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81年12月,台湾当局的检察官林天麟根据台湾“航警局”提供的资料,认为邓丽筠的犯行“堪予认定”,但因“犯罪情节轻微”,且邓丽君在美求学期间,仍多次返台演唱,只是“偶触法网”,情有可原,因此依职权予以“不起诉处分”。台湾当局的最后判决是:“本来应依刑法二百十二条的规定判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并科三百元以下罚金,不过由于是在中华民国以外的地区犯罪,故念其初犯,依刑法第七条规定,决定不起诉。”听到意料之外的这种判决,据说邓丽君流下了眼泪。这对于出身军人家庭、从小接受具有强烈意识形态的教育以及在严苛的政治环境中成长、在国民党政府文化策略的培育之下开始活跃于世界各地舞台的邓丽君来说,台湾当局的举措具有极大的力量和不同寻常的意义。
在获得台湾当局的平反后,邓丽君“假护照事件”终于宣告落幕。
1981年在台湾的十大歌星评选活动中,歌迷有权评选的只有郭金发、陈淑桦等八位,因为另外两个名额早已预留给了邓丽君和刘文正。邓丽君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同样,邓丽君和刘文正是最早影响大陆的两位台湾歌手。在1981年的时候,台湾当局也把刘文正置于和邓丽君一样的境地,但由于邓丽君在国际间的影响更大一些,所以,后来刘文正主演的电影《星期六约会》就可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邓丽君的录音带则无法播出,偶有例外的是电影主题曲或插曲,曾经在电影频道中播放的一部电影《爱情躲避球》的插曲恰好是邓丽君的歌曲,这才给了大陆歌迷一个久旱逢春的机会。
在1981年之前的邓丽君也许还仅仅是一个普通歌手,可是,重返台湾后的邓丽君已身不由己地卷入了台海两岸铁幕纷争的政治旋涡之中。台湾方面利用邓丽君在大陆及海外华人中的影响,开始打起“邓丽君牌”,邓丽君被作为对大陆的一种“统战”工具隆重推出。当大陆的一些媒体披露有关方面邀请邓丽君回大陆演唱的消息时,海峡那边的邓丽君却被一次次劳军演出所包围。在那些明显带有政治倾向的演出中,当主持人问到她关于大陆的邀请时,邓丽君只得十分无奈地表示:“我回大陆演唱的那一天,就是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那一天。”
邓丽君虽然在两岸的紧张关系中为一方摇旗呐喊,但在她的内心深处却没有任何国家、意识形态的概念,她认为所有的中国人的发源地就是“中国”,他们的根在“中国”。大陆众多歌迷支持她的事业也给了她无比大的勇气,促使她树立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坚定信念。因此,在台湾以外的国家和地区,邓丽君常常将“大家都是中国人”这句话挂在嘴上。
第五部分:何人不识君风霜伴我行(1)…(图)
1980年10月,邓丽君第四度踏上香港“利舞台”,举行了一连七场个人演唱会。进军香港多年,邓丽君虽然早已练得一口流利的粤语,但在香港仅发行过国语唱片,直到1980年12月28日,邓丽君才推出了第一张粤语个人大碟《势不两立》,其中包括《忘记他》、《雪中情》、《一水隔天涯》、《浪子心声》等,主打歌为《风霜伴我行》。唱片一上市即成为“白金唱片”,并成为她隔年再开演唱会的动力。歌曲《风霜伴我行》也为邓丽君复出香港歌坛奠定了基础。
《风霜伴我行》(作词…邓伟雄、作曲…顾嘉辉):
将一生梦想,换到多少悔恨与祸殃;谁愿镜内照出孤独影,无奈往事烙心上;心中有恨难量,为报深恩我愿添祸殃;谁令怨恨似比山高,风霜伴我行;
恨我心多锁缰,万千结缚住爱与恕;难斩断解不开,人世上情怀要抛到脑后,一朝我愿能偿,站到高峰暗自我回望;长路冷落百般心伤,风霜伴我行。
年底,邓丽君又赴东南亚作巡回表演,并荣获台湾金钟奖“最佳女歌星奖”。
