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第1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多夜晚我都为我所扮演的角色发愁。后来我决定稀里糊涂对付了事,何若为没有前途的事情卖大力气呢?

  可是,不知怎么的,上教会学校时读到的《对经》里的一句话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无论干什么事,都要尽力而为。”

  于是,在每一次演出时,我都全力投入到这场戏中。每次演完这场戏,我都是满身大汗。有时,自己也觉得这样干很愚蠢。几个月后,有一天我突然接到了自称代表霍华德·休斯的人给我打来的电话,他说,“休斯先生打算把《扉页》拍成电影,他想邀请你参加。”

  后来,这部电影的导演刘易斯·米尔斯顿把这件事的原委告诉了我:他和他的一伙朋友访问纽约时,搞到了几张轰动一时的戏剧的门票,可最后还是缺一张。于是刘易斯就穿过马路,来看对面剧院里演出的《向上,向上》。

  “有一场戏的确打动了我,”刘易斯说,“就是你在桌子边和别人争吵的那一幕。”结果他推荐我在《扉页》里相似的一场戏中扮演了一个角色。这就是我的电影生涯的开端。

  所以,即使干着似乎是徒劳无益的事情,也应该尽力而为。

Number:940

Title:要学会认真倾听

作者:阿琳·弗朗西斯

出处《读者》:总第99期

Provenance:生活的启示

Date:

Nation:美国

Translator:张青

  记得在《我是干什么的?》这个电视节目中,电视主持人向来宾提问,要来宾根据提问猜出他是干什么的。这个节目连续播出了二十五年。开始时,我很难掌握住我要回答问题的线索。后来,我丈夫马丁·加贝尔说:“我从这个节目里得到的结论是:你应该仔细听别人说什么,要学会认真倾听。”我采纳了他的忠告,结果非常有效。由于集中注意力听别人说话,我常常能很准确地回答问题。事实上,我的主要优势就在于我能注意倾听。

  不过,倾听不仅仅是获取信息。一位七十多岁的陌生妇女向我表示,“注意倾听”也是爱你的邻居的一种方式。我常在杂货店碰到这位妇女,她有着一双机敏又锐利的黑眼睛。每当她看到我时,立即走过来跟我滔滔不绝地聊天。有时我忙得很,但也不得不耐着性子听下去。

  “我不久要去阿堪萨斯一次,”有一天她对我说,“那里的春天很暖和,这对我的关节炎有好处。但是,不等你想念我,我就会回来的。”我这才第一次注意到她的手指既僵硬又弯曲。“你一个人去吗?”我问。“哦,是的,”她说,“我丈夫去世很久了。但是我通过与人们交谈,发现了许多像你这样的人。”

  我立刻觉得非常惭愧。她是那么高兴,一点也不为自己感到伤心。通过与人交谈,她平静的生活变得有意义了。她所需要的,仅仅是能够倾听她讲话的人们的耳朵。从那以后,我的耳朵也变得有用了。对于妇女,尤其是像她这样的妇女,我都尽量倾听他们的谈话。

Number:941

Title:任劳任怨

作者:威拉德·斯考特

出处《读者》:总第99期

Provenance:生活的启示

Date:

Nation:美国

Translator:张青

  在海军服役两年后,1958年我回到了华盛顿特区。不出所料,我以前在全国广播公司的工作正等着我。但没料到的是,公司换了新老板。不知什么原因,他好像一心一意要把我难住。

  我们俩老是合不来,但我总是保持冷静。后来,安排了《快乐孩子》这个节目,我和我的朋友兼助手埃迪·沃克一直在主办这一滑稽节目,但老板给我们安排的时间太糟糕了,从早上八点到半夜,这期间总是这个节目。

  我怒气冲冲地去找老板,不管这可能丢掉我的饭碗,与他大吵了一场。可是,在这之后,我想起了《圣经》中所罗门王说的话:“有见认的人不轻易发怒,宽恕别人的过失,便是自己的荣耀。”

  埃迪·沃克和我接受了这一讨厌的时间安排。我们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地干了三年后,《快乐孩子》成了华盛顿特区最受欢迎的节目。

