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第7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贝坦尼,34岁。1975年被招募到M15工作。七年后,被提升到该局(M15即军情五局)六个部门中最机密的K部任苏联处处长。他在牛津上大学时,思想就开始左倾,对政府的政策不满,私人生活上长期失意,而立之年,仍然孑然一身,为此,他时常酗酒,喝得烂醉。正因为这样,1982年夏,克格勃物色了他。他为了替克格勃搜集情报,利用工作之机用抄录、打字,甚至在值夜班时拍摄的方法,向克格勃传递了不少机密文件和情报。

  负责与贝坦尼联系的是克格勃上校、苏联驻英使馆一秘亚尔卡迪·戈乌克。

  1983年6月12日,即斯金纳被害前五天,贝坦尼按事先约定的方法驱车驶往伦敦格林福特小区的霍尔森顿大街,将一份重要情报放在人行道旁没有灯罩的那根灯柱上的“死角”内。正是这份情报使克格勃最后确认了斯金纳的身份。再加上斯金纳已准备三天后返英,克格勃便决定对他下手,以示惩罚。

  1983年9月,贝坦尼知道事情已经败露,便托故要去维也纳。英国情报机关在他出境前三天,将其逮捕归案。

  贝坦尼事件在英伦三岛引起强烈震动,朝野哗然。人们简直不敢相信在英国最要害的核心部门竟出现了苏联间谍。而英国情报机关认为,关于斯金纳事件的真相如果不胫而走,英国政府会更加难堪。于是,对斯金纳死因的调查不得不奉命“鸣金收兵”。

  1984年5月22日,苏联和英国几乎同时行动,苏联宣布驱逐英使馆一秘约翰·伯内特,英国宣布驱逐苏使馆一秘亚尔卡迪·戈乌克。这可以说是“斯金纳…贝坦尼案件”的余波。

Number:3667

Title:七号囚犯

作者:廖坤明

出处《读者》:总第49期

Provenance:青年参考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西柏林,威尔海姆大街二十三号,一座德意志第二帝国时代的典型建筑:黑色的屋顶、暗紫色的砖墙,带有拱顶的小窗户被粗粗的铁栅栏严实地封住,四周围墙高耸……从1894年落成以来,它就始终是国家法律和权力的象征之一监狱。目前,这座有六百间囚室的牢狱,只监禁着一个与之同龄、被看守们称为“七号”的罪犯。他就是曾被希特勒视为股肱并确立为第二继承人的鲁道夫·赫斯。

  应当说,赫斯住在这样大的一幢建筑物中并不孤独。从1947年7月18日以来,每天都有来自英美法苏四大国的三十七名士兵、二十名看守、二十一个工作人员、四位医生、一位厨师和一位牧师在他身边。一月、五月、九月,英国人与他为伍;二月、六月、十月,法国人同他作伴;三月、七月、十一月,苏联人和他接触;四月、八月、十二月,美国人跟他周旋。他的日常生活已完全程序化,而且从未改变过:每天清晨六点半起床;六点四十五分早操;七点十五分早餐;八点半清扫他那近六点五平方米的囚室;十点半外出散步;十一点四十五分中饭;下午一点半午休;两点半第二次放风;五点晚饭;十点睡觉,近四十年如一日。

  除了这个庞大的看守队伍,赫斯所能见到的唯一“外人”,是他的儿子沃尔夫…吕迪格·赫斯。沃尔夫每月可与其父会面并交谈三十分钟,但禁止任何身体接触,而且会面时有四大国看守长与两名看守在场。因此,沃尔夫一吕迪格从三岁半离开其父后,只有一次在赫斯重病时违禁与其父握了手,并因此与看守长们发生口角。

