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第15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酒能消万虑,已分醉如泥。

  烛泪流干后,更声续断时。醒来还苦忆,起坐一沉思。窗外东风峭,星光浓欲垂。

  终于在次年春一个雨丝纷纷的傍晚,在狂饮之后,在回家的路上竟与警察争斗起来,当晚就被抓进监狱蹲了一夜。第二天,当胡适面对镜子打量他那张青肿的脸时,想起了李白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懊悔了。于是在朋友的帮助下,胡适关起门来发愤读书。几个月之后,他考取当年庚子赔款奖学金留学,来到大洋彼岸,几年后成为余响至今的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之一。

  “副本”享大名

  胡适1917年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开文学革命之先河,为他赢得了一世盛名。其实,这篇当时轰动的文章竟源于一件微末小事。胡适当年就读于美国康奈尔大学,作为一名庚子赔款生,他每月都要从华盛顿的中国公使馆领取一笔生活津贴。负责邮寄津贴支票的公使馆秘书是一位性情严肃的中国基督徒,每次他都在信封内塞进一些简短的道德宣传单和激励人上进的箴言。例如“不满25岁不娶妻”、“多种树种树有益”之类。有一次,胡适收到的宣传是劝说人支持用拉丁文字体做民众教育手段。在寄出一篇言辞激烈的反驳信后,胡适又认识到,这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由此想到中国语文言与白话之分的现状。胡适由此写出这篇文章,他一稿两投,一篇发表在他自己主编的《留美学生季报》上,副本寄回国内的《新青年》,谁知先期发出的原稿竟无人理睬,而后来发表的副本竟一纸风行,全国哄传,从此胡适便文星高照,独占鳌头。

  假博士与冒牌子孙

  1919年,胡适著《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出版,封面上印着“胡适博士著”。其实胡适留学并未获得博士学位。他在康奈尔大学毕业后于1915年9月考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他被陈独秀的《新青年》捧得大红大紫而驰名全国。1917年他接到北京大学一纸聘书:是立刻回北大做教授,还是留在纽约做老童生?这是摆在这位留美“新青年”面前的熊掌与鱼之间的抉择。胡适选择了前者。胡适在“哥大”一共读了两年,连博士学位研读过程中的“规定住校年限”都不足,更谈不上通过层层考试了。而学位论文也只完成了一个“导论”。胡适所以这样做是因为那时的北京大学挤满了全国的鸿儒硕彦,他乳臭未干,标新立异,多少有些胆怯,所以要靠“洋博士”唬人。“夜行吹口哨”,壮胆吓鬼,此之谓也。

  不仅如此,在《中国哲学史大纲》第一版蔡元培序文中,想当然地将胡适老家徽州的“解经三胡”说成是胡适的老祖宗。因而人们觉得胡之所以对中国哲学有如此透彻的了解,实在是家学渊源。蔡元培把胡适当成别人的子孙,而胡适亦居然默不作声。

  直到1927年胡适再到纽约时才携去100本1922年在上海印刷的博士论文,由杜威玉成,经过补交手续,始由校方正式颁予“哲学博士”学位。而胡适一生中接受34个名誉博士学位倒也货真价实,但这是以后的事。

  民国史上“七大奇事”之一

  1917年胡适回国,27岁的他被聘为北大教授,其时誉满京华,风流倜傥。可是胡适在14岁时就与同乡姑娘江冬秀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算命先生的瞎凑之下订下姻缘。江冬秀比胡适大1岁,人较矮,又是小脚,眼有翳子,识字不多,相貌平平。胡适留学时曾有一小诗:“病中得她书,不满八行字,全无要紧话,颇使我喜欢。”胡适的母亲因儿子离家有年,深恐他违约另娶,常惴惴不安。江冬秀更是忧心忡忡,度日如年,终于抑郁成疾,卧床不起,直到胡适回国后探视她并答应病愈结婚,才如释重负。胡适当时说过:便是不曾捉到我这个老新郎,锈了嫁妆里的剪刀,变陈了结婚的新房。只是那10年前备下的爆竹,越陈偏越响……以此表示不违旧约。

