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卷一山草部
山慈菇
内容:x金灯花根也。九月开花,朱色,与叶不相见,故又名无义草x
甘微辛,小毒。
x发明x 山慈菇攻坚解毒,治痈肿疮 ,瘰 结核等证。紫金锭用之,亦是解诸毒耳。《
丹方》治面上瘢痕用山慈菇末,和轻粉、硼砂末各少许,先用碱水笔涂患处,次掺上药,太
乙膏盖,日易一次,俟疙瘩消尽后,以鹰屎白、密陀僧末,蜜水调护,数日勿见风,日效。
惟眼胞上者不可治,以其眨动不辙也。
卷一山草部
白茅根
内容:x一名地筋x
甘寒,无毒。与百脉根相类,百脉根出巴西,他处罕得。
《本经》主劳伤虚羸,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寒热,利小便。
x发明x 甘寒能降除伏热,利小便,止渴。治伤寒呃逆、喘哕,吐衄,便溺诸血。治黄瘅
,水肿,胃反上气,五淋疼热,及痘疮干紫不起,但呕吐衄亦有因于寒者,即非所宜。《本
经》主治劳伤虚羸者,以甘寒能滋虚热,而无伤犯胃气之虞也。补中益气,胃热去而中气复
,是指客邪入伤中州,渐成虚羸而言,非劳伤本病所宜。昔人考本草功用,言白茅根与百脉
根相类。今肃州不行岁贡,百脉根无从可得,而止渴去热之用白茅根裕如也。其茅花甘温,
色白轻虚,力能上升入肺散热止衄,屋上败茅,研敷斑疮湿烂,取其收湿之力也。
卷一山草部
草龙胆
内容:苦涩大寒,小毒。去芦或酒炒或甘草汤浸一宿用。凡用勿空腹服,令人小便不
禁。
《本经》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
x发明x 草龙胆苦寒沉降,主肝经邪热,下焦湿热,酒瘅黄肿,目病赤肿,瘀肉,小儿肝
气,去肠中小虫。盖肝胆湿热,取苦寒以泻之。时珍曰∶相火寄在肝胆,有泻无补。故泻肝
胆之热,正益肝胆之气。但大苦大寒,过伤胃中生发之气,反助火邪,亦如久服黄连反从火
化之义。《本经》主骨间寒热,是指热伤肾水而言,热极生风则发惊搐,重则变为痫病,湿
热邪气之在中下二焦者,非此不除,以其专伐肝胆之邪也。肝胆之邪去,而五脏安和,经脉
之绝伤续矣。杀蛊毒者,去湿热之患也。凡胃气虚人服之必呕,脾虚人服之必泻。虽有湿热
,慎勿轻用。
卷一山草部
细辛
内容:辛温,无毒。产华阴及辽东者良。反藜芦。
《本经》主咳逆头痛,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明目,利九窍。
x发明x 细辛辛温,上升入手足厥阴、少阴血分,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本经》治咳
逆,头痛脑痛,善搜厥阴伏匿之邪也。独活为使,治少阴头痛如神,亦主诸阳头痛。诸风药
用之治风湿痹痛,百节拘挛。去死肌、明目者,取辛以散结而开经脉窍隧之邪也。味辛而热
,温少阴之经,故仲景少阴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辛温能散。故凡风寒风湿头痛、口疮、喉
痹、 齿诸病用之,取其能散浮热,亦火郁发之之义也。辛能泄肺,故风寒咳嗽上气者宜之
。辛能补肝,故胆气不足则肝气有余,惊痫眼目诸病宜之。辛能润燥,故通少阴,诸经及耳
窍闭塞者宜之。又主痰结湿火,鼻塞不利,凡口舌生疮者,用细辛、黄连末掺之。凡血虚内
热火郁,头痛发热,咳嗽者戒用;以其辛烈耗真气也。细辛辛之极者,用不过五分。
卷一山草部
杜衡
内容:x俗名马蹄香,又名杜葵x
辛温,无毒。
x发明x 杜衡香窜与细辛相似,故药肆以之代充细辛。亦能散头目风寒,下气消痰,行水
破血。但其气浊,不能搜涤少阴经中之寒,稍逊细辛一筹耳。
卷一山草部
白薇
内容:苦咸平,无毒。
《本经》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疼,温疟洗洗,发作
有时。
x发明x 白薇咸平降泄,抑阳扶阴,为足阳明经本药,兼行足少阴、手太阴。《本经》主
