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滴一海洋-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肯的演讲表达了自己热爱人民、依靠人民的内心世界,赢得了千百万美国人的心。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段话对林肯荣登总统的宝座,无疑是很有分量的。    
    1960年,肯尼迪竞选总统时,首先要与约翰逊竞选民主党内的总统竞选人。当时他只有43岁,竞选对手约翰逊则已52岁。    
    约翰逊取笑他,说:“要当总统,至少也该有几根白发吧!”    
    肯尼迪听后,马上态度平和地据理力争:“要当总统与头发白不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看头发下面有没有东西!”    
    这句话使民主党的很多党员对他刮目相看,正因为如此,肯尼迪才能顺利当选党内的总统竞选人。    
    接着,肯尼迪又与共和党的尼克松正式竞选总统。因为肯尼迪是只占美国公民十分之一的天主教徒,所以又受到尼克松的奚落。肯尼迪针锋相对地回击:“不错,天主教徒是美国人中的少数公民,但是如果少数公民中的人得以当选总统,那么在各种少数公民中,如黑人、黄种人、回教徒等等,以后也有机会当选总统。”    
    这句话不仅回击了尼克松,而且获得了积少成多的可观票源,肯尼迪最终在竞选中获胜。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后来,尼克松又一次参加了美国总统的竞选。正当他为竞选总统四处奔走时,突然在《纽约时报》上登出抨击他在竞选中秘密受贿的文章。    
    为此,尼克松被迫在电视台发表了半个小时的演讲。    
    下午六时半,当尼克松在电视屏幕上出现时,几乎整个美国都安静下来了。    
    他采取了一个在政治史上罕见的行动:把自己的财务全部公开,从自己的家产,一直谈到欠债。    
    紧接着,尼克松话锋一转,详细地说明了自己的经济收入情况,连如何花钱都告诉公众——从操心为孩子矫正牙齿,到改装锅炉等款项。    
    尼克松还告诉公众,在这次竞选提名之后,确实收到过一件礼物,那就是“得克萨斯州有人送给我孩子的一只小狗”。    
    当尼克松演讲完毕走出演播室时,欢呼声此起彼伏。有100万人给他打电话、拍电报或寄出信件,几乎每个著名的共和党人都给他发了赞扬的函电。从邮局汇来的小额捐款达6万美元。整个美国听、看这次演讲的多达6000万人。    
    尼克松的这次演讲,不仅澄清了事实的真相,从被抨击的窘境中解脱出来,而且还赢得了千百万的同情者。    
    从上面三次载入史册的演讲不难看出,演讲的分量很重很重,甚至重到能影响竞选总统的成败。演讲能赢得人心的原因一定很多很多,但其中有至关重要的一条,大概就是言必由衷。因为演讲是心灵的展示,只有心声才能引起心灵的共鸣。


第一章追求卓越

    日本著名影星高仓健年轻时,生活过得很清贫。为了糊口,他不得不违背自己当初的理想,进入新艺电影制片厂当演员。他参加了《大学的石松》、《万年太郎》等电影的演出,但所扮演的风流小生,演技平平,有时甚至笨手笨脚,因此始终难露头角。    
    高仓健曾和一位舞女在拍摄电影时共事。那个姑娘因为工作劳累过度,突然全身冒着冷汗昏倒在地。当时,高仓健随着救护车将她送往医院,经诊断是贫血,必须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实际上,那时高仓健的生活并不比这位舞女好多少,心里充满了寂寞、惆怅。    
    第二天,谁也没有想到,那位姑娘又步履蹒跚地出现在摄影场地。看到她的到来,大家都埋怨她“不要命了”,很多同事劝她回去休息,因为她的脸色苍白得吓人。可是,姑娘微微地笑了笑,既有气无力又很坚定地说:“不,我不能放弃!也许,这部作品能使我成为明星。”    
    舞女的话震撼了高仓健的心灵,使他产生了灵感。那灵感是长期苦苦求索之后,突然被激发出来的领悟。他的胸中燃起了追求卓越的炽烈火焰和成功的渴望,并决心开发自己的潜能,全力以赴塑造出崭新的形象,做一名真正优秀的演员。他坚信,只要像舞女那样永不放弃,迟早会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明星。    
