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第10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瑞典队进行半决赛时赶到了洛杉矶附近的帕萨迪纳体育场,与众多巴西球迷一道为巴西队助威。在巴西队战胜瑞典队之后,巴西球迷也把德索扎这个超级球迷抬起来欢呼。

  诚实并非永远都是好事奖

  瑞士籍裁判库尔特·罗伊恩利斯伯格。这位裁判员态度老实地承认了他在主裁德国队与比利时队比赛中,德国队在禁区内犯规时未吹哨判罚,致使比队以2∶3失去进入8强资格。罗伊恩利斯伯格可贵的诚实并未得到好报,国际足联几天后便剥夺了他的裁判资格,让他踏上回乡之路。

Number:5376

Title:在河中央

作者:恩赖特

出处《读者》:总第165期

Provenance:文汇读书周报

Date:

Nation:美国

Translator:

  穿越急流的途中。大人呻呤着:“你这么点儿却又那么沉─

  你使我身处险地。”

  “这是毫无疑问的,”在他背上的小孩说。“你承担着世界就得同时承担它的过失。”

  又一次站下。“我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名声能维持多久?

  聪明的话,我应该把你扔在这儿。”

  “你必须接着走,”小孩说。

  最后他终于明白了一件重要的事:

  “我生来不是为淹死的。”

  又一次叹息:这世界有它自己的进程,那么,这儿没地方吵嘴。

  他竭尽全力对抗洪水。

Number:5377

Title:婚姻是条船

作者:柏杨

出处《读者》:总第165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婚姻乃是一条空船,靠着两种东西为它压舱,一是爱情,一是子女,没有爱情而又没有子女的婚姻势必被风浪打翻,葬身海底;爱情和子女如果能同时都有,合力压住空舱,婚姻之船当然是一条快乐的船;如果不幸而不能两者俱备,只剩下一个,船就开始摇晃,界于沉与不沉之间。

Number:5378

Title:叛国者的回归

作者:徐鲁

出处《读者》:总第165期

Provenance:楚天周末

Date:1994。11。12

Nation:

Translator:

  20世纪已经接近尾声。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感到,家园远矣,梦无归程。战争,谋杀,核武器,黑社会,富国的病态,穷国的哀鸿……这个世纪末的世界忙忙碌碌而又荧难频仍。

  但正如黑人诗人休士所说,“并不是没有笑的”。

  最近一段时间内,两位著名的流亡作家,结束了各自漫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从冷战时代紧张对峙的一方相继返回自己的祖国,无疑给人们送来了些许安慰和温暖─梦,尚有“归程”。

  两位作家,一位是美国作家史蒂芬·韦切斯勒。1952年,美国以麦卡锡议员为首的右翼分子对持左翼政治观点的人士大肆迫害,很多人受到审查,被投进监狱。韦切斯勒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即是美共党员,毕业后他到美国驻奥地利军队中服役。在服役期间,有一天他收到军事检查官的信,声称他入伍时隐瞒了共产党员的身份,为此将受到军事法庭的审判。韦切斯勒于是偷偷渡河,逃到了苏联军队控制的区域,然后转往东德,在那里开始了流亡生涯。在灵魂漂泊的日子里,韦切斯勒写过揭露纳粹余党罪行新闻通讯,也写过不少时事评论。从70年代开始,他写下了不少回忆童年时代在大草原上生活和成长的散文,以及关于美国民歌的书。这些作品,字里行间洋溢着作家对故园的深切眷念。

  在国外度过了42年的流亡生活,1994年夏天,韦切斯勒携妻子回到美国本土。在肯尼迪机场,几位美国军人面带微笑,真诚地迎接了这位50年代的“逃兵”。一下飞机,韦切斯勒便签了几份文件。一份是美国军方允诺不再追究他的证明;一份是要求他不向军方索求赔偿的保证书。之后,韦切斯勒走访了祖国的许多地方。他在对记者谈起自己的感受时说:“美国现在很富有,移民也多,使我感到又熟悉又陌生。不过,我还得去看看贫民居住区,这样就可以知道整个美国了。”

  与韦切斯勒的左翼身份不同,前苏联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则是因“持不同政见”,于1974年2月被苏联政府以叛国罪驱逐出境,流亡国外的。索尔仁尼琴是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古拉格群岛》长达1800多面,被认为是全面和系统地指责了苏联社会自“十月革命”以来的“非人的残暴统治”的作品。小说共分三卷。1973年在巴黎出版了第一卷。第二年的2月12日,他就被逮捕并剥夺了国籍,一时成为轰动世界的新闻人物。

