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葛红兵海外日记-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有了性生活就成了“伪”的呢?而那些有婚姻却没有性生活的人,我们却并没有关心他们,并没有说他们是“伪婚姻”呢?我还没有想明白。    
    在我看来, “单身”是一种生活方式,就如“婚姻”是一种生活方式一样,各人喜好,可以自由选择,结婚的人不应该歧视没有结婚的人,单身的人当然也不应该看不起结婚的人,这里并没有什么高/下、正常/非正常之分。而这两种生活方式,也没有真/伪之分,什么是“真单身”?什么是“伪单身”?单身还要弄出一个真伪来,有点干涉个人自由了吧。再说,婚姻而有性并非都合乎道德,岂不闻婚内强奸的事情也很多吗?单身而有性也并非全不符合道德。就如同单身者没有道德力量逼那些过着婚姻生活的人一定要做爱一样,结了婚的也不能用强力迫使单身者禁绝性爱;单身者没有说那些婚内没有性生活的人是伪婚,结了婚的人也没有必要说那些单身而有性爱的人是伪单身。    
    3月28日    
    the Secret of Paris     
    2004


第二部分:在巴黎巴黎的交通

    前天说,“从机场进入巴黎的时候,一路看巴黎人开的那些车,大多是小型车,一半的车型是类似中国奥拓那种,除了的士,巴黎人很少用我开的桑塔纳那样的大型车;巴黎人恐怕也比较懒,他们的车子几乎没有很光鲜的,都是灰头土脸、素面朝天,恐怕几个月没有洗了;许多车子的前后保险杠上还有凹痕、擦痕。”后来在巴黎的大街上走了几趟,渐渐地就看明白了,巴黎的私家车实在是太多了,放眼所见,到处停着车,街道的两边都变成了停车场,车子们就一辆接着一辆首尾相接,停在路边停车场上,许多车上灰尘已经很重了,可能已经停在那里个把月了吧。Q说那是车主出去度假了。    
    巴黎对于人来说不算拥挤,街上看不到上海那种摩肩接踵的人流,有时走过几条街才能看见几个行人;但是,巴黎对于车来说却是拥挤极了,所过之处没有不停着车的。那些车停在露天,在街道的两旁或者旮旯里,像是弃儿,他们拥挤得不成样子了,许多街边停的车子,它们头首相连,中间几乎没有空隙。一次,我仔细地看那些车的停法,怎么也想不明白,要是车主想把他们的车从这种停车阵里开出来,前后的空隙怎么够得上打方向盘?用我的经验,只能是先把前面的车子顶开一点,后面的车子也顶开一点,拼了自己的车和别人的车的保险杠(不是擦伤就是碰瘪),杀出一条血路了。由此,在巴黎用车,当然是用不得好车的,时刻都得和别人玩碰碰车游戏啊。    
    巴黎的地铁非常发达,而且和路面公交车车票是通用的。在巴黎乘地铁才知道,巴黎的确是一个款待穷人的地方,穷人可以买到打折票,而且似乎通过地铁上下班的人,还可以得到各种其他优惠,巴黎的麦当劳还对持有地铁年票的人实行优惠。为什么呢?地铁年票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巴黎的地铁相对于巴黎人来说,实在是便宜的,一个欧,可以在地铁里转来转去,一直转到你想要到的任何地方。比起上海的地铁来,相对值来说,是极其便宜了。而且,巴黎的地铁没有上海的那种拥挤,我几次都是在上下班高峰期间乘车,都没有见到那种上海地铁的人流,很少的人没有座位站着,大多数人是坐着的。乘车的人也比较文明,如果车上的人多,靠近门口的那一排乘客就会自动站起来,和那些新进来的人陪站。靠近门口的椅子是弹簧伸缩的,人站起来,椅子就自动收起来了。    
