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异,亦被垄断财团控制。但因其一贯标榜民主颇得工会中上层支持,常以代表劳工自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民主党威尔逊政府于1917年参战。1920年后共和党执政。1933年民主党的罗斯福在严重经济危机中击败共和党总统胡佛(1929—1933在任)就任总统,实行新政,以解决经济危机,并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4次蝉联总统。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去世后,由杜鲁门继任。1950年杜鲁门政府派兵入侵朝鲜。1953年杜鲁门下台。此后,民主党与共和党继续交替执政。1961—1969年,1977—1981年民主党执政,肯尼迪、约翰逊、卡特(1977—1981年在任)任总统。民主党对内继续推行“新政”政策,先后提出“公平施政”、“新边疆”和“伟大社会”的方针;对外推行扩张政策。肯尼迪、约翰逊任内强化了越南战争。克林顿虽然对肯尼迪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但他并不赞成肯尼迪政府的对外政策,尤其在对越战争的问题上。
克林顿把宗格斯与共和党人相提并论,当然是在于打击对手,争取民主党内广大中下层选民的支持。实际也的确如此,民主党中上层及受高等教育者倾向宗格斯,低收入者与贫穷的人倾向支持克林顿。
3月7日,克林顿在南卡罗来纳州的初选中,获得压倒性的胜利,共赢得65%的选票,位居第二名的宗格斯只得19%,其他的就更少了。在南卡罗来纳州的获胜,对克林顿在3月10日的“超级星期二”初选极有帮助。
3月9日,另一名竞争对手衣阿华州参议员汤姆·哈金退出竞选。哈金退出以后,克林顿所面临的竞争对手只剩下宗格斯与布朗。克林顿继续把宗格斯作为主要打击的目标,集中批评他一方面要富人少付税,另一方面却要穷人多付税,并再次批评宗格斯是个具有共和党思想的民主党人。
3月10日,克林顿在田纳西、路易斯安那、得克萨斯、俄克拉荷马等南方州的初选中再次大获全胜。其中最关键的选民是南方黑人,他们中80%的人把票投给了克林顿,因为其竞选纲领与主张对处于社会下层、比较贫穷的他们比较有号召力。
3月17日,密歇根州与伊利诺斯州同时进行初选,克林顿在这两州中又获得重大胜利,把宗格斯与布朗远远抛在了后面。宗格斯在密歇根州与伊利诺斯州的竞选受挫后,心灰意冷,失去斗志,宣布中断竞选,并希望今后如有可能再重返政坛。退出竞选的哈金转而支持克林顿,3月26日,他在纽约州罗切斯特市一个教育中心宣布支持克林顿。他还陪同克林顿在纽约长岛一个犹太教堂露面,呼吁犹太选民投票支持克林顿。哈金曾是克林顿的竞争对手,他公开站出来支持克林顿的意义十分深远,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克林顿的声望,还壮大了克林顿竞选阵营的声势,使他成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希望倍增。
自宗格斯退出竞选后,克林顿面临的本党的最后一位竞争对手只剩下前加州州长杰里·布朗。布朗把主要矛头对准克林顿及其夫人希拉里,到处攻击克林顿在州长任内利用职权假公济私,把好处塞给他太太所工作的法律事务所,允许希拉里所在的罗斯法律事务所与阿肯色州企业界进行业务往来,乘机大把赚州里的钱,从中捞取个人好处。面对布朗的挑战,克林顿展开了猛烈的攻击。在纽约攻击布朗的致命武器,克林顿称为“杰里的课税”,因为布朗主张今后美国的税制,应统一为13%,不管个人、公司行号,一律征收13%的税,其他销售税也一样是13%。克林顿说他提出的这种税制不但行不通,而且使富人占尽便宜,使中下层税赋加重,民主党根本不可能实行这样的税制。
4月7日,在纽约州的初选中,克林顿以压倒性的优势战胜布朗,共得41%的选票,布朗只得26%的选票。同一天,在堪萨斯州、明尼苏打州和威斯康星州的初选中,克林顿也都居于领先地位。
6月2日,克林顿在加州以48%的得票率领先布朗的40%,共获得加州189名民主党代表票,实现了在布朗的家乡击败布朗的心愿。加州是美国的最大州,能够在加州赢得如此多的代表票说明克林顿离胜利已经越来越近了。美国的总统竞选除了选民直接投票之外,还需要选举团的最后投票才能决定胜负。那么何为美国的选举人团制度?
