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第5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破碎了的初恋的梦

萧红本名张乃莹,1911年6月出生在黑龙江呼兰县一个乡绅之家。作为张家长女,她自小并没有享受到正常的家庭温暖。父亲、母亲乃至祖母对她总是“恶言恶色”,还常常无缘无故地打她甚至用石头砸她。九岁那年,生母死后,继母对萧红更是费尽心机地虐待。家里唯一爱护她的只有慈善的祖父,可祖父为人老实,在家中没什么地位,并不能改变萧红不幸的境遇。压抑与孤寂,造成了萧红敏感自卑的性格,留下了忧郁、感伤的印记。并使萧红对温暖和被爱特别“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1927年8月,萧红来到哈尔滨的东省特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读书。在那里,她受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气氛的熏陶,迷上了新文学,开始对鲁迅、、茅盾的作品以及辛克莱的《屠场》、法捷耶夫的《毁灭》等发生了兴趣。

也正是在这斯间,萧红结识了一位由北平考入哈尔滨政法大学的姓李的青年。这位大学生向萧红表达了爱慕之情。她从童年起就渴望温暖与被爱,更何况在少女青春妙龄时期。萧红快乐地编织自己第一个爱情的梦,诗的梦……

不料,1930年夏天,萧红拿到初中毕业证书回到家里时,父亲已将她的终身许配给了一个大军阀的儿子。这时,祖父已经去世了,这个家庭给她的最后一点的温情消失了。萧红毅然离开了这冷清的宅院,逃避了这桩包办的婚姻。

她回到了哈尔滨,很快同那位姓李的大学生同居了。萧红为获得自由而高兴地唱出了“春曲”;“那边清溪唱着,这边树叶绿了,姑娘啊!春天到了。”

不久,萧红和这大学生坐上了去北平的火车。一路上,萧红的眼里洋溢着幸福的喜悦,她想到北平投考艺术专科学校,还梦想组织起一个温暖的家庭。身边的那位大学生却若有所思地呆坐着,仿佛在忧虑什么。当他们来到一个小胡同的小院门前时,开门的竟是一个梳着发髻的年轻少妇,她抱着孩子疑惑地看着萧红。从那位大学生胆怯忧惚的眼神和嗫嗫不清的解释中,萧红明白了:这便是他真正的妻子。

“我走了,再见。”萧红矜持地昂头走开了。走出很远后,她伤心地哭了,最后又回到哈尔滨。

这时,那军阀的儿子闻讯赶来,乘机死乞白赖地纠缠萧红。也许是孑然一身的孤寞太使她疲倦,也许是失恋的打击令她心灰意懒?萧红妥协了,她只想安顿那失重的情感,却不问哪里是安顿之处。

1931年春,他们在北平同居在一个公寓里。萧红就读于女师大附中。

一年后,萧红怀孕了,随军阀儿子同往哈尔滨一家旅馆里。他们一住半年,欠下了一笔食宿费。军阀儿子托辞回家取钱,从此一去不返!

春日的梦,冬夜的梦,就这样破碎了。萧红感到“全人类离得我更辽远”。

寻找感情支柱

山穷水尽的萧红,向哈尔滨《国际协报》文艺周刊发出了求救的呼号。同《国际协报》关系密切的一位作家,听到消息后来到旅馆探望萧红。萧红的才华打动了这位青年作家,他带着萧红逃离了恶浊的旅馆,将她送进了哈尔滨市立第一医院。在那里,她生下了一个女儿。萧红产后的身体十分虚弱。又因为交不出医疗费,她常常要受到医生的冷落。

青年作家常常来看她,并对医院那种冷落病人的态度和做法提出了责问。衰弱到了极点的萧红,这时特别需要温暖的照顾和强有力的护卫。当他来接萧红出院时,他们相互拥抱了。

就此开始的是萧红和青年作家的一段患难与共的历程。因为生活无着,萧红的身体又十分虚弱,他们把刚出生的女孩送给了别人。辗转漂泊了不少日子,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落脚处,“筑成了一个家”。萧红在这个豪放的男性的宽厚臂膀里得到了小憩。

