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第7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快毕业的那年,有一晚他在医院轮值,为一位住在贫民区的德国移民接生。这位已有九个儿女的母亲所产下的婴儿,一条腿比另一条腿短了许多。马林医生依照习惯,向婴儿口中吹气,让他呼吸。但过了一会儿,马林心中就浮起一个念头:“何苦呢?他一辈子都会一瘸一拐地走路。别的小孩一定会叫他‘跛子’。我又何必帮他活下去?这个世界才不会缺少他这样的人呢。”

  不过他医生的责任感很强,无法制止自己不去使那只肺脏运动,于是他继续努力。终于,婴儿发出喘气的声音,小脸渐渐转红,开始呱呱地哭起来。

  马林医生收拾好医具就离开了,一路上不断谴责自己。他自言自语地埋怨着:“我真不知道怎么搞的,这家人家这么穷,本来已经嫌小孩太多了。!我为什么还要救这个有缺陷的小孩呢?少几个这样的残废人,对世界只有好处。”

  很多年过去了。马林医生迁到一个小工业城去行医,医务相当发达。年轻时的激进思想已不复存在,如今他只是许多辛勤疲倦的医生中的一个,从早到晚忙个不歇,救死扶伤,即使病人生不如死,希腊名医、医药之父希波克拉底的精神,终于战胜了他。

  马林医生本人也难逃恶运。他的独子和媳妇在一次车祸中丧生,小孙女巴巴拉便由他扶养。他对她爱护备至。但在她十岁那年的夏天,一天早晨,她醒来时说觉得颈部僵硬,手和腿都感到奇怪的痛楚。

  起初以为是小儿麻痹症,后来才晓得是一种罕见的病毒传染病。由于病症不常发生,医学课本中只稍稍提了一下。马林行医一生亦从未遇过此症,请教几位神经科医生,他们也都束手无策。他们表示这是个绝症,会逐渐恶化,最后使病人变成全瘫或部分瘫痪。

  “不过,最近有一位年轻医生曾发表一篇文章,”一个神经科医生对马林说,“谈到他医疗这类绝症时,就有几个痊愈的。他的名字是T·J·密勒。如果我是你,就会和他联络。”马林带了巴巴拉到密勒医生的小型医院去,密勒医生就在那里以革命性的新物理疗法医治各种瘫痪病人。马林发现,密勒医生本人走起路来就是一瘸一拐的。

  密勒医生发觉马林医生正注视他的腿部,便说:“就因为我这条跛腿,小孩都把我当自己人。孩子们叫我‘跛子’,他们都觉得这绰号很有趣。我喜欢这个绰号。我觉得他比我的真名更亲切。我的名字叫泰迪峨斯,我一直认为它过于严肃。我父母为我取这名字,是为了纪念那个为我接生的医科学生。”

  泰迪峨斯!马林医生努力压抑自己的感情。他回想起当年做医科学生时曾对自己说过的一句话:“这个世界才不会缺少他这样的人呢。”那时是多么的盲目啊!

  面对着这位能令巴巴拉重新走路的医生,他伸出了手。

  他说:“有的人虽然有眼睛,对世界却毫无见识,比起这样的人,跛脚有什么关系。”

Number:4139

Title:爱因斯坦的成绩单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59期

Provenance:科普文摘

Date:1985。3

Nation:

Translator:章振民

  人们对相对论之父的学生时代议论纷纷,说他是小神童、懒学生或懒惰的幻想者……最近发现了爱因斯坦学生时代的成绩单,它使我们看到这位大学者真正的童年。

  普斯斯顿大学不久前发现了爱因斯坦在瑞士阿隆当学生时的档案材料,这使我们对爱因斯坦有了一个更正确的认识:爱因斯坦从来不是一个懒学生,更谈不上可能成为一个坏学生。

  爱因斯坦4岁时还不会讲话,这一点是确实的。他父母为此担忧,并为他找过医生。爱因斯坦在一生中说话一向是比较慢的,他往往低声重复刚说过的话。也许由于这一点而产生了爱因斯坦是个智力迟钝的孩子的传说。

  尽管爱因斯坦的父母是犹太人,但他们还是将爱因斯坦和他的妹妹送进慕尼黑的一家天主教小学。他母亲曾写道:“昨天爱因斯坦知道自己的成绩,他是班上最好的学生。”可是,爱因斯坦本人曾说,他忍受不了当时的死记硬背的、几乎是军事式的教学方法。尽管这并不妨碍他取得最优良的成绩,但他对这种传统的死记硬背法的厌恶情绪在上学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厉害了。