  1917年寒假,胡适从北京大学回家,举行文明婚礼。他亲自写了两副对联,一副是“旧约十三年,环游七万里。”另一副上联是“三十大月亮”(结婚之日系阳历三十,阴历十一月十七),下联一时没想好,这时身旁一个绰号“疯子”的本家哥哥,他虽无功名却有捷才,脱口“十七老新郎”,对上了。胡适默然,照着写下。

  婚后第二年,江冬秀到北京为胡适操持家务。她虽然是一个身受封建礼教毒害的普通妇女,但为人却干练果断,颇有魄力。当年她发觉胡适与曹佩声有暖昧关系,不是温柔相劝,而是抓住胡适爱惜名誉的特点,大吵大闹,寸步不让,有一次竟拿起裁纸刀向胡适掷去,最终使胡适与曹断绝关系。

  抗战时期,江冬秀随胡适远涉重洋,成为“大使夫人”,此后她一直陪伴胡适寓居海外,1975年离世。“胡适大名垂宇宙,夫人小脚也随之”,胡适的小脚太太,成了民国史上的七大奇事之一。

  胡适的子女

  胡适生有二子一女,长子名祖望,次子名思杜,女名素菲,5岁时患病医治无效夭折。

  胡适平生最反对人取洋名,但他却给自己的偏怜女取了个洋名“素菲”!其实这里隐含着他对青年时代一段情缘的追怀。

  原来胡适留美时与当时也在美国留学的才女莎菲即陈衡哲女士有一面之缘。在1927年4月叩访之前,胡陈已有尺素往还,5个月之内胡适单方就寄出40余件。只可惜,惊鸿一瞥前,罗敷已自有所属,对方是胡适最好的朋友任叔永。

  1927年胡适重访美国,揭开记忆的情结,2月5日于风尘仆仆中,做了一个“醒来悲痛”的梦。胡适谓之“梦见早夭的女儿”,在《素菲》中他写道:

  素菲,不要让我忘了,

  永远留作人间痛苦的记忆。

  其实,“素菲”者,SOPHIA也,“莎菲”也。这首缠绵悱恻的诗作实是一石双鸟,悼亡、怀旧兼而有之。

  胡适将次子取名思杜,因为他一生最崇拜的就是他的导师、实验主义哲学大师杜威。思杜本性善良、脾气随和,但自幼却养成消沉、悲观情绪。1941年他去美国,抗战胜利后回国,在北平图书馆工作。这时期,他沉默寡言,读书勤奋,显得很老气。北京解放后,他分到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之后又去唐山工学院任教,1957年反右运动中自杀身亡,时值中年。1962年,胡适在台北逝世,尚不知思杜已早于他离开人间。

  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因缘

  在世界级奖项中,诺贝尔奖恐怕是最为世人瞩目的了。20年代,胡适在一次从北京到上海的旅途中,意外碰上他多年的老朋友瑞典探险家斯文·海定(SEVE HEDIN)。海定是诺贝尔奖金委员会成员,在他们谈话中,海定说他可能提名胡适获取文学奖。胡适私下想,如果这笔奖金是因为作为中国五四文学革命发起人所做的工作颁发的,他可能会接受,但如把他作为一名作家授予这笔奖金,他可能不会接受,他认为自己不配得到这个荣誉。

  确实,作为一位散文家,胡适是一位具有简明、清晰活泼风格的大师,但他在文学创作上建树有限,他的白话集《尝试集》,以他自己的说法大都是实验性的产品;对他的翻译小说同样不敢恭维,而他的独幕剧更显得笨拙有余、创造不足。胡适的文学创作才能确实是贫乏的。当然,他的诗、剧开风气之先的作用也还应得到公允的评价。

  名人本色是书生

  1938年3月,根据陈诚的建议,国民党政府和蒋介石本人3次致电在美国的胡适,敦请其出任驻美国大使。9月17日,任命正式下达,10月初胡适抵达华盛顿任职,从此正式从事战时的外交工作。胡适后来说他是在国家最危急的时期,做点战时的工作。

