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附方
属性:〔肾虚〕x六味丸 八味丸x 俱见一卷中风。
〔上消〕x人参白虎汤x 白虎汤见一卷中风,加人参。
〔中消〕x调胃承气汤x 见二卷汗。
〔补脾〕x归脾汤x 见二卷劳瘵。
〔肺虚〕x人参固本丸x 见一卷中风。
〔肺虚〕x生脉散x 参 麦 五味
〔气燥〕x黄芩汤x 芩 栀 桔 麦 归 芍 参 地 花粉 葛根(各一两) 乌梅(一个)
〔血燥〕x地黄饮子x 见一卷中风。
〔气血燥〕x黄 竹叶汤x 参 归 芍 地 麦 芎 芩 草 石膏(各一钱) 竹叶(二钱)
〔肺火〕x生津饮x 二冬 二地 归 味 蒌 草 麻仁 花粉(各一钱)
〔心火〕x清心莲子饮x 见一卷火症。
〔心肺〕x降心汤x 花粉(二钱) 参 归 地 味 草 苓 远志(各一钱) 枣(二枚)
〔滋阴〕x加减地黄丸x 熟地 山药 山萸 丹皮 五味 百药煎
〔身肿〕x紫苏汤x 紫苏 桑皮 赤茯(各一钱) 郁李仁(二钱) 羚羊角(七分半) 槟榔(七分) 肉桂
木香 独活 枳壳(各五分)
〔利溺〕x五苓散x 见一卷温。
〔鬲消〕x麦门冬饮x 麦冬(二钱) 知母 花粉 人参 五味 葛根 茯神 生地 甘草(各一钱) 竹叶(十
张)
〔虚渴〕x人参麦冬汤x 参 苓 麦 味 草 杞子
〔上消〕x天花粉散x 花粉 生地 麦冬 干葛(各二钱) 五味 甘草(各一钱) 粳米(百粒)
〔中消〕x兰香饮子x 石膏(三钱) 知母(钱半) 甘草 防风(各一钱) 人参 兰香叶 连翘 蔻仁
桔梗 升麻(各五分) 半夏(二分) 姜汤下。
〔气虚〕x七味白术散x 参 术 苓 草 藿香(各五分) 干葛(一钱) 木香(五分)
〔胃火〕x泻黄散x 见一卷火。
〔胃热〕x玉女煎x 见一卷温。
〔心肺〕x藕汁膏x 人乳 生地汁 藕汁(各一大盏) 先熬为膏,加黄连(五钱) 花粉(一两) 研末同熬,
再加 姜汁 白蜜为膏,噙化。
〔脾肺〕x黄 汤x 地 芍 麦冬 五味(各三两) 参 草 天冬(各三钱) 茯苓(一两) 每服
三钱,加乌梅、姜、枣。
〔通治〕x黄连猪肚丸x 黄连 粱米 花粉 茯神(各四两) 知母
麦冬(各二两) 为末,以猪肚一个洗净,入药缝口,煮烂杵细,蜜丸,人参汤下。
〔痿弱〕x白茯苓丸x 茯苓 黄连 花粉 萆 熟地 覆盆子 人参 元参(各一两) 石斛
蛇床子(各七钱半) 鸡内金(炒三十个) 蜜丸磁石汤下。
〔下消〕x元菟丸x 菟丝子(酒浸,研,焙干,十两) 五味子(酒浸,研,焙干,七两) 茯苓
莲肉(各三两) 山药(六两) 共研,将所浸酒打糊为丸,空心米饮下。
〔摄精〕x秘元煎x 远志 山药 芡实 枣仁(各炒) 金樱子(各二钱) 白术 茯苓(各钱半) 炙草
人参(各一钱) 五味(十四粒) 水煎。
〔通摄〕x双补丸x 鹿角胶 人参 茯苓 苡仁 熟地 苁蓉 当归 石斛 黄 木瓜 五味子 菟丝子
覆盆子(各一两) 沉香 泽泻(各五分) 麝香(一钱)
〔补泻〕x大补地黄丸x 见一卷燥。
〔补摄〕x左归饮x 见二卷虚损。
〔补摄〕x大补元煎x 见一卷中风。