    巴黎的公交车线路少,车次也少,15分钟甚至更久来一辆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而且也同样不太拥挤。后来我仔细想了一下,我们国内的那些所谓交通专家们说的话,他们说,什么什么大城市是靠公共交通解决问题的,等等,我看那些专家们的话不可信,巴黎的地铁的确发达,是网状的,遍及巴黎地下的每个角落,但是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巴黎人出行主要依靠的是私家车,而不是地铁和公交车。地铁这里有十几条线路,上海要建成巴黎这样的地铁网恐怕要20年,但是,即使是这样的地铁网也还是不方便,大多情况下,入地铁站出地铁站,两头各需要步行十几二十分钟,加起来就是半个小时步行,如果在地铁里换乘一辆车,要按照地铁线路绕一点路,那么你至少得在地下呆半个小时吧,这样一来,单程地铁用时大多要一个小时。这恐怕是大多数巴黎人为什么在有这么发达和便宜的地铁交通的城市还要买私家车的缘故了吧。    
    上海我想也是不例外的,总有一天,上海人会发现,即使他们拥有了15条地铁线,他们还是渴望买自己的车。上海现在的问题是要有发展的眼光:人们渐渐地会富裕起来,对交通的要求也会提高,上海有一天也会发展到即使公交系统极其发达,但是,私人小汽车的拥有还是会急剧上升,上升到巴黎这个程度。不能认为一个城市可以单纯通过发展公交系统而解决交通问题,公交和“私交”必须同步考虑,现在的上海要同时考虑加快城市道路建设步伐,为未来的私家车流预留一片行驶和停泊的空间。


第二部分:在巴黎巴黎的地铁音乐

    巴黎的地铁非常发达。我在巴黎的日子,基本上是一个人出门,怀揣一张地铁图,不会法语,也可以走遍巴黎——我不会法语,有的时候非常懊丧,但是,法语和英语相通,用英语解读法语,就像用汉语解读日文,大致也能把意思弄明白。更重要的是法国人会英语的很多,我的感觉是地铁站、公交车站的司机们,公园里的保安,街上漫步的老太太等,都会英语,这是一个真正的国际化的都市,一个不会法语的国际人完全可以凭借英语在这里生活。老实说,我不会法语,一句法语都不会,但是,我碰到的法国人,几乎都能用英语为我指路,去法国前,在新加坡,就听说法国人傲慢,不喜欢说英语,我倒是没有碰到。    
    总的来说,巴黎的地铁没有上海的新,也没有上海的干净。在巴黎的地铁里走路,你一不小心就可能踩在一个醉鬼的身上;在巴黎的地铁里,你不仅仅会碰到涨潮似的人流,还会碰到便溺,当然便溺的味道就更是不在话下了,许多车站就沉浸在隔夜便溺的馊味之中——为什么巴黎的地铁会这样呢?其实,不仅仅巴黎的地铁里是这样,巴黎的大街上也是这样。在巴黎的街上漫步,你常常会碰到一坨宠物的排泄物。巴黎养狗的人很多,遛狗的人也就多,遛狗而不帮助宠物打扫便溺的人也多,可能有许多巴黎人,实际上是把大街当作宠物便所来用的吧,或者巴黎的宠物有在大街上随地便溺的爱好?    
    后来,到了英国,发现,英国的地铁要干净很多。由此得出结论:伦敦的城市管理水平比巴黎高,伦敦的居民素质要比巴黎好,伦敦的宠物们也比巴黎的素质好。总的说来,我的感觉是,巴黎真正有教养的人都在开车上下班,所以,巴黎街上的车比伦敦的多。巴黎地铁里的人素质比较低,他们可能觉得坐地铁有随地大小便之利——也因此,巴黎的地铁才会比伦敦的脏。伦敦街上的汽车比巴黎少,伦敦坐地铁的人就比巴黎的多,但是,伦敦人不喜欢在地铁里便溺,伦敦的宠物也不随地大小便。在伦敦到处可以看到宠物便溺箱,箱子上写着“宠物便溺ONLY”,很有意思,市政当局为宠物想得周到,宠物的爸爸妈妈们也愿意接受市政当局的安排,发现宠物排泄,一定会收拾一下,把宠物的排泄物收拾到“only”箱子里去。为什么收集宠物排泄物的箱子上要注明“only”呢?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很困难,对于伦敦人的思维,我到现在还没有猜透——可能是“此箱专门为宠物准备,人类请勿使用!”的意思吧,它的言下之意可能是“人类不能在大街上大小便”!    
