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青年近卫军-第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有人出事了吗?”奥列格结结巴巴地问,他的脸色也发白了。

  “没有,现在大家都齐了。”杜尔根尼奇避免跟他的目光相遇,说道。“你坐下……”他向奥列格指指凳子,自己在凌乱的床铺上坐下:显然,他整夜是一会儿在小房间里踱来踱去,一会儿在这张床上坐下。

  “怎么样?顺利吗?”奥列格问。

  “顺利。”杜尔根尼奇并不望着他,说。“他们都到我这里碰过头——谢辽萨、华丽雅、斯巧巴、托霞……那么你是一个人去的吗?”杜尔根尼奇抬起眼望望奥列格,又垂下了。

  “你怎—怎么知道的?”奥列格带着小孩子做了错事的神情问道。

  “我们都替你担心。”杜尔根尼奇回避地说,“后来我憋不住了,就跑去找尼柯拉·尼柯拉耶维奇,一看,玛丽娜在家。大伙都要在这里等你,但是我劝他们不必。我说,要是他出了事,再被他们发现我们深更半夜在这里聚了一大帮人,那就更糟。你自己知道,明天这一天大伙的工作多么艰巨——

  又是市场,又是职业介绍所……”

  奥列格心里越来越感到内疚,虽然他还没有完全认识内疚的原因。他匆匆讲了讲他怎样急急地从矿井转到俱乐部,在俱乐部旁边又发生了什么事。他追忆这一切情况的时候,还是兴奋起来。

  “唔,后来,等一切都平安无事地过去之后,请原谅,我干了点淘气的,在回来的路上又在伏罗希洛夫学校贴了两张传单……”

  他满面笑容地望着杜尔根尼奇。

  杜尔根尼奇默默地听他讲完,站起身来,双手插在口袋里,把坐在凳子上的奥列格从上到下打量了一会。

  “我有几句话要对你说,不过你别生气……”杜尔根尼奇用他的低低的声音说,“这是你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去干这种事。懂吗?”

  “不—不懂。”奥列格说。“事情是成功了。要样样事情都顺顺当当是不可能的。这不是散—散步,这是斗争,那里是有敌人的!……”

  “问题不在于敌人。”杜尔根尼奇说,“无论是你是我,都不能耍孩子脾气。是的,我虽然年纪比较大,可我这句话也是对我自己说的。我尊重你,你是知道的,所以我才这样跟你谈话。你是个意志坚强的好青年,你的知识大概也比我丰富,不过你是个小孩子……要知道,我好不容易才说服他们不要去帮你的忙。我虽然在劝别人,可是自己倒差点儿要去了。”杜尔根尼奇苦笑着说。“你也许以为,我们五个人光是为了你在这儿担惊受怕的吗?不,我们是为了整个事业担忧。老弟,现在时候到了,应该习惯你已经不是你,而我也已经不是我……我整夜责备自己不该让你去。现在如果没有必要,我们怎能为了一些小事就拿自己去冒险?不,老弟,我们没有这个权利!你得原谅我,我要总部把这一条作为决议通过。

  那就是说,没有特殊指示,禁止你和我参加任何行动。”

  奥列格带着稚气的表情默默地、严肃地望着他。杜尔根尼奇的口气变得缓和一些。

  “老弟,我说你的知识或许比我丰富,并没有说错。”他带着几分遗憾的口吻说,“这跟受的教育有关。我小时候跟谢辽萨一样,整天赤着脚满街跑。我虽然进过学校,可是真正的知识还是在成年之后得到的。你要知道,你母亲毕竟是个教师,你的继父又是一个有政治修养的人,可是我的两个老的,你是知道的。”杜尔根尼奇脸上带着和善的表情指指通上房的门。“时候已经到了,你应该把你的这些知识运用到真正的事业上去,明白吗?至于捉弄捉弄‘警察’,这,老弟,是无足轻重的事。大伙期待你做的也不是这样的事。要是认真地讲……”杜尔根尼奇意味深长地用大拇指指指背后高高的什么地方,“他们那些人,你要知道,对你有多大的期望啊!……”

  “啊,你真—真是个好青年,凡尼亚!”奥列格高兴地望着他,惊异地说。“你说得对,噢,你完全正确!”他说了又把头转动了一下,“好,既然如此,你就让总部通过一个决议吧……”