〔益大〕x加减肾气丸x 熟地(二两) 丹皮 泽泻 茯苓 山药 山萸 五味 鹿茸(各一两) 肉桂
沉香(各五钱) 蜜丸,空心服。
〔益火〕x右归饮x 见二卷虚损。
〔补固〕x鹿茸丸x 麦冬(二两) 鹿茸 熟地 黄 五味 鸡内金 苁蓉 故纸 牛膝 山萸
人参(各七钱五分) 地骨 茯苓 元参(各五钱) 蜜丸。
〔强中〕x石子荠 汤x 黑大豆(一升,煮汁去渣入猪肾一个煮汁) 入荠 石膏(各三两) 人参
茯苓 磁石 知母 葛根 黄芩 花粉 甘草(各二两) 分三服,水煎。
〔下消〕x加减八味丸x 八味减附子,加五味。
〔消瘅〕x玉泉丸x 花粉 葛根(各一两五钱) 人参 麦冬 乌梅草(各一两) 生 炙 (各五钱)
蜜丸。
〔酒渴〕x乌梅木瓜汤x 乌梅 木瓜(各二钱) 麦芽 草果 甘草(各一钱) 姜(五片)
〔虫渴〕x苦楝子汤x 苦楝根皮(一握,切焙) 麝香(少许)水煎。
〔烦渴〕x理中丸x 见一卷中风。
卷之四三消论治
三消脉案
属性:何 六旬外,脉数,消谷善饥,动则气喘。是脂液内涸,火亢烁金之候。经所谓壮火食气。固本丸加
生白芍、炒知母,效。
族女 频食易饥,手足 动,此消中症。经云∶瘅成为消中。以初病胃热,消谷而瘦,煎熬日久,胃
脂内消,水液不为宣布,下注直降,势必延为燥涸。局方甘露饮宜之。
朱 渴饮消水,日夜无度,自夏历冬,阅所服方,寒热互进,毫不一效。今饮一泄一,渴则饥嘈,明
系肾阴竭于下,虚阳灼于上,脉转沉迟。沉为脏阴受病,迟则热极反有寒象也。思壮火销铄肾阴,肾液既涸,
必饮水自救。症成下消,急滋化源,迟则难挽,仿易简地黄饮子加减,生地、熟地、人参、麦冬、石斛、花
粉、阿胶、甘草,服之效。又令服六味丸加猪脊髓、龟胶、女贞子、杞子、五味、去泽泻、茯苓,得安。
卷之四
黄胆论治
属性:黄胆 谷疸 酒疸 女劳疸 黄汗 黄胖 脱力黄附
黄胆由脾胃湿热郁蒸,渐致身目如金,汗溺皆黄,经谓湿热相交,民病瘅也。丹溪云∶此如 曲酱相似,
湿热久罨,其黄乃成。此发黄胆所由。《伤寒论》发热,但头汗出,小便不利,渴饮,瘀热在里,必发黄。
又云∶伤寒汗已,身目为黄,以寒湿在里,不解,非但湿热发黄,寒湿亦发黄也。湿热发阳黄,寒湿发阴黄,
此发阳黄、阴黄所由。海藏云∶凡病当汗不汗,当利小便,不利,皆生黄。疸有五∶黄胆、谷疸、酒疸、女劳疸、
黄汗。身目悉黄,寒热体倦者,为黄胆。茵陈五苓散。食已如饥,头眩烦热身黄者,为谷疸。猪肚丸,实者
茵陈蒿汤,或龙胆苦参丸。经云∶食已如饥者,胃疸,即谷疸也。大醉当风入水,心中懊 ,不食欲呕,面黄
赤斑者,为酒疸。葛花解酲汤,加茵陈。房劳小腹满急,额上黑,手足心热,薄暮发者,为女劳疸。加味四
君子汤。经云∶溺黄赤,安卧者黄胆。《正理论》谓得之女劳也。汗出染衣,色如柏汁,因身热汗出澡浴,
水入毛孔而成者,为黄汗。黄 汤。既
分五疸,宜辨阴阳,阳黄多由瘀热,烦渴头汗,脉必滑数,阴黄多由寒湿,身冷汗出,脉必沉微。阳黄系胃
腑湿热熏蒸,与胆液泄越,上侵肺则发而为黄,其色明如橘子,治在胃、茵陈蒿汤。阴黄系脾脏寒湿不运,
与胆液浸淫,外渍肌肉,则发而为黄,其色晦如烟熏,治在脾。茵陈四逆汤。阴黄亦有体痛发热者,但身