他们的生活是贫困的,但相濡以沫的日子也是幸福的。他们一方面为生存而奔波,一方面又加入反满抗日的斗争行列。1933年春,萧红在这位青年作家的鼓励下,写出了第一个短篇《王阿嫂之死》,以后又陆续创作了不少小说,并与青年作家一起自费出版了他们合著的一本小说集《跋涉》。1935年,萧红完成了以后震动文坛的《生死场》。该书正式出版后,受到了广泛的赞扬,奠定了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鲁迅先生称赞萧红说:她是我们女作家中最有希望的一位。

事业上成功了,可萧红在感情上却陷入了困境。青年作家暴躁的性格,与萧红忧郁的心情之间的不和谐,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显现出来,这种不和谐深深刺痛了萧红的心。“往日的爱人,为我遮避暴风雨,而今他变成暴风雨了!让我怎来抵抗?”

由于感情的不和谐,青年作家的感情转移了,转给了事业,转给了其他的人。这对于感情上受尽磨难、脆弱敏感的萧红来讲,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为她对于爱依附得太深了!她多次努力,对自己曾热恋过的人抱着很大的期望。但她还是失望了,忙碌着的他已无暇顾及她的感情了。

萧红后来在决定与青年作家分手时,曾对一位知心朋友讲到:“我爱他,今天还爱,他是个优秀的小说家,在思想上是同志,又是一同在患难中挣扎过来的!可是做他的妻子却太痛苦了……”接着她又说:“你知道么?我是个女性,女性的天空是低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

她得到了多少渴求的……

1938年2月,萧红和共同生活了六年的青年作家在西安分手了。

不久,另一个作家在追求着萧红,从武昌直至西安。虽然萧红不满意这位作家的书生气,不能马上把感情转移到他身上来,但她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个女性,一个软弱、缺乏自信、感到无力支撑自己感情的女性。她太希望把自己的情感依附在一个男人身上了,因此一根二十几节的富有弹性的小竹棍,有所象征地交到了这位作家的手里。

这年4月,萧红和这个作家回到了武汉。不久,这个作家去了四川,萧红也来到了重庆。

因为在码头跌跤伤了胎儿,萧红流产了。从这以后,萧红的心情十分阴郁,脾气也变得暴躁易怒。在朋友们的关怀照料下,萧红的身体才逐渐得到了一些恢复。1939年五、六月间,萧红和这个作家再度生活在一起。萧红太需要安宁和休息了,但她却无法得到满足。因为和这个书生气十足的人一起生活,很多事情需要她出面应付,甚至邻人与这位作家发生争执,也得由她出面抵挡。曹靖华先生听到了萧红的遭遇,感叹地对她说:“认识了你,我才认识了生活。以后不要再过这种生活了……”

可以后的生活,对萧红来说更加艰难。为了躲避大轰炸,1940年春天,萧红和这个作家来到香港。这时,她的身体越来越差了,咳嗽、头痛、失眠,种种迹象都表明:这个在人生道路中跋涉了二十九年的女子,已经被病魔逼到了生命的尽头。爱抚、温暖、尊重、安宁……这些渴求得到的东西,她得到了多少呢?即使全部给她,此时也已经晚了。

1941年圣诞节的前二天,萧红病情急剧恶化,被医院误诊为喉瘤。喉管开刀后,她不能发声,痛苦万分。她在纸上写道:“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1941年1月23日,萧红默默离开了人间,年仅三十一岁。

Number:2922

Title:名人轶事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75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钢琴家的难题

钢琴家福莱谢尔在伦敦参加克里夫兰交响乐团巡回演奏时,乐团指挥赛尔请他去讨论一首他弹奏的乐曲。福莱谢尔看见乐团指挥的旅馆房间里没有钢琴,很窘。

“没关系,”赛尔说,“就在这张咖啡桌上弹奏好了。”

