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皮、薏仁、鸡内金、半夏曲(俱炒)、茵陈、赤苓、
甘菊(炒)、天麻(煨),服愈。
卷之四
疟症论治
属性:疟疾四时皆有,而多发于夏秋。以夏伤于暑,汗出腠开,当风浴水,受凄沧之水寒,及秋遇凉风束之,
裹邪不能外越,则随经络以内薄,舍于脏腑募原之间。居半表半里。与日行之卫气相值,而疟作焉,当其邪正
交争,并于阴,则中外皆寒。经所谓起于毫毛伸欠,寒栗鼓颔,腰脊俱痛也。并于阳,则外内皆热。经所谓
头痛如破,渴欲冷冻饮料也。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作。经云∶卫气日行于阳,
夜行于阴,疟邪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搏,是以日作。邪气之舍深,内搏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着,阴与阳
争,不得出,故间日作。邪气内搏五脏,横连募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出,故间日乃作。
其间二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有时相失,必休数日乃作也。浅者邪发三阳,随卫气以出,则日一作。
深者邪舍三阴,不能随卫气并出,或间日间二三日而作。病深者作愈迟。以疟邪有在经在腑在脏之别也。《己
任编》云∶脏腑相接处,有虚界之募原。而虚界中,复有刚柔筋脉。其为某脏腑之筋,即为某脏腑之病,究之
脏腑疟病,皆募原伏邪之气所迁移,间日间二三日,募原有远近耳。故邪传阳分,则作日早,邪陷阴分,
则作日晏。经曰∶邪客风府,循膂而下,与卫气一日夜会于风府,日下一节,故其作晏,其出风府,日下一节,二
十五日下至 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内,注于伏膂,其气上行,九日出缺盆,其气日高,故作日乃益早。风
府在项后,入发际一寸,项骨三节,脊骨二十一节,其二十四节下为尾 骨。邪自风府日下一节故发晚,二十五日
至骨,二十六日邪复自后而前,入脊内注伏膂,循脊上行,无关节之阻,故九日出缺盆,其气日高,自阴就
阳,邪日退,故作渐早。治者须从阴分提出阳分,作日早则易瘳。无汗欲使有汗,散邪为主而兼补。汗多欲令
汗少,养正为主而兼散,尤必分经以论治。足太阳疟,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热止汗出,难已。
羌活黄芩汤加减。足少阳疟,身体解 ,见人心惕然,热
多,汗出甚,小柴胡汤加减。足阳明疟,头痛渴饮,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竹叶石膏汤加减。足
太阴疟,不嗜食,寒多善呕,热甚则渴,桂枝汤加减,参入建中汤。足少阴疟,腰痛脊强,口渴呕吐,寒从
下起,热多寒少,病难已。桂枝人参白虎汤,后加鳖甲、牛膝。足厥阴疟,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数便,先
