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第14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欣然允诺。唯有他们家属的工作才着实让临终关怀病房的工作人员费一番心思。

  一位穿着时髦的年轻人,送母亲来临终关怀病房,将母亲安顿好后,来到院长办公室,坐在那里不走,三番五次向李伟表示,母亲看病是自费,不能报销,只有我这一个儿子,靠工资生活。李伟疑惑地看着他,他的脸红了,显得很尴尬。最后他吞吞吐吐终于说出本意:我不能担负母亲长期的住院费用,能否告诉我,母亲还有多长时间。

  类似的病人家属不止这一位。他们有的背着病人向医院暗示,不要再给病人吃药、治病,只求让病人安静早死,有的竟当着老人的面赤裸裸地提出不人道的要求,有的只交很少一部分钱,以控制病人的存活时间。而老人们听到身边儿女的话,一般都面无表情,静静地躺着,任人摆布。李伟说,人老了,就像一个婴儿,有一种无意识的失控感,他们害怕死亡,害怕孤独地走进那个未知世界,他们渴求保护,渴求同情,渴求爱,渴求一只温暖的手。作为我们活着的健康人,难道连这点都不能给他们么。

  四

  在临终关怀病房里,有全身22块褥疮、露着白骨的老人;有下肢坏死、萎缩得如同柴棒的老人;有胸腔腹腔积水,哪都不能碰,体重将近400斤,翻一次身需要4个人帮助的老人。这些病人都需要有专人护理。对这样的病人,医院只能按国家标准,每人每天收取3元钱护理费,而一个护理人员的工资每月就200多元,资金从哪里来?李伟只能用松堂医院的另一半来补,但即便这样,临终关怀病房也总是亏损。李伟焦虑地说,咱们国家有希望工程,为什么不可以来一个夕阳工程。北京是个老龄化城市,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76%。如果北京人每人出一元钱,就是一千万,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北京所有临终关怀对象都包下来。我们现在已经成立了“中国老年基金会临终关怀募集部”,我多希望能有热心的善良人拨一拨我们的热线电话:64235747、62591937,使我们的事业不至于夭折。

  李伟说,在英国,占死亡人口5%的人都是在临终关怀机构里宁静地死去的。而北京,我们这里,从今年一月正式接收病人到现在,总共才有52位老人,去世了16位。更多的人在哪里呢?他们的待遇怎样呢:在他们离开人世的一刹那,忙碌的家人能伸出他们一只温暖的手么?我很担心。

  一位在医院去世的病人其4个儿女给李伟来信说,当我们站在父亲身边,看到它安详地合上双眼,我们真说不尽对你们的感激。我们很爱父亲,但是工作又很繁忙,你们的工作不仅关怀了父亲,也关怀了我们,但愿更多的人能在你们这里幸福地走完人生历程,但愿更多的健康人能关心这一事业。今天我们关怀别人,若干年后,我们也将得到别人的关怀。

????

Number : 7299 

Title :米饭香

作者 :刘静娟

出处《读者》 : 总第 139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是假日,坐在客厅里看书,隐隐约约闻到一股淡淡的香。不是花草;更不是香水香。我一向是个迟钝的人,只觉得那香有点熟悉,那香传递着与童年有关的信息:那香不是一缕缕而是薄薄地敷成一个“面”,那香是乳白色的,那香很温暖……我的感觉在寻思中慢慢形象化、具体化,然后我恍然大悟:是正在炊煮中的米饭香嘛。

  再迟钝,总也吃了几十年的米饭,怎会闻不出来米饭的香呢?道理实在说不通。是因为一向用定时装置启动电子锅,烧饭时间我都在办公室里?是因为即使放假日在家,饭锅里热闹地蒸腾时我正在忙别的?是因为今天我闲闲地靠在摇椅上看书,米饭香才乘隙而入?一定是这样的!

  盛在碗里的饭是香的,乍一打开电锅时饭是香的;但都没有快蒸煮完成时那么香。那时的香有“昭告周知”的得意与热切。它让我“回味”到童年,大概因为小时常被那股宣扬的香吸引到灶脚,等母亲把铁锅中的白饭铲到木饭桶中,然后把糖敷在锅巴上卷起来给我吃。

  生活里那么平凡的东西,那么朴素的香,难怪我不曾去注意它。也或许年龄的增长,让我比较能重视平谈的好吧?

