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帜,沉默寡言城府极深的白面书生,这位没有一点大帅风貌的林彪,到了自己的帅位。我党能控制冀、热、辽吗?我党能独占东北吗?我党能先机占领半壁江山吗?未来东北战场将是什么状态?
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决战最后是个什么样的局面?
部队,战场,地形,气候,武器,通信,群众,政权,军需,粮秣,经费,师团指挥员的姓名、秉性、经历、特长以及过去他们打过的一些可以记起的战斗等等,一切与战争有关的因素,尤其是老115师的干部,〃老六团〃、〃老五团〃的能打的干部,虎气生生的干部,像一张张资料卡片似的,在他的脑子里翻腾着。
他盘腿坐在炕上,听着李富春、程子华的汇报,但从不正眼看对方。他像是在坐着,也像是在听着,还像是在沉思,更像是根本没有听对方的话,只是偶尔有一两句回话。他一个人在想,连日来国民党军队空运至平津,飞机穿梭往来,嗡嗡声日夜不绝,但是,对蒋介石的空运,我军毫无办法。我军无法打飞机,只能眼睁睁地叫人家运。
从当前情况看,国民党军队除海、空方面运兵外,津浦路和正太路到北平段,是蒋介石运兵的关键路段。石家庄以南的平汉路,经过最近我军多次的大破袭,毛泽东又安排刘、邓部队在邯郸坚决阻止孙连仲部队北上,大体上可以做到拒阻敌人从平汉路迅速北进的作用。冀鲁豫的杨得志最好现在来冀热辽。老115的呀。基本情况未变化前,争取迅速北进,以便应付国民党目前陆海空各路对冀东及东北的进攻。看形势冀热辽将有一场大战。
《毛泽东的艰难决策》 二林彪衔命直奔大帅府(3)
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中央军委转彭真,并且告知,他和部队到达山海关后,如能乘火车,请预先准备,人数共约8000人。19日,中央指示东北局并告林彪:国民党已知我党在东北建立武装。因此,急于派军队及党政人员到东北和我斗争。目前,我在东北工作的部署,应该是全力加强辽宁(主要的)、安东二省的工作,守住东北的大门,争取时间,以便开展全东北的工作。为此,最近到东北的部队和干部,应将其绝大部分布置在辽宁(主要)、安东两省,立即整编30到40个团……林彪仔细看了中央的指示,觉得中央将东北分为主要和次要两个方向的发展方针甚好。
把这两个方向的战斗打好了,不让蒋军登陆,东北就可以为我所有了。这个方针很完整很全面地体现了毛泽东的战略构想,高屋建瓴,很见领导水平。他进一步想,要完成这两个方向的任务,执行中央的战略意图和方针,必须靠我军的精锐部队,黄克诚师、梁兴初师、吴克华师、杨国夫师、罗舜初师、刘转连旅、文年生旅,都是我军能征善战、能守擅攻,战斗作风为死打硬拼的老部队,尤其黄、梁两师部队,平型关等战役时,均是115师的部队,我指挥过,打得得心应手,令人满意。
山东部队也是115师发展起来的,就是山东纵队发展起来的,也有115师的骨干。作为指挥员,手中有兵,心中不慌。他计划一俟这些部队来到,即作为自己手中的拳头部队,直接掌握,直接指挥。然后捕捉时机,利用这几个老部队,出其不意,战其不备,坚决歼灭进入东北的敌之一部。
一方面打击敌军气焰,振奋我军精神;一方面创造典型战例,供进入东北的其他部队学习。他一到宿营地,就找人带路去看地形,准备在这一带阻击蒋军的北进。
风凉了,他觉得身上有些冷,警卫员给他披上一件大衣。
他站在平、津、唐三角地带一座小山的山坡上,望着秀峰叠出、色彩斑斓的山川地物,心想:打仗非有直接经验不可,纸上谈兵不行。战场选择,是在冀东这里呢,还是北宁路一线?选择战场是打胜仗的第一关键。他在无秩序地想着黄克诚、萧劲光、万毅、梁兴初、彭明治、李天佑、邓华、吴法宪、杨国夫、罗舜初、萧华、程世才、韩先楚、胡奇才、吴克华、彭嘉庆这些率部进入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的高级将领的脾气、个性以及战绩。应该把他们每一个人放到什么位置、什么战场上,什么形式的战斗更能发挥他们的作用。这些人多数是井冈山的,少数不是。