  他们笑了起来。

  “不管怎样还是要祝贺你成功,我差点忘了……”杜尔根尼奇把手伸给他。

  奥列格到家的时候已经东方发白。准备到他家来做客的刘勃卡也正是在这时候送走了她的德国人。她通宵没有睡,但是望着这辆装满德国醉鬼的带篷卡车,由醉醺醺的司机驾驶着在街上歪歪斜斜地开过去,她不由得大笑起来。

  母亲一直在大骂刘勃卡,但是女儿把她夜里从卡车上搬下来的四大罐酒精给她看。母亲虽是个老实人,却也明白刘勃卡这样做是有她的打算的。


第39章乡亲们!克拉斯诺顿的居民们!矿工们!集体农庄庄员们!德国人全是撒谎!莫斯科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仍旧是我们的!希特勒说战争要结束是吹牛。战争刚激烈起来。红军还要回到顿巴斯。

  希特勒要把我们赶到德国去,让我们在他的工厂里成为杀害自己的父亲、丈夫和儿女的凶手。

  假如你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在自己的故乡,在自己家里拥抱你们的丈夫、儿子、兄弟,那你们就不要到德国去!德国人折磨我们,蹂躏和杀害优秀的人们,想以此来恫吓我们,叫我们屈服。

  打击该死的侵略者!与其在奴役中生,毋宁在斗争中死!祖国在危难中。但是它有足够的力量来粉碎敌人。“青年近卫军”将在自己的传单上报导全部真相,不管它对俄罗斯是多么痛苦。真理必胜!

  请读我们的传单,把它们藏起来,使它们的内容家喻户晓,乡里皆知。

  杀死德国侵略者!

  “青年近卫军”

  这张从学校练习簿上撕下来的小纸片,贴在人头攒动的市场尽头的那块布告板上(以前这块板的两面挂着区报《社会主义祖国》,现在挂的是黄黑两色的德国宣传画),它是从哪儿来的呢?

  天刚亮,村里和哥萨克村镇里的人们就拿着大包小包趁星期日前来赶集。有的妇女也许只拿来一只用破布包着的小母鸡,有人家里蔬菜收成好,或是还剩下去年的麦子磨的面粉,就用手推车把自己的家私推来。牛连影子都不见了,都被德国人牵走了,马是更不用提了!

  这些手推车,再过多少年人民也忘不了它们!这不是运土的那种式样的独轮车,而是可以装运各种东西、安着两只高轮子的手推车,——人们两手抓住它的扶手推着走。成千上万的人推着它们穿过整个顿巴斯,从这一头到那一头,不管酷热和尘土,不管下雨和泥泞,不管严寒和大雪,他们有的是带着家当到市场求售,但更多的是给自己寻找安身之所或是葬身之地。

  天蒙蒙亮,附近各个村里的人就把蔬菜、粮食、家禽、水果和蜂蜜拿到市场来。城里人也是一早就把东西拿出来——有人拿的是帽子,有人拿的是头巾,有人拿的是裙子,有人拿的是长统靴,再不就是钉子或是斧头、或是盐、或是放了多年的印花布,也许,甚至是从祖母传家的箱底翻出来的白棉布或是式样古老的滚花边的衣服。

  在这种时世,除非是罕有的大胆之徒或是笨蛋,再不然就是卑鄙小人才会为了牟利到市场去,——在这种时世,是贫穷和不幸驱使人们上市场去。现在德国马克在乌克兰土地上通用,可是有谁知道它是真是假,靠不靠得住,而且老实说,谁手里才有马克呢?不,还是祖传的老办法好:物物交换——在兵荒马乱的年头它解决了多少困难啊……于是人们一清早就麇集在市场上,互相绕来绕去不知转了多少圈。

  大伙都看见:市场尽头的布告板仍旧像多年以来一样竖在那里。最近几个星期以来,它上面一直挂着德国宣传画。突然,在一幅宣传画上,而且恰恰是在那幅扇形地排列着德军在莫斯科的阅兵式、德国军官在彼得保罗要塞旁边的涅瓦河里洗澡、以及德国军官在斯大林格勒滨河街上挽着我们的姑娘们散步的那些照片的宣传画上,——出现了一张白纸,上面用化学铅笔溶化出来的墨水整整齐齐地写满了字。

  先是有一个人动了好奇心,后来又有两个人和更多更多的人走过去,转眼之间布告板旁边已经挤了一小堆人——大部分是妇女、老头和半大的男孩。大家都伸长脑袋,想读一读这张传单。谁肯放过这围观一张写满了字的白纸条的人群,何况还是在市场上!