  珍珠港事变前,我国北平图书馆有数百部善本书托美国国会图书馆代为保存。书籍运到华盛顿后,美国方面认为这是件文化大事,所以当该批书籍在国会图书馆开箱时,美国国务院和该馆馆长努索·埃文斯特请胡适前往察看并派大员陪同。岂料胡大使是位“书迷”,他一进书库,便如入宝山,情不自禁地席地而坐,旁若无人地看起书来。一看便是1个多小时,那些陪他前来的大员和图书馆馆长被冷落在黝黑的书库走廊,大踱其方步。最后,当胡适从书堆里提着上衣笑嘻嘻地走出来后,又开始和这批与“善本”无缘的要员们大谈其“善本”经纬。

  这些事,在外交圈子里自然有失身份,但胡适我行我素于不自觉之中,是真名士自风流,因而别人也认为他是位“学者大使”,由此他的怪行反而被传为佳话。

  胡适就站在你的对面

  胡适是位有很高国际声望的人,50年代美国《展望》杂志推举100位当时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伟人”,胡适荣列其中。胡适一生交游遍及海内外,因此有许多见过或未见过、了解或不了解的名流,每每与人谈到胡适,都称其为“我的朋友胡适”。

  这里有则美国人最耳熟能详的轶事。

  珍珠港事变前,芝加哥大学教授史密斯当选众议员。胡适曾与之有一面之缘,为表庆贺乃柬请来中国大使馆晚餐。谁知这位议员在匆忙赴宴途中竟忘掉了主人的名字,向计程车夫询句未果,好在吃饭时满口“大使”“阁下”相称也已足够应付。待到席终宾主尽欢,胡适送客,礼节性地邀请史密斯来日到中国旅游。

  “中国我是一定要去观光的!”史密斯肯定地说,“到贵国观光,我第一个要拜访的便是我的朋友胡适博士。大使先生,胡博士现在在什么地方呀?”

  胡适闻此,笑颜大开。他回答说:“胡适就站在你的对面啊!”二人乃相拥大笑。

  胡适与毛泽东

  如果生活在20年代的中国,只要对一个知识青年提问:“你喜欢什么杂志?”他会不迟疑地回答:“《新青年》。”再问:“你最饮佩的人是谁?”回答往往是“陈独秀与胡适。”

  当时在湖南的毛泽东就是这样回答问题的。1936年,毛泽东与斯诺谈话时说:“《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在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_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1936年9月22日,在民族危亡的重要关头,毛泽东致信蔡元培,向包括胡适在内的70位党国要人、学术师友、社会故旧致意。毛泽东这里显然把胡适当做中国知识界有重大影响的无党派人士来看待,期望他能为民族解放斗争贡献自己的力量。

  1942年9月胡适大使任满离职,移居纽约,主要以从事学术活动为生。虽然胡适转向学术生涯,但他脑海里并未忘却政治。1945年4月他被任命为出席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的中国代表之一。在与会期间,他与代表团中的中共代表董必武就战后中国政治问题交换意见时,提议中国共产党放弃武力,成为没有武力的第二大党;又通过王世杰给毛泽东发去一份同样内容的电文,清楚表明了胡适拥护国民党政权的态度。毛泽东后来指出:“人民的武装,一支枪,一粒子弹,都要保存,不能交出去。”其实就是给予胡适否定的回答。

  胡适谈成名

  20年代中期,当胡适的名望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出人意料地对他的朋友路易丝·甘尼特说:“今天对于有才能的人来说,生在中国是不幸的,他们得到的太多太容易;他们让人推着很快地承担超起过他们能力的责任…他们注定是要完蛋的。顾维钧曾是外交部出色的常务次长,现在却成了总理;吴佩孚是一位杰出的旅长,他却竭力要当总司令;在我从美国回来两年后,一家报纸搞了一次民意测验,说我是最伟大的活着的中国人之一。一旦你成了名,你必须要选择如下的两件事之一来做:不辜负这个名声,或是靠这个名声活着。在第一种情形中,你会在身体上毁了自己;在第二种情形中,你会在道德上和思想上毁了自己。你竭力要成一名伟人,你就要尽力做过多的事情…这样你就会完蛋!”多少人为成名一生孜孜以求,费尽心机,而青年胡适对成名发出的精湛议论,这其实也是他在茫茫人生中对自己命运的预感。

????