这一年,邓丽君的个人专辑《邓丽君精选第一集》、《在水一方》、《势不两立》《原乡情浓》都是白金唱片。
随着经验和视野的开阔,邓丽君再出发的演艺路数也更加宽广。除了继续尝试不同风格的华语和日语歌曲外,她在首度尝试推出粤语大碟的同时,也开始于印尼灌制印尼语唱片。而在慈善表演和大型演唱会外,邓丽君则在1981年也首度尝试为雅马哈(YAMAHA)机车拍摄电视广告。
在华人圈打响名号后,邓丽君的柔美歌声也感染到其他的族群。1981年初,邓丽君将《小城故事》、《月亮代表我的心》、《你怎么说》等脍炙人口的中文歌曲翻录成了印尼文。邓丽君是不会说印尼话的,但她凭借马来语的基础,用罗马拼音唱出了80首印尼歌曲,出版了首张印尼语专辑。这张别具意义的印尼语专辑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前些年台北经历了一场大水灾,甚至连邓丽君文教基金会也没有收藏。
邓丽君在香港推出首张粤语大碟《势不两立》广受好评之后,1981年4月,她再到“伊利莎白体育馆”举办个人演唱会。门票早已在两天内抢购一空,而且邓丽君一连七天唱了九场,创下了“伊利莎白体育馆”个人演唱会场次最多的纪录。
邓丽君的香港之行,掀起了强劲的“邓丽君旋风”。当邓丽君这颗秀丽迷人的“东方之珠”搭机抵港的那天早上,香港警方很早就采取了维护秩序的措施,但是机场还是挤得人山人海。记者、歌迷和警察夹杂在一起,大家你推我挤,抢占最有利的位置。随着人群中传来的哗然之声,邓丽君已在护卫员的护送下步出机场禁区。这时,记者和歌迷一拥而上,闪光灯如闪烁不停的火花,献花者则猛然摇动花束,现场秩序顿时一片混乱,甚至传出有人高喊“救命”的呼救声。为避免发生意外,警察立即围成人墙,在层层的人墙和数十名保安人员的护卫下,邓丽君才勉强钻出人群。
“邓丽君旋风”旋即随着邓丽君前往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地表演而刮过异国他乡。不仅演出盛况空前,街头巷尾、茶楼酒肆莫不谈论邓丽君;各种录音音响中,莫不传来邓丽君的歌声;各种报刊杂志上,莫不抢登邓丽君的消息;广告商也争相邀请邓丽君代言,街上处处可见她的广告海报;娱乐公司、唱片公司、音乐制作人无不想方设法与邓丽君合作。
1981年内邓丽君所灌录的五张个人大碟《假如我是真的》、《爱像一首歌》、《水上人》、《难忘的眼睛》、《邓丽君福建名曲专辑》同时获“白金唱片”,勇破香港历届“金唱片”纪录。为表彰邓丽君一次连获五张白金唱片、刷新历届金唱片纪录,8月邓丽君参加了“香港第五届金唱片颁奖礼”。而在返港领取白金唱片奖期间还发生了几起小风波。当邓丽君要入境香港领奖时,签证却又出了问题。可能是因为太久没有回香港,直到机场时邓丽君才发现香港签证过期,无法入境的她只好在机场等待,三个小时后,香港无线电视台为她作保,她才得以入境。事后谈及入港风波时,邓丽君承认港签过期是自己的疏忽。8月3日的金唱片颁奖典礼之前,邓丽君接受香港某电台主持人黄韵诗访问时,因触及敏感问题落泪。颁奖典礼时,制作单位安排邓丽君演唱了一首《原乡情浓》,并由成龙颁奖给邓丽君。一时又传出邓丽君由成龙手中接过奖项后泪洒舞台的说法。金奖风波让邓丽君又绯闻缠身。
在这一年,邓丽君除了在台湾各地与东南亚巡回演唱外,还于6月在台湾高雄举办了《何日君再来》义演晚会,“台视”则播出了长达一百二十分钟的《君在前哨》特别节目,不久邓丽君就又为“台视”录制了《千言万语》专辑。
1981到1987年是邓丽君歌唱事业的全盛时期,日本、东南亚、中国内地以及港台地区,东亚的大半个区域都是邓丽君的歌声,“十亿个掌声”就是邓丽君极高成就的最贴切形容。