  “赫斯使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最大的谜。纽伦堡审判时,他自称失忆,缄口不语;此后也始终守口如瓶,因而四十多年来,谜底始终未能揭破。历史学家所知道的,只是如下事实:赫斯本是个航空爱好者,但希特勒为了其安全,禁止他驾驶飞机。1940年5月底,当希特勒阻止其坦克部队攻击被围困在敦刻尔克濒临绝境的英军,从而使之得以逃回英伦三岛时,赫斯正与英国驻马德里大使暗中接触。1940年9月,赫斯重新获准驾驶飞机,并得到一架当时为数很少的、世界最先进的梅塞施米特110型飞机。他要求为他的飞机安装一个超大型油箱并立即得到满足。自此,他经常进行驾驶训练。这一切当然不可能是背着希特勒进行的。1941年5月10日,“巴巴罗萨”战役实施前一个半月,赫斯突然秘密驾机飞往苏格兰,去会见他在1936年柏林奥运会认识的好友哈密尔顿爵士,企图通过他与英国直接接触,进行停战媾和的谈判。在赫斯起飞的同时,希特勒收到他的一封信。信中说:“如果行动失败,就说我疯了。”赫斯在预定地点没有遇到应在那儿等待他的哈密尔顿爵士,却被英国警察逮捕。希特勒得知后,立即宣称“赫斯疯了”。

  以后的事是众所周知的:囚禁英国,纽伦堡审判,因精神不正常而免于一死,被判终身监禁。但是,赫斯的使命是纯粹个人的行动,还是希特勒当局的预谋?英国在这一事件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这些问题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兴趣。由于赫斯的缄默和英国当局顽固拒绝在2017年以前公布当年审讯赫斯的档案,这些问题始终是一个谜。

  六十年代以来,赫斯之子一直在为其父的获释奔走求助,甚至提出代父受刑的建议。他的努力,在英美等国曾激起相当大的反响。1968年,曾有一个要求释放赫斯的国际性请愿运动。历届德国首脑,从阿登纳到科尔也曾向四大国呼吁对赫斯减刑。这一方面是因为在政治上,他的开释并不会导致第三帝国死灰复燃,而这份活的历史资料对于国社党、第三帝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每分钟一百美元的看守费,对联邦德国纳税人也确是个沉重负担。但是,这个建议被苏联否决了。真正阻止赫斯道出真相的是英国人。因为正是他们禁止赫斯父子会面时谈及任何有关第三帝国、特别是当年使英之事。

  不过,1979年,苏联也曾提出准备接受释放赫斯的要求,条件是赫斯必须公开抛弃其纳粹意识。然而,对一个始终珍藏着其纳粹军服并梦想有朝一日登上第四帝国元首宝座的顽固老人来说,这是不可能的。

  自从安装了电梯以来,赫斯已经清楚地意识到,他将作为战犯死于监狱。他的棺材早已陈放在监狱地下室里好几年了。他的死必须经过两个同盟国的医生验证。在签发死亡证明书后的两小时之内,他的尸体要在柏林一家火葬场火化。他当年在苏格兰被扣押时穿的飞行服,他的床垫、床上用品和衣服将在监狱里焚毁。根据1946年军事法庭的决议:监狱必须炸毁,夷为平地。

Number:3668

Title:电视塔被炸以后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49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王勇

  1974年2月13日深夜,在大西洋海岸法国的布列塔尼半岛,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位于莫尔莱市附近的法国广播协会218米高的电视塔轰然倒塌。

  ……

  布列塔尼半岛,居民大多为爱尔兰后裔,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定居于此,目前约有100万人操布列塔尼语。法国政府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少数民族地区强行推广法语,面向布列塔尼的电视台也不例外。这自然引起当地人们的极大不满。这次电视塔爆炸事件便是由一群自称“布列塔尼解放阵线”的民族狂热分子所干。

  自从2月14日起,布列塔尼半岛上30万台电视机顿时成了一堆堆废物。电视巨塔再次矗立起来,足足花了一年时间。

  这一年中,在布列塔尼居民的生活中,出现了许多奇妙的变化。

  二

  其一:患感冒的小学生大减。

  布列塔尼半岛雾多、雨多,气候条件相当恶劣。以往孩子们一放学便扑在电视机前,闭门不出。没有电视看,他们在家里也呆不久,经常外出玩耍。户外活动,使孩子们体质明显增强。

  其二:婚宴时间延长。

  布列塔尼人喜好社交,不论过年过节,还是红白喜事,人们总爱聚在一起,久久不散。但自从有了电视机,人们时常推辞不去赴会;即使赴宴,中途也频频看表,生怕误了电视节目。现在,电视一旦消失,人们的社交又恢复了常态。

  其三:书店收入猛增。

  随着社交活动的恢复,“主妇之友”,“音乐爱好者”、“地方史研究小组”、“读书会”、“诗社”等等,各种名目的组织、团体便应运而生。人们为了参加这些活动;自然需要阅读各种书刊。另外,以前习惯把电视机作为了解世界、获取知识窗口的人们,也开始转向书刊了。

