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简明中国神谱大全-第4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见他们对禅定所持的极端态度。
  他们的禅定并不是简单的不动心,而是从禅定中对心性加以认识、分析和研究。他们对心理过程的分析是非常细致的。南方上座的《法聚论》,对心的性质好坏、地位、阶段等详加分析,得出八十九种范畴,由此再归纳为一般表现的心理作用为十二心,再概括十二心为九类,是为九心︰
  (一)在平静的状态时,称为有分心。
  (二)动念时生起警觉,好像从睡眠醒来一般,名转向心。
  (三)由此随着五根有五类感觉作用,称为见心。
  (四)有了见便对境界感受苦乐,名受持心。
  (五)由此分别善恶,名分别心。
  (六)又安立了境界的相状,叫令起心。
  (七)这样决定发起作用,名速行心。
  (八)假使境界强盛,便继续引起反省或熏习的作用,名果报心。
  (九)从这里仍旧恢复到平静状态,复名有分心。
  在唐人的著作中,如《唯识枢要》等,通称以上所说为‘九心轮’,形容其周而复始,轮转不息。九心轮共有十二种作用,它可以体现在一件事情上,也可体现在人一生的过程上,人从有生命一开始,谓之‘结生心’,以后按照九心轮发展下去,直到寿命完结,谓之‘死心’。由‘结生心’至‘死心’之间,中间不知经过多少次的‘有分心──有分心’轮转,所以人的一生,九心循环往复,直到‘死心’这一有分心时,才告结束。
  上座系把结生后的有分心看成为最初的,把死亡前的有分心看成为最后的,这一理论使佛教的学说带有‘我’的倾向了。原始佛学本是否认有作为人生主体的‘我’的,但不承认是一回事,在实际中却又大讲‘业力’和‘轮回’;承认‘业力’、‘轮回’,没有‘我’便讲不通,这就使得后来的犊子部就公开主张补特伽罗,别的部派则采取了变相的说法。上座的‘有分心’贯彻生死,成为生死之间的主体,也就是一种变相的‘我’了。南方如此,在北方的化地部发展成为‘穷生死蕴’。化地主张诸行(蕴)有两种运行方式,一是‘一念蕴’(即刹那灭行),一是‘一生蕴’(即从生到死相续的)。所谓‘一生蕴’,不仅承认一期生死,而且承认还要再生,直到最终解脱才能结束,所以名之为‘穷生死蕴’。这种主张,与南方的有分心完全相似,更是一种变相的‘我’了。上座系学说出现‘我’的倾向,这实际上也是原始佛学未能解决的问题逻辑地发展必然要有的结果。
  在解脱理论上,上座部对原始佛学也是有所发展的。原始佛学只讲‘人我空’,上座部讲到三解脱门(即空、无相、无愿──也是一种禅定方法)中的空解脱门时,就进而讲到了‘法无我’。这一理论,在南方上座的著作中有明白的解说,北方上座的著作中则不甚明了。一般认为小乘不讲法空、法无我,并且还以此为大小乘区分的标准,这可能由于北方材料不全而引起的误解。由‘人空’到‘法空’,应该看成是对原始佛学的新发展。
  最后,谈谈上座部的方法论问题。上座是主张分别说的,他们自己也承认,如南方上座自称是‘分别说上座’。不过,北方对此种性质则甚模糊。所以,在化地、法藏外,又另立一个‘分别论者’的名目,似乎另有一派似的。特别是有部的《婆沙》中,还拿它作为一个重要论敌。由于对部派学说了解不足,因此大家对‘分别论者’不知其所指,也就出现了各种议论。近代学者,如早年日本的赤沼,用《婆沙》中引‘分别论者’的主张四十条,与其他部派相比较,认为‘分别论者’指的是化地部。后来木村泰贤反对其说,认为从《异部宗轮论》看,这些主张确是化地的,但是从南方《论事》看,既同于化地,也同于案达。因此,他以为案达是属于大众系的,‘分别论者’是大众部的,但不是大众部全体而是属于大众系的游军。赤沼是专门研究巴利文的,竟连南方佛教这样重要的《论事》一书也忽视了。木村反对赤沼,却又连这一点也给反对掉了。事实上,两人都未能解决这个问题。《婆沙论》所谈到的‘分别论者’,只是泛说当时一般采用分别说的态度和方法,并没有指定那一派,其中既有化地,也有南方上座,甚至于案达的大众部,因为方法论是大家都可以通用的。不过上座系与‘分别论者’的关系更为密切而已。
  【大众部】
  印度早期佛教派别,後世大乘佛教的先驱。最初起源于佛陀圆寂之后後约一百年的西元前4世纪,起初因“十事非法之争”而与上座部产生分歧,但未决裂。后于“阿育王”时期,因“大天五事”与上座部彻底公开决裂。据史传所载;现传大乘佛法皆渊源于大众部教法。