  更重要的是,我认识到自己也有错误。在与老板打交道的过程中,我总是把我们之间的矛盾搞得更加激化。我知道他不喜欢我,作为报复,我对他要么不客气,要么就是尽量离他远远的。可是有一天他邀请我去参加一个我无法推辞的电台工作人员聚会。我在那里见到了他的未婚妻。她漂亮活泼,待人诚恳。我想,这样美丽热情的姑娘怎么可能喜欢一个一无是处的男人呢?通过她,我对老板的性格有了新的认识。

  随着时间的逝去,我的态度改变了,老板的态度也改变了。事实上,我们成了好朋友。我一直在全国广播公司工作。后来,又担任了《今天》这一节目的气象预报员。我还要在那里继续干下去。

  谢谢你,所罗门王。

Number:942

Title:知子莫如母

作者:卡罗尔·哈姆雷斯特

出处《读者》:总第99期

Provenance:世界博览

Date:1989。7

Nation:美国

Translator:周小松

  所有的母亲都相信自己的孩子不同凡响,我也不例外。每次学校召开家长会,我都热心地去参加,想听到詹妮弗和凯特林在班上名列前茅的喜讯;凡是有特德参加的曲棍球比赛,我每场必到,相信他准能进球;詹妮弗和凯特林上完钢琴课或溜冰课后,我总是盼望能听到老师对他们的表扬。但是,结果往往令我失望。

  当我的孩子还年幼时,我就认定他们有才气。特德两岁上就能识26个字母。然而他上小学一年级时,却被分在“慢”组。我立刻去找他的老师。

  女教师说:“别发愁,到时候他会跟上班的。”

  特德上五年级时,学习跟上来了,但在班里成绩平平,并未超过其他同学。

  当时,他决定参加学校的乐队,为了给他买一件合适的乐器;我们跑遍了全城。他最后选中了双簧管。

  售货员提醒他:“双簧管很难学,你为什么不试一试单簧管呢?”

  特德摇摇头:“我要与众不同。”

  我为他感到骄傲,这就是他胜过别人的地方。

  特德开始学吹双簧管时情绪很高,可后来愈练愈少。我不断地督促他,但最后他还是半途而废。

  我终于承认自己失败了。有一天,我在杂货店碰见一个邻居,他的女儿是乐队长笛手。我问她:“你的女儿练得怎么样?”我希望听到她说她的女儿也失去了兴趣。

  “哦!我简直听腻了,她整天都在吹长笛。”我不再指望特德当上音乐家了。

  我的第二个孩子詹妮弗是个文雅的女孩儿。我曾相信有朝一日她会成为体育冠军。可是有一天她从幼儿园回到家里大哭时,我的希望破灭了。我问她:“出了什么事呀?宝贝儿!”

  她抽噎着说:“老师说我短路跑得不对。”

  她那优美的体态哪里去了?于是,在下个星期,詹妮弗和我一起练短跑,她总算领会了要领。可我却再也不奢望她成为奥运会选手了。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常常鼓励孩子们什么都要试一试──体操、游泳、滑冰、音乐。虽然他们尚未显示出特殊的才能,但我相信我的孩子是特殊的人,我一向鼓励他们尽力发挥其所长。

  作为母亲就应该望子成龙,让孩子知道你相信他们会出人头地,孩子需要这种支持,因为他们尚缺乏自信心。他们希望听到人们的掌声,尤其希望听到母亲的掌声。母亲的呼唤将鞭策他们前进。

  我也常常回忆起我的母亲,感到自己辜负了她的期望。每当我把四门课是甲,一门课是丙的成绩单带回家时,她揪住不放的总是那个丙,并质问我为什么才考了个丙。

  我当时只是个孩子,感到愤愤不平。但当我逐渐长大时,知道她是对的──我没有尽我所能。我也知道她从不指望我做一个佼佼者,只要求我尽力而为。

  在尚未发掘出母亲所希望我具有的那种潜力之前,母亲就病故了。她对我抱有那样大的信心,以致我自己也不得不猜想它的确存在,因而设法去发现它。她对我寄有的厚望萌发了我沉睡的自尊心。

  现在轮到我的孩子认为我对他们要求过高了。一天晚上,特德在与我谈论他的学习成绩时说:“得到丙就够了。”他又说,“谁说过我聪明?只有你一个人这样想。”

  “不错,特德,”我告诉他,“我的确这么认为,所以我知道你完全能够做得更好。”

