷”为主,成员八成以上来自国民党的“黄复兴党部”成员,“甘泉党部”成立后,势将削弱国民党地方党部选举时的固票能力。其他一些县市也相应成立亲民党地方党部,在2001年12月“立法委员”选举结束后,亲民党组建地方党部的工作更加抓紧。    
    四是亲民党的政党认同度稳步上升。在亲民党成立前夕,台湾《联合报》所做的调查发现,亲民党已拥有12%的支持度,而初掌政权的民进党则拥有23%的支持度,国民党只有19%的支持度。在2001年12月第五届“立法委员”和县市长选举前后,民进党、亲民党、国民党的政党支持度分别是24%、23%、17%。亲民党的票仓集中在台湾北部,中、南部仍是民进党天下。    
    任何一个政党都必须具有自己的领导核心与灵魂人物。“有什么样的领导者,就有什么样的团体”。党主席动见观瞻,其个人魅力如何对政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亲民党就颇为典型。    
    宋楚瑜领导下的亲民党一是宋楚瑜成就了亲民党。2000年3月仓促成立的亲民党,主要肇因于宋楚瑜的个人魅力,这不仅是亲民党问政信誉的保证,也是亲民党政党民意认同度不断升高的基础。宋楚瑜自1974年在美国读完博士回台后,先后在国民党党政机关历任要职;1994年,宋楚瑜以400多万选票当选台湾省第一届民选省长。宋楚瑜当选省长后,为累积其今后更上一层楼(入主“总统府”)的能量,走遍全省309个乡镇,每个角落都有宋楚瑜的足迹,不仅为其树立了“勤政亲民”的形象,也为其奠定了雄厚的民意基础,赢得民众的肯定和支持。虽然李登辉为了防止宋楚瑜势力的坐大,采取了包括“冻省”等多种方式打击宋,但是宋的民间支持度并未因遭到打击而下降,反而有所上升。1999年7月16日,宋楚瑜正式宣布自行参选“总统”后,一直保持30%—35%的高民意支持度,国民党中拥宋的支持者纷纷挺身而出。一起控告宋楚瑜贪污的“兴票案”事件后,宋楚瑜仍然拥有25%的死忠支持者,宋楚瑜仍然在选举中获得466万张选票,表明宋楚瑜的“勤政爱民”形象确实魅力难挡。    
    二是宋楚瑜是亲民党的最大资产。宋楚瑜在2000年选举中,不仅在15个县市领先,且较国民党候选人连战高出150万张选票以上。宋的这股雄厚实力不仅为亲民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亲民党提供了与其他政党竞争的资本。宋楚瑜在竞选途中备受国、民两党合力打压,但在选举中却赢得多项“单项冠军”——包括台北县、台北市、基隆市、桃园县、新竹县、新竹市、苗栗县、台中县、台中市、南投县、花莲县、台东县、澎湖县、金门县、连江县等15个县市中得票率第一。在2001年12月的“立法委员”选举中,宋楚瑜也成为亲民党候选人取胜的法宝。


第七部分:内恶斗弄分裂亲民党成立(2)

    三是宋楚瑜也为亲民党的发展带来压力。宋楚瑜的“个人魅力”成就了亲民党,但也为亲民党的日后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宋楚瑜的外省籍背景易使亲民党被扣上“外省党”的帽子。湖南出生的宋楚瑜,在从政道路上一直背负着“外省籍”这个包袱,尽管他在语言甚至在情感上都极力向本省人靠拢,但在外省人看来已经“很台湾人化”的宋楚瑜,在本省人眼里仍难免是“外省人”。“省籍情结”是影响宋楚瑜选情的重要原因。宋楚瑜的个人魅力不利于亲民党理念的深化。虽然亲民党的支持者强调亲民党的成立是“理念的结合”,但所谓的“理念”,除了“支持宋楚瑜”,具体到底为何,恐怕鲜有人知。亲民党内不乏为了亲民党而奋斗者,但也存有部分“心术不正的政客”,他们“簇拥”宋楚瑜,只是为了贪图宋楚瑜的光环,借以延续并发展个人政治生命而已,至于亲民党如何发展、如何定位、如何宣扬亲民党的理念,根本不是其关心的问题。因而外界戏谑亲民党为“宋楚瑜个人党”,有如“帮会”、“宗教团体”,一旦“教主”光环褪色,“教众”将随之散去,另觅新的精神寄托。    
    宋楚瑜是亲民党内最闪亮的一块招牌,也是亲民党的最重要的一份资产。然而,亲民党要发展壮大,光凭宋楚瑜个人的魅力是不够的,亲民党必须树立自己的理念,不断宣扬自己的理念,把亲民党变成因理念而结合的政党。同时,将宋楚瑜勤政爱民、施政不分党派的政绩与风格,转换成政党本身在公共议题上的立场与基础。    
    亲民党成立之初就不断宣扬“走出国民党、民进党之外的第三条路线”的理念,宋楚瑜更在亲民党成立一周年党庆的致辞中表示,亲民党的诞生是因为台湾社会累积了太多对民进党执政不放心、对国民党没信心的中间选民。但亲民党要在国、民两党之外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存在诸多困难。    