按照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和副总统不是由选民直接选出,而是由一个叫做“选举人团”的宪政机构选举产生。因此,美国总统选举的最终目的是赢得选举人团的大多数票。1992年11月,克林顿打败了竞选连任第二任总统的乔治·布什。可是选举结果直到1993年1月初,即将卸任的副总统奎尔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布选举人的投票结果时才得到正式确立。奎尔当时宣布说:“来自阿肯色州的比尔·克林顿在美国总统选举中赢得了370票,来自得克萨斯州的前总统乔治·布什赢得了168票。”
在选举团制度下,每一州根据居民人口的多少而拥有一定数目的选举人票。最大的一州,加利福尼亚州拥有54张选举人票。这54票恰好是52名加州选出的联邦众议员和2名参议员的总和。最小的州之一,衣阿华州拥有3张选举人票,也就是说,这一州有2名联邦参议员和1名联邦众议员。一名候选人至少必须赢得270张选举人票才能够当选总统,因为选举人票的总数是538张。
在选举团制度下,在某一州赢得最多选票的候选人便得到了这一州的全部选举人票。当选民进入投票所选举一名总统候选人的时候,他们同时也选举了他自己那一州的一些选举人,这些选举人将在12月中旬实际投下选举人票。这种间接选举总统的制度在美国立国的时候就已经扎下了根。很多位美国宪法的制定者不大愿意授予人民直接选举总统的权力。首都华盛顿的乔治敦大学的政府系教授伟恩说:“首先,他们认为一般民众将会受到各自的私利和某些不合理的力量的影响而没有办法深思熟虑。更有甚者,他们还担心总统候选人和政府官员会向人民造谣生事,只说人民爱听的话,而不做正确的事。”
历史证明选举人制度有一些缺点。理论上,选举人承诺他们只投票选举某位总统候选人,可是也有几次他们选举了其他人,不过他们这样做从来没有影响到总统选举的结果。最令人感到不安的是在美国历史上有3次大选,赢得最多票数的候选人最后没有当选为总统。这3次选举都发生在19世纪。最明显的一次发生在1888年,民主党人克利夫兰比他的对手多得9万张选票可是却把选举人票和白宫输给了共和党人哈里森。
如果没有任何候选人赢得了多数的选举人票,这时候,选择总统的任务就落在众议院的头上了。同时,参议院将选出一名副总统。虽然选举人制度有缺点也很复杂,可是这一制度至今仍然存在。
克林顿在南方各州取得的成绩使他成为民主党内的胜出者,下一步,他最后的竞争对手就是当时在任总统乔治·布什了,至于后来半路杀出的独立候选人佩罗虽然一定程度上分得了克林顿的一部分选票,但对于克林顿的最后胜出还是弊大于利。在他与乔治·布什当面对峙之前,他还需要选择一名副总统。他选择了田纳西州的阿尔·戈尔。
第五章 问鼎白宫三、竞选搭档戈尔(1)
但克林顿赢得民主党初选,可望获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后,他面临的一项重要使命是挑选一位最佳的竞选搭档,作为副总统候选人,联手角逐白宫宝座。
虽然副总统人选对美国总统大选的影响不是很大,但是美国历史上也不乏总统候选人因为挑选副总统候选人不慎,而遭遇滑铁卢失败的例子。
1972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麦戈文事先未经详细调查和慎重考虑,便径自宣布他的副总统候选人选,但随后发现他的竞选搭档曾因精神方面的疾病而住过医院。麦戈文被迫临时换将,但为时已晚。这个小插曲使原来就已经占了上风的共和党候选人尼克松沿路领先,最后大获全胜。所以克林顿竞选班子让他对于副总统的选择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千万大意不得。