  一大群人蜂拥在贴着传单的布告板旁边。前面的人默默地站着,但是不肯走开。一股难以克制的力量迫使他们把这张传单读了一遍又一遍。后面的人拚命要往前挤,他们吵吵嚷嚷,火气很大,打听那上面写些什么。虽然没有人答腔,又挤不进去,但是这越来越大的人群已经知道,从练习簿上撕下的这张小纸上说些什么:“德军在红场举行阅兵式,是谎言!德国军官在彼得保罗要塞旁边洗澡,是谎言!他们跟我们的姑娘们在斯大林格勒大街上溜达,是谎言!世界上不再有红军,战线由英国人雇佣的蒙古人守着,是谎言!”这一切都是谎言。真实的情况是城里留着自己人,他们知道真实情况,他们在勇敢无畏地把这唯一的真相告诉人民。

  一个带“警察”臂章、个子非常高的人,走进人丛,他的格子裤的裤脚塞在小牛皮的长统靴里,同样的格子上衣下面挂着饰有黄穗的沉甸甸的手枪匣,他那戴着老式帽子的狭长的脑袋高耸在人丛之上。人们回过头来一看,认出是福明,顿时流露出恐惧或是讨好的神气,给他让开一条路。

  谢辽萨把帽子拉得压在眉毛上,一面朝人后面躲,免得福明认出他,一面用眼睛在人丛中寻找庇罗若克。找到了他,谢辽萨就朝福明那边丢了个眼色。庇罗若克很了解谢辽萨要他干什么,——他已经跟在福明后面向布告板挤过去了。

  庇罗若克和柯瓦辽夫虽然被开除出“警察队”,但是他们跟所有的“警察”都还保持着友好关系,因为那些“警察”根本不认为他们的行为有什么可以非议的。福明回头一看,认出是庇罗若克,就没有对他说什么。他们一同挤到这张传单前面。福明打算用指甲把它刮下来,但是传单牢牢地贴在德国宣传画上,刮不下来。福明就在宣传画上挖了一个小洞,把传单连同宣传画的一角一起撕下来,把它揉成一团,塞进上衣袋里。

  “挤在这儿干吗?有什么好看的?走开!”他转过他那阉人般的蜡黄的脸朝着人群,低声吆喝起来,他那双灰色小眼睛从围绕着它们的无数的皱褶里鼓了出来。

  庇罗若克像条黑蛇似的在福明周围滑来绕去,用男孩的高音喊叫着:

  “听见没有?……还是趁早散开吧,先生们!”

  福明张开两条长胳膊,居高临下地望着人群。庇罗若克有一刹那好像贴在他身上。人群闪开了,开始四散。庇罗若克也往前跑了。

  福明阴沉地踏着沉重的小牛皮靴在市场上走过去。人们丢下自己的买卖不做,都望着他的后背,——有的带着恐惧,有的带着惊讶,有的带着幸灾乐祸的表情:在福明背上的格子衣服上贴着一张纸条,上面用粗大的印刷字体写着:

  你为了一块香肠、为了一口伏特加和一包马合烟把我们的人出卖给德国人。可是你得用你的狗命来抵偿。你小心着吧!

  谁也不来拦住福明,他就背着这个不祥的警告,穿过整个市场到“警察队”去。

  谢辽萨的生着浅色鬈发的头和庇罗若克的满头黑发的小脑袋在市场这边那边的人丛里时隐时现,在许多转动的身体中间移动着,好像彗星在它们的古怪的轨道上运行。他们并不是单独的:突然在一个拐角上钻出了文静温和、衣着朴素、小眼睛聪明灵活的托霞的覆着亚麻色头发的小脑袋。如果托霞的小脑袋在这里,你就可以在附近去找她的伙伴斯巧巴的生着白发的头。谢辽萨的锐利的浅色眼睛常跟人群里维佳的温柔的深色眼睛目光相遇,——碰到了又分开。还有梳着两根金黄色辫子的华丽雅老是在小货摊周围打转;她双手提着一只用粗毛巾盖着的篮子,至于她在做些什么买卖,那可谁也没有看见。

  于是人们就在自己的小篮里,空袋里,要不就直接在柜台上一棵卷心菜下面或是在黄灰色的、深绿色的或是皮上好像写满象形文字的西瓜下面发现了传单,——有时这甚至不是传单,只是一个窄窄的纸条,上面用印刷字体写着这一类的话:

  打倒希特勒的两百克,苏维埃的一千克万岁!①
  ①指在苏维埃政权时,每人每天有一千克面包,而在希特勒统治下,每人只发二百克面包。

  于是人们的心就颤抖起来。

  谢辽萨已经不知是第几次绕过一排排的小摊子,到了卖主拿着货物兜售的旧货市场,不料迎面碰到市立医院的娜塔丽雅·阿列克谢耶芙娜医生。她穿着满是尘土的运动鞋站在许多妇女中间,孩子般胖胖的小手里捧着一双小号码的、相当旧的女鞋。她认出了谢辽萨,感到很狼狈。

  “您好!”他也手足无措地说,接着摘下了头上的帽子。

  在娜塔丽雅·阿列克谢耶芙娜的眼睛里霎时间又露出了他所熟悉的直率、无情和讲求实际的神情,她用胖胖的小手敏捷地包起鞋子,说道:

  “好极了。我正要找你。”

  谢辽萨和华丽雅应当一块从市场去职业介绍所,第一批被赶往德国去的年轻人今天要从那儿出发往上杜望纳雅去。华丽雅忽然看见谢辽萨跟一个圆滚滚的、梳着妇人发式的、从远处看来好像是个姑娘的女性,从市场的人丛里出来朝李方查的土房那边走去,随即消失在土房后面。自尊心不容许华丽雅跟着走过去。她的饱满的上唇微微颤抖了一下,眼睛里露出冷冷的神情。于是她就提着篮子,跨着高傲的步子朝职业介绍所走去,篮子里土豆底下还留着几张传单必须送到新的地方去。

  山岗上职业介绍所的白色平房前的小广场,已经被德国兵团团围住。今天要离开故乡的年轻人,拿着包裹和手提箱的他们的父母和亲人,还有纯粹是看热闹的人,都挤在封锁线前面山岗的斜坡上。最近几天,天色一直阴沉灰暗。从早上就刮起的大风,一个劲儿猛烈地驱赶着乌云在天空飘浮,不让它下雨。风把山岗两面斜坡上的妇女和姑娘们的各种颜色的衣服刮得不住飘荡,把一阵阵沉重的尘土刮得沿着区执委会和“疯老爷”房子旁边的大路滚过去。

  这群痛苦得发呆、一动不动、一言不发的妇女和男女青年,给人一种凄惨的印象。在有的地方,他们即使交谈,也是压低声音,或是耳语,甚至不敢大声啼哭:有些做母亲的只用手挥掉眼泪,做女儿的却突然把眼睛埋在手帕里。

  华丽雅停在山岗斜坡上的人群旁边,她从那里可以看到新一号井区和部分铁路支线。

  不断有人从城里各个角落走过来。在市场上散发了传单的青年人,几乎也全部转移到这里来了。突然,华丽雅看见了谢辽萨,他怕帽子被风刮掉,低着头沿铁路路基走过来。有一会工夫看不见他,后来他又从山岗的鼓肚后面出现,他不走大路,一边走一边环视着人群,他老远就看见华丽雅。她的饱满鲜艳的上唇自尊地抖动了一下。

  华丽雅不朝他看,也不问他什么。

  “是娜塔丽雅·阿列克谢耶芙娜……”他明白华丽雅在生气,就轻轻地说。

  他弯身凑着她的耳朵低声说:

  “在克拉斯诺顿村有一大批青年……他们只是自己在干。

  你去告诉奥列格……”

  华丽雅是总部的联络员。她点点头。这时他们看见邬丽亚沿着大路从“八家宅”那边走过来。跟她一块还有一个他们不认识的戴着帽子、穿着大衣的姑娘。邬丽亚和这个姑娘扭过脸去避着尘土,抬着一只箱子顶风走过来。

  “假如需要到那边去,你同意吗?”谢辽萨又低声说。

  华丽雅点点头。

  职业介绍所所长施普利克上尉终于明白,要是不去催促那批年轻人,他们就会和他们的亲人在封锁线旁老这样站着。他走到台阶上。他的脸刮得很光,身上穿的已经不是热天他在介绍所里和外出时穿的皮短裤,而是全副军装。他由文书陪着走出来,高喊了一阵,让要走的人来拿证件。文书又用乌克兰语把这话重复一遍。

  德国兵士不让亲属和送行的人走进封锁线。告别开始了。母亲和女儿们已经不再克制自己,放声痛哭起来。男青年还硬撑着,但是当母亲们、祖母们、姊妹们在他们怀里颤抖着,在井下工作了几十年、不止一次面对过死亡的年迈的父亲们低下头来擦掉口髭上的眼泪的时候,他们的脸真令人惨不忍睹。

  “是时候了……”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