用三黄石膏汤,后用鳖甲牛膝汤加减。此论六经疟也。若邪深伏,则为五脏疟。如肺疟令人心寒,寒甚热,
善惊。桂枝加芍药汤。心疟令人烦心。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桂枝黄芩汤。肝疟令人色苍,面色青,太
息,状若死。四逆汤。脾疟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鸣,鸣已汗出。小建中汤,橘皮散。肾疟令人洒洒然,腰
脊痛,大便难、手足寒。归芍桂枝汤。其在腑则胃疟,令人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二陈汤加枳壳、
草果。既辨六经脏腑,更审六淫所伤轻重。如风疟脉浮大,春夏为多。感风而得,恶风自汗头痛,风为阳邪,
故先热后寒。宜紫苏、川芎、白芷、姜皮等。寒疟脉紧盛,秋冬为多。乘凉浴水,感寒而成,恶寒无汗,
寒为阴邪,故先寒后热。宜桂枝、生姜、浓朴、草果等。暑疟脉虚受暑,热炽烦冤,邪伤上焦肺气,发必寒
轻热重,唇燥舌绛,渴喜冷冻饮料。盛暑发者,白虎汤,虚加人参、麦冬。秋凉伏暑发者,杏仁、贝母、花粉、黄
芩、半夏、知母、青蒿等。湿疟脉濡缓,面浮身痛,脘闷不饥,呕恶,邪阻中焦脾络,发必寒重肢冷,
舌白苔腻,喜热饮,大便不爽,忽秘忽溏,为湿结气痹。宜半夏、浓朴、白蔻、草果、薏苡、滑石、茯苓、
通草。或胃苓汤去桂、草。其湿热交蒸阻气,泄热渗湿,审其重轻,切忌柴葛劫津。宜杏、朴、芩、夏、橘红、
生姜、竹茹、麦冬、栝蒌、枳壳。瘅疟但热不寒,由阴气先伤,阳气独发,壮热少气烦冤,手足热,欲呕,
邪内藏于心,外舍肌肉,令人消烁肌肉。宜甘寒生津。生地、麦冬、知母、竹叶、丹皮、杏仁、贝母、花粉、
梨汁、蔗浆。盛暑发者,白虎汤。温疟脉如平人,但热不寒,骨节烦疼,时呕。《金匮》用桂枝白虎汤。
若温邪兼湿,宜半夏、杏仁、蔻仁、滑石,俱忌柴葛升举。牝疟多寒,《金匮》用蜀漆散。宜酌用二陈汤加姜、
桂枝。牝疟邪伏于肾经气分。寒疟邪伏于胆经营分。若但寒不热,柴胡姜桂汤。
痰疟素脾虚多痰,疟热又能蒸痰,胸闷欲呕。热痰君贝母,佐以竹茹、橘红、栝蒌霜、茯苓皮。寒痰君白术,
佐以半夏、陈皮、姜汁、苏子。食疟饮食生冷不节,致寒热较重,饥不思食,满闷腹疼。养胃汤减参术。瘴
疟岭南气炎,感受山岚涧溪之毒,乍寒乍热,迷闷发狂,须祛瘴涤痰。平胃散加减。疫疟因染时邪,寒热成疟,
其症沿门合境。达原饮、五瘟丹、不换金正气散。鬼疟夜发,为邪入血分,宜升散营中之邪。内补建中汤加升、
柴、生首乌。脾虚者,补中益气汤。劳疟病久延虚, 羸气怯,因劳辄发,寒热模糊,最难调治。补中益气
汤加牛膝、鳖甲、制首乌。疟母久病失调,邪入肝经,挟瘀血痰涎,胁下结块,宜疏通血络。用鳖甲、桃仁、
蓬术、牡蛎,加金铃子、归须、延胡、桂枝、甲片,或鳖甲煎丸。虚人疟母,宜补剂兼疏散药。疟疾变痢,
因暑湿迫注,失于解散,由经入腑,宜表里分消。用柴胡、半夏、黄芩、枳壳、陈皮、红曲、滑石、茯苓、
炙甘草。连进大剂,以痢愈为度,疟亦止,此治诸疟之大概也。此外又有似疟非疟,同一恶寒发热,或寒热
往来,最宜详辨脉症虚实,勿以阴阳内损之初症,误认疟邪,轻用表散。如小柴胡汤、祛疟饮之类。若脉症皆