Number:943

Title:兄弟情深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99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我象大多数人一样,从不保留生日卡。然而,今年我却把弟弟由英国寄来的生日卡珍藏起来,因为它是件无价之宝。那张卡片是由父母亲代购并写上地址寄来的,不过,在落款处,弟弟以笨拙的笔画,清楚地写着“尼戈”二字。在经过将近40年的努力,连哄带骗的教导,与无数次伤心及挫败后,弟弟终于在39岁这年,学会如何写自己的名字。

  对一个重度智障者来说,要学会煮一顿简单地饭,可能需要5年;学会写自己的名字等于一生的里程碑;至于能自己处理个人卫生,更相当于得了博士学位。如今,尼戈不但这些事都会做,而且还会做许多其他的事。

  我之所以说出尼戈的故事,是因为在这个社会里,人们多半以成就和财产来衡量一个人的幸福与成功,尼戈虽然没有这些,却是我所认识的人当中,最知足、也适应得最好的人。对为人父母来说,孩子智能不足是个可怕的梦魇,但对我父母而言,弟弟丰富了他们的生命,使多年的艰困显得微不足道。事实上,他们已把重担化为积极的经历。

  今天,人们可以藉羊膜穿刺来发现胎儿的缺陷,并及时终止怀孕,而弟弟这样的人能提醒我们,幸福与价值不过是角度的问题。他也许不会自己绑鞋带,但他的朋友绝对不比一个中彩票者少。在家乡雷萨斯特,每个人都认识尼戈,尼戈也认识每个人。

  目前,尼戈住在市政府资助的团体之家,并在一间为智障者设立的工厂工作,赚取象征性的酬劳。他纳税,在银行里拥有户头,而且不欠任何人的钱。周末时,他回家和父母共度,并经常到一家邻近的小酒馆喝一杯搀柠檬汁的啤酒。每次,他都坚持自己付帐,还经常和人玩掷镖游戏──虽然他很少掷中靶的。

  当然,这一切都是他历经奋斗所换来的。我还清楚地记得,我大约在5岁的时候,才注意到尼戈的不同,父母亲带他到伯明翰看过一位专家后,一踏进家门便开始啜泣,并告诉我:“你弟弟是个低能儿。”当时我还不了解这句话的含意,只意识到事态一定非常严重。

  父母亲拒绝将尼戈送进社会机构专门收容,相反地,他们决定尽快再生个孩子,好让尼戈有个年龄相近的兄弟做伴。一年后,保罗出生了。

  尼戈蹒跚学步时经常发生意外。但最令父母亲头疼的还是他的就学问题。

  当时是1950年,特殊的教育班或智障者的特殊奥运都还是空中楼阁:一般的心态是眼不见为净。而像尼戈这样的孩子只有两个选择:长期住院或留在家中。最后父亲找到第三条路:把他送到市府卫生单位办的学校去。那是所专为6─16岁的智障者设置的学校,只提供全天的照顾,很少施以教育。

  尼戈16岁那年,进入一家“工作中心”,一待就是8年,每天做做分类,归档等简单的工作。日子一天天过去,尼戈已长成一个身材修长,有一对漂亮蓝眼睛的英俊青年。在他步入20岁时,他开始变得粗鄙,喜欢破坏,故意撕毁自己的衣服,常常因为品行不端被工作单位提早送回家。他明知自己做得不好却无力控制。有时在做过某些特别无礼的事后,他会说:“妈,对不起。”不过,一转身,老毛病又犯了。我想,这是自伯明翰的专家那儿回来后,父母初次真正感到害怕。

  经过长期的诊断,医师得出一个结论:尼戈的理解力虽然有限,但我和小弟保罗相继成年自组家庭,使他觉得该是轮到他的时候了。“行为乖张”是他表示不满的方法。

  原因是找到了,可解决的办法却让人绞尽脑汁。最后,医师所提出的答案是药物。多年来,尼戈一直在服用温和的镇静剂。现在,他们改用强力的药物,使他变得温顺。但这不过是种野蛮监禁行为的现代翻版──给病人穿上一件化学的紧身衣。