  佛灭后众弟子在王舍城外灵鹫山七叶窟内外结集经典,在窟内结集的,名上座部,在窟外结集的,名大众部。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中日佛教十三宗】【日本南都六宗】
更新时间2010…4…26 11:18:41  字数:3157

 【中日佛教十三宗】
  乃佛教诸宗之总称。在我国,指毗昙宗(或以俱舍宗代之)、成实宗、三论宗、涅盘宗、律宗、地论宗、净土宗、禅宗、摄论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密宗。在日本则为:南都六宗之华严宗、法相宗、律宗等三宗;开宗于平安初期之天台宗、真言宗等属密教系统之二宗;镰仓时期之后,禅宗系统有临济宗、曹洞宗、黄檗宗等三宗;净土教系统有净土宗、真宗、融通念佛宗、时宗等四宗,上述十二宗加日莲宗,则为日本佛教十三宗。玆就各宗派之宗名、教乘、宗祖、依用经典、要义、年代等,列表如后。
  【华严宗】
  又称贤首宗、法界宗、圆明具德宗。为我国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本宗依大方广佛华严经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之妙旨,以唐代杜顺禅师(557~640,即法顺)为初祖。本宗依华严经立名,故称华严宗。华严经系如来成道第二七日,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上位菩萨所宣说之自内证法门。佛陀入灭后七百年顷,龙树于龙宫中见此经有三本,以上、中二本非凡力所能持,乃诵下本十万偈四十八品(或谓三十八品),流传印度民间,且作大不思议论十万偈以释其文义;复作十住毗婆沙论,以注释华严经十地品之一部分,此即华严释论之滥觞。至佛陀灭度后九百年顷,世亲作十地经论,解释十地品;金刚军、坚慧等诸论师亦先后作十地品之释论。
  【净土宗】
  以往生极乐净土为目的之宗派。我国十三宗之一,日本十三宗之一。净土乃指清净国土、庄严刹土,即清净功德所庄严之处所。又称莲宗,盖东晋慧远在庐山结白莲社,取义生西方净土者皆由莲花所化生,而极乐国土亦名莲邦。本宗特别以称念佛名为主要修行法,藉弥陀本愿之他力,祈获生于西方极乐净土,故又称念佛宗。
  【天台宗】
  又作法华宗、天台法华宗、台宗、圆宗、台家。我国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六朝时,智顗大师栖止天台山,倡立一宗之教观,世称天台大师,遂以所立之宗称为天台宗,或台教。天台宗之僧徒,即被称为台徒;天台宗之道法,称为台道。又此宗依法华经以判一代时教,且最尊崇法华经,故又称法华宗。本宗即是以天台智者大师为开祖,以法华经教旨为基础判立五时八教之教相,提倡三谛圆融之理,依观心之法以期‘速疾顿成’之大乘宗派。
  【禅宗】
  又称佛心宗、达磨宗、无门宗。指以菩提达磨为初祖,探究心性本源,以期‘见性成佛’之大乘宗派。中国十三宗之一,日本十三宗之一。中国自古以专意坐禅者之系统为禅宗,兼含天台、三论二系,而不限于达磨宗;唐中叶以降,达磨宗兴盛,禅宗遂专指达磨宗而言。
  【法相宗】
  又作慈恩宗、瑜伽宗、应理圆实宗、普为乘教宗、唯识中道宗、唯识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广义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识宗等以分别判决诸法性相为教义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识宗,或以之为唯识宗之代称。为中国佛教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即以唐代玄奘为宗祖,依五位百法,判别有为、无为之诸法,主张一切唯识之旨之宗派。本宗总取华严经、解深密经、如来出现功德经、大乘阿毗达磨经、入楞伽经、厚严经等六经及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经论、集量论、摄大乘论、十地经论、分别瑜伽论、观所缘缘论、唯识二十论、辩中边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等十一论为所依,又特以解深密经及成唯识论为凭据,以成一宗之旨。