在传统上,副总统人选的选择,大多以地缘平衡以及意识形态分布的考量为主。克林顿在酝酿选择副总统候选人时格外慎重,既有历史的考虑,也有现实的选择。历史事实给予他极大的打击。自1868年以来,6次大选中,共和党取胜其中5场,那是1968年尼克松的“南方战略”屡建奇功所致。所谓“南方战略”是1968年总统竞选时,共和党尼克松阵营的竞选总干事米切尔研拟出的一套对付民主党自由派的策略,它以“法律及秩序”和坚强国防等保守政见为号召,全力争取传统上是民主党人地盘的南方各州,果建奇功。
克林顿虽然是南方的州长,但也不敢马虎大意,因此他在挑选副总统候选人上颇费周折。最初,他与其左右手们商量,要兼顾传统上南北搭档的地缘平衡政治策略,因此,他最早选择纽约州州长科莫为竞选搭档,以争取美国北方人口及天主教徒;他又考虑到在初选中曾与自己角逐提名的内布拉斯加州参议员鲍勃·科里等人选,但一一被他否决了。他决定突破常规,最终他选择了同为南方人的田纳西州的联邦参议员阿尔·戈尔作为自己的竞选搭档。
克林顿与戈尔两人在2年前并不怎么认识。他们之间仅有的私人交往就是把对方当成潜在的对手,偶尔向对方投去警惕的目光。一位来自田纳西州的戈尔的助理甚至把两个人比做是“篱笆墙内两只抢地盘的大公狗”。名义上讲,两人可谓势均力敌,都是四十多岁,同是浸礼教教徒,名牌大学学历,都出身于南部普通家庭。两人都自称是新民主党人,在民主党最高委员会中扮演积极的角色。但担任该组织主席职务的克林顿似乎更能代表该委员会的精神,再加上他在州议会的坚实基础更使他自然而然地成为该委员会要求地方分权的代言人。戈尔虽对民主党内部的事务也十分熟悉,但他同时也身处中央政府,曾担任过两任参议员。而参议员的骨子里常常代表着更倾向自由的那些民主党议员。
克林顿挑选这位正在担任第二届任期的田纳西州国会参议员时,既没有理睬竞选搭档必须求得地理平衡的旧格言,也没有理睬国会不是物色全国性领导人物的好地方的新套套。他以南方人而选南方人搭配,正是以共和党的“南方战略”之道反治共和党之身,力图以两人皆来自南部地区的背景重新夺回民主党失去的南方地盘,以“南方战略”为大选致胜的一个重要法宝。
政治评论家说,身为南方人的阿肯色州克林顿,选择同为南方人的田纳西州联邦参议员戈尔为其竞选搭档,这是一项打破先例的奇招,使1992年民主党竞选阵营总统与副总统候选人全是南方人。这是民主党“新南方策略”的样板,也是民主党在1992年大选中以“南方策略”所下的赌注。结果,这个赌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实际上,从1877年起,到1968年共和党尼克松成功开展“南方战略”,民主党控制南方政治凡90年,共和党在南方实际销声匿迹。但尼克松扭转局势之后,民主党在竞选中屡战屡败,克林顿终于扳回了局势。
两个人的仕途却大相径庭。两个人虽然都是家族中的佼佼者,在年少时都显得前途无量,但戈尔受到的影响几乎全部来自于他的父亲,而克林顿出生前4个月,他当推销员的父亲就在一场车祸中丧生了。克林顿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时,他家住在阿肯色州的温泉城,那时既是儿子又是家庭的保护者,和他的母亲、脾气粗暴又嗜酒的继父一起生活。身为华盛顿名门之后的戈尔前途早有保证,而克林顿则是美国能人统治的成功典型,他的不懈努力使他走出阿肯色州来到牛津,并在耶鲁大学法学院攻读学位。
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两人都曾撒过谎。但克林顿的谎言多是为了自我保护和生存,而戈尔的谎言基本上是自我吹捧和赞颂别人。就像是克林顿对他在美国后备军官训练队时的指挥官说的那样,两人都努力保持“体制中的政治生存能力”。戈尔参军是为了保住父亲的政治前途,也是为了给自己的前途铺平道路。克林顿不想参军,但同时又害怕逃兵役会毁了自己的前程。1969年7月是他参军的最后期限,而他在阿肯色大学时通过欺骗手段得以延期参加后备军队训练队。他最终也没有履行自己的义务,而是想法将自己列人1…A,直到战事明显已基本平息,征兵改为抽签选派时才有机会逃脱兵役。他的生日是在那年12月。当时在366人中的第一次抽签中,他排名第311位。这样,那番赌博就获得了回报。