  不久,尼戈的行为有了彻底的改变。他不再破坏,也不再撕扯自己的衣服;但问题是他几乎停止了一切活动。药物使他元气大伤,实际上,他几乎等于被切除了脑叶。他的体重急速上升,除了吃饭、睡觉外,不再对其他事情感兴趣。

  在这段期间,我父母开始推动一项在心中酝酿已久的构想。他们认为,市内很需要一个专供智障者消磨闲暇的场所,因为智障的人往往会被公共场所排斥,而实际上,他们应该像正常人一样,受到社会的关注。于是,“六九俱乐部”终于诞生了,它是以创立年份来命名的。

  父亲东挪西凑,总算买到一套二手音响,包括两个唱盘、麦克风及商业用扩音器。接着,他又买了一叠热门唱片。就靠这些设备,他在一间受政府保护的工厂里,为智障者开了市内第一家迪斯科夜总会。

  事情缓慢地进行着,消息也渐渐传开了。母亲负责茶点,父亲播放热门歌曲,很快地吸引了数以百计的青少年和成人。甚至,有一辆巴士来往于俱乐部和神经病院间接送。“六九俱乐部”非常受欢迎,连“正常人”也闻风而至。

  此时,尼戈仍然被束缚在化学的紧身衣里。他已经30多岁了,从青春期起,一直在服用镇静剂,并逐渐养成依赖性。

  问题再度产生。这次,一位年轻及富于爱心的专家,决定做个彻底的改变,让尼戈戒除对药物的依赖,以便进入团体之家,学习半独立的生活。

  接下来的几个月,尼戈苦不堪言,他像个戒毒的人,吃尽了苦头。然后,情况逐渐有了起色,他搬进附近一间由一对夫妇所管理的“鲍曼诺之家”,和20名智障者共同生活。从这时起,我们开始评估及记下他的进步。摆脱对化学药物的依赖后,他的天地大为扩展──有了作决定的机会,负起更多的责任,并学得更多生活技巧。

  他先从小事开始学,例如:整理床铺、保持房间整洁、外出时为房门上锁,做三明治,或为自己做份早点。接着,进步到会使用电刮胡刀,而在工厂,他被赋予更多的责任,担负更具挑战性的工作。在和我的长途电话中能愉快地描述一星期的见闻。

  我上次回英国,花了很多时间教尼戈写自己的名字,后来却绝望地放弃了。不过,我也得到其他方面的收获。有一天晚上,我们坐在一起看电视,尼戈吵着要我带他到附近的酒馆去。我不想去,他却一直缠着我,最后,我发火了,咆哮着说:“如果你那么想去,就自己去好了。”没想到他真的站起身,穿上外套,然后向父亲要了钱,自己走了出去。这是他第一次单独外出。

  “你最好去看看,”父亲说,“以免发生意外。”我不慌不忙地取出外套,故意慢慢地踱去酒馆。心想着:这对他是一大考验,我应该给他机会和时间。

  我在酒馆找到了他。他正静静地坐在一张小桌旁,啜饮着一只大酒杯中的饮料──啤酒加柠檬汁,那是他经常喝的。他看到了我,并对我说:“我请你喝一杯。我会点,你要什么?”

  当我看着他大摇大摆地走到柜台前点了一杯苦啤酒时,喉咙不禁哽咽了。他谢过酒保,不过,并没有点数找回来的零钱。也许,下一次,他就会了。

Number:944

Title:一捆柴

作者:张晓风

出处《读者》:总第99期

Provenance:晓风散文集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有一年,一位在哈佛大学任教的医生到台湾南部极僻远的小城去行医,他医好了一个穷苦的山地人,没有向他收一文钱。

  那山地人回家,砍了一捆柴,走了3天的路,回到城里,把那一捆柴放在医生脚下,可笑他不知道现代的生活里,几乎已经没有“烧柴”这个项目了,他的礼物和他的辛苦成了白费。

  但事实却不然,在爱里没有什么是徒劳的。那医生后来向人复述这故事时总是说:

  “在我的行医生涯中,从来没有收过这样贵重、昂价的礼物。”

  “一捆柴,只是一捆荒山中枯去的老枝,但由于感谢的至诚,使它成为记忆中不朽的财富。””

  一柄伞

  微雨的车站上,为了贪看一本心爱的书,我竟腾不出手来撑伞,雨点打在书页上,有如一行行娟秀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