如熏黄,终不似阳黄明如橘子色也。海藏治阴黄,小便不利,烦躁而渴,茵陈茯苓汤。发黄烦躁,喘呕不渴,
茵陈陈皮汤。发黄四肢遍身冷,茵陈附子汤。发黄肢体逆冷,腰自汗,茵陈四逆汤。冷汗不止,茵陈姜附汤。
发黄服姜附诸药未已,脉尚迟者,茵陈茱萸汤。伤冷中寒,脉弱气虚,理中汤加茵陈。挟表脉浮,桂枝加黄
汤。往来寒热,小柴胡汤加栀子。胸满呕吐,小半夏汤。小便利而色白者,仲景作虚劳治。小建中汤。
一种虚黄,口淡怔忡,耳鸣足软,神疲无力,人参养营汤。缪仲淳曰∶因劳发黄,用秦艽五钱,酒浸绞汁,
空心服,或利便止,屡用效。有风黄,其人肥,风不外泄,身不黄,独目黄者,青龙散。有瘀血发黄,身热,
小便自利,大便反黑,脉芤涩,当下尽黑物,桃仁承气汤。有疫疠发黄,杀人最急,茵陈泻黄汤、济生茵陈汤。
缪仲淳曰∶时行黄胆,用小麦汤。别有黑疸,因女劳伤肾,额色黑,膀胱急,腹胀如水,便黑多溏,硝矾散。
酒疸下之,久亦成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齑状,大便正黑,沈氏俱用黑疸汤。若黄变肿胀,必疏导腑
中湿热。茯苓渗湿汤去芩、连、艽、葛,加薏仁、大腹皮、鸡内金。若络脉瘀热发黄,金铃子散,加分消药。
疸久不愈则补脾,参术健脾丸,色疸久,加黄 、扁豆子。总之,黄而不渴易治,渴者难治。初起宜汗,有
食宜消,溺少宜利,小水利,黄自退。通用化疸汤、当归白术汤。久而虚,脉症宜温补者,养营汤、四君子汤、
肾气丸。酒疸多蕴热,先用清中,茵陈泻黄汤。加分利,加减五苓散。后必顾其脾阳,香砂六君子汤加枳 子。
女劳有秽浊,始用解毒,黑疸汤。继滑窍,二石散。终当峻补肾阴,六味汤。外有黄胖症,与黄胆异。黄胆目
黄,身不肿,黄胖多肿,其色黄中带白,目如故,疲倦少神,病源虽同属脾,然黄胆由湿热郁蒸而成,黄
胖则湿热未甚,多虫与食积所致,必吐黄
水,毛发皆直,或嗜食生米茶叶土炭,宜四宝丹。有食积则消导,保和丸加红曲。或健脾去湿药中,加
针砂重镇可效。盖疸属暴病,故仲景以十八日为期。黄胖为宿病,有久而不愈者。《正传》曰∶绿矾丸、褪
金丸,二方治黄胖病最捷。又劳力受伤,亦成黄胖,能食易饥,疲倦无力,沈氏双砂丸。俗名脱力黄,此
又在虫食黄病之外者。参《沈氏尊生书》。
卷之四黄胆论治
黄胆脉候
属性:五疸实热,脉必洪数,其或微涩,悉属虚弱。《直指》曰∶疸脉缓大者顺,弦急而坚者逆。脉小溲利不渴
者生,脉洪泄利而渴者死。疸毒入腹,喘满者死,寸口近掌处无脉,口鼻冷者死。
卷之四黄胆论治
附方
属性:〔黄胆〕x茵陈五苓散x 茵陈 苍术 泽泻 猪苓 茯苓 官桂 车前 柴胡 木通 酒疸加葛根、灯心。
〔谷疸〕x猪肚丸x 白术 苦参 牡蛎 入猪肚,煮烂捣丸。
〔阳黄〕x茵陈蒿汤x 茵陈 山枝 大黄
〔谷疸〕x龙胆苦参丸x 胆草(一两) 苦参(三两) 牛胆汁丸。食前大麦芽煎汤下二钱,日三服。女劳加
栀子(二十枚)。
〔酒疸〕x葛花解酲汤x 见一卷湿。
〔女劳〕x加味四君子汤x 参 苓 术 草 加黄 白芍 扁豆 姜 枣。