  爱因斯坦10岁时,他的希腊文老师曾对他说:“您是学不出什么结果的。”如果你相信这位老师的话,爱因斯坦不是一个出色的学生。可是不应停留在这评语上。首先,小爱因斯坦的数学和物理成绩突出。此外,他用小提琴演奏莫扎特的奏鸣曲也是非常出色的。特别是他异乎寻常的好奇,这种好奇心驱使他去探索书本以外的新知识,这也许是爱因斯坦品格中最关键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讲,爱因斯坦是一个自学成才的人。他喜欢自学,他的家庭也鼓励他那样做。他父亲和叔叔曾经营一家电器材料厂;他家的一位朋友给小爱因斯坦提供了大量科学书籍。13岁时,他接触到康德的哲学,他非常惊奇地发现康德的哲学似乎很容易。15岁时,电器材料厂遇到了困难,他父母不得不迁往意大利,在巴维开了新厂,而爱因斯坦则必须留在德国,因为他要参加中学毕业会试。这时,那位希腊文老师又尖刻地对他说:“您最好离开学校,由于您在班上,影响了大家对我的尊敬!”爱因斯坦并不是一个不守纪律的学生,但是他无法掩饰自己对老师及他们的教学方法的仇恨情绪。可是,他的这种对教师的反感并没有阻止他以后成为一名教师,而且执教了近20年!

  当时,爱因斯坦一个人远离家庭,思想与德国极端的军国主义格格不入,因此,他一心想去意大利与家人团聚。当他终于来到了米兰他家庭定居的地方后,便向父母表示自己无意再回慕尼黑,要求父亲同意他入瑞士国籍。他父母同意了他的要求。由于学校注册时间已过,他就利用这段时间漫游了亚平宁半岛,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父母请人给著名的苏黎世工学院院长写了一封信,为年轻的爱因斯坦说情,要求破格让他入学。当时规定参加入学考试必须年满18岁,可是爱因斯坦只有16岁半。结果他没有被录取,工学院院长爱尔索格建议他去阿隆的阿尔各维预备学校,这样可以使他以后能直接进入工学院。爱因斯坦对这所瑞士州立学校的教学是非常满意的。可是,至今一直使所有研究科学史的人感到惊奇的是,他那一年的成绩低劣,这是很奇怪的事。

  事实上,那是由于对记分制的错误解释。最近发现的阿隆州立学校的材料可以纠正这种错误。当时记成绩是6分制,1分最好,6分最差。可是,后来发生了变化,6分成了最好的成绩。这一错误澄清后,我们可以看到爱因斯坦的成绩一直是最优秀的,只有法语是例外。法语一直是他的弱项。

  1896年爱因斯坦进了苏黎世工学院。他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学起来总是很勉强。他曾毫不脸红地说,不愿去上那些课。他经常去咖啡馆泡上一个下午,在那儿读书、做笔记。

  爱因斯坦逃学时,他的同学马塞尔·戈斯曼后来成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则担负起两个人的工作。他如果没有做详细的课堂笔记,爱因斯坦就无法准备毕业考试。应该指出,爱因斯坦也缺过被称为“数学界的莫扎特”的闵可夫斯基的课,他的成果后来对于相对论有极大的重要性。更为奇怪的是,爱因斯坦居然还缺过物理课。可是,他并没有荒废时间。他的逃学使他能集中精力研究麦克斯韦的电磁学。爱因斯坦后来回忆大学生活时说:“不管怎么样,您得往脑子里装那些别人要求您装的东西。这种强制使我产生了极大的反感,以至毕业考试后,我有一年时间对科学问题产生厌恶情绪。”

  大学毕业后,爱因斯坦又处于贫困之中,他必须马上找到工作。为了进大学任教这是他学业结束后很自然的出路他不得不去当助教。不幸的是,没有人愿意要他,甚至是与他关系很好的海里茨也不愿意要他,因为爱因斯坦有一次曾对他说“是的,您是一位很杰出的人,但您有一个严重的缺点,就是您接受不了一点意见。”最后,还是爱因斯坦的忠实朋友马塞尔·戈斯曼又一次帮他摆脱了困境。他为爱因斯坦找到了一个见习技术员的工作,这是一项待遇很低的工作。1905年,爱因斯坦就是在这样的工作中显露出他的天才。这一年他发表了也许是历史最有名的3篇学术论文,相对论就是其中的一篇。