他想,这些指挥员首要的是对我的决策、我的指挥要有信心,有信仰,必须能坚决按我下定的决心指挥部队,执行命令不含糊,作战积极性高,不怕伤亡,不怕艰苦,机断专行,克服一切困难,完成作战任务。指挥员不在于资格多老,能打胜仗就行。谁讲究战略战术,英勇善战,战无不胜,能打歼灭战,就用谁,就把他放到指挥位置上,放到重要位置上。
谁还只是习惯于抗日时的游击战术,打击溃战,不适应大部队的运动战,尤其不能打歼灭战,就毫不客气地叫他让位,到二线部队去。用指挥员就是这么一个原则。还有什么原则?否则,就完不成中央交给的重要任务。他从外面看地形回来,正在一个人琢磨时,秘书送来了毛泽东关于坚决全部消灭从任何方向进入东北的蒋军的指示电。他知道,中央现在把东北已作为首要的战略方向。
可是,我们的部队却还在远途跋涉着呢。黄、梁两师月底或下月初才能到冀东呢。我军远途跋涉,全靠步行,疲困不堪,很难说能赶在蒋军之前到达辽西的北宁路。因为蒋军是坐美国提供的飞机、军舰。假如,蒋军先到北宁路,而我主力未到,如何又能完成中央交给我的作战任务呢?
他焦急忧虑,况且,蒋介石调到北宁的部队都是他的精锐,他们装备精良,火炮很厉害。我军长途远道而来,以劳待逸,为军家大忌,恐有失中央的信赖、毛泽东的重托呀。
就他个人来说,他似乎也觉得从延安出发,经晋东南、冀鲁豫、冀南、冀东、冀热辽,一步步走向一个未知数……詹才芳找来了一部汽车,但是汽车太老旧,走不多远就熄火了,詹才芳只好又找来几头小毛驴让林彪一行人骑着上路。10月25日,林彪到了箭楼高耸宏伟壮观的山海关。10月28日,林彪忧虑不安地带着一批干部以及21团乘东北局派来的火车到了北宁路战略重镇锦州城。
此时,东北的战略要冲锦州已在我李运昌部队的手中。李运昌站在站台上欢迎林彪:〃林师长好。〃李运昌是李大钊介绍到黄埔军校学习的,与林彪是校友,林彪学军事,李运昌学农运。林彪握住李运昌的手问:〃你是李运昌?〃
〃我是李运昌。〃李运昌满脸笑容。林彪在锦州简要地了解了一下北宁路的地理及兵力部署等情况。第二天,他们到了浑河斜贯的东北首府沈阳。由于苏军的阻拦,火车不能直接开进沈阳火车站,林彪一行先在郊外秘密下车,然后改乘汽车到达张作霖的大帅府。
《毛泽东的艰难决策》 二林彪衔命直奔大帅府(4)
这时,彭真、陈云、叶季壮、伍修权、林枫、张启龙、张平化、刘澜波、陶铸、倪志亮、程世才、刘锡五、袁任远、伍晋南、雷经天等500余名高级干部已安全抵沈。林彪在大帅府古色古香的客厅里同他们见了面。按照毛泽东的指示,一俟这些干部和部队到达,除仍以旧辽宁及热河为第一位布置力量外,对旧吉黑二省首先是吉林省的各重要城市应迅速布置相当力量。
彭真以及东北局各位大员正在不分昼夜日理万机地调配干部星驰各地,到东北各地市去接收并建立政权、组织武装,与潜伏下来的敌伪、土匪斗争。此时,林彪作为中央委派往东北的方面军司令官,中央一时不知其行止,刘少奇代表中央飞电询问林彪现在何处?〃中央让你即速赶到沈阳,收到否?你意见如何,久未得复,甚为焦念。阻止蒋军进入东北,冀东的战略地位,已不如沈阳重要。望星夜赶去沈阳,指挥作战……
你了解毛泽东在延安的土窑洞里和政治局书记处是怎么样运筹帷幄的吗?你了解毛泽东指挥我党我军在谈判桌上和战场上是如何运作的吗?你了解党中央和毛泽东是如何抢占先机到东北〃做眼〃的吗??你了解毛泽东与蒋介石斗智斗勇的具体细节吗?你了解毛泽东是怎么样与蒋介石彻底决裂的吗?你了解毛泽东是怎么样发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解放战争的吗?《毛泽东的艰难决策》之二叙述描写的就是这个历史瞬间在中国这个历史舞台上发生的战事和大家熟悉爱戴的将帅们各具特色的表演。