  索尔仁尼琴被驱逐出境后,先侨居西德、瑞士,后移居美国佛蒙特州,在国外生活了20年。苏联解体后,他于忧虑之中撰写了长篇论文《我们如何重建俄罗斯》,表达了对俄罗斯人民的怀念与牵挂。

  1992年,俄罗斯政府恢复了他的公民称号,为他的归国清除了最后的障碍。

  索尔仁尼琴的归国,像他当年被驱逐出国一样,引起了世界的注目,5月27日,飞机还在途中,来自世界各通讯社和新闻媒介的数百名记者,已经守候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机场了。

  在市中心广场,索尔仁尼琴对聚集在那里欢迎他归国的数千名同胞,发表了真诚的讲话。他重申在美国时就归国问题阐明的立场:作为作家,他的使命已经完成。现在有意参与国家的一些社会公共生活,但不是以政治家的身份。他将不加入任何政党,不担作任何官职,不参加任何运动。他将居住在俄罗斯,与俄罗斯同在……

  韦切斯勒和索尔仁尼琴重回了祖国的怀抱,但他们将难以拂去久滞心头的阴云,因为在这个偌大的地球村里,大国的较量,种族的仇杀从未消歇,沉沉阴霾还不时笼罩在人类的头顶。

Number:5379

Title:形形色色的拍卖

作者:鲍娇

出处《读者》:总第165期

Provenance:海外星云

Date:1994。32

Nation:

Translator:

  梵·高生前几乎没有卖出一幅画,他曾发誓说他画的一幅《向日葵》能卖500法郎,这是他能想象出的最高价钱。1987年,《向日葵》在伦敦拍卖。

  拍卖这幅《向日葵》前后只用了4分30秒。最后这幅画被日本安田水上保险公司以4000万美元的高价买走。英国当局很是惋惜,为了留住这幅伟大的作品,曾援引超过1。34万美元的艺术品必须取得出口许可的法令,怀着一线希望等待愿出同样售价的英国买主出现,结果却没有人舍得掏腰包。虽然日本大藏省也认为花巨资买一幅有损日本人的节俭形象,但最终《向日葵》还是在精心护卫下运到日本。

  1990年,在纪念梵·高逝世100周年的热潮中,梵·高的名画《伽塞医生》以8250万美元的价格被日本纸业大王斋藤英买走,创下了有史以来绘画的最高拍卖纪录。梵·高九泉有知,不知该做何想?

  二次世界大战三元凶之一的希特勒,年轻时画一些业余水平的画。1988年,智利圣地亚哥阿巴金多大街的一家拍卖行内,人们慕名来观赏希特勒年轻时的杰作─《魏德豪芬一瞥》。这幅画着意描绘一个奥地利小城宁静的街景,画的右下角有希特勒的亲笔签名。专家认为,作为业余绘画者,此画还过得去。记者们纷纷询问这幅画的来历。折卖行回答说来历清楚。这幅画大约作于1912年,原为希特勒的私人秘书马克、夸尔特所有。此画为遗产,由夸尔特的女儿带进智利。拍卖时,拍卖行里挤得水泄不通,但一部分人是来看热闹的。几番竞价后,有人竟出450万比索(约合1。8万美元)买下了这幅画。买主是一个异邦商人,他父亲死在圣地亚哥。他本是来奔丧的。受广告的诱惑和商人的敏感,使他身不由己地进了拍卖行,并竞得此画。但第二天他就叫苦不迭:一夜之间,他受到多次匿名者的威胁,因为在智利,憎恶希特勒的大有人在。

  收集名人的签名也是个很有趣的活动,签名年代越久,就越值钱,拍卖的价格也就越高。美国人保罗·内维尔1774年1月3日的日用支出帐上有约翰·汉考克的签名─汉考克是美国著名的《独立宣言》签署人之一,1978年4月,这张纸在纽约索斯比拍卖行中卖了7万美元。