  幻想及幻想者有时是有其好处的。

Number:4140

Title:音乐家的后事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59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历史上有许多著名人物生前荣耀,死后萧条。也有许多人生前不为当代人所认识,死后若干年,后人们研究了他的全部著作才认识到他的伟大。这里介绍几位著名音乐家死后的悲惨遭遇以及人们(社会)对他们认识的变化。

  考古解剖学者发现的遗骸

  约翰·塞巴斯提安·巴赫(1685~1750)生前,人们只知道他是杰出的管风琴家,令人尊敬的德国威玛大教堂的乐长。由于当时出版条件差,他的许多作品大都以手抄形式在小范围内流传。死后手稿被保存在教堂里,渐渐地也就几乎被人们遗忘了。直到1829年,德国音乐家门德尔松(1809~1847)发掘并重新演出了巴赫的《马太受难乐》,引起了人们极大的重视,大家开始对他的丰富作品进行研究、出版和演出,才认识到他在复调音乐、提高钢琴表现力等方面的伟大创造,给他冠以欧洲“音乐之父”、“平均律之父”等称号。尽管他有20个子女(其中许多也成为音乐史上的著名人物),他们也没有对自己父亲的“伟大”有所认识。巴赫死后被草草地埋葬在圣约翰教堂墓地。后来由于城市扩展,铺修马路,墓地被平了。直到十九世纪末,人们翻修这里的马路,发现了一具装有男子尸骨的棺椁,经过考古解剖学者研究,才推测这具尸骨就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遗骸,这才重新给予迁葬、立碑、塑像。这已是他死后150年的事了。

  永远消失在墓地的天才

  莫扎特(1756~1791)优美的音乐在今天已为全世界人民所熟悉。他在童年时代就曾以“神童”而震动过整个欧洲。他成年后的作品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和《魔笛》,不仅在当时轰动整个欧洲,直到现在还经常为各国演出。但是,他的晚年生活很凄凉,贫病交加,死时还不满36岁。临终时,妻子也患重病,出殡时又遇倾盆大雨,送葬者没有送到墓地就都回去了。一位老年掘墓者将他草草地埋葬在贫民公墓的荒草丛中。1808年,莫扎特的妻子准备离开维也纳改嫁,临行前第一次来到马尔克策公墓,寻找丈夫的坟墓。由于以前没有人想到过要替莫扎特墓前立个墓碑,17年前掘墓埋葬的老人又已去世,而集体墓地规定每隔10年要全部掘出处理一次。这样,这位伟大的音乐天才的遗体也就永远从墓地消失了。

  死后86年方得安息

  曾经以卓越的小提琴演奏技艺震撼过整个欧洲乐坛的“小提琴之王”帕格尼尼(1782~1840),死后的遭遇更是坎坷崎岖。1840年5月27日,帕格尼尼在靠近意大利的滨海的法国小城市尼斯逝世。翌晨,天主教会就宣布帕格尼尼是无神论者,将他开除教籍。尼斯主教下令拒绝为死者举行宗教葬礼,不给他敲丧钟。并通知帕格尼尼的家乡意大利热那亚大主教,拒绝将遗体运入该市,拒发讣告。如此,这位一代大师的遗体竟被弃置两月之久!后来,一位马戏班主别出心裁,付出了3万法郎换取遗体展览。成千上万的好奇观众排队买票观看这位生前被诬为“魔鬼”的小提琴家。马戏班主赚肥了腰包。不久,由于遗体防腐不当,尸体开始腐烂,教会不得不组织法医将尸体处理后盖棺密封,送到法兰卡庄园,停放在一座麻风病院里。几天后,当地迷信的农民和渔夫制造出奇怪的传闻,说是麻风病院里每天夜晚都发生鬼怪的音乐,还有人看见许多细小的精灵在围着棺材跳舞。迫于舆论的压力,教会不得不下令将棺椁草草埋葬在附近一座橄榄油工厂的墙边。但是工厂的废水浸蚀着墓穴,也非长久之计。于是,在一年多时间里,遗体被挖出,再处理,再埋葬。如此反复地折腾,也不知换了多少地方,被再埋葬了多少次。最后,经帕格尼尼的儿子勇敢地与教会作了两年的斗争,才于1844年4月2日获准把遗体运回热那亚,埋葬在帕格尼尼拥有产权的拉迈隆涅庄园。但是,帕格尼尼并未就此安息。1845年,由于帕格尼尼生前的崇拜者的鼓动,巴尔马的斯蒂卡特教堂为帕格尼尼举行了安魂弥撒,并准许将遗体迁入巴尔马公园。5月,帕格尼尼的遗体从热那亚转移到巴尔马,埋葬于他生前的最后故居盖奥涅庄园。1876年,教会的禁令撒消,遗体又改葬巴尔马公墓。1879年,再次被移葬到新建的巴尔马公墓。他的后裔在新坟前为他建立了纪念碑和大理石半身雕像。1891年,官方再次放宽政策,准许将写有帕格尼尼名字的牌子挂于他在热那亚出生和在尼斯逝世的两处住宅墙上。1926年,意大利政府承认帕格尼尼是意大利人民的骄傲;为了永远纪念这位优秀的艺术家,在帕格尼尼的诞生地热那亚重新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这位闻名遐迩的小提琴大师,死后遗体被折腾86年,至此才算真正得到了安息。