虚,即宜黄 建中汤、补中益气汤,升、柴少用。血虚发热者,逍遥散。盖阳虚则恶寒,阴虚则发热。凡伤
寒后,及大病后、产后劳怯等症,俱有寒热往来,或一日一二发,俱宜作虚治。以疟之寒热有定时,杂症之寒
热无定时为辨。论中治法有未备者,参观后论。
卷之四疟症论治
疟疾脉候
属性: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而浮大可吐,弦短伤食,弦滑多痰。微则为虚,代散者死,迟缓者愈。
《入门》曰∶卫虚则先寒,营虚则先热。表邪多则寒多,里邪多则热多,表里相半,则寒热相等。
卷之四疟症论治
附方
属性:〔太阳〕x羌活黄芩汤x 羌 芩 陈 草 前胡 猪苓 知母
口渴加麦冬、石膏。
〔少阳〕x小柴胡汤x 见一卷温症。口渴去半夏,加麦冬、石膏。
〔阳明〕x竹叶石膏汤x 见一卷伤风。痰多加橘红、贝母。
〔太阴〕x桂枝汤x 桂 芍 草 姜 枣
〔太阴〕x建中汤x 见二卷衄血。
〔少阴〕x白虎汤x 见一卷中风。加人参,名人参白虎汤。加桂枝,名桂枝白虎汤。
〔厥阴〕x三黄石膏汤x 见一卷疫。
〔厥阴〕x鳖甲牛膝汤x 鳖甲 牛膝 当归 陈皮 柴胡 热甚加麦冬、石膏,口渴加花粉。
〔肺疟〕x桂枝加芍药汤x 桂 芍 草 姜 枣 倍芍药用。
〔心疟〕x桂枝黄芩汤x 即桂枝汤加黄芩。
〔肝疟〕x四逆汤x 附子 姜 草
〔脾疟〕x橘皮散x 橘红、姜汁浸者,焙干研末,枣汤下三钱。
〔肾疟〕x桂枝加归芍汤x 即桂枝汤加归、芍。
〔胃疟〕x二陈汤x 见一卷中风。
〔风疟〕x芎苏饮x 见二卷咳嗽。
〔寒疟〕x露姜煎x 生姜四两,捣汁露一宿,凡治疟汤剂露一宿者,取白露降则暑热除之意。
〔暑疟〕x白虎汤x 见一卷中风。
〔湿疟〕x柴平煎x 小柴胡汤合平胃散。
〔湿疟〕x胃苓汤x 见一卷中风。
〔湿热〕x白虎苍术汤x 见一卷中风。
〔牝疟〕x蜀漆散x 蜀漆 云母(烧二昼夜) 龙骨( ) 研末水调。
〔寒疟〕x柴胡姜桂汤x 柴 姜 桂 芩 草 花粉 牡蛎
〔食疟〕x养胃汤x 参 术 陈 夏 苓 朴 砂 曲 丁香 木香 藿香 麦芽 草 莲子(各七分)
加姜。
〔涤痰〕x平胃散x 见一卷中风。
〔疫疟〕x达原饮x 见一卷疫。
〔疫疟〕x五氲丹x 芩 连 柏 草 香 附 紫苏 用大
黄熬膏为丸,辰砂、雄黄为衣。
〔疫疟〕x不换金正气散x 平胃散加半夏、藿香。
〔鬼疟〕x内补建中汤x 黄 建中汤加当归。
〔补气〕x补中益气汤x 见一卷中风。
〔疟母〕x鳖甲煎丸x 鳖甲灰(酒浸煮汁,一两二钱) 柴胡 白芍 丹皮 虫 乌扇 鼠妇 蜣螂(各四钱)
桂枝 阿胶(各三钱) 黄芩 桃仁 干姜 大黄 半夏 人参 浓朴 蜂房 石苇 紫葳(各二钱) 葶苈
瞿麦(各一钱五分) 赤硝(一两) 以鳖甲汁为丸。
〔散邪〕x祛疟饮x 柴 苏 槟 陈 楂 枳 草 二母 水煎,露一宿。
〔散郁〕x逍遥散x 见一卷火。
卷之四疟症论治
疟脉案
属性:甲申予馆新洲,长夏感暑兼湿,疟间日发,寒热俱重,涎沫甚多。用平胃散加柴胡、制半夏、神曲、赤苓,
二服愈。又乙酉感风成疟。经曰∶风淫于内。治以辛凉,用芎苏饮去干葛、木香,加薄荷、姜皮。一服愈。
胡 伏暑发寒热如疟,头晕脘痞,此暑邪挟湿,阻遏气分,故汗止在胸前,宜辛凉解散。用栀豉汤加杏仁、