既失望又感到局促不安的福莱谢尔,开始把手指在想象中的琴键上移来移去。赛尔聚精会神地看着,显然在“倾听”熟悉的旋律与和声。过了几分钟,他说:“速度很好,但我听你有许多音符没有弹到。”

“不错,大师,”福莱谢尔眨了一下眼睛笑道:“可是我从来没有在这张咖啡桌上弹奏过啊。”

履历

作曲家李斯特住在夏莫尼的联邦酒店时,是这样登记的:

职业:音乐家

出生地:帕那萨斯(注:古希腊神话中作为太阳神和文艺女神们的灵地)

由何处来:由迷惑之国来

到何处去:到真实之国去

恐惧与希望

法国剧作家托里斯坦·贝尔纳是犹太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巴黎为德军所占领,他也终于被捕。被捕后他却说:“在此之前,我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可是今后我就怀着希望,一定能够生存下去。”

先知先觉

公元1231年,腓特烈二世发布欧洲第一道环境保护令:“为求小心保护天赐空气的纯洁,兹特下令:任何人均不得在村落300米内河流湖泊中冲洗亚麻或大麻,以免空气变坏。”

有钱的观众

幽默家兼钢琴家波奇,有一天在美国密执安州福林特城演奏,发现全场座位坐不到五成。他当然很失望。于是他走向舞台的脚灯,对观众说:“福林特这个城市一定很有钱。我看到你们每个人都买了两三个座位的票。”于是,在未坐满的大厅里,充满了笑声。

以退为进

有人劝法国政论家、哲学家马伯利竞选国家研究院院士,马伯利坚决不肯。他说:“如果我真当选了院士,人们都会说,‘哼,他怎么当选了院士了,一定是……’但我宁愿让人们说,‘他应当是院士’。”

Number:2923

Title:你将怎样改变世界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75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戴恒辉

我问过我的朋友们,如果能够的话,他们将怎样改变这个世界。我母亲大笑道:“把每个人的嘴缝起来,这样人们就会根据他的行动而不是他的话来评价一个人。”我弟弟却说:“去增进人与人的交流,让人们面对面地交谈,而不是通过电视里的老一套来了解别人。”

我的从事社会工作的朋友告诉我:“首先你得让人人得以温饱。”但从事于精神领域工作的朋友却说:“即使每个人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那也解决不了问题。只有他们心中有一种更高的向往与追求,他们才会对他们的生活感到满足。关键是人们要学会思考。”做厨师的朋友把这两种想法结合起来,他说道:“学校应该开设营养课。如果学生们吃着没有营养的食物,他们怎么会有高深的思想呢?如果他们吃上了蔬菜,他们就会变得才思敏捷,因为多吃蔬菜能够使人变得聪明。”

我问过我的外交官朋友,他严肃地说道:“去创造和平。”我的秘书朋友说道:“在我们得到和平之前,我们必须学会与我们的家庭、朋友、同事们相处。首先,我们应该给不同性别、年龄、肤色的人以同样的机会去生活。”我有一个老朋友,他是一位学者。他也指出,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更好地与人相处。我的心理学家朋友却反对道:“正相反,我们应该把心中被压抑的敌意都释放出来。”

我的做会计的朋友建议富人应该把钱分给穷人,我们还应该改变重钱甚于重人的现象。研究星相的巫师朋友却说:“只有当发生了严重的火灾或洪水等自然灾害的时候,人们才会惊醒过来,才会认识到他们应该互相关心。”

我的作家朋友给我写信说:“每个人的心中都知道答案:要想改变世界,我们就必须改变我们自己。如果每个人扫干净自己的家门,街道自然便会干净。”

我的哲学家朋友针对这一点说道:“这决定于我们每做一件事都是因为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对的,而不是出于权宜之计,出于有利可图或为了众人可以接受的目的,而不是出于安全起见或是被逼无奈。”而我的摄影师朋友提出了一些更具体的建议,她说道:“安装不带有冲洗装置的卫生间,严禁使用汽车,让人们重新使用自行车。”