暴中风身热肢满,是热郁生风,痰随火涌,故令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疼,皆热邪
所致。温疟乃冬时伏邪,至春而发,缪氏《经疏》言,暑邪所伤,秋必发为温疟,恐非经旨
。《别录》疗伤中淋露者,女子伤犯阴中营血,而成淋露之疾,用以除热益阴,则前证瘳矣
。下水气利阴气者,总取益阴之功,真阴益而邪水下。性善降泄,故久服利人。《金匮》治
妇人产中虚烦、呕逆,安中益气,竹皮丸中用之。《千金》治风温发汗后身灼热,自汗,身
重,多眠,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葳蕤汤中用之。又治妇人遗尿,不拘胎前产后,有白薇芍
药汤,取其有补阴之功。而兼行手太阴,以清膀胱之上源,殊非虚寒不禁之比也。古方多用
治妇人者,以《别录》有疗伤中淋露之功也。凡胃虚少食,泄泻及喘咳多汗,阳气外泄者禁
用。
卷一山草部
白前
内容:甘辛微温,无毒。
x发明x 时珍曰∶白前入手太阴,长于降气,肺气壅实而有痰者宜之。《金匮》治咳嗽而
脉沉者,用泽漆汤,以中有白前也。《深师》治久嗽上气,体肿短气,倚息不得卧,常作水
鸡声者,用白前汤。《外台》治久嗽吐血,用白前、桔梗、桑白皮、甘草,皆取其下气耳。
若虚嗽常哽气者,不可用也。白前较白薇稍温,较细辛稍平,专搜肺窍中风水。非若白薇之
咸寒,专泄肺胃之燥热;亦不似细辛之辛窜,能治肾肝之沉寒也。
卷二芳草部
当归
内容:甘辛温,无毒。蜀产者力刚可攻。秦产者力柔可补。凡治本病酒制,有痰姜汁制
。白者为粉归,性劣,不入补剂。
《本经》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
煮汁饮之。
x发明x 当归气味俱浓,可升可降,入手少阴、足太阴厥阴血分,凡血受病,及诸病夜甚
必须用之。《本经》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洒洒,妇人漏下绝子,皆取辛温润血之功。产后
恶血上冲,亦必用之。《别录》温中止痛。甄权治下利腹痛,女人沥血腰痛。好古治冲脉为
病,逆气里急,带脉为病,腹痛腰溶溶若坐水中。其功专于破恶血,养新血,润肠胃,荣筋
骨,泽皮肤,理痈疽,排脓止痛,盖血壅而不流则痛。当归甘温,能和营血,辛温能散内寒
,使气血各有所归。入手少阴心,主血也;入足太阴脾,裹血也;入足厥阴肝,藏血也。身
能养血,尾能行血。同人参、黄 则补气而生血。同牵牛、大黄则行气而泻血。同桂、附、
吴萸则热。同大黄、芒硝则寒。血虚以人参、赤脂为佐,血热以生地、条芩为佐。仲景治阳
邪陷阴,手足厥寒,脉细欲绝,用当归四逆汤,于桂枝汤加当归、细辛、通草以通其血脉。
即下痢脉大,气不归附,亦用此汤以归附之。凡血虚发热者,以当归补血汤,方用当归三钱
,黄 一两,作三服。心下刺痛者,一味当归酒煎服。专主血分诸病。海藏言当归血药,何
《本经》治咳逆上气。按∶当归辛散,乃血中气药,故咳逆上气有阴虚阳无所附者,用血药
补阴,则血和而气降矣。凡冲任督带病,皆不可少。惟泄泻家、痰饮家禁用。
卷二芳草部
芎
内容:x《纲目》名川芎x
辛温,无毒。蜀产者味辛而甘为上,他处产者气味辛烈为下
。反藜芦。叶名蘼芜。
《本经》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疮,妇人血闭无子。
x发明x 芎 辛温,上升入肝经,行冲脉,血中理气药也。故《本经》治中风入脑,头
痛等证,取其辛散血分诸邪也。好古言∶搜肝气,补肝血,润肝燥,补风虚。又治一切风气
、血气及面上游风,目疾多泪,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故四物汤用之者,皆搜肝经之风。治
少阳、厥阴头痛,及血虚头痛之圣药。助清阳之气,去湿气在头,头痛必用之药。血痢已通
而痛不止,乃阴亏气郁,药中加芎 ,气行血调,其痛立止。《灵苑方》验胎法∶以生芎
末、艾汤服一钱匕,腹中微动者为胎。《千金方》治子死腹中,以芎 末酒调方寸匙,须