枳壳、黄芩、半夏、栝蒌、滑石。数服而平。
族妇 暑症转疟,寒微热甚,汗多头眩便硬。用竹叶石膏汤去参加知母,服愈。
毛 热症未愈,复因邪滞,恶寒怯风,胸满腹胀,午前寒热如疟,至夜乃汗,右关尺浮滑,症兼表里,治宜
经腑疏解。用柴胡、半夏、薄荷、苏梗、陈皮、浓朴、赤苓、神曲、生姜。二服诸症退。去薄荷,加黄芩、
砂仁壳、鸡内金(炙)。数服全愈。
侄 寒疟吐泻,脉迟虚。用理中汤加半夏、茯苓、砂仁、神曲、姜汁。一服吐泻止,疟轻,诊脉虚而少力,
此中气不足也。令与稀糜,用补中益气汤,神爽思食疟止。又服四君子汤加黄 (炙)、砂仁,愈。
李 秋疟背寒肢厥,从卯时冷至酉方热,夜半无汗自退,不
饥不食倦卧。仿陈远公解寒汤,潞参、于术、川附(炙)、川芎、柴胡、桂枝、草果(煨研)、姜、枣。煎
服得汗而寒减,去川附,加半夏、谷芽、陈皮、当归。思食疟止。(此症与丹溪所治少年足冷疟相似,但彼由
接内,此系阳虚。)
王 咳嗽痰多,右膊痛,疟间日发,脉浮缓,此为肺疟。得之浴后当风,经所谓夏伤于暑。汗大出,
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也。肺主皮毛,故为肺疟。用柴胡
汤合二陈,去黄芩,加防风、苏叶、桑皮、杏仁、姜、枣煎,数服愈。
侄 间日疟寒热俱重,头痛背寒,肢麻肋闷,呕恶痰多,由湿热阻遏气分。白蔻仁、浓朴(各五分)、
广皮、枳壳(各一钱)、半夏、茯苓(各二钱)、青蒿(八分)、杏仁(钱半)、栝蒌、竹茹(各钱二分)、
煨姜(二钱),一服脘闷已展,呕恶亦除,痰降便通,湿热去,疟自止。杏仁、半夏(各钱半)、赤苓(二钱)、
栝蒌、枳壳、橘红、甘菊(各八分)、蔻仁(三分)、竹茹(一钱)、嫩桑叶(三钱),一剂疟止。前用温
胆汤愈疟,尚不嗜食,大便难,脘中欠爽,病在左关不和。因之肠腑失降,用两和厥阴阳明。白芍、旋复花、
陈皮、半夏、栝蒌仁、牡蛎粉、杏仁、竹茹、枳实汁,再服悉平。
族孙 胎疟停滞。用寸金丹三钱,姜汤服,二次愈。
本 间日疟偏头痛连齿,夜烦不寐,症由胆火升越,震动心主,致神愦语错,必熄胆络风火,疟邪自已。
钩藤、鳖甲(各二钱)、山栀、丹皮、麦冬(各一钱)、黄芩、连翘(各七分)、半夏(青盐炒,一钱半)、
夜交藤(五钱),日二服,兼下牛黄清心丸,疟轻,改用乌梅(二枚)、赤苓、生首乌(各三钱)、鳖甲(二钱)、
牛膝、当归、丹皮(各八分),一啜而止。
梁氏 粤产,地暖气泄,客居黄河以北,风土迥殊。今夏秋暑雨蒸淫,感症成疟,寒热烦满,微汗,
以湿疟治。仿古柴平汤,用柴胡、黄芩、半夏、茯苓、枳壳、山栀、茅术(生)、浓朴、陈皮、姜、枣。
二服汗透,寒热减,改用清暑退邪,前方去茅术、朴、枳,加青蒿、香薷、薄荷,再剂而愈。
某 疟间日发,寒重热轻,汗多神倦,发时头不痛,口不渴,但凛寒拘急,肢冷髀酸。老人气虚有痰,
此非暑非风,乃虚邪入
络,名曰劳疟。先时勿食,汗后服保元汤扶正以逐络邪。参、 、术,草、归、陈、鳖甲(炙)、
柴胡、半夏、威灵仙、姜煎,一啜遂止。
卷之四
阴疟论治
属性:前论疟邪伏于募原,浅者客三阳经,深者入三阴经。夫脏腑之经,各有界络。邪在某经,即某经疟。因
邪有浅深,舍有远近,行有迟速,故卫气相值,有日发,间一日二日而发之殊。间一日发,与日发者治法同,