  【律宗】
  依五部律中之四分律以弘通戒律之大乘宗派。为我国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其宗旨系奉持四分律之净戒,而以一乘圆顿之妙理为旨归。
  【毗昙宗】
  又作毗昙学派、萨婆多宗、数论、数家。属于小乘二十部中之萨婆多部,亦为我国十三宗之一。南北朝时代,研习阿毗昙心论(法胜造,僧伽提婆等译)、杂阿毗昙心论(法救造,僧伽跋摩等译)等说一切有部(即萨婆多部)诸论之宗派;亦即讲究旧译论书之学派,以慧数或法数为基本,故又称数家、数论。
  【成实宗】
  即以成实论为所依之宗派。又作成论家、成实学派。为我国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宗祖为中印度之诃梨跋摩(梵Harivarman),约生于佛陀入灭后七百年至九百年间,初于究摩罗陀处修学小乘萨婆多部(说一切有部)教义,继而研习大小诸部,乃撰述成实论,批判有部理论,未久即震撼摩揭陀国,王誉称为‘像教大宗’。其后于印度之弘布情形不详。
  【涅盘宗】
  依大乘涅盘经,弘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之教派。我国十三宗之一。又作常修多罗宗、涅盘学派。其学者被称为涅盘师。以大般涅盘经之译者昙无谶为开祖,隋唐以前颇为盛行,尔后衰颓于天台宗崛兴之时。
  【地论宗】
  我国十三宗之一。又作地论家、地论学派。系依十地经论之说,主张如来藏缘起义之大乘宗派。弘扬此宗思想者,称为地论师、地人。北魏永平元年(508),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佛陀扇多及义学缙儒十余人奉宣武帝之命,于洛阳翻译十地经论,至永平四年完成。其后,因菩提流支及勒那摩提之弟子间,见解有异,本宗遂分为相州南道、相州北道二派,即:慧光承勒那摩提之说,于相州(河南安阳)南部弘法,称相州南道派,又称南道,系地论宗之正统;道宠嗣菩提流支之法,宣讲于相州北部,是为相州北道派,又称北道。
  【摄论宗】
  为我国十三宗之一。依摄大乘论,主张无尘唯识之义,兼立九识义,倡对治阿梨耶识,证入阿摩罗无垢识之宗派。又取弘通摄论之义,称为通论家;宣扬此宗之诸师,称为摄论师、摄大乘师。以陈代真谛(499~569)为开祖。摄大乘论前后有北魏佛陀扇多、陈代真谛、唐代玄奘等三译,又别有隋代达摩笈多、行矩等共译之摄大乘论释论中所揭之论文及西藏译本,此宗惟以真谛所译为正所依。
  【三论宗】
  又作空宗、无相宗、中观宗、无相大乘宗、无得正观宗、嘉祥宗、提婆宗、般若宗、破相宗。我国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系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三论为所依,宣扬空、无相、八不中道等义理之宗派。以着重阐扬诸法性空,故又称法性宗。
  【密宗】
  又作真言宗、瑜伽宗、金刚顶宗、毗卢遮那宗、开元宗、秘密乘。依真言陀罗尼之法门,修五相、三密等妙行,以期即身成佛之大乘宗派。我国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主要以金刚顶经为经藏,苏婆呼经为律藏,释摩诃衍论为论藏。统称密教之经典为密经。此宗派通称密教(显教之对称)者,系显示自宗所诠解之教理最为尊密,而鄙视其余诸大乘教派为浅显,认为法身佛大日如来所说之金刚界、胎藏界两部教法,方为佛自内证之境界,深妙奥秘,故以密自称;又不得对未灌顶人宣示其法,故称密。然就诠理之教而言,本无显密之别,惟其摄理成规所宗尚之行轨特殊,为区别其余宗派,故称密宗为宜。又密教之学问与修行,称为密学。密教之宗家或修学密教之僧徒,称为密家。修行密教之徒众,称为密众。密教修学之道场,称为密场。
  【日本南都六宗】