练瑜珈功的朋友的回答更使我糊涂,他认为这个世界没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因为伊甸园从来只是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

因此我最后来到上帝面前,我问他答案是否能说得更简捷一些。上帝说“爱。”

Number:2924

Title:不要以惊奇的目光注视我……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75期

Provenance:上海科技报

Date:1987。6。6

Nation:

Translator:

1985年诺贝尔奖金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教授,不久前访问上海。在一次与科技人员会见的会上,作了简短的讲话。

我希望各位以亲切而平等的目光来看一位教授,而不要以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什么奖金获得者。

这6个月来,我应邀到处演讲、接见,这种经历使我十分痛苦。这不仅因为我是一个在实验室里实干的,不善于言辞,更因为我对科学的看法与这种状态是非常不相容的。

现代科学已经不是本世纪以前那样,纯系个人的志趣活动,而已成为社会的一项越来越重要的文化活动。科学研究的资金是社会供给的,科学活动是社会组织的,科研成果是几百人、几千人乃至数以万计的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还有国际性的学术和信息的交流,许多观念是在交流中集体形成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嘉奖个别的科学家?这是没有什么道理的。

科学家们在实验室苦干,有了新的发现和发明,得到了同行的评价,就是很愉快的事,为什么还要给奖呢?

这使我想起了我们那里一位科学家,一位优秀的科学家,他活到102岁。在他一百周岁的祝寿会上,我向他陈述了上述观点,并问道:“教授先生,你活了一百岁,得了那么多奖,你感受到什么意义?”他亲切地回答道:“李远哲,你说得对,我完全赞成你的观点。我不相信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忘餐废寝理头苦干,是为了得什么奖的。科学是十分崇高的事业,是为人类造福的事业。我常想我获得嘉奖,那只是让社会知道科学家在做什么工作。毕竟科学家成天埋头实验室里是相当寂寞的,要让社会知道科学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于是挑选出几个科学家出来担任这种痛苦的角色。”

完了,还是让我作学术报告吧。

Number:2925

Title:送别

作者:靳文章

出处《读者》:总第75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你走了

我来送行

你的路

是我用目光铺成

想你时

我就站在这里眺望

只要你回头看一下

夜里,我会做个好梦

如果,我将来与你告别

希望你也用同样的目光

送我到遥远

因为,世界上可以没有路

但不能没有友情

Number:2926

Title:硬币

作者:萨拉·梯斯苔尔

出处《读者》:总第75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美国

Translator:

我向心中的宝库里,

投进了一枚硬币。

它不会被岁月磨灭,

不会被小偷盗窃

对美好事物的回忆,

一度珍惜地藏起,

那铸着帝王的金币

也不能同它相比。

Number:2927

Title:无题

作者:狄更斯

出处《读者》:总第75期

Provenance:哲理诗

Date:

Nation:英国

Translator:

你,不要挤!世界那么大,

它容纳得了我,也容纳得了你。

所有的大门都敞开着,

思想的王国是自由的天地。

你可以尽情地追求,

追求那人间最好的一切。

只是你得保证,

保证你自己不使别人感受压抑。

不要把善良从心灵深处挤走,

更得严防丑恶偷偷潜入你心底。

给道德以应有的地位,

给每一件好事以恰当的鼓励;

让每一天成为一项严峻的记录,

面对着它,你应当问心无愧;

给人们生的权利,活的余地,

可千万,千万别挤!

Number:2928

Title:一切

作者:北岛

出处《读者》:总第75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一切都是命运

一切都是烟云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

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

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

一切语言都是重复

一切交往都是初逢

一切爱情都在心里

一切往事都在梦中

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

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

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

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

Number:2929

Title:这也是一切答一位青年朋友的《一切》

作者:舒婷

出处《读者》:总第75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不是一切大树

都被风暴折断;

不是一切种子

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

不是一切真情

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

不是一切梦想

都甘愿被折掉翅膀。

不,不是一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