    天道不负苦心人。不懈追求卓越的高仓健,终于迎来了电影生涯的转折点。    
    1957年,高仓健遇到了两位艺术上的老师和伯乐,一位是影片《非常线》的导演牧野雅裕,另一位是影片《森林和湖的祭奠》的导演内田吐梦。这两位造诣极深的老导演,从当时似乎演技平平、不见起色的高仓健身上,发现了追求卓越的罕见个性、成功欲望和隐藏着的艺术才华。牧野雅裕曾说:“我从未见过有谁像高仓健这样追求卓越,有如此强烈的成功欲望和艺术潜能。”在两位老师那里,高仓健学到了成为杰出演员的表演才能。    
    1964年,高仓健在著名导演黑泽明编写的影片《加哥万和铁》中成功地塑造了个性鲜明、充满激情的男子汉形象。为了拍好这个角色,他冒着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只穿一条短裤跳进北海道刺骨的海水中。高仓健凭借着追求卓越的强烈欲望和顽强意志,在银幕上塑造的男子汉形象,不仅征服了日本的影迷,而且征服了世界各国的影迷。    
    追求卓越使人充实、向上。无论追求卓越的结局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人生值得回味的生命乐章。    
    无时无处无人不能创新    
    1926年,17岁的兰德还是哈佛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一天晚上,他走在繁华的百老汇大街,从面前驶过的汽车车灯刺得他睁不开眼睛。他突然灵机一动:有没有办法既让车灯照亮前面的路,又不刺激行人的眼睛呢?他觉得这是很有实用价值的课题。兰德说干就干,第二天便去学校办了休学手续,专心研究偏光车灯。    
    1928年,兰德的第一块偏光片终于制成了。他匆匆赶去申请专利,不料已有4个人先于他申请了此项专利,辛辛苦苦研究的第一项成果就这样白费了。    
    3年后,经过改进的偏光片研制成功,专利局终于在1934年把改进后的偏光片专利权给了兰德。这是他获得的第一项专利。    
    1937年,兰德成立了“拍立得”公司。有人把他介绍给华尔街的一些大老板,他们对兰德的才能和工作效率十分赏识,向他提供了37.5万美元的信贷资金,希望他把偏光片应用到美国所有汽车的前灯上,以减少车祸,保证乘车人和行人的安全。他不负众望,很快打开了这个领域的市场。    
    1939年,“拍立得”公司在纽约的世界博览会上推出的立体电影,可谓轰动一时。观众必须戴上该公司生产的眼镜才能入场,这又为“拍立得”赚了一笔大钱。    
    有一次,兰德给女儿照相。小姑娘不耐烦地问:“爸爸,我什么时候才能看到照片?”这句话触动了兰德,经过多年的研究,他终于发明了瞬时显像照相机,取名为“拍立得”相机。这种相机能在60秒钟洗出照片,所以又称“60秒相机”。    
    “拍立得”公司1937年成立时,销售额为14.2万美元,1941年达到100万美元,1947年达到150万美元,为10年前的10倍多。“拍立得”相机投入市场后,使公司销售额从1948年的150万美元猛增至1958年的6750万美元,为10年前的45倍。     
    然而,兰德并不就此停步,后来他又制造出一种价格便宜,能立即拍出彩色照片的新相机。    
    兰德经常强调的观点是:“一个企业,不能只满足于已有的新产品,而要谋划未来,考虑下一步该怎么办。这样,企业才不会停滞不前,才能永远充满生机。”    
    当人们问兰德有什么成功奥秘时,他只是笑笑说:“我相信人的创造力,它的潜力是无穷的。我们只要把它挖掘出来,就无事不成。其实,天天是创新之时,处处是创新之地,人人是创新之人,无时无处无人不能创新。”    
    创新是事业的动力,创新是事业的灵魂,创新是事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关键。适应变化的唯一方法,就是创新。处于今日剧变的环境,成功者往往就是那些不愿因循守旧而敢于大胆创新的人。


第一章泥中莲花

    在日本,耕田的贫穷农民曾被视为“贱民”,连出家当和尚的资格都没有。无三禅师虽然出身于“贱民”,但是一心皈依佛门,于是假冒士族之姓,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出类拔萃且毫无争名夺利念头的无三禅师,被众人推举为住持。举行就任仪式的那天,突然有个人从大殿中跳出来,指着法坛上的无三禅师,大声嘲弄道:“出身贱民的和尚也能当住持,究竟是怎么回事啊?”    
