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是为了帮助比尔·克林顿竞选才来的,但现在她看到了比尔身上的潜质,也相信了一些人的评价:“他天生就是当总统的料”,尽管她还在为华盛顿颇有前途的律师职业和阿肯色州的“庸俗”生活而犹豫,她决定来费耶特维尔试试,如果自始至终都无法融入其中,再“撤退”也不迟。
幸运的是,希拉里很快就适应了南方小镇的生活,甚至说开始爱上这个小镇和这所大学了。她在学校教授刑法和刑事诉讼法,还利用业余的时间指导儿童权利问题讨论会。院长怀利·戴维斯说:“我没有料到希拉里也会来教书,更没有想到她也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教授,对刑法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任何事情她都干得很出色。”
比尔·克林顿原打算的法律事务所泡汤了,但希拉里又帮他完成了心愿,当然,一部分也是源于经济上的考虑,她知道比尔今后还会继续参加竞选,没有雄厚的经济后盾怎么能行。以至后来克林顿担任州长职务时,希拉里的收入已经是克林顿的5倍。比尔可以不必扮演经济“提供者的角色”,而享受“深厚的夫妻情意”。这也印证了比尔从中学时代就说过的一句话:“我要娶的女人将会有极大的独立自主权,她有自己的利益和自己的生活。”克林顿和希拉里相互之间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希拉里在费耶特维尔很受欢迎,她和克林顿常常被邀请出席各种聚会。克林顿喜欢与朋友们一道说古道今,议论时政。希拉里则愿意和安·亨利、黛安娜·戴弗斯·布莱尔一起谈论政治、社会和个人问题,谈得十分投机,后来她们都成了希拉里终生的挚友。
希拉里刚到费耶特维尔时,他们是分居的,费耶特维尔的这个大学城是阿肯色境内一块文化最自由的世外游园,但第三国会选区这个更大的社会的道德惯例是不允许克林顿与一个没有婚姻关系的女人同居的。希拉里来到后找了自己的住处。她租了一所有3间卧室的房子,这所房子很快就里里外外到处挂满了克林顿竞选国会议员的招牌,使得这里看上去像是竞选工作总部。
当然,他们虽然分居在两处,闲暇的时间里还是大部分在一起,打排球、猜字谜、观看刀背队的篮球赛,赛后与埃迪·萨顿教练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去吃牛排和炸鸡。他们俩或结婚或分手已到了该做抉择的时候了。克林顿应该娶希拉里吗?他跟朋友们说他想结婚,所娶之人非希拉里莫属。不过他也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在学识方面是相互促进的,在政治方面是互补的,可是在性格方面却是风波频起的。他对高中同学卡罗琳曾经说过:“我们总是在争吵。”这其实正是两个性格都十分要强的男女在结合之前最先需要了解的东西。
希拉里同样也在考虑自己的去留问题,如果决定了嫁给他,就得结束目前这种分居的局面了。她在费耶特维尔住了1年后,回到芝加哥探视双亲,又到东海岸探访了几位朋友。母亲让她自己做主,相信她自己的选择。朋友中则有的支持她嫁给克林顿,有的则给她泼冷水。她自己在是否移居阿肯色的问题上还有一些犹豫。1975年8月,希拉里回到费耶特维尔,克林顿开车来接她。他没有把女友直接接回她的公寓,而是把车开到一座小巧玲珑的玻璃砖房子面前。克林顿说:“我买了你喜欢的房子。”
“我喜欢的房子?”希拉里一时还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想不起来了?你走的前一天我们开车出来,看见写有‘出售’的牌子,你说;‘哇,那房子真漂亮!’”克林顿想要给希拉里一个惊喜,并且希望就此能够让希拉里作出嫁给他的决定。希拉里听了后感动不已。她说:“我不过是说说而已,又没有过去看它。”
“我想我们现在应该结婚了!”房子有了,但还没有粉刷,于是,克林顿和他的朋友匆匆地将房子里里外外粉刷一新,迎接婚期的到来。