    亲民党本身存有一些结构性缺陷。在政治纲领方面,亲民党的主张,与国、民两党相比只是大同小异,欠缺自己的特色。在大陆政策方面,亲民党坚持“中华民国为一个主权独立国家”,反对“一国两制”、“坚持台湾的未来应尊重全体台湾人的意志”等,与民进党没有太大的区别。亲民党坚持在“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的“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谈判的主张,与国民党、新党现行的两岸政策雷同。在组织发展方面,亲民党除了向新党精英招手外,也积极拉拢国民党有当选实力的人士,游说他们加入亲民党,代表亲民党参选,引起国民党、新党的强烈不满。    
    亲民党的前途在于泛蓝阵营(指国民党以及从国民党分裂出来的新党、亲民党等泛国民党)的合作。自连战和宋楚瑜输掉2000年3月的选举、国民党沦为在野党和亲民党成立后,泛蓝阵营的合作问题就成为政坛上最为关心的议题。泛蓝阵营自身也在苦战中摸索,在斗争中前进。难能可贵的是,从政党轮替起,泛蓝阵营内部在讨论合作问题的同时,开始对付共同的对手。一是在“立法院”协同作战,联合监督执政党;二是联手巩固泛蓝阵营阵地,没有出现重大“滑坡”。    
    对泛蓝阵营来说,首要之举是实现“二次政党轮替”。失败后的国民党洗心革面,新成立的亲民党胸怀大志,无论是从稳定台湾社会、振兴台湾经济、维护民众福祉出发,还是为了两党的发展,都需要从民进党手中拿下执政权。其次是提高泛蓝阵营的战斗力。两党各自为战,实力一分为二,不足以与民进党对抗不说,还因为没有胜利的希望而士气低落。因为实力不足,在民进党的打压下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因为士气低落,时刻存在李登辉和“台独”势力对其进行分化拉拢的可能。因此团结自强,不仅可以实现“二次政党轮替”,而且还是两党自保及加快自我发展的需要。第三是民意态势所致。一个反对“台独”、并且曾因执行一个中国政策而带来台湾社会稳定的泛蓝阵营,成为超过半数以上的台湾同胞的希望。达到六成左右的民众希望泛蓝阵营能够进行合作,重新控制政坛。总之,“三条”之中第一条是纲,没有第一条一切都是空的,实现“二次政党轮替”成为泛蓝阵营合作的基础和动力。    
    2001年12月的“立法委员”和县市长选举结束以来,泛蓝阵营内部开始思考如何安排下一步的合作问题。在当时连、宋提出的建立两党“政策协调机制”上,国、亲两党高层围绕年底台北市长和高雄市长选举和2004年“总统”选举多次密集交换意见。2002年5月初以来,国、亲两党领导多次发表推动两党合作的谈话,基本形成台北市支持马英九、高雄市支持国、亲两党认可合适人选的共识。6月10日下午,在连战和宋楚瑜的亲自劝说下,亲民党副主席张昭雄宣布参选高雄市长。不久,国民党方面提出黄俊英代表泛蓝阵营参选高雄市长,亲民党表示全力支持。共同支持高雄市长候选人,成为国、亲两党合作的一个具体动作。    
    泛蓝阵营走到今天这一步难能可贵,要继续往前走难度不小。一是内部协调的任务很重。就政治现实来说,“议题合作”易,“选举合作”难。议题合作是问政层次,是政策层面之争,没有实际、直接利益涉及,因此容易合作。“选举合作”是权力层次,是掌控资源之争,因此合作的难度很大。对2004年“总统”选举来说,两党协商的担子更重。事实上无论是两党合作还是两党合作参选,都涉及各自的个人利益、团体利益、党的利益,以及各自掌握的各类资源的重新分配,总有一方必须做出让步,这就是矛盾的根源。    
    二是抵制外部干扰的任务很重。对泛蓝阵营的合作,执政党利用执政优势,极力压缩在野党的生存空间。陈水扁和民进党可以高官厚禄酬佣,拨给财经经费,操纵地方势力,动用情治部门,威胁利诱共举,挑拨煽动齐出,阻挠泛蓝阵营的合作。“台独”势力以集中打压为主,李登辉和台联党提出泛蓝阵营合作是“为增加联合卖台的本钱”、“外省欺负本省”和“国民党输不起”三大口号,制造“外省和本省”、“卖台和爱台”、“民选政府和外来政权”的三大对立,采取“提出制造族群矛盾的法案”、“鼓动本省对大陆和外省人的仇恨”和“破口大骂国亲两党合作”等三个手段,以发泄他们对泛蓝阵营重新集结的仇恨。在泛蓝阵营合作所遇到的内外矛盾中,解决好内部矛盾、协调好内部纷争,对合作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要内部一致,外部的干扰和反对的杀伤力则小得多。    
    国民党的分裂,让人痛心;泛蓝阵营的合作,道路坎坷。可喜的是,泛蓝阵营内部已经有合作的要求和愿望,而且已经有了合作的具体举动,应该是一场有希望的事业。多少希望能够变成现实,则要看泛蓝阵营自己如何操作。    
    当初,逼走宋楚瑜,完全是李登辉分化、瓦解国民党的阴谋。事实上正是因为在2000年3月18日的选举中,国民党的支持群体一分为二,一部分支持连战和萧万长,一部分支持宋楚瑜和张昭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