  那么平淡的香使我仿佛看到饱满的金黄色稻穗和因丰收而笑逐颜开的农夫。我倒要想想,生活周遭是不是还有好风、好景、好滋味被我忽略了?

????

Number : 7300 

Title :老毛姆的风趣

作者 :叶灵风

出处《读者》 : 总第 139期

Provenance :新闻出版报

Date :1992。10。17

Nation :

Translator :

  英国老作家毛姆,今年(一九六一年)已经八十七岁了,是当代极少数作品畅销而又写得很不错的作家之一。他的单行本销数的总数,据说已超过六千万册以上。苏联也有他的市场,而且拥有广大的读者群。英国人说,外国作家能够进入苏联去赚版税的,为数极少,毛姆就是其中之一。

  毛姆老得并不糊涂,而且仍有风趣,这是最难得的。最近有记者去访问他,想同他谈谈对于“死亡”的感想,被他挖苦了几句。他说“生”的问题还未料理清楚,哪里有时间谈“死”?颇有孔夫子“未知生焉知死”之慨。

  毛姆说了一个笑话。他说,在他八十岁那年,有一家寿险公司的经纪人向他兜生意,寄给他一份人寿限数的统计表。他因为自己已经八十岁,就查看八十岁项下有什么解释,见他们所注的数字是:平均仍有五年零九个月可活。他说,他今年已经八十七岁了,超出他们的预算将近两年,实在很对不起那位统计专家。

  毛姆说,他现在有一件事情已经中止不做了,那就是不再去参加别人的葬礼,他准备将这权利保留给自己。

  毛姆一生很喜欢旅行。他说旅行除了本身有乐趣之外,对于一个从事写作的人来说,还可以汲取写作的题材。他最初不到印度去旅行,因为那时认为印度所有可供写作的题材,一定已经被吉百龄写完了,因此他不想去。后来他终于去了。但又懊悔不曾早去,直到自己老了才去,因为他发现印度还有许多可供写作的题材,吉百龄连碰也不曾碰过。

  他说,有一次,吉百龄在西印度旅行,写信给他说,当地有很多可供写作短篇小说的题材,但是不在他的写作范围内,因此他不想写,劝毛姆去看看。毛姆后来果然去了,但是发觉那些题材也是他写不来的。

  毛姆不久以前收到了一封女读者的来信,十分有趣。这位年轻的女读者告诉他说:“我读了你的作品,觉得你一定是一个了不起的大情人,很想爱你。后来我查阅《名人大辞典》,发觉你比我的祖父年岁更大,我只好放弃这意念了。”

  毛姆说,由此可知,爱情决不是属于精神的,而是与肉体分不开的。
Number : 7301 

Title :女王的专列

作者 :杨全

出处《读者》 : 总第 139期

Provenance :东方时报

Date :1992。10。26

Nation :

Translator :

  只要英国女王和王室成员登上自己专用的火车,就没有什么能阻碍女王的前进除非前方根本没有轨道。这列花了1000万英镑改造的专列,犹如一座车轮上的宫殿,成为旅行中的要塞。经过10年的改造,这列有12节车厢的紫红色老式专列,像装甲车一样坚固,足以使各式各样的恐怖分子知难而退。这列会动的“堡垒”有如下装备:车厢的车身用厚钢板装甲,所有车厢使用特别坚固的加强防弹玻璃;安装了高度复杂的报警系统,加上一套电脑和屏幕组成的“神经中枢”通讯系统,可保持全天候的监测;车厢的底架是经过强化的钢板,它不仅可承载重达32吨的车辆,甚至炸弹在路轨上爆炸时,可以阻止列车出轨。

  英国女王每年约有80天要使用专列,这无疑是恐怖分子下手的好机会,因此,其保安十分严密,在每扇窗户和门上,装有安全金属线;在每一个有可能被入侵者闯入的地方,串联上无线电定位扫描监视器。一旦发现恐怖分子,专列中的电脑系统可立即将女王车厢的门窗迅速用钢板关闭起来,同时,专列能用每小时160公里的高速度冲出伏击圈。专列坚固的加强底架,足可以对付企图使列车停止的炸弹。而放置在轨道上的大树或水泥板,也将被强大的内燃机车头推开。

  女王的卧车车厢及客厅式车厢,布置得像五星级酒店的套房。专列中还有餐车,可随时举办宴会,车上可同时接待54位客人。车上还有乐队。女王及王室成员都喜欢乘火车旅行。

????