病亦易愈。惟间二日为难治,以伏邪深入三阴,故名阴疟也。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厥阴肝,其经深远。
三阳疟多发在夏至后,处暑前。三阴疟多发在处暑后,冬至前。发愈晚者去亦迟,以气令收肃故也。其发时
亦不定,有前间一日,忽间二日发者,有前间二日,忽一日夜两发者,有连发二日,中间一日者,有间三日发
不爽者,或不忌口,不节劳,伏邪旁溢界络,皆能致之,否则发期错乱,乃将愈之兆矣。阴疟主治之法,
惟和营调卫兼疏邪,勿期速效用劫剂,如常山饮、七宝饮。每见用常山、巴霜劫痰得效者,面色熏黑,留邪
在里,后多变成痨热鼓胀不治,良可恨悼,因前论治法未尽,而申之。凡通治诸疟,初起宜散邪,露姜煎。
往来寒热,小柴胡汤。寒多者,小柴胡汤加桂枝。寒少热多,清脾饮。湿盛,平胃散。痰多,二陈汤、二
妙丸。湿盛呕泻,平胃散合四苓散,加砂仁、半夏。湿热俱盛,清中驱疟饮。暑热兼湿,香薷饮加黄芩、半夏、
赤茯、滑石。伏暑秋疟,黄芩、知母、花粉、栝蒌、枳壳、竹茹。热疟心下痞结,半夏泻心汤、小陷胸汤加减。
此诸疟通治法。若阴疟邪深,本不在表,三五发后,乘元气未衰,用陈香橼大者全个,挖小盖,入水飞雄黄五
钱,纳盖,铜丝扎好,炭火 , 时烟出,勿令雄黄走出,存性研末。病者隔夜勿食,明晨开水下,以箸探喉,
吐尽胶痰。再服再吐,半日,饮粥汤吐止。顽痰既去,随服补剂,归脾汤加减,效。如未止,寒热必轻,截
疟饮立效。勿用常山等。延久必虚,专养正却邪,补中益气汤加半夏。如未止,热重于寒,用丹皮、鳖甲、
白芍、当归、何首乌。寒热夜甚,何首乌散加归
身。发时渐晏,大剂补中汤内升麻、柴胡少用。寒从背起,阳虚汗泄,人参、黄 、桂枝、炙草、茯神、大枣、
鹿胶、牡蛎。热盛伤阴,遗精便血,固本丸加白芍、首乌、阿胶。营卫两虚,人参养营汤,或何人饮。脾阳虚,
食不化,六君子汤、四兽饮,俱加砂仁、神曲、谷芽,甚者理中汤。脾阴阳俱虚,归芍六君子汤加首乌。胃阴
虚,不饥不食,人参、玉竹、麦冬、白芍、石斛、薏苡、乌梅、半夏。脾胃两虚,肢寒泄泻,附子理中汤、
参苓白术散。邪入厥阴,呕沫腹痛,蛔动肢厥,半夏泻心汤去参、草、大枣,加牡蛎、白芍、浓朴、乌梅。
久疟肾阴虚,面赤口渴,六味汤加五味、白芍、肉桂。肾水火俱虚,疟久成痨。养营汤吞八味丸。虚人疟母,
不治成胀,四兽饮加鳖甲、当归尾、桂心。元气犹壮,癖积左胁下,鳖甲饮子。不应,何膝煎。疟久邪结血络,
左胁胀痞,连及少腹,治宜通络,守补无效。桃仁、丹皮、鳖甲、归尾、桂心、甲片、延胡。通其血络,痞胀
乃除,再用补剂,自获全愈。
《己任编》曰∶凡疟将发时,与正发之际,勿施治,治亦无效。必待阴阳升极而退,此邪留所客之地,乃
可服药治之。且当未发前二三时,迎而夺之。
凡小儿胎疟,不能服药,用黄丹(五钱)、生明矾(三钱)、胡椒(二钱五分)、麝香(少许)。共研末,
以好醋调敷手心,男左女右,以绢包手掌,药发自汗而愈。
凡小儿未进谷食者,患疟久不止。用冰糖浓煎汤喂之,最验。出徐忠可《金匮》注。
卷之四阴疟论治
附方
属性:〔劫痰〕x常山饮x 常山(酒浸,炒,二钱) 草果 槟榔 知母(各一钱) 贝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