1975年10月11日,在一位卫理公会牧师的主持下,克林顿和希拉里在新房里举行了婚礼。婚礼的规模不大,男女双方在其家人和朋友的陪护下互相交换了家传戒指。克林顿19岁的弟弟小罗杰做他的父亲般的大哥的男傧相。但在此之前还是有一件不太愉快的事情,那就是希拉里决定结婚后仍然采用娘家的姓,这个决定让弗吉尼亚难过地流下了眼泪。她当时还没有在心里接受这个固执的北方儿媳,但是自己的儿子非她不娶,她就只能把心中的不痛快掩盖起来。婚礼顺利地进行完后,他们又在安·亨利的家中举行了大型的招待会。几百名希拉里和克林顿的各个生活时期的朋友都到了,他们在那个暖秋的周末之夜,大家聚集在房后空阔的草坪上,一边饮着香槟,一边讨论着克林顿的政治前景。
克林顿在阿肯色大学法学院的同事理查德·阿金森说,克林顿和希拉里的婚姻是“两个天才的结合”。他说:“在我认识的人中间,也有人比他们还聪明,像这样聪明的两个人结合在一起的不多见。”克林顿的许多朋友,对于以喜欢向女士讨好和献殷勤的男子著称的克林顿为什么会挑选虽然聪明但有时却邋遢的希拉里为妻感到不太理解。
希拉里的确不是一个喜欢打扮的女子,在结婚前的那个晚上,她的妈妈发现她竟然还没有结婚礼服。母女二人匆忙地跑到费耶特维尔大街上,挑了一件维多利亚风格的婚纱,高领、长袖。
从此以后,克林顿有了自己的事业伙伴,他不再孤军奋战。有了希拉里,他的事业开始如虎添翼,如日中天。
第四章 初涉政坛二、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州长(1)
在克林顿和希拉里的婚礼上,克林顿乘兴宣布他将于1976年再次竞选公职,只是还没有考虑好,到底是再一次与哈默施密特较量,还是谋求州司法部长的位置。很凑巧,出席招待会的客人中有在任州司法部长吉姆·盖伊·塔克。塔克于克林顿在几个月前才认识。当时,克林顿邀请他来法学院给学生讲话。之后,他俩乘飞机一起飞往小石城,在途中讨论了司法部长的职位问题。塔克极力怂恿克林顿把州司法部长作为他政治上的下一个奋斗目标,而塔克自己正打算离开这一职位去另一选区竞选国会议员。
1976年,克林顿刚刚步入而立之年,他的竞选班子以雄厚的实力参加竞选司法部长的政治角逐。他的对手是两位民主党人:乔治·杰尼根,在任的州司法副部长,60年代曾出任过州司法部长;另一位是克拉伦斯·卡什,曾任州司法部副部长。在11月的大选中,克林顿以55%的选票获胜,没有一个共和党参与竞争,他在前任退休而又无人敢与他竞争的情况下不战而胜,出任阿肯色州的司法部长。
他的胜利几乎是一种必然,这个时候,他已经不是早先那个默默无闻、被人认为无足轻重的政治新人。经过国会议员的竞选,他已经积累丰富的竞选经验和政治资本。正是那次失败的竞选他与政界和普通的老百姓都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他已经在阿肯色州政界和公众中树立起了知名度和颇为周详的政治人脉。
1977年1月,克林顿在阿肯色州司法部长办公室宣誓就职。他的夫人希拉里也随他一同迁往小石城定居。
克林顿是阿肯色州历史上最年轻的州司法部长。他走马上任之后,满怀理想,大胆改革,用于创新,并专门聘请了一位具有改革精神的年轻助手与他一起创业。他的第一项工作成绩是提出一个监外工作计划,以减轻人满为患的州监狱的压力。这个计划允许犯人白天干一份正式工作,晚上再被送进特别的看管所监管。这就缓和了州监狱的拥挤现象,也给犯人创造了谋生和改过自新的机会。他的平民作风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舆论界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阿肯色州的报纸报道说,他在担任州司法部长期间,参加各种各样的集会,一有机会就要在集会上发表政治演说。他被报界成为“本州迅速升起的政治明星之一”,说他是一位“有吸引力的、表达能力极强的政治领袖”。有的报纸说他年轻,深得民心,一定会有更好的政治前途,别人也会积极鼓励他再次进发,攀登更高的山峰。