Number:4141

Title:《小狗圆舞曲》和《小猫赋格曲》

作者:张伟立

出处《读者》:总第59期

Provenance:课外学习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历史上许多伟大的音乐家创作的不朽名作,大多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创作过程,但也不乏作曲家们出于偶然的灵感或一瞬间捕捉到的动机,而创作出的千古名作。

  被誉为“钢琴诗人”的波兰伟大音乐家肖邦1831年客居斯图加特时,有一次在家中休息,看着小狗追逐着自己的尾巴旋转,越转越快……于是一个有趣的圆舞曲旋律在肖邦心中形成了,这就是著名的《小狗圆舞曲》。

  与古典音乐大师巴赫、亨德尔齐名的同时代意大利拿波里乐派大师多米尼克·斯卡拉蒂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歌剧、清唱剧、协奏曲和奏鸣曲。1700年的一天早晨,斯卡拉蒂在院子里漫步,构思一首新乐曲的主题。不料一个来找他上课的学生打断了他的思路。他让学生到琴房里等他,自己继续构思。突然他心爱的小狗和小猫在琴房里发生了冲突。正当小狗穷追不舍之时,小猫纵身跳上了古钢琴。小狗没有料到这一招,一头撞在琴上翻了个跟斗。小猫胜利了,乐不可支地在琴上跳起舞来。它一只脚踩在G音上,当的一声,小猫把自己吓了一跳,于是赶快把脚移开,不料又踩在一只黑键上。跟着一连串踩出了六个音,无意中形成了一个乐曲的主题,斯卡拉蒂立刻从院里冲进琴房抱住小猫大叫道:“我的好猫!你找到它了,这就是我要的主题啊!”随后他对学生说:“对不起!请你回去吧,我必须立刻把它写完。明天再补课吧!”第二天,当那个学生来上课时,斯卡拉蒂一边把这首曲子的原稿给学生看,一边在古钢琴上演奏了这首复调乐曲。这首乐曲的主题就是小猫踩出的那六个不规则的上行音。这个作品就是著名的G小调《小猫赋格曲》。

Number:4142

Title:“您最喜欢的是什么?”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59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1897年孙中山在日本与宫崎滔天相识,后经他介绍又结识了日本著名政治家犬养毅。很快他们成了好朋友。

  一次在犬养家,犬养问孙中山:“……我真敬佩您的机智不过,我想问问您,孙先生,您最喜欢的是什么?”

  “革命把清政府推翻。”孙中山回答得毫不犹豫。

  “您最喜欢革命,这是谁都知道的。但除此而外,您最喜欢什么?”

  孙中山顿了片刻,用英语答道:“Woman(女人)。”

  “很好。”犬养拍手叫道。“再其次呢?”

  “Book(书)。”

  犬养忍不住哈哈大笑。他嚷着:“这是很老实的话。我以为您说最喜欢看书。结果您却把女人排在看书前面。这是很有意思的。您这样地忍耐对女人的爱而拼命看书,实在了不起。”

  “不是这样。”孙中山见犬养曲解了自己的意思,便说,“我是想,千百年来,女人总是男人的附属品或玩物,充其量作个贤内助。然而我认为,她应该和母亲是同义语,当妈妈把她身上最有营养的乳汁喂给孩子的时候,当妻子把她真诚的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