“十亿个掌声”的背后是无数的困苦和磨练,更是许多的放弃和坚持。谁也无法否认,邓丽君是一位歌唱的天才。然而,好嗓子仅仅是事业成功的基础。要攀登世界演唱高峰,仅靠天生的好嗓子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海外歌坛,竞争无比激烈。邓丽君为了唱好歌曲,为了能在各种条件下都能适应,她坚持天天唱歌,甚至患了感冒、发高烧时也从不间断。邓丽君的好友何俐俐说,她曾因为自己音域不够广阔而努力练歌,曾经练到喉咙出血。没有谁能比邓丽君更深刻地理解人在旅途的感觉。多少年来,她签了许多约,必须一地又一地按时赴约,履行合同。因此,她总是来去匆匆,忽东忽西,飘来荡去,行踪不定。这种马不停蹄的奔波、飞速旋转的生活,就是邓丽君的事业。
第五部分:何人不识君风霜伴我行(2)…(图)
1982年大年初二晚上,邓丽君在台北狄斯角演唱。她一连唱了一个小时,台下响起了如雷掌声,还有久久不歇的喝彩声。邓丽君在观众热情喝彩中再度出场,她要再为观众唱一首《何日君再来》。前奏音乐刚响起时,邓丽君娓娓说道:“我14岁出道,一转眼十几年过去了,这中间所经历的酸甜苦辣,真是一言难尽……”她的声音哽咽,满脸泪痕。台北狄斯角是邓丽君初出道时经常演唱的地方,多少年来,她已经努力将过去的创伤藏在心里。如今重新站在事业的高峰,邓丽君却触景伤情。一样的她,同样的舞台,不一样的却是她个人的成就和地位。当年的她是那个四处跑埠演唱、被老板炒鱿鱼、看尽众人脸色的小女孩,如今的她却有自己的乐团、自己的舞群、有专属的和声,还有要唱多久就唱多久的个人秀。邓丽君难以自抑,挂着泪却带着笑容唱了起来。
邓丽君再接再厉于1982年1月8日至11日在香港举办个人大型演唱会,地点在湾仔的伊利莎白体育馆,共举办了五场。五场演唱中的第一场是慈善演出。由于邓丽君个人演唱会卖座极佳,香港宝丽金公司随即录制了整场演唱会,并推出了《邓丽君演唱会》双唱片,面世后即双双成为白金唱片。10月,邓丽君与林子祥、谭咏麟合作,于香港拍摄无线电视特辑。偏好慈善表演的她也在年底参加了香港的《欢乐满东华》慈善晚会。
80年代的邓丽君由于接受过日本的音乐训练,她的歌唱技巧已有所突破,她也开始有自己的专属乐队,她的舞台表演就更上了一个台阶。而且自从邓丽君在美国取得成功,知音满华人圈以及歌声传奇式地席卷中国大陆后,她的身价就今非昔比了。
在星马地区,邓丽君原有的“作秀”价码和凤飞飞、欧阳菲菲、甄妮等同级,日酬约为四千美金。但自从她的名气震惊国际后,“作秀”的价码就节节上升,在香港、台湾、日本、星马、泰国、印尼、菲律宾、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很快就跃升为第一位,日酬已高达美金一万以上,不仅远远超过原来与她同一级待遇的超级歌星,而且这样的高价,还不一定能够请得动她。新加坡的“阿波罗”和“香格里拉”两家夜总会,曾经先后派专人到台北请邓丽君登台演出。两家夜总会竞相出高价,结果“阿波罗”胜出,该夜总会愿支付日酬美金一万六千,演唱十天的酬劳为十六万美金。但由于邓丽君一年后才有可能重访新加坡,所以,虽然有这样的高价行情,在当时仍还没有马上敲定赴新加坡演唱。
另据当时媒体报道,吉隆坡夜总会曾经以每场五千美元的价码和来回十张机票的天价和邓丽君签下一纸演出合约。这样的价钱当然是值得的,因为邓丽君演出前歌迷抢购门票、将夜总会挤到寸步难移的情景,在大马是前所未有的。邓丽君有一次在日本“作秀”,由一个经纪人包下了一百五十天,每天的酬劳高达三万美金。然后这位经纪人再把具体的时间安排到各个歌厅和夜总会,从中抽取相当可观的一笔利润。台湾地区从北到南的歌厅和夜总会更是把邓丽君视为财神,只要她答应演唱,那就等于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邓丽君已经进入了人生最辉煌的时期,当时没有一位亚洲歌星可与她匹敌。据说,当时在中国大陆,几乎每一个喜欢听流行歌曲的人都知道邓丽君的名字,听过她的一些歌曲。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邓丽君的录音带也极为畅销。普通的市价是一盒12元,黑市则卖到一盒20元。这种价格对于当时的物价而言确是不菲,但尽管这样贵,仍然不愁没有人要。