  指于日本奈良时代(710~784)兴起的宗派总称。南都指奈良时代的京城所在地平城京(又称古京,即奈良)。六宗系指三论、成实、法相、俱舍、华严、律六宗。此六宗为别于平安时代在京都(即平安京,又称为新京或北京)兴起的天台、真宗两宗,故称南都六宗,或称古京六宗、南京六宗。当时僧侣常以哲学的方法,研究各宗教义,而且大多一人兼学二宗以上,因此一寺中各宗僧侣杂陈的情形屡见不鲜。在此种情形下的宗派,与其说是信仰集团,不如说是研究集团。其中,学习各宗教义的团体,称为学众,置‘学头’一职为其指导者。
  (1)法相宗︰由道昭(629~700)、玄昉(?~746)等相继自唐朝传回日本,此二人分别于元兴寺、兴福寺弘法,其法系至今仍传于法隆寺。
  (2)俱舍宗︰为法相宗的附属宗派,在日本未独立成一宗。
  (3)三论宗︰在推古朝(593~628)时传入,由高丽僧慧灌自唐僧吉藏处学得再传至日本。
  (4)成实宗︰与三论宗同时传到日本,因此附属于三论宗。
  (5)华严宗︰由道璇(702~760)传入,后新罗僧审祥从唐僧法藏学华严,再至日本,传法予良辨。
  (6)律宗︰亦由道璇初传,其后鉴真到日本(753),于东大寺设戒坛,以宏扬此宗。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禅宗派别之(中日)黄檗宗】【瑜伽宗】
更新时间2010…4…26 11:34:51  字数:640

 【黄檗宗】
  黄檗宗:huángbòzōng
  佛教禅宗派别之一。宗名取于福建福清之黄檗山。唐贞元五年,正干禅师传六祖弘忍之法,开创此山。断际禅师希运住此,大振宗法。希运寂后,临济义玄之门裔,大为繁兴。尔后,黄檗之道场与临济之宗风,一其盛衰,隆于宋,废于元,至明复兴。崇祯九年,隐元来住此山,中兴黄檗之道,后应日本僧人之请,于南明永历八年东渡,在日本京都建黄檗山万佛寺,遂为日本黄檗宗之祖。
  【瑜伽宗】
  梵:Yogācāra
  瑜伽宗是由印度弥勒、无著、世亲创立的宗派。此宗主要依据有《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因为是依弥勒说、无著记录整理的《瑜伽师地论》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所以叫瑜伽宗。我国玄奘法师译传此宗并糅译十师之说为《成唯识论》,故此宗又称法相唯识宗,亦称慈恩宗。它的教义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总纲,以转识成智转依为宗旨。
  亦译“瑜伽行派”、“大乘有宗”,古印度大乘佛教的派别之一,与“中观宗”相对。公元五世纪中,由无著、世亲两兄弟所立。相传无著曾受到弥勒菩萨的启示,诵出《瑜伽师地论》,为教义的根据。无著著有《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等。世亲初习小乘,后随兄习大乘,著有《唯识三十颂》等。
  瑜伽宗和中观宗在否定客观现实世界方面宗旨是相同的。但瑜伽宗在否定客观世界的同时,又肯定思维意识(阿赖耶识)的真实存在。主张“实无外境,唯有内识”、“外无内有,事皆唯识”,认为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识的幻化。
  南北朝时传来中国。唐玄奘法师翻译传播,并与弟子窥基建立唯识宗,即法相宗。

【南传上座部部派分支大寺派,无畏山寺派】
更新时间2010…4…26 11:41:51  字数:692

 【大寺派】
  巴利名Maha^viha^ra-nika^ya。又作摩诃毗诃罗住部。早期锡兰上座部佛教之正统派。相传西元前三世纪由阿育王之子摩哂陀长老所创建。西元前一世纪顷,佛教僧团发生分裂,主张摩哂陀长老正统之僧团称大寺派,另一派则称无畏山寺派。大寺派坚持上座部教义与仪轨,传入今之缅甸、泰国、高棉、老挝等国,被奉为上座部佛教之正统。西元一一六五年,锡兰王波洛卡摩婆诃一世(巴Parakkamaba^huI)定大寺派为国教,至十六世纪渐趋衰微。
  【无畏山寺派】
  巴利名Abhayagiriviha^ranika^ya。又作阿跋耶只厘住部(梵Abhayagiriva^sin)、法味派(巴Dhammaru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6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