    巴黎的地铁四通八达。我有一个特殊的游玩方式:坐公交或者地铁,一站一站地下,一直到底站。我去新加坡的第二天,办落地签证的时候,有三个小时的空闲(新加坡政府的效率非常高,签证什么的一天内就可以解决),就一站一站地沿着新加坡东西线乘,一直从第一站“文礼”坐到最后一站“东海岸公园”。新加坡地铁每一站的风景都有不同,其站台设计也有变化,所以有可观性,特别是新加坡地铁交汇站台的设计,更是让人叹为观止——从文礼始发,向东三站,东西线和南北线在这里交汇,交汇处,东西线和南北线是并行的,换乘的旅客,只要走5、6步远,就可以从一条线换到另一条线上。不过这还不是新加坡地铁最绝妙的地方,真正绝妙的是管理水平,任何时候,你从东西线下车——无论你从哪个方向来——必然在5、6步远的南北线上有一部(始发)地铁(这里是南北线的始发站)正停在那里等你,这种换乘的便利没有体验过的人真是难以言说的,你甚至可以穿过中间的南北线车厢,到另一边的东西线上乘回头车。这种管理水平,让我叹服。在巴黎我也如是炮制,发现巴黎的地铁本身是乏善可陈的。    
    但是,巴黎的地铁里常常会有各种各样的乐队在演奏或者歌唱。而且他们的水平都很高(至少要比伦敦地铁里的歌手和乐手们高很多)。一次在伦敦一座地铁站,看到一位中年胖女士在那里摇摇摆摆地唱卡拉OK,音调似乎是我熟悉的,又似乎是我不熟悉的,总之是似是而非的。等我坐着自动扶梯,离开她很远了,才听出了,她唱的是走了调的电影《泰坦尼克号》插曲“随风而逝”。一次,路过千年桥,这座耗资两千多万英镑(初建耗资1820万英镑,接着又耗资500万英镑对之进行了修理加固)的步行桥,是专门为迎接新世纪建造的,桥上有个年轻人在弹电吉他,他演奏的是吉他名曲“爱的浪漫史”,不过,老实说,他的演奏水平,可能连我都不如,节奏不准确,有些地方指法简化了。    
    巴黎地铁里的音乐家们整体水平不错,几乎是专业水平。一次去左岸大学区拜访一个朋友,在Republique换乘站换车,一下地铁就听到非常悦耳的歌声,转过拐角,看到的是一个五人演唱组正在表演。我猜他们可能来自墨西哥吧,他们有着黑黝黝的皮肤,浑厚纯净的歌喉,除了一把吉他,其他似乎都是南美民间乐器。他们对乐调的处理和现场发挥,非常专业,但是又很质朴,透着未被规驯的野性。每一曲终了,他们都能获得巨大的掌声。感染力让人震惊甚至难忘,我在那里听了半个多小时,差一点忘记了时间,误了和朋友的约会。那次以后,我就很注意那些地铁演奏者了,不再把他们当作乞讨者,他们即使是卖艺求活,也还是高贵的,并不辱没音乐的神圣。    
    和一个朋友谈到这种地铁音乐,朋友说,巴黎的地铁乐演奏者,大多是有证件的,经过地铁公司的考核,他们是巴黎地铁公司提供给乘客的服务的一部分。我想,这位朋友的说法可能是夸张了,地铁公司怎么会真的允许流浪艺人在自己的地盘上搞艺术王国?大概是出于无奈不来驱赶他们罢了,不过如果地铁公司真的给这些人发准演证,也是不过分的,这些人的确很有水平。再说,巴黎地铁公司把地铁管理得这么破旧肮脏,也没什么理由来驱赶他们:他们的音乐是那么充满活力(我总是对来自民间的活力保持着敬意),他们的歌喉是那么纯净,他们倒是让地铁增光了不少!    