〔黄汗〕x黄 汤x 黄 赤芍 茵陈 石膏 麦冬 豆豉 甘草 竹叶 生姜
〔阴黄〕x茵陈四逆汤x 附 姜 草 加茵陈。
〔阴黄〕x茵陈茯苓汤x 茵陈 茯苓 猪苓 滑石 官桂
〔阴黄〕x茵陈陈皮汤x 茵陈 陈皮 白术 半夏 苓 生姜
〔阴厥〕x茵陈附子汤x 茵陈 附子 甘草
〔阴黄〕x茵陈姜附汤x 即茵陈四逆汤。
〔阴黄〕x茵陈茱萸汤x 茵陈 茱萸 附子 干姜 木通 当归
〔阴黄〕x理中汤x 参 术 姜 草
〔表汗〕x桂枝黄 汤x 桂 芍 草 姜 枣 加黄 。
〔寒热〕x小柴胡汤x 见一卷温。
〔呕吐〕x小半夏汤x 夏 姜
〔虚劳〕x小建中汤x 见三卷衄血。
〔虚黄〕x人参养营汤x 见二卷劳瘵。
〔风黄〕x青龙散x 防风 荆芥 生地 首乌 威灵仙 每服一钱。
〔瘀血〕x桃仁承气汤x 见一卷疫。
〔疫黄〕x小麦汤x 小麦 竹叶 石膏 水煎。
〔疫黄〕x茵陈泻黄散x 茵陈 葛根 黄连 山栀 白术 赤苓 白芍 木通 人参 木香 姜 枣
〔疫黄〕x济生茵陈汤x 茵陈(四钱) 大黄(二钱) 山栀(一钱) 即茵陈蒿汤,而分两不同。
〔黑疸〕x硝矾散x 硝石 矾石(烧枯) 等分研末,大麦汁服方寸匕。此方散郁热,解肾毒,出仲景。
〔泄毒〕x沈氏黑疸方x 茵陈(四两,捣汁) 花粉(一斤,捣汁) 和服,黄水自小便下,此沈金
鳌制以泄疸毒。
〔诸疸〕x茯苓渗湿汤x 茵陈 茯苓 猪苓 泽泻 白术 苍术 陈皮 黄连 山栀 秦艽 防风 葛根
〔络瘀〕x金铃子散x 见三卷郁。
〔久疸〕x参术健脾丸x 见三卷肿胀。
〔通治〕x化疸汤x 茵陈 苍术 茯苓 猪苓 木通 山栀 薏仁 泽泻 酒疸加葛根,女劳加当归、
红花。
〔通治〕x当归白术汤x 归 术 苓 夏 芩 枳 草 茵陈 枣仁 前胡
〔温补〕x肾气丸x 见二卷虚损。
〔渗湿〕x加减五苓散x 五苓散加茵陈,减肉桂,见一卷温。
〔脾阳〕x香砂六君子丸x 见三卷呕吐。
〔女劳〕x二石散x 滑石 石膏 等分为末,大麦汁服。
〔补阴〕x六味丸x 见一卷中风。
〔黄胖〕x四宝丹x 使君子肉(二两) 槟榔 南星(各一两) 蜜丸。
吃生米加麦芽,吃茶叶加细茶,吃土加垩土,吃炭加黑炭,沙糖水送下。
〔食滞〕x保和丸x 见二卷痰饮。
〔黄胖〕x绿矾丸x 绿矾(炒白) 五倍子(炒黑) 神曲(炒黄) 针砂(醋淬) 姜汁煮枣肉为丸,
酒下。
〔黄胖〕x褪金丸x 针砂 香附(各六两) 白术 苍术(各二两五钱) 陈皮 神曲 麦芽(各一两五钱)
浓朴 甘草(各一两) 面糊丸,米汤下。
〔脱力〕x沈氏双砂丸x 针砂(四两,炒红醋淬) 砂仁(一两,生研) 香附(便制,五钱)
皂矾(面包 红,一两) 大麦粉(三升) 木香(生研,一两) 元枣(一斤),煮肉为丸。
卷之四黄胆论治
黄胆脉案
属性:许 伤精发黄,头眩面浮,腰膝乏力,足心如烙,脉洪大而虚。用薛氏六味丸,君茯苓,去泽泻,加生
地、牛膝(酒蒸熟)、莲子、薏仁,汤丸兼服,饭后用甘菊(炒)、黑山栀、嫩桑叶、钩藤泡汤,服数月而痊。
贡 劳伤元气,发黄,食减气少,目黄面晦。仿仲景法,以黄 建中汤去桂、参,入参苓白术散治之,