甚至在两人的政治生涯开始之前,他们的生命历程上已有了重大区别:克林顿颇有在紧要关头摆脱压力的诀窍,而戈尔却没有。即使戈尔像克林顿那样做出逃服兵役的决定,并在随机抽取征兵名单时碰运气,也不会对戈尔自己有什么好处。戈尔的数字可能是30,除非他在最后一刻设法拖延,否则他肯定还是会被征入伍的。
他们都对政策细节的制定充满激情,但他们内心深处对政治的理解不同。对戈尔来说,政治是每天不得不做的杂事,而政治却是克林顿钟爱的对象。两人一个喜欢孤独,另一个则喜欢与民众相处。两个人的身材都很高大,身高都在六英尺以上,但克林顿魁梧的身躯使他能交游广泛。他从广大的人群中获取维持自己生命的力量,用心揣测民众的心思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合适的反应。和别人单独相处时,克林顿会紧紧盯着那人,让对方觉得自己是那个房间内最重要的人,哪怕这种感觉仅仅只有几秒钟。而戈尔却常常让别人觉得戈尔在夸耀自己是最重要的人。
1987年,戈尔乘飞机抵达小石城,就总统初选的问题寻求克林顿的支持。其实,戈尔此行的真实目的在于劝说克林顿不要支持另一名州长麦克·杜卡基斯。他告诉克林顿只有南部的温和派才有希望将民主党联盟保持下去,还告诉克林顿自己成功后也会拉克林顿一把。戈尔暗示道,他们两人是同盟而不是对手,应该朝着共同的方向而努力。但这些话戈尔或克林顿会相信多少就不得而知了。戈尔最终也未赢得克林顿的支持,但他的这次请求似乎使克林顿对他更为重视了。
那年秋天,在美国田纳西州首府纳什维尔,克林顿在范德比尔特学院发表公共政策演讲之后,当天夜里在下榻的旅馆里像平常一样和他耶鲁大学法学院的一位朋友———纳什维尔的律师拜伦·特劳戈组织起来的一些人谈论政治。特劳戈把克林顿介绍给戈尔的助理史蒂夫·欧文斯时,克林顿“紧紧地盯着”欧文斯,整晚都在盘问他有关戈尔竞选的种种细节。据欧文斯回忆:“克林顿当时什么都想知道,包括戈尔是怎么被提名的,怎么被接纳的等等。”他们一直谈到第二天凌晨一点半,那时其他应邀前往讨论的人全都走了。欧文斯离开的时候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即克林顿在1988年时还是一个支持杜卡基斯的家伙,可那时他已经开始盘算他能否和戈尔一起开创未来。1992年冬天,克林顿拿到了《地球的平衡》这本书的早期版本。克林顿看后说,这本书尽管没有把越战中的环境问题提到重要的位置,但留给他的印象非常深。戈尔的一位助理说,这本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它促使人们对书中所隐含的政策意义进行长期的讨论,还巩固了戈尔在任何一张正式的副总统候选人名单上的位置。
第五章 问鼎白宫三、竞选搭档戈尔(2)
克林顿对戈尔抱有仰慕之情,而克林顿的总统竞选智囊团成员却没有这种感觉。1992年春天将至的时候,总统候选人提名基本确定下来,小石城竞选总部里的副手们已纷纷开始把自己喜欢的人纳入副总统候选人的考虑之中。一名前高级助理说,当时只有波斯特·斯坦建议由戈尔来出任副总统候选人,正是因为戈尔与克林顿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他认识到,竞选的目的在于把克林顿塑造成一个新的民主党人,而目前为止还并不很成功,但戈尔的加入可以使这一目标更容易达到。
对于克林顿来说,做出这一选择的时机非常危险;当时他拼命想要改变竞选态势。他虽然没在与格尼弗·弗劳尔斯的关系以及逃兵役的事儿上翻船,但在民主党全国大会前夜他已表现出严重的虚弱。格林伯格的民意调查显示,他们3人的支持率一时还难分高低,布什和佩罗的支持率均为32%,而克林顿的支持率为29%,但这些数字却为选民所质疑。在接受调查的民众中,六成的人不接受“克林顿使您感到自信”的说法。六成五的人觉得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