毫无疑问,他在干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开始把目标瞄向更高的位置。他当然会耕耘好自己目前的政治园地,但他的目标更加高远,他开始考虑向更高的政治目标攀登。在同公共事业进行斗争的时候,他就密切注意观察州长戴维·普赖尔怎样应付议会和怎样处理预算一类的复杂问题。他对朋友们说,他的兴趣在于做州长。戴维·马休斯在阿肯色州的罗杰假日旅馆里和他共同探讨了他应该竞选参议员还是州长。由于约翰·麦克莱伦去世,阿肯色州在华盛顿的参议员位子出现了空缺。马休斯的意见是他应该竞选参议员。“但我相信我作为州长能为阿肯色州人民造福。只要人民需要我,我将义不容辞。”克林顿如此回答。
1978年春天,克林顿开始参加竞选阿肯色州长。在初选中他跑遍了阿肯色州75个县当中的71个县。深入到民众当中,向人民宣传他的施政纲领和政治目标,讨论他们切身关心的问题。许多选民包括黑人选民对这位风尘仆仆奔走在他们中间的年轻政治家表示好感和信任。他们帮他击败民主党的4名竞争对手,使他赢得60%的选票,获得民主党内的提名。但是,他的私生活开始受到猛烈的攻击,甚至希拉里保留娘家的姓也受到了人们的指责。尽管希拉里在加入他丈夫的竞选运动并出色地指导竞选策略,但人们仍猜疑克林顿与她之间存在种种的问题。在这个民风保守的州里,一些选民无法容忍未来的第一州长夫人具有独立自由的个性。他们还指控他在枪支控制、制定法律、打击犯罪和提倡妇女权利等问题上具有自由主义观点。
在投入这次竞选时,克林顿和希拉里充分发挥出他们的政治智慧和组织才能,他们进行了精心的策划和周密的准备工作,并且物色组织了一个竞选班子帮助竞选。这个竞选班子都是从大学毕业不久的充满理想和热情的年轻人,他们干劲十足,敢想敢为,极大地发挥了他们的创造和奉献精神,使克林顿的竞选运动开展得朝气蓬勃,有声有色,在阿肯色州政坛与舆论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在最后的普选中,克林顿面临阿肯色州共和党主席莱因·洛的强有力的挑战。阿卡得费的《南方旗帜报》估计克林顿的成功机会说:“他不会失败,除非有重大失误或当场抓获调戏修女、贪污教会资助孤儿寡母的款项。”他们的预测是正确的,在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以后,克林顿获得了338684张选票,而莱因·洛则只获得了195550张,他以绝对的优势赢得他投身到阿肯色州政界以来最重大的一次胜利。32岁,他当选为阿肯色州的州长,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州长。
克林顿的成功,使对他持怀疑态度的同学感到惊喜。汤姆·威廉斯说:“我经常请比尔参加我们的讨论。他有这样一种本事,能让人感觉到他很愿意在别人所提意见的基础上,重新考虑或修改自己的意见。我常为此折服。然而,在牛津大学读书期间,我们彼此始终存有一点分歧,即比尔矢志毕业后要回到故乡阿肯色州去,当选一名高级官员投身于社会公共事业。促使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他要成为阿肯色州的领导者,并使之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美国的版图上。在那里,不论肤色种族,人人享有均等的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做有意义的工作。”“在我看来,克林顿志向远大,但在政治上天真、幼稚。我时常嘲笑他。如果他能当选,我将惊喜万分。希望他能在根本上放弃我们在牛津时信奉的政治主张,事实又一次证明,我对比尔的估计大错特错。然而我总算有幸亲眼目睹了他为消灭种族歧视、推动社会进步所作出的不懈努力。结果,他没有使我失望。回想起来,我本该更好地理解,而不是低估他对政治理想主义的追求和使梦想变成现实的决心。”
事后,克林顿谈到首次竞选州长的感觉时,说好像“有点小学生竞选班长的味道”。阿肯色州人向来都把政治看做一种体育运动,而不把它看做通往明天的大道。