  三

  电视消失后,人们的生活似乎一下子倒退了几十年,当时法国一家周刊登出“布列塔尼人的愤怒”一文,反映了事件后当地居民的普遍心情。

  可是,事隔仅四个半月,即6月29日,当法国第三电视台向全国实况播出“电视消失后的布列塔尼”专访时,人们惊讶地发现,接受采访的当地居民并没有怒气冲冲地诉说诸种不便。

  一个老年人直率地说:“以前看电视的时间,现在用来看书或睡觉。寂寞时,电视还常常令人怀念。”

  另一个戴贝雷帽的说:“当海上起风浪时,我喜欢到海边走走,呼吸新鲜空气。”

  有人打趣道:“看电视时,我和老婆从来无话可说;好了,现在一见面就争论不休。”

  一对知识分子夫妻颇有哲理地发表见解:“一开始,我们感到似乎与世隔绝,无聊极了。可不久,我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我们终于摆脱了魔法,发现了人生的价值。”

  一个少女出现在屏幕上:“父母总喜欢合家团聚在电视机旁,并从中感到无限乐趣。可是,对我来说,这种团聚有时是被迫的或是尽义务的。最近,我在家庭以外找到了真正的朋友。”

  一家杂志在介绍上述电视节目时,用了这样一个发人深思的标题:“电视与人生的决斗人生获胜。”

Number:3669

Title:富有传奇色彩的国王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49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人们一谈起约旦国王侯赛因,就会想起暗杀、阴谋、冷枪、炸弹和毒药,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侯赛因的确有过令人惊悸的“传奇”冒险和九死一生的运气。

  1951年7月20日,16岁的侯赛因陪祖父阿卜杜拉国王到圣城耶路撒冷的阿克萨作祈祷。阿卜杜拉刚跨入大门,突然一个手持左轮手枪的年轻人冲到国王身旁,扣动板机,国王应声倒地。侯赛因向转身逃跑的刺客猛扑过去,刺客回过身来,向他“砰”地开了一枪,子弹不偏不倚地朝侯赛因的胸膛飞来,躲避已经来不及了。眼看王子瞬间即死于非命,可是,疾飞的子弹刹那间改变了方向,有气无力地掉落在一旁。原来,子弹正打在他胸前的一枚徽章上。侯赛因被送到医院检查,毫毛未损,只打了一针镇静剂便回了宫。

  祖父去世后,父亲塔拉勒即位。1952年8月,塔拉勒因染上了精神病,不得不离开王位。还在英国上学的侯赛因继父嗣位,当上了国王。翌年5月,正式加冕登基执政。

  人们在谈到侯赛因的“传奇”时,更多地注意他的勇敢和冒险

  侯赛因爱好驾驶飞机,喜欢跳伞,喜欢熄灭直升飞机的引擎,让飞机自由降落,直到最后一刹那才使之升起;他还喜欢在他那架“猎鹰者”喷气式飞机上做鲁莽的特技表演;他也喜欢驾驶汽车,并能以每小时300英里的速度驾驶“波尔舍”牌小汽车;他也喜欢打枪,并且能百发百中。

  1958年,侯赛因驾机同王叔去欧洲游览,途中又遇不测,两驾不明国籍的飞机轮番向国王的座机开火。侯赛因加大油门,终于甩掉了那两架飞机,但抬头一看,不禁出了一身冷汗一座大山高高地矗立在面前。说时迟,那时快,就在飞机向大山撞去的瞬间,侯赛因猛地一拉操纵杆,飞机陡地往上直升。仅仅几秒钟,避免了一场机毁人亡的惨祸。

  1960年8月29日,侯赛因驱车去探望老朋友哈扎·马贾礼首相。中途,他顺便下车视察了安曼一所新大学校址。猛然间,从南面一英里外的地方传来了爆炸声。不一会,接到报告:一颗定时炸弹在首相办公室爆炸,首相和10名约旦官员当场被炸死。侯赛因立刻开起汽车,继续驶向首相府。快到出事地点时,两辆汽车截住了他的去路,国防大臣从车上跳下,劝告国王陛下立即回宫,因为那里正处在危险中。这次侯赛因没有固执,他顺从地调转了车头。