Number : 7302 

Title :名人轶事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39期

Provenance :海外星云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国宴插曲

  下面是里根回忆录记述的一段趣事:

  我们以国宴款待法国总统密特朗的时候,他和他夫人,以及南希和我走进国宴厅,按照习惯,每个人都站着,等待南希引导密特朗走到她的餐桌,我引导密特朗夫人走到我的餐桌。

  南希和密特朗走向他们的餐桌,但是密特朗夫人却冻结在地板上。我悄声说:“我们应该到那边去。”但是她还是没有动,她很安详地对我说一句法语,我没有听懂。她再说一遍,我摇摇头,我还是不懂她在说什么。

  突然,有个译员跑到我们身边说:“她在对你说,你踩住她的晚礼服了。”

????

Number : 7303 

Title :名人轶事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39期

Provenance :环球

Date :1992。3期

Nation :

Translator :

  一饮而尽

  法国化学家巴斯德因在细菌研究方面成就卓著而名扬世界。一天,巴斯德在饭桌上用一坏水仔细地洗着一串葡萄。“很遗憾,人们从未注意到葡萄上的细菌。”他对朋友们说。

  两分钟后,正在思考问题的巴斯德将那杯洗葡萄的脏水一饮而尽。

????

Number : 7304 

Title :名人轶事

作者 :赵居礼

出处《读者》 : 总第 139期

Provenance :文汇报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广告王

  德国网球名星、两次温布尔顿赛冠军贝克尔,身上一切可以利用的地方都作了广告。贝克尔使用的球拍和运动鞋是德国某公司的产品,为此,该公司每年付给他20万美元;由于穿上意大利某公司生产的运动服,并把那些标签贴在运动衣、裤子和球鞋上,贝克尔获得10万美元;他右手戴着一块瑞士的闪闪发光的广告手表,他又轻松地获得34万美元的收入。在这场争夺贝克尔的广告战中,西德的巴登苏打公司有幸以17万美元的价格买到了贝克尔右袖上的一块位置,不甘落后的荷兰菲利浦公司,答应3年中付给贝克尔150万美元,这份广告合同签订后,菲利浦公司颇感伤脑筋的是如何在贝克尔身上找到一块空地方,而留给他们的只剩下贝克尔的右袖口了,这样一来,贝克尔仅广告收入每年为120…150万美元,人们称他为“网球王”与“广告王”。

????

Number : 7305 

Title :乞丐趣闻

作者 :丽娜

出处《读者》 : 总第 139期

Provenance :人民保险报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专职乞丐  孟加拉国有不少专职乞丐。如达卡约有人口300万,其中三分之一的人以乞讨为生,半数以上的乞丐每月收入达83美元,比孟加拉的技术工人还高近1倍,有些“富丐”在市郊还建有小洋房,甚至还出租楼房赚钱。

  乞丐纳税  在荷兰,要想当乞丐,必须事先向政府申请。有关当局经过调查,证明有行乞的必要,才发给执照。然后这名有牌乞丐才能在繁华街道或其他公共场所边拉手风琴、边向行人讨钱。当然,他们还要向税务部门照章纳税。

  乞丐学院  该乞丐学院校址设在纽约的一个僻静地区。申请入学者,每人须交费100美元,学成后发给“毕业证书”。学院的全部课程均在晚间上课,6个晚上即告毕业,前4个晚上在教室里学理论知识,后两个晚上到街头上去“实习”。院长亲自在旁观察,找出其中的缺点和问题,然后加以辅导,以便使每个毕业生都完全合格。据院长介绍,学习成绩优异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每月收入十分可观,即可达2000~4000美元。

  乞丐工会  印度的乞丐感到政府对他们的管制越来越严,欠公平。于是,他们便组织了工会,共同向政府争取应有的合法权益。该工会目前已拥有会员150万,他们都是靠行乞养活自己的妻儿。