    当然,巴黎的地铁站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观赏的地方了。有些车站还是有意思的,比如卢浮宫站,那个著名的玻璃金字塔,就在这里,傍晚的时候,金字塔里面的灯光照出来,透过那些玻璃,装点了卢浮宫广场上的夜空,的确是非常美的,圣日耳曼地铁站在大学区地下,站台的墙上,用幻灯机打着名著的片段,这种新颖的设计,让人感叹法国人的创造力和对新奇事物的接受能力。


第二部分:在巴黎围墙与大学精神

    巴黎的交通让人不敢恭维。巨大的移动车流和静止车阵永远是街上不变的景观。香榭丽舍大街,名字很好听,街道也的确宽大,甚至可以用壮观和辉煌这样的词汇来形容。但是,那是在不考虑这条街被车流塞满时才有的感觉。我几次路过这条街,看到的仅仅是汽车——我看不到街道。远近的树、房舍,尽头的凯旋门、方尖碑都是这些汽车的背景,耳朵里充满了汽车的喘息声、抱怨声,汽车们在这里摩肩接踵,拥挤得透不过气来,难免焦躁。巴黎的交通何以如此?据笔者观察,巴黎的大院太多,大院多,社会车辆就被挤到有限的大街上来了。这种情况和中国差不多,笔者到过巴黎索邦大学,又到法兰西学院参观过,这些机构都躲在深深的大院里,索邦大学靠近圣米希尔大街的一个小广场是开放的,但是,其它的内广场却是躲在高墙后面的。    
    相比较而言,新加坡的交通是最好的,尽管也听到开车族的抱怨,但是,我在新加坡坐车,从来没有被堵过,这要归功于政府的管理。新加坡政府可能是世界上管理水平最高的政府吧,它把新加坡社会管理得像一个组织严密的公司,每一个新加坡公民都是这个公司的职员——也的确新加坡公民都从政府支持的投资行为中获利,他们的公积金是由政府帮助打理,每年都能得到红利回报。另一方面,新加坡的交通要归功于新加坡社会的一个特征:没有院墙——这样,社会车辆的实际使用道路面积就几何级数地放大了。新加坡的居民区、大学区等大型社区,都是开放式的,我所在的南洋理工大学就完全向社会开放,你只能大致知道这里是大学区,那里在大学区外,但是,它没有校门,也没有院墙,社会车辆可以自由地在大学区内通行——甚至野生的猴子、候鸟也可以在这里自由往返。这一点和英国非常接近。伦敦大学校区非常大,但是,它同样没有围墙,各种车辆可以在这里自由通行,伦敦大学的每一幢楼都是直接面对伦敦的,它没有躲在围墙的后面,世界著名的伦敦经济学院也是如此。我是傍晚的时候去那里听讲座的,我向一个路人问路,问他伦敦经济学院在哪里?那个路人告诉我,我已经走在伦敦经济学院里面了——他让我彻底明白了过来,英国的大学和中国的大学不一样,你是永远也找不到英国大学的大门的,英国的大学没有大门。后来我去朴茨茅斯看到朴茨茅斯大学也是如此。    
    给我印象最深的当然是我在那里访学的剑桥大学了。    
    康河,它是剑桥大学的,但也是剑桥镇的;剑桥大学的每一栋建筑、每一座桥梁都向社会开放。英国人并没有把剑桥围在一个大院里,而是让它和剑桥镇和整个英国社会完全融合在一起——你开着车在剑桥大学的各个学院之间转悠,不会有一个拿着警棍的门卫来查你的证件,也不会有人因为你不是剑桥大学的注册人员而驱赶你。难以想象,如果剑桥大学被一个巨大的围墙包裹在里面,我们是否还能看到今天的剑桥,今天的剑桥又是否会成为全世界学子、游客朝圣的地方?如果剑桥大学把自己隔绝在围墙里,它就不可能对剑桥镇乃至整个英国社会发生那么大的影响,反之,剑桥镇也就不可能真正成为剑桥的依托,全身心地拥抱剑桥大学。    
    反观中国的大学,他们总是把自己关在高大的院墙里,通过一道道大门,把自己和社区的百姓们隔绝开来,上海一所大学,甚至发生了附近居民请愿活动:这所大学迁建之初,通过征地得到了附近居民的土地,可以说,它是在附近居民奉献出来的土地上建立起来的,但是,建好之后,它却用高高的围墙把自己围了起来,用冷冷的面孔拒绝居民进入,附近居民早晨晨练或者傍晚散步,都不能入内,更不用说把汽车开进校区了。在中国,我自己的家就住在一所大学的对面,春秋季节的傍晚,我常常会和家人散步,但是,我总是会回避那所大学,原因很简单,我受不了那个大学的保安员的盘问和拒绝:我说,我是这所大学的教师,我希望进去散步,他会问,那么你的太太和孩子是吗?我说不是,他就会说,那么不行,我们这里不是公园。    
    剑桥,一所世界驰名的大学,它是谦逊和好客的,它对社区居民免费开放,也对所有慕名而来的游客免费开放——它并没有认为那些伟大的建筑,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声,那美魅超绝的康河,那些树木和草坪是它的私人财产,它认为那是剑桥镇的、英国的,也是世界的。    
    剑桥大学几乎每个学院门口都张贴着欢迎参观的牌子,没有一所学院对参观者强行收费,当然他们大多也欢迎游客的主动投币,毕竟这些古老的建筑需要高昂的维护和保养费用,但是,那些投币,是被视为游客的慷慨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