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第9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讲错了,