胡乔木同志说:〃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20多年,记得有两件事使毛主席很难下决心。一件是1950年派志愿军入朝作战,一件就是1946年我们准备同国民党彻底决裂。〃
陈赓在同蒲路南段正太路西段闹,刘邓在平汉线上,陈毅在津浦线上,贺龙、聂荣臻在平绥线上,用战争手段对付蒋介石发动的战争。靠我军英勇善战打胜仗,坚决阻止蒋军北上。李先念的部队在鄂豫敌人的心脏实行战略呼应,牵制几十万蒋军不能北上。与此同时,我军十万先头部队先机进入东北,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以后,蒋介石在美军飞机大炮的支持下,计划3到6个月消灭共产党。蒋介石在准备内战的同时,为了掩人耳目,在重庆上演和平谈判一幕。
中国共产党到了一个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接受了1927年陈独秀和1934年王明路线失败的血的教训,无论是在重庆红岩,还是在延安枣园,都能审时度势准确地把握全国的局势,做出了正确的战略决策。
这是我对这段历史的解读。
《毛泽东的艰难决策》 二蒋军从四个战略方向进犯平津(1)
10月11日,晨,重庆的名山大江笼罩在浩淼浓厚的烟雾中。江水与晨雾混沌一片,湿气很大,好像有雨丝一样。
毛泽东要离开重庆了,这一个多月在重庆这个大舞台上是有很大收获的。向全国人民宣
传了我党的方针政策,揭露了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阴谋,团结了民主人士和第三种势力,同国民党平起平坐地谈了43天,还签订了一个协议,蒋介石毕竟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不是很有成绩吗?
1927年可以想象吗?1934年可以想象吗?不能。
晨雾渐渐变淡,山城的山峦和长江好像蒙着一层薄纱,渐渐露出羞涩的红润的笑脸,欢送人民的领袖离开重庆。在上飞机前,毛泽东又同蒋介石最后一次直接商谈,蒋介石仍然在解放区问题上不让步,只好握手礼别。
上午9时半,由军委政治部长张治中陪同,到九龙坡机场,小个儿总参谋长陈诚代表蒋介石到机场送行。到机场的还有各界人士500余人,毛泽东发表简短的谈话:中国问题是可以乐观的,困难是有的,但是可以克服的。今后的任务就是国共双方都要坚持这个协定,要兑现,实现和平。然后毛泽东登上飞机,站在机舱门口,拿着礼帽给大家左右摆着,告别了,重庆!毛泽东在重庆43天,算是摸清了蒋介石的底儿。这个独裁者是不会给人民和平的,他一定在抗日战争后,集中兵力消灭我军和解放区的,所以内战是不可避免的。
10月11日,毛泽东回到延安,他走下飞机,延安的气候好呀!天高云淡,阳光明媚,秋风阵阵,大雁南飞,山山峁峁,沟沟壑壑,野菊花盛开,好一派北国秋色!他告诉吉普车司机,直接到枣园会议室。车到枣园,他让周恩来立即安排张治中休息,他没有回窑洞见江青和孩子,就直接进了作战室。立即召集刘少奇、朱德等领导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政治局委员们对他安全回到延安很高兴。大家好像久别一样,见面很亲切。也有不少感叹,蒋介石还算给予共产党领袖以礼遇,派要员张治中来回用飞机接送,没有危及领袖的安全。
毛泽东言归正传,说:我之所以安全回到延安,是各个军区部队打得好呀!我去时对刘邓就说过,他们打得越好,我越安全。我这次没有当人质,就是说明我们的力量大呀!叫做诸葛亮在东吴,身在虎口,安如泰山。大家都说,是呀,是呀!毛泽东又说:赫尔利回美国前,要我们交出解放区,说要么承认蒋介石的要求,要么破裂。我说不承认也不破裂,问题复杂,还要讨论。这次在重庆才体会到,大后方要和之心厉害得很呀!第三党民盟对和平建国抱有很大的希望呀!社会舆论造成了非发表会谈公报不可。这个公报,你们说怎么样?这个会谈纪要,我说好处很多,第一个好处是采取平等的方式国共双方正式签订,这是历史上没有过的。第二,有成议的6条,都是有益于中国人民的。如地方自治,在纪要发表后,我们提出省府民选,可以找出根据来,因为孙中山说过。我原准备9号走,蒋介石留我过双十节。