第四章 初涉政坛二、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州长(2)
《阿肯色纪事报》对克林顿当选为州长给予积极的评价。它说:克林顿的选举结束了阿肯色州老式的政治老板当家的时代。这些人过去用政治恩赐来控制他们的选民。这些选民大多贫穷而没有受到什么教育。该报进而明确指出:“1978年的选举结束了本州12年以前就开始的政治革命,旧的恶魔(种族仇恨)几乎都消失了,政治争论现在已经集中在下面一些问题:让人民享有更好的教育、更多的道路和更高收入的工作机会。”
1979年1月10日,克林顿在阿肯色州首府小石城的州长官邸宣誓就任阿肯色州州长。在就职演说中,克林顿保证把阿肯色州领进一个充满成就与美德的时代,阿肯色人民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他和希拉里搬进了小石城的州长官邸。小石城是全美惟一拥有3座州议会大厦的州府。历史最悠久的是阿肯色加入联邦前的准州议会大厦;老州议会大厦是1836年至1911年期间的州议会所在地;白色的楼房正面为希腊式柱廊和三角楣,显得庄严美观;现在的州议会大厦建于20世纪初,系仿效联邦国会大厦而设计的镀金圆顶建筑。城南的州长官邸只有2层,虽不算高楼,但比起周围的民房来倒也气派不凡。小石城自然环境优美,依山傍水,到处青松参天,公园绿地很多,其中的麦克阿瑟公园,因纪念出生于该市的二战名将而得名。市西南坐落着阿肯色大学小石城分校,有学生1。1万人。这座大学还有一个更大的分校设在本州西北角的小城费耶特维尔(人口4。2万),在那里就读的学生达1。7万人。
正因为小石城是阿肯色州的权力中心,它既是人们向往的地方,也是人们憎恨的地方。
本世纪初,本州最成功的政治活动家杰斐逊·戴维斯对小石城也畏惧三分,即使他出任州长时不得不住在小石城,他也仍然宣称,他不属于小石城。戴维斯当选州长以后,为了表示他的心仍属于生他养他的山区父老,他在州长官邸花园的草地里仍然拴着一头山羊。
戴维斯在出任第一任州长的时候,坚决反对在小石城修建一座州议会大厦供两党的议员使用,从而赢得选民的好感,他自己也得以连任州长。戴维斯仇恨党派政治,他把小石城视为华盛顿。他认为,议员们住在小石城就会脱离广大选民,因此作出的决定就会与人民的利益背道而驰。
在南北战争结束之后,南方联盟以失败告终。当时,一些北方的政客趁南方局势尚未稳定夺取了阿肯色州的大权,并在联邦政府干涉下通过了亲联邦的州法。1874年,土生土长的“救世主们”赶走了北方来的政客,重新修订了州法,但这些沿用至今的州法故意削弱政府的权力。
至今,州议会每年只开2次会议,每次会议只有2个月的会期,从而使人民的代表远离“罪恶”的小石城。州长的任期只有2年,要想对一些法律进行修订也非常困难。如果要在全州内做一件大的变革,必须经州议会2/3以上的议员通过才能立法。由于人们普遍担心政府得到更多的权力,修改州法的两次尝试也遭到了失败。70年代初,温思罗普·洛克菲勒捐赠150万美元在阿肯色州修建了一所模范学校,但条件是:5年后,开支由地方上从税收中解决。学校建成开学后,由于原有基金用完,学校开支得不到解决,不得不被迫关门。
克林顿在州长即任仪式上发表的演说就表达了他踌躇满志,决心革除阿肯色州的各种政治弊端的信念。他的演说描述了他对故乡宏伟的蓝图:
经过多年的生活体验和了解人类的生存状况,像他人一样,我做出的决定应能体现我的价值观和原则。
长期以来,我始终笃信人人机会均等。从今日起,我将尽我所能加速这一进程。
长期以来,我始终对某些人的独断专行、滥用职权痛心疾首。从今日起,我将尽我所能制止这种行为。
长期以来,我始终对政府部门中明显存在的浪费、混乱、无纪律现象悲叹不已。从今日起,我将尽我所能铲除这种现象。
长期以来,我始终想减轻一些人的生活重负。他们年老体弱、贫困交加,但这并非他们的过错。从今日起,我将尽我所能帮助他们。
长期以来,许多独立思考、工作勤奋的人辛辛苦苦但所得无几。这是因为经济不景气,不能提供足够的机会。从今日起,我将尽我所能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