效。后服莲子、薏米、红枣等调理,此专调补脾元,不与诸疸例治,若一例茵陈,栀子涤除湿热,恐变成胀
满矣。
石 阳黄乃从热化,瘀热在里,蒸动胆液,泄而为黄,明如橘子,今目黄面色亮,头眩,胸痞不渴,
肢倦少力,手足心热,大肠结,遇劳则甚,脉右大左虚濡。虽系湿甚生热,然平人脉大为劳,且疸久不愈,
乃劳力伤气之候。用补中参渗湿法,潞参、茯苓、薏米、于术(各钱半)、鸡内金、茵陈、针砂(各二钱)、
山栀、甘菊、丹皮(各一钱)、炙草(五分)。数服眩痞除,食颇加,去甘菊、山栀,加黄 、白芍(俱炒,二钱)、
莲子(炒,十粒)。又数服,黄渐退。
某 长夏暑湿外蒸,水谷内蕴,脾阳失运,头眩欲呕,面如熏黄,食入作胀,午后烦而溺赤,脉濡,
左略大。先宜厘清法,羚羊角、山栀、茵陈、赤茯、薏仁、制半夏、砂仁壳、滑石、石斛、车前子、灯心,
三服诸症已减。改为浓朴(姜制)、枳壳(炒)、陈皮、
大腹皮、薄荷、茵陈,二服胀除,黄未退,欲速。更医,用沉香、焦术等燥品,忽发颧疸,又用犀角、黄连,
午前后潮热,用生地、知母,黄势更剧,面晦黑,寒热额汗,腹满呕泻,舌苔腻白,膈有粘涎。复商治,予
谓此湿胜也。湿壅则生热,治宜渗湿。用四苓散加半夏曲、橘白、薏仁、煨姜,午前服泻减,呕沫犹是,暑湿
交蒸,浊涎失降,脉见濡数,亦热从湿化象也。更用胃苓汤去白术,加制半夏、生薏仁、煨姜,其苍术(生用)
锅巴汤煎,呕止泻少,惟烦热之起伏,随太阳之升沉,午未特甚,则湿去而热留也。因用黄芩、丹皮、山栀、
赤苓、地骨皮、栝蒌根汁,加六一散(一钱)冲服。泻热悉止,惟神倦嗜卧,卧觉口燥,津不上朝于肺。用参、
麦入加味逍遥散内,扶元生津,兼散郁蒸,脉息乃平,惟左关较大。仿《石室秘录》,用白术(五钱)、茯
苓(三钱)、薏仁(一两)、龙胆草、山栀、茵陈(各一钱)、潞参、黄 (各二钱)、燥脾湿,培真元,
佐泻火,后仍欲速效,误服前医滋阴之剂,遂成不治。
薛 脾虚伤湿,病发阴黄,数年面浮足肿,头眩唇白,便后血,与调补药稍愈。近便血虽止,溏而不爽,
小水短数,腹大而硬,身热体倦,脉细小濡数。与补中升提佐以淡渗,腿足肿退,脉较有神。继与潞参、生术、
赤苓、丹皮、黑山栀、茵陈、牡蛎、升麻。大便爽,热较轻,中脘偶痛。去丹、栀、升、术,加木香、陈皮、
白芍,痛除。改用肾气汤去山萸、泽泻、附子,加炮姜,腹渐软,后因不慎于口,竞以胀终。
耿 久疸神疲,头眩面浮,不时热渴,脉虚大阳浮不敛。宜摄阴和阳。牡蛎、白芍、五味、洋参、熟地、
麦冬、石斛、橹豆皮,数服效。
钱 黄胆伤食,腹胀溺黄,用健脾分消之品,加入茵陈汤,腹胀如故,拟阳明胃腑瘀热郁蒸。用禹余粮
(醋 ,七次)、生地、松萝茶(各四两)、绿矾( ,一两)、枣肉(煨),研捣为丸。服愈。
唐 童年面黄,能食目眩,发热不时,由湿甚生热,热蒸变黄,胃热谷消,此为谷疸。宜猪肚丸。
入秋,食后胀眩便溏,脉虚小,热与湿搏,由太阴不运,少阳化风。主理脾阳,佐以熄风。生白术、潞参、
陈皮、薏仁、鸡内金、半夏曲(俱炒)、茵陈、赤苓、
甘菊(炒)、天麻(煨),服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