张治中说,不发表这个会谈纪要不行,你这么大的面子来了,就总得搞个什么。毛泽东真诚地感谢张治中的一番好意,10月12日,他亲自到机场为张治中回兰州送行。他很动感情地说,你为和平奔走是有诚意的,你把《扫荡报》改为《和平日报》就是一个例子。《扫荡报》是在江西围攻我们时办的,你改了报纸的名字,有些人是一定不赞成的。他们主张扫荡,不主张和平。
回到枣园,毛泽东的窑洞立即变成各个战场的指挥所。但那讨厌的小白蚊子又来围攻他,他只好叫警卫员齐吉树和贺清华在他的窑洞里烧艾草。
现在,摆在他面前的首要问题是坚决粉碎蒋介石向华北进军的问题,他立即进入全军统帅的角色。先把一个多月来军委一局的主要文件看了一下,了解了各大战略区的形势和我军战备的情况。又把朱德、彭德怀、叶剑英和作战一局的人都叫来,听取了全国战场形势的汇报,研究了对策。
他的思想又是高度紧张,手心冒汗,找来炉条,握在手里,感觉凉凉的,好多了。叶剑英问:〃主席,你拿炉条干什么?〃毛泽东笑了,说:〃你们有所不知呀,这东西好呀!〃朱德说:〃那是老毛降体温的。〃叶剑英和作战一局的人都〃啊〃了一声,明白了。小范围研究了战场情况后,毛泽东给各中央局发出指示,指出内战正在步步逼近和平,〃暂时局部的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仍不可避免,除粤、鄂、豫、浙及苏南等地顽军正在向我进攻外,沿平汉(北平至汉口)、津浦(京沪线一段)、同蒲、正太(石太线)等路顽军正在向我大举进攻,争夺北宁(北平经天津至沈阳)、胶济、平绥(京包线)三路的战斗亦将到来,我方必须提起充分注意,战胜这些进攻,绝对不可松懈。〃
先是平汉、津浦、同蒲、正太的战斗,然后将是北宁、胶济、平绥的战斗。7个战略方向的战事日趋紧张,即将要全面打响。解放区的存在,蒋介石是睡不着觉的,是他的心腹之患。所以,〃解放区问题未能在此次谈判中解决,还须经过严重斗争,方可解决。这个极端重要的问题不解决,全部和平建国的局面即不能出现。〃但是,〃解放区军队一枪一弹均必须保持,这是确定不移的原则。〃各个战略区的部队都在传说重庆谈判后部队要缩编,到东北的部队也是如此,就是在领导干部中也如此。干部们都不愿意缩编。觉得缩编是蒋介石的大阴谋。
《毛泽东的艰难决策》 二蒋军从四个战略方向进犯平津(2)
毛泽东担心我军部队领导对整编部队问题产生思想混乱,影响战斗力,担心和平谈判会松懈部队的战斗意志,指出:〃目前伪军未解散,敌军未缴械,解放区问题未解决,谈不到编整部队问题。即将来实行整编时,我方亦自有办法达到一枪一弹均须保存之目的。过去中央指示各地扩大军队整编主力计划,继续执行不变。〃
他要求全党必须要对军事形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必须要全军将领对军事冲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必须全力以赴军民团结战胜敌人的进攻!蒋介石的战略策略就是在和平的烟幕弹下,在美军的真枪真炮支持下,抓紧时间强占平津等各个战略要点。中央社重庆9月29日赫然转播了合众社26日的电讯:美军特种混合舰队已经驶往中国沿海。美军陆战队两个师将于天津登陆帮助蒋介石军队解除日军的武装,阻止八路军占领平津。这是美国给全世界人民的一个明白无误的信息。平津是华北地区的战略要点,是连接东北的枢纽。
日军进攻时,蒋介石的正规军从华北地区一直撤到武汉,然后又一枪不放,撤到了大西南,叫做日败百里。华北地区的敌军八年来完全在抗战有功的八路军的包围之中,平津敌军的局部受降天经地义应由八路军负责,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