    在庄严隆重的就任仪式上,谁也没有想到会发生这样的败兴之事,众僧都被眼前发生的事情弄得不知所措。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似乎都没想出恰当、稳妥的办法来阻止这个人,只好屏息噤声,注视着事态的发展。    
    就任仪式被迫中断,大殿中鸦雀无声,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得见,众人都为禅师捏了一把汗。    
    面对突如其来的发难,无三禅师笑了笑,从容不迫地回答了四个字:“泥中莲花。”    
    绝对的佛禅妙语!在场的人禁不住全都叫好、喝彩,那个发难的人张口结舌、无言以对,不得不佩服无三禅师的机智、聪慧与深湛佛法。    
    这突然的发难,并没有搅乱就任仪式,反而更加提高了无三禅师的威信,使众人对他更加敬佩与拥戴。就任仪式继续有条不紊地进行,获得了圆满的成功。    
    事过之后,有个刚出家不久的小和尚向无三禅师请教“泥中莲花”的含义,他这样回答:“无论贫富贵贱,每个人都有追求真善美的权利;贫穷只能使无志者沉沦,却能使有志者升华。”    
    有胆有识才有路    
    1927年冬,朱家骅回浙江担任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他为了“用新人,行新政”,于1928年至1930年间先后举办了三次选拔县长的考试,并亲自主持面试。    
    有一次,朱懋祺应试。笔试考完之后进行面试。考场上一派“三堂会审”的架势,主考官朱家骅西装革履,端坐正中,两边的其他考官也都是衣冠楚楚。先是其他考官发问,考了政治、时事、历史、法律等等。朱懋祺知识渊博,思维敏捷,各类问题对答如流。    
    最后轮到主考官发问。朱家骅见他回答问题如此驾轻就熟,就突发奇想,抛开原定题目,出了一道偏题:“《总理遗嘱》你背得滚瓜烂熟,请你回答这遗嘱一共有多少字?”    
    这下把朱懋祺考住了。他暗想,主考官出此题目,未免脱离常规。既然有意刁难,录取大概无望,于是就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据理力争地大胆反问:“主考官的尊姓大名,天天目睹手写,想必已滚瓜烂熟在胸,请问一共有几笔?”    
    朱家骅想不到应考者竟会如此反问,一时愣住了。陪考者听后也大吃一惊,都瞪大眼睛,等待主考官如何发落。    
    沉默片刻后,朱家骅微笑着宣布:“口试完毕,考生退场。”    
    朱家骅十分赏识朱懋祺的才能和胆识,于是亲批录用。随后,朱懋祺被派往奉化担任县长。    
    还有一个年轻的实习女护士,在一家医院参加一次大型手术。如果此次手术后,她被外科专家评定为合格,那么她将获得合格的女护士证书。    
    复杂艰苦的手术从清晨进行到黄昏,终于接近尾声。主刀的外科专家即将缝合患者的伤口,女护士突然严肃地盯着他说:“大夫,我们用了10块纱布,您只取出了9块。”    
    外科专家道:“不可能,我已经都取出来了,你不要妄加判断。”    
    女护士斩钉截铁地说:“不会的!我记得清清楚楚,手术中我们用了10块纱布,您只取出了9块!”    
    外科专家不耐烦地说:“我是医生,我有权决定缝合伤口!”    