  乞丐旅游团  美国的女乞丐头目南哥丽芙姬对群丐说:“富人靠积累财富去旅游,我们无钱,可以靠行乞去旅游。”这一倡议得到众乞丐的响应。1989年3月,这个由189人组成的乞丐旅游团从纽约出发。首站是意大利,接着到了法国、德国、挪威、瑞典和芬兰,前后共240天,其间行丐141天,实际旅游99天。他们饱览了各国的秀丽山河和名胜古迹。南哥丽芙姬对记者说:“我们在不久的将来,还要游览更多的地方,直至周游整个世界。”

  乞丐研究所  印度加尔各答市的什亚姆·班多帕德海伊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乞丐研究所”。这位先生和他的同事们每天用10多个小时的时间与乞丐呆在一起,对他们的生活状况和行乞原因进行调查研究。据说在过去的10多年中,这个乞丐研究所已编辑了2万个乞丐的材料,发表了数以百计的论文。

  “机器人”行乞  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加泰隆尼亚广场上,近来出现了一个“行乞机器人”,当人们走过其面前时,不约而同地向小盒中投下一些零钱。

  原来,这个身穿铁甲的机器人由一名男乞丐装扮而成,他在一个小凳子上呆呆地站着,以自我虐待的手段来博得行人的怜悯,为其投下几个铜板。

  乞丐大学生  意大利慈善机构的一项调查表明,在罗马街头流浪的乞丐中,有17%的人具有大学或高中文凭。该机构最近对首都759名乞丐进行了一次调查,表明只有15%的乞丐完全是文盲,剩余的人均接受过义务教育。

  乞丐换物券  美国虽是一个富裕的国家,但乞丐也不少,而且还干扰社会正常生活,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美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采取一些新办法。例如加利福尼亚州柏莱克正在试验发行一种换物品的“慈善券”。

  这种新办法是,让发善心的人购买一种面值为25美分的“慈善券”,以代替现金散发给乞丐。这种“慈善券”是一张大小如手掌的纸,正面印着:“在背面列出的地点使用。可换食物,汽车车票或支付洗衣费。”背面的黑体字是“不能用做购买烟酒之用,亦不能当做现金使用。”

  生前当乞丐  死后遗巨款

  最近,约旦有一名90岁的女乞丐拉希达离开尘世,结束了她以乞讨为生的一辈子。她的遭遇一直受到亲友和邻居们的同情。然而,在法院出面清理她的遗产时,却在她的居室里发现了总额为25。7万美元的银行存折。

????

Number : 7306 

Title :关于女人

作者 :贾平凹

出处《读者》 : 总第 139期

Provenance :女友

Date :1992。9期

Nation :

Translator :

  如果作理性的分析,一个女人,既然是仅属于女性的人,其形象的美与丑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但实际的情况是,每一个男人,包括最理性者,见到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漂亮的女人,没有不产生异样感觉的。成语词典里,美女被比作花,比作月;贾宝玉感慨女人是清水做的,我们或许嘲笑这是情种们的言论,但沈从文说过,女人是天使和魔鬼合作的产物,甚至胡适先生谈佛的戒色,主张见到美女就立即想她老了的形象,想她死后的一副骷髅,这岂不暴露了美女仍对他们有着强大的诱惑,只是无可奈何地逃避罢了。真正有点不注重了女人美丑的是那些偏僻乡间的贫困的老大不小的光棍汉,“尾巴一揭是个女的”。他们认为,只要能娶来在他的土坑上就行了。他们对于美的女人有不属于自己的潜层意识。如同我们身为机关科员,平日眼盯着科长、处长的位子,而从来没有要当国家主席的念头,即使去了一趟中南海,也不至于流连忘返,夜不成寐。可这些身子很饥渴的光棍汉毕竟还要说:“什么美的丑的,灯一拉还不都一样吗?”他们在婚后也就至死不点了灯行房事,可见对女人之美的愉悦是男人共有的,对美女的追求只阻于穷,穷不择妻。

  可以说,社会发展到今天,妇女解放的口号呐喊了几个世纪,但世界还根子里是男人的。任何男人,不管说与不说,还是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