  现代人签名笔迹比较值钱的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尼克松在1964年亲笔写的一张致谢便笺卖了2500美元。人们钟爱这张便笺是因为它有政治意义。尼克松1964年曾以普通美国公民的身份同一越共领导人秘密谈判。这次谈判,使5名美国俘虏获释。这张便笺,是尼克松当时写给随行保镖基蒙斯的。基蒙斯在一份协议上签了字,保证对这件事保守秘密20年。

  年代久远的名人照片在拍卖市场上也非常抢手。慈禧对每次拍照都异常重视,在照相前要亲翻历书,选定良辰吉日。在1903~1906年之间,兹禧共拍了30多张装饰、体态各异的照片,印刷放大成数百张,每张有25。4厘米长,个别得意之照还放大成76。2厘米的巨照,并让如意馆画师把照片着色,托裱于硬纸板上,以供悬挂和赏赐之用。目前,除了北京故宫外,流落于民间的慈禧原照已是风毛麟角,因此收藏的价值很大。1990年,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馆用1。3万英镑从拍卖行购进一张。

  贵族头衔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但在英国也被摆上了拍卖台,并且这样的拍卖一年要举行两次。这些头衔的价值要根据它的年资、地区和家庭的显赫史而定。对于一些人来说,争购贵族头衔是一项很有利的投资,因为某些头衔的价值只会不断上升,售价在几年间会变成双倍甚至3倍。

  在头衔拍卖中,一般的头衔售价在7~10万法郎之间,但要成为爱尔兰肯雷斯男爵就得拿出34万法郎。也有不少头衔售价极高,基本上是有价无市。

Number:5380

Title:生命的精灵

作者:吴征

出处《读者》:总第165期

Provenance:大学生

Date:1994。12

Nation:

Translator:

  一天回到家里;随手打开电视,电视上讲的是群论,一种艰深的高等数学。正欲换台之际,那讲课的教师却讲起了一个数学家的故事。“17岁创立了群论……21岁时决斗而死……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里;因参加革命两次被捕;同时写出了深深影响后世的论文……”

  这断断续续的信息,使我记住了一个名字─伽罗瓦。为了知道得更多一点,我走进了图书馆,几经检索,才得以“复活”出如下的故事:

  伽罗瓦(GaloisE。;国内亦译为伽罗华):法国数学家、群论的创始人,近世代数的开创者。1811年10月25日,伽罗瓦出生于巴黎附近的一个小城。17岁时,他写出了关于五次方程的代数解法的论文。论文中首次引入“群”的概念。他把论文寄给法兰西科学院审查。当时最有名望的一个大数学家柯西对此根本不屑一顾,把这个中学生的文章给弄丢了。1830年,伽罗瓦又将他的研究成果写成一篇详细的论文,寄给科学院秘书傅立叶(学过微积分的人都会记得“傅立叶级数”),不料当年5月傅立叶病死,伽罗瓦的文稿再次丢失。1831年伽罗瓦第三次将论文送交法国科学院。然而,大名鼎鼎的泊松院士(统计数学家,有“泊松分布”传世)看了4个月,最后在论文上批道:“完全不能理解”。

  直到伽罗瓦死后14年,他的遗稿才得以发表,他对数学的重大贡献终于被人们逐渐理解。伽罗瓦的理论源于五次代数方程的求解问题,这一问题当时已困扰数学界达300年之久。法国另一位著名数学家拉格朗日称这一问题是在“向人类的智慧挑战”。而对伽罗瓦来说,这更是一场对权威、对时代的挑战,他的“群”完全超越了当时数学界能理解的观念。也许正是由于年轻,他才敢于并能够以崭新的方式去思考,去描述他的数学世界。也正因如此,他才受到了冷遇。在这里,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孤独与悲哀,一种来自智慧的孤独与悲哀。

  1830年3月,法国的“七月革命”推翻了复辟的“波旁王趄”,随后又出现了“七月王朝”。好不容易才考进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伽罗瓦(1829年中学毕业时,由于思想原因,伽罗瓦曾两次被拒绝进入他向往的工科大学),双满怀他的共和理想,同反动的“七月王朝”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他带领同学翻墙上街参加革命,抨击校长在七月事变中的两面行为,因此1830年12月被校方开除。第二年6月,又以“企图暗杀国王”的罪名被捕。由于警方没有证据,不久即被释放。7月,被反动王朝视为危险分子的伽罗瓦再次被抓。他在狱中曾遭暗枪射击,幸未击中。19832年4月伽罗瓦被释放出狱。