臾二三服,立出。凡骨蒸盗汗,阴虚火炎,咳嗽吐逆及气弱之人不可服。其性辛散,令真气
走泄而阴愈虚也。
卷二芳草部
抚芎
内容:辛温,无毒。产江左抚州,中心有孔者是。
x发明x 抚芎升散,专于开郁宽胸,通行经络。郁在中焦,则胸膈痞满作痛,须抚芎开提
其气以升之,气升则郁自降,故抚芎总解诸郁,直达三焦,为通阴阳气血之使。然久服耗
气,令人暴亡。
卷二芳草部
蛇床
内容:苦辛温,无毒。
《本经》主男子阴痿湿痒,妇人阴中肿痛,除痹气,利关节,癫痫恶疮。
x发明x 蛇床辛香性温,专入右肾命门、少阳三焦气分。《本经》列之上品,不独助男子
壮火,且能散妇人郁抑非妙达《本经》精义,不能得从治之法也。但肾火易动,阳强精不固
者勿服。
卷二芳草部
本
内容:辛苦温,无毒。香而燥者良,臭而润者勿用。
《本经》主妇人疝瘕,阴中寒肿痛,腹中急,除风头痛,长肌肤,悦颜色。
x发明x 本性升,属阳,为足太阳寒郁经中,头项巅顶痛及大寒犯脑连齿颊痛之专药。
女人阴肿疝疼,督脉为病,脊强而厥,亦多用之。雾露之邪中于上焦,须兼木香。风客于胃
泄泻,脾胃药中宜加用之。今人只知 本为治巅顶头脑之药,而《本经》治妇人疝瘕,腹中
急,阴中寒等证,皆太阳经寒湿为病,亦属客邪内犯之候,故用 本去风除湿,则中外之疾
皆瘳,岂特除风头痛而已哉。云长肌肤,悦颜色者,外用作面脂之类是也。但头痛挟内热,
春夏温病,热病,头痛,口渴及产后血虚,火炎头痛,皆不可服。
卷二芳草部
白芷
内容:x即都梁香x
辛苦温,无毒。
《本经》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头风,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
面脂。
x发明x 白芷辛香升发,行手阳明。性温气浓,行足阳明。芳香上达,入手太阴。为解利
阳明风热头痛,及寒热头风,侵目泪出之要药。其所主之病不离三经∶如寒热头风,眉棱骨
痛,头目齿痛,三经之风热也。漏下赤白,痈疽,头面皮肤风痹燥痒,三经之湿热也。风热
者辛以散之,湿热者温以除之。都梁丸治崩漏赤白,深得《本经》之旨。性善祛风,女人漏
下赤白,皆风入胞门所致。辛香入脾,故又能散温,血闭阴肿及寒热头风,侵目泪出,总取
辛散利窍之功。其长肌肤,润泽颜色者,则有排脓长肉之力,所以外科用之。痘疹起胀,连
皮肿者,于解毒药内用之,预杜将来发痒之患。今人用治肠痈,有败脓淋露不已,腥秽殊甚
,遂致脐腹冷痛,须此排脓,脓尽乃以他药补之。烧烟辟虫蛇。为末,新汲水调,频灌解蛇
毒内攻。和胆矾、麝香掺蛇伤溃烂。但性温而升,味苦而散。故呕吐因于热者、漏下赤白因
于火者勿用。痈疽溃后亦宜渐减,以其能耗胃气也。
卷二芳草部
白芍药
内容:酸苦平微寒,无毒。入补脾药酒炒。入止血药醋炒。入和营药,及下利后重、
血热痈毒药并酒洗生用。入血虚、水肿、腹胀药桂酒制用。反藜芦。
《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利小便,益气。
x发明x 白芍药酸寒,敛津液而护营血,收阴气而泻邪热。盖泻肝之邪热,所以补脾之阴
,即《本经》主邪气,腹痛,益气之谓。故仲景以为补营首药,入肝脾血分。及阳维寒热、
带脉腹痛,补中下二焦,能于土中泻水。为血痢必用之药,然须兼桂用之,方得敛中寓散之
义。建中汤之妙用,人所不知。盖泻痢皆太阴之病,建中专主太阴腹痛也。其治血痹,黄
桂枝五物汤中用之。非深达《本经》妙理者不能也。又得炙甘草治腹中急痛,同白术补脾,
同芎 泻肝,从人参补血虚,从黄连止泻痢,同姜枣温经散湿,在用者各得其宜耳。凡人阳
气虚衰,阴气散漫,患腹胀满急,于补中益气药中加白芍药一味以收阴,则阳虚不受阴制之
胀,得阳药便消矣。然气虚内寒者不可用,古云∶减芍药以避中寒,诚不可忽。产后不可用
,以其酸寒泻肝伐生发之气也。小便不利者禁用,以膀胱得酸收敛愈秘也。而真武汤中又用
于利小便者,深得《本经》之旨。盖真武汤本治少阴精伤,而证见虚寒,非太阳膀胱癃闭之
候,以其能益阴滋血,培养津液,小便自行,非通利也。至于桂枝汤中,用以护营血,使邪