Number : 7745 

Title :藏书癖趣事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60期

Provenance :《羊城晚报》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美国纽约有个专门展览古旧珍本书籍的地方。展品不仅供展览,而且还出售。谁先得到就卖给谁。藏书癖们为了把珍贵的图书抢到手,经常展开激烈的争夺。有个名叫洛南的书迷,在一次书展中发现了第一版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他一见此书,心中大喜,立即想买下来。就在此时,另一个书迷也发现了它,追过来抢着要买。洛南急了,纵身跃过两张桌子,冲到售书处,虽然跌了一交,还是抢先交了钱。这部书标价仅20美元,可他却总共花了220美元。因为他那一跌,跌崩了两颗门牙,补牙用去了200美元。

  ▲我国清朝道光年间,有个名叫刘源的书痴,“生平无他嗜,惟专一于书”。他家藏书数万卷 。有一次,强盗犯境,全城的人都被吓跑了,而他却端坐书房之中,决心与书共存亡。强盗进入了书房,斥曰:“全城的人都跑光了,你为何不跑而坐在这里等死?”刘源说:“书就是我的命,书若没了,要这命干什么?”强盗听说,肃然而退。

????

Number : 7746 

Title :幽默小品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60期

Provenance :《美国式幽默》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有教无类

  当我还是个年轻的牧师时,被派往一处乡村教堂去传教。在头一次的聚会前,我准备了一篇长达一小时的讲道词。但是令我惊讶的是,竟然只有一位老农夫前来聚会,于是我跟那位老农夫说:“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为了这次聚会,我准备好了一篇很长的讲道词,但是只有你一个人来,是不是还是应该讲给你听呢?”

  农夫以一位乡绅哲士的姿态,恭敬地答道:“牧师啊!你知道,我只不过是个种田的粗人罢了,对讲道可是一窍不通;牛和草料才是我唯一在行的;假如我有一大车的草料要喂牛的话,不管是有100头牛或是只有1头牛,我都要喂它的。

  农夫的意思,摆明了是想听我的讲道,于是我便开讲那段绚丽而长达一小时的长篇大论。讲完后,我骄傲地问那位老先生:“你觉着我讲得如何?”

  农夫则平静地答道:“牧师啊!你知道,我只不过是个种田的粗人罢了,对讲道可是一窍不通,牛和草料才是我唯一在行的;假如我有一大车的草料要喂牛,而只有一头牛来吃的话,我不会将这一整车的草料通通倒给这头畜牲的。”

  “铁公鸡”

  周·史密德虽然是个大财主,但吝啬得一毛不拔,故人称“铁公鸡”。有一天他和他太太想坐飞机在纽约市上空兜兜风,飞行员说,飞半个钟头每人要10块钱。

  “两个人10块钱,怎么样?”这个小气的百万富翁问道。

  “门儿都没有!”飞行员一口就回绝了。

  史密德死皮赖脸地跟他讨价还价了老半天,飞行员最后答应了:“好吧!我收你们夫妇10块钱,但是有个条件,在飞行的时候,你们不能出任何声音,如果有一点声音,你们就得付20块钱。”

  史密德很不情愿地同意了。

  飞机一下子就拉高到天上。驾驶员故意翻斤斗、耍花样来吓唬他。飞机终于降落了,飞行员不相信地认了输。

  “真是服了你,搞不懂你是怎么挨过来的?”飞行员问。

  “铁公鸡”道:“可真不容易,当我太太飞出机舱时,我差点儿叫出声来。”

  礼多人不怪

  彼得与玛丽经过一段漫长的恋爱以及订婚阶段后,终于手牵手迈向了地毯的那一端。

  谈及他们的第一个宝宝应该具有的种种优点时,小两口一致认为宝宝必须要懂礼数:“若想让孩子成大器,最先决的条件,就是要使其能礼让谦和。所以,就让咱俩拥有世界上最懂礼貌的小宝贝吧!”

  经过这番谈论后,夫妇俩焦急地盼了9个月。结果,玛丽总算是住进了产科病房。万事就绪,就只等着送子仙鹤的造访啦!可是他们等了又等,一点儿动静也没有。等了60年后,医生慎重地建议道:“我想最好还是剖腹生产吧!”剖腹之后,大伙发现里面有一对袖珍型的白髯公公,相互在那儿打躬作揖,并且礼貌有加地向对方说:“您先请吧!老哥哥,您先请吧!”

????

Number : 7747 

Title :苏梅克随想

作者 :熊能  张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