  伽罗瓦出狱后一个月,因一场爱情纠纷与人决斗,受了重伤,于1832年5月30日离开人世。那时还不满21岁。决斗前,伽罗瓦预知将死,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匆匆写在一封给朋友的信里。伽罗瓦对自己的成果充满自信。他在信中对朋友说:“你可以公开请求雅可比或者高斯,不是对这些定理的真实性,而是对于其重要性表示意见。在这以后,我希望有一些人将会发现,把这堆东西注释出来对他们是有益的。”

  决斗,总是为了悍卫自己的某种东西─爱情、荣誉、人格和信仰。一个人的决斗,无论在别人看来是否值得,在当事者心中,他总是认为他要捍卫的东西高于他的生命。

  伽罗瓦,是一个天才?是一个热血青年?是一个勇士?不!他是一个精灵,一个展示人类智慧与尊严的精灵,一个生命的精灵。伽罗瓦在遗书中写道:“记住我吧,为了使祖国知道我的姓名,我的生命是太不够了。”─历史记住了他,他的名字已随“伽罗瓦群”一起载入了史册。

Number:5381

Title:有意思的故事

作者:邓刚

出处《读者》:总第165期

Provenance:中华读书报

Date:1994。12。21

Nation:

Translator:

  编辑责成我写一篇自己经历过的事,而且要写得有意思。这使我感到万分艰难并绞尽脑汁。突然间,我发现路旁树丛里有一对少男少女,扯手搂脖窃窃私语地谈情说爱。我立即灵感大涌,一下子觉得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事是谈情说爱。打飞眼呀,传秋波呀,递情信呀,花前月下,海枯石烂……那真是有意思得不能再有意思了!

  问题是我没什么意思,我甚至充满了痛苦。因为我那时找对象十分困难,前后左右的女孩子大都下乡再教育,再加上我有一个“有问题”的父亲,使所有的女孩子见了我就吓得拔腿就跑。

  开始我还没有严重的危机感。二十二三岁时,我挺乐观,觉得青春还远着呢;二十五六岁时,我就有点沉不住气了;等到二十八九岁,我干脆就绝望了。在我们那个时代,30岁要是找不着对象,那就等于判了死刑。幸亏我那时发疯地爱好文学,整天挥笔描写幸福的生活啊,壮丽的时代啊,战鼓咚咚震天响啊,活得还挺有精神的。

  漫漫长夜睡不着觉时,我就不由自主地涌上来愁苦,忘了幸福和壮丽。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一个20岁的女孩子,她天真烂漫,什么也不懂,不知各种政治压迫的利害关系,我心中暗喜,庆幸自己撞到这个理想的目标。于是,我抓住时机,施展自己的才能。我以满腔的激情给她讲各种生动感人的故事。

  应该感谢的是当时的时代,整天声嘶力竭地唱8个样板戏,人们的脑袋里全都空荡荡的。这就使我的故事格外生辉增彩。那个女孩子压根就没听过这些,因此,她两眼放射着惊喜的光彩。我见状大为振奋,再接再厉,讲马克·吐温、杰克·伦敦,讲巴尔扎克、莫泊桑,讲托尔斯泰、屠格涅夫,讲红楼说聊斋,我几乎把全世界都搬到她的面前。不过,讲得最多的是我自己的创作,我把自己惊险的碰海生活,把自己不幸的命运和浪漫的想象全糅合在一起,编成一个个生动而忧伤的故事,我看出淡淡的忧伤很能打动女孩子的心,为此,我就变本加厉地忧伤下去,因为我本来就活得忧伤!

  几个回合,那个女孩子就被我迷住了,如果我加夜班不能在晚饭后去她家讲故事,她简直就不行了。事情进展到这个份儿上,爱情就是自然而然的了。我洋洋得意,胜利在望。但就在我大功告成之际,国家提倡晚婚晚肩。也就是说等到那女孩子有权登记结婚的时候,我已32岁。这简直就叫你惊慌恐惧,一旦过了30岁,那女孩子变卦,我就全完了。当时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又那么势不可挡,你根本无法抗拒和预测。好心的朋友要我悬崖勒马,草草找一个什么女人算了。我不甘心,也舍不得,女孩子明亮的大眼睛也使我充满信心。于是,我又热烈地讲着动听的故事,还要不重样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