不得内犯。建中汤中用以培土脏,而治阳邪内陷腹痛,此皆仲景用药之微妙,端不外《本经
》之义。其除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皆指赤者而言,与白芍无预。因
《本经》未分赤白,故一贯例之。
卷二芳草部
赤芍药
内容:酸苦微寒,无毒。酒洗用。
《本经》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
x发明x 赤芍药性专下气,故止痛不减当归。苏恭以为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和血
,端不出《本经》除血痹,破坚积,止痛,利小便之旨。其主寒热疝瘕者,善行血中之滞也
,故有瘀血留著作痛者宜之,非若白者酸寒收敛也。其治血痹,利小便之功,赤、白皆得应
用。要在配合之神,乃着奇绩耳。
卷二芳草部
牡丹皮
内容:苦辛平,无毒。酒洗去碱土,曝干。勿见火。
《本经》主寒热、中风、螈 、惊痫、邪气,除症坚、瘀血留舍肠胃五脏,疗痈疮。
x发明x 牡丹皮入手足少阴厥阴,治血中伏火,故相火胜肾,无汗骨蒸为专药。《本经》
主寒热、中风、螈 、惊痫等证,以其味辛气窜,能开发陷伏之邪外散。惟自汗多者勿用,
为能走泄津液也。痘疹初起勿用,为其性专散血,不无根脚散阔之虑。王安道云∶志不足者
,足少阴病也。故仲景肾气凡用之。后人惟知黄 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胜也。又症坚瘀
血留舍肠胃五脏,及阴虚吐血衄血必用之药,以能行瘀血而又能安好血,有破积生新,引血
归经之功,故犀角地黄汤用之。凡妇人血崩及经行过期不净,属虚寒者禁用。又赤者利血,
白兼补气,亦如赤、白芍药之义,诸家言其性寒,安有辛香而寒者乎。
卷二芳草部
木香
内容:辛苦温,无毒。形如枯骨,味苦,色淡黄者良。味咸、色黑勿用。生用理气,煨
熟止泻。
《本经》主邪气,辟毒疫,强志,主淋露。
x发明x 木香气香味浓,不独沉而下降,盖能理胃以下气滞,乃三焦气分之药。兼入肺、
脾、肝三经,能升降诸气,故上焦气滞 郁宜之者,金郁则泄之也。然虽入肺而肺燥气上者
,良非所宜。其中焦气滞不运宜之者,以脾胃喜芳香也。下焦气滞后重宜之者,塞者通之也
。若治中脘气滞不运,心腹疼痛,以槟榔佐之,使气下则结痛下散矣。《本经》辟疫毒邪气
,强志,主淋露,以其辛燥助阳,善开阴经伏匿之邪。《大明》治心腹一切气,膀胱冷痛,
呕逆反胃,霍乱泻痢,健脾消食安胎。甄权治九种心痛,积年冷气, 癖症块胀痛,壅气上
冲,烦闷,羸劣,女人血气刺痛不可忍。然香燥而偏于阳,肺经有热,血枯而燥,及阴火冲
上者勿服。
卷二芳草部
甘松香
内容:甘温,无毒。
x发明x 甘松芳香升窜,能开脾郁,少加脾胃药中甚醒脾气。主恶气卒心腹痛满,风疳齿
。得白芷、白附子良;香港脚膝肿,煎汤淋洗效。
卷二芳草部
山柰
内容:辛温,无毒。
x发明x 山柰芳香,入阳明暖胃,辟瘴疠恶气,治心腹冷气痛,寒湿霍乱,风虫牙痛,皆
芳香正气之力也。
卷二芳草部
高良姜
内容:辛大温,无毒。煨熟用。子名红豆蔻。
x发明x 良姜辛热纯阳,上升入足阳明、太阴二经。为客寒所犯,则逆冷霍乱,腹痛诸病
生焉。辛温暖脾胃而逐寒邪,则胃中冷逆自除,霍乱腹痛自愈。甄权治腹内久冷气痛,去风
冷痹弱。《大明》主转筋,泻利反胃,解酒毒,消食。苏颂治恶心呕清水,皆取暖胃温中散
寒之功也。而寒疝小腹掣痛须同茴香用之。产后下焦虚寒,瘀血不行,小腹结痛者加用之。
若胃火作呕,伤暑,霍乱禁用,为其温燥也。红豆蔻辛温,主水泻霍乱,心腹绞痛,止呕
进食,大补命门相火,故正元丹中用之。然能动火伤目致衄,不宜久服。
卷二芳草部
草豆蔻
内容:辛涩温,无毒。面裹煨熟,去面用。
x发明x 草豆蔻性温,入脾胃二经。东垣曰∶风寒客邪在胃口之上,当心疼痛者宜之。丹
溪曰∶草豆蔻性温,能散滞气。若明知口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