    女护士毫不退让,她大声道:“正因为您是医生,您更不能这样做。况且我们都要对患者负责。”    
    这时,外科专家严峻的脸上泛起了欣慰的笑容。他举起左手心里握着的第10块纱布道:“你是正确的,你是一个非常合格的护士。”    
    有胆有识才有路。如果失去了财产,那只失去了一点;如果失去了信誉,那就失去了很多;如果失去了胆识,那就几乎把一切都失去了。具有不寻常的胆识,才会有不寻常的事业。    
    死里逃“胜”    
    1944年,苏联卫国战争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上半年苏军在第聂伯河右岸发动了乌克兰进攻战役。在这场战役中苏军使用了2000多门火炮,2000多辆坦克,2000多架飞机和将近220万军队。    
    苏军NC重型坦克由于吨位大,发动机马力强,冲击力十分凶猛,给德军造成很大威胁。一次,为尽快突破德军的前沿阵地,苏军重型NC坦克在后方火炮掩护下,向敌阵地发动了猛烈攻击。苏军NC重型坦克长驱直入,很快就撕破了德军的前沿防御,突入敌人阵地。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炮弹纷飞,硝烟迷漫,火光冲天,狼烟滚滚。    
    在这种情况下,苏军冲在最前面的一辆NC重型坦克,由于视线不好,驾驶员没有看清道路,不幸陷入泥潭之中。坦克趴窝了,发动机熄了火,即使苏军后续部队想要解救,也是鞭长莫及无能为力了。苏军的坦克和士兵,处于孤立无援的危急境地。    
    发现这辆苏军NC重型坦克陷入了泥潭之中,成了瓮中之鳖,一大群幸灾乐祸的德国士兵围了上来,敲打着坦克车体,狂喊着要坦克中的苏军士兵赶快投降。    
    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坐以待援,希望渺茫;脱离坦克,等于自取灭亡。    
    当德国兵再次叫喊着要坦克中的苏军士兵投降时,突然听到苏军士兵高呼:“绝不投降!誓死不当俘虏!”随后坦克内传出了几声枪响,接着又传出了痛苦的惨叫声、呻吟声,后来就什么声音也没有了,死一样的寂静。    
    既然苏军士兵开枪集体自杀了,德军便调来了一辆坦克,企图把陷入泥潭的苏军坦克拖出来,作为战利品拖回指挥部,炫耀一番。由于苏军NC重型坦克吨位大,一辆德军坦克根本拖不动,没有办法,不得不又调来一辆,两辆坦克一起拖这辆陷入泥潭中的苏军坦克。    
    当德军坦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苏军坦克从泥潭中拉出来时,苏军坦克的发动机突然轰鸣起来,随即掉转方向,迅速向苏军阵地驰去。苏军重型坦克发动机马力极为强大,自身吨位又重,拴在苏军坦克车上的两辆德军坦克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身不由己地被一起拖走了。    
    就这样,本来陷入绝境的苏军士兵巧施计谋,不但自己转危为安,反而缴获了德军两辆坦克。    
    原来,苏军NC重型坦克士兵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急中生智,为了迷惑德军,采取假自杀的脱身之计,骗过了德军,使其赔了坦克又折兵。    
    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智慧,像死里逃生的灵丹妙药,可以把危机变为生机。


第一章行善者

    1886年,荷兰青年文森特•;凡高很贫穷,是个久未成名的画家。他一个人流落在异乡,身边既无亲人也无朋友。虽然他每天要付出14小时至16小时的时间苦苦地绘画,但他的画却常常连一张也卖不出去。他缺衣少食,饱尝了人间的冷暖、世态的炎凉。    
    当时,他在一封信上这样写道:    
    “这几天我过得很不愉快。星期四我的钱已花光了,四天来我靠20杯咖啡加一点点面包为生,面包钱还是欠了人家的。今晚只剩一块面包皮了……然而创作却深深地吸引着我,我像苦力一样画着我的油画……”    
    生活有时是如此的不公平,凡高又是如此的贫困无助!凡高知道,这个冬天,如果再卖不出去一张画,就将被赶出旅店而露宿在风雪街头了。    
    那是个北风烟雪的黄昏,凡高付不起房租,房东又拒绝用画抵顶房租,他被迫冒着刺骨的严寒来到一家廉价的小画铺的门前,几乎是央求着老板开了门,希望他能收购下他的一幅刚刚完成的静物画。    
    还算幸运,善良的小画铺老板可怜他是个穷人,便买下了他的画,付给了他5个法郎。对于凡高来说,这算是相当大的恩宠了。他紧紧地攥着这5个法郎,赶忙离开了小画铺。    
    可是,就在风雪交加的归途上,他忽然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女孩,刚从圣拉萨教堂里走出来。小女孩很美丽,但从她那一双孤苦可怜、无助无奈的眼睛里,凡高一下子就看出来,她也正处在饥寒交迫之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