  不一会儿,在距第一颗炸弹爆炸几码远的地方,第二颗更大的定时炸弹又响了,而这颗炸弹,反对者本来是为侯赛因准备的,他们估计,听到首相被刺的消息后,侯赛因一定会不听任何劝阻赶往现场。然而爱激动的侯赛因这次偏偏听从了劝阻,使他又幸免一死。

  同年,侯赛因患了鼻炎,大夫让他用滴鼻剂治疗。一天,他打开一瓶新的药水,无意间,一滴药水掉入了漱洗盆,顿时盆里吱吱作响,药水落下的地方很快就出现了一个洞。原来有人拿走了他的滴鼻剂,给他留下了一瓶硫酸。另一次,一个厨师把毒药掺入了食物,幸亏国王的随从让王宫里的猫先尝了食物,阴谋终于败露。还有一次,当他得知一个将军企图阴谋政变,要推翻和暗杀他时,他干脆亲率将军访美,整整四十五天,把将军带在身边,同吃同住,寸步不离……

  1967年,当以色列向约旦进犯时,他一个人驾驶吉普车去到前线。当他的士兵们狼狈溃逃时,他却冒着枪林弹雨前进。1972年1月,当以色列越过锡法边界,用50辆坦克发动进攻时,侯赛因赶到那里,在现场指挥战斗。

  有时,侯赛因还化装成出租汽车司机,夜晚在安曼的街上招揽顾客,并询问顾客对名叫侯赛因的新国王的看法。

  对于上述出自一国之王的惊险事例,也曾使有些西方人担心起侯赛因的生命:“您不害怕被打死吗?”他答道:“不害怕,我连想都没有想过。我敢发誓。”

Number:3670

Title:毛岸英的故事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49期

Provenance:文汇报

Date:

Nation:

Translator:

  毛岸英1922年诞生在湖南长沙清水塘畔。在毛泽东同志和杨开慧以及孩子们分别的日子里,杨开慧带领着岸英三兄弟。这时小岸英已成了妈妈干革命的小伙伴。后来杨开慧被捕,八岁的岸英与妈妈一起关进了长沙的陆军监狱。不久,杨开慧英勇就义,这给岸英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他曾说:“我有这样的妈妈,引以为豪。”

  后来,经过地下党的周密计划,岸英三兄弟转移到上海。可是,由于地下党遭到破坏,毛岸英和毛岸青流浪在上海街头;小弟弟岸龙在转移中失踪了,是死是活一直下落不明。岸英兄弟俩就靠卖报纸、拾破烂、拣烟头、帮人推人力车来维持生活。岸英想买一本小学生字典学文化,兄弟俩便下决心勒紧裤带,三个月不吃早饭,才得以买成。这本小字典毛岸英一直珍藏在自己的身边。全国解放后,有一次看《三毛流浪记》电影时,岸英激动地说:“那就是我和岸青在上海时的流浪生活,除了偷、给资本家做干儿子外,我和岸青几乎都经历过。”

  1936年初冬,地下党终于找到岸英兄弟俩。组织上决定送他们去苏联学习。岸英进了国际儿童院,加入了共青团,并担任区委委员和团支部书记,之后考入苏联军事学院。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后,他被派往苏军的一个坦克连队担任党代表,并被授为中尉军衔。他跟随苏联红军一道,一直到过波兰等东欧国家,为东欧国家的解放,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1946年,在毛岸英回国前夕,斯大林接见了他,送给他一支手枪,作为他参加苏联卫国战争的一次最高奖赏。

  回国后,毛泽东同志对他说:“你吃了十年洋面包,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也上了高等军事学院,还有一课要补上,你应当去上上中国的劳动大学,先到农村去,看看农民怎样种地,了解了解中国农村。”这样,岸英背上背包和种子,步行四十里,到延安南郊的一个农村去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说来也巧,就在1946年5、6月份,刘思齐跟随妈妈、妹妹一家人从新疆监狱释放出来,风尘仆仆地来到延安。妈妈文秋带着思齐去看望毛主席,在毛主席家第一次见到毛岸英。当时,思齐才十四岁,非常惹人喜爱。由于在艰苦环境中长大,气质上内涵而深沉。毛主席一见思齐就对文秋同志说要把思齐认做他的干女儿。

  这次见面,岸英对思齐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但由于战争环境,匆匆相见,匆匆分手。直到1949年在西柏坡,两人才重逢。他们一见如故,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