邓丽君的录音带在当时非常畅销,以至于在某些地方,男女谈婚论嫁的时候,她的录音带是被列为聘礼的。北京、上海等地也出现了专卖港台歌星影星的照片的生意,邓丽君的玉照也在畅销之列,当时每张卖到1元。香港那时印制月历的时候,第一张“月历女郎”就是邓丽君。据香港北角的书报摊贩说,这些月历主要是销往大陆的,所以大多印上邓丽君的照片,因为香港没有任何一个明星比得上她。
第五部分:何人不识君《淡淡幽情》(1)
《淡淡幽情》被许多人认为是邓丽君歌唱生涯中最优秀的唱片。
80年代初时,邓丽君开始筹划《淡淡幽情》专辑的发行与制作事宜。《淡淡幽情》专辑中收录的12首歌曲的歌词都是根据中国古代诗词大家的作品谱曲而成的。为实现传承中华文化的志业,邓丽君特地寻找了当时中国大陆和港台最前卫、最权威的制作人为这个专辑谱曲。八位作曲家的倾情谱曲和邓丽君极佳的诠释能力,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为中国古典诗词塑造出新的存在形态。
这张国语流行乐坛惟一以唐诗宋词为主轴的概念性专辑把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音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张专辑推出后就成为了白金唱片,并荣获1983年年度最佳专辑奖,负责制作这张专辑的邓锡泉也获得了年度最佳制作人奖。
《淡淡幽情》专辑的设想是由香港企业家谢宏中所提出的,费时约两年半完成。关于此事,谢宏中说:“两年前的某夜,我在宴会上遇见了邓丽君。我将长期酝酿成熟的构想告诉她,其反应相当激烈。……当时我们的观点很接近,那就是如何将我国流传数千年的古典诗词用现代音乐表现,如何引起听众的共鸣,如何保存逐渐被遗忘的中国文化……”
《淡淡幽情》专辑的设计充分让古诗词典雅的传统重现于现代社会中,再现出了后无来者的唐宋风致。1983年香港宝丽金唱片公司出品的第一版CD,这张碟附送了一本印制精美的歌词,每首词后都有意译和解说,在精美的解说里还附有符合每首诗词意境的画或照片,诗词书画融为一体。诗画出自名家单栢钦之手,以邓丽君为主题拍摄的一辑照片则由香港的名摄影家林伟拍摄。而为表达出那种诗画如一的古典意境,外景队曾经到新加坡取景。12张照片中有三张是穿旗袍的邓丽君,在鲜绿、粉橘、枣红色的服装的衬托下,邓丽君给人一种多愁善感之上的静谧美感。这张专辑非但大卖,而且邓丽君幽雅的气质与她的旗袍装扮的完美结合,打造出如空谷幽兰般的中国古典美女、才女形象,让邓丽君的艺术成就更上一层楼。
那时候的邓丽君,正如邓锡泉所说的:“邓丽君真的很美,光芒万丈,这段时间可能是她一生中最充实的一段时光。而且制作唱片时,还传出她与新加坡富商的绯闻……”
《淡淡幽情》专辑的八位作曲者当中,台湾与香港的比例是六比二,台湾的作曲家较多。谈及原因,邓锡泉说:“当时台湾的作曲家比较习惯国语歌曲的创作,因此我觉得他们应该比较容易理解这种古词。” 而且,他们所策划的专辑的名称就已将唐宋诗词那种淡泊、深渺的意境充分表达了出来。这些作曲家中有以往为邓丽君写过不少歌曲的大导演刘家昌,他谱曲的作品是《独上西楼》('南唐'李煜《乌夜啼》词)、《胭脂泪》('南唐'李煜《相见欢》词)和《万叶千声》('宋'欧阳修《玉楼春》词);还有古月,他谱曲的作品是《清夜悠悠》('宋'秦观《桃源忆故人》词)和《相看泪眼》('宋'柳永《雨霖铃》词);以及黄霑的《有谁知我此时情》('宋'聂胜琼《鹧鸪天》词)。另外有钟肇峰的《芳草无情》('宋'范仲淹《苏幕遮》词)和《欲说还休》( '宋'辛弃疾《丑奴儿》词)、翁清溪的《人约黄昏后》('宋'欧阳修《生查子》词)、陈扬的《思君》('宋'李之仪《卜算子》词)、谭健常的《几多愁…虞美人》('南唐'李煜《虞美人》词) 。除了这些老牌作曲家外,还有当时年仅19岁的民歌作者梁弘志,他为《但愿人长久》('宋'苏轼《水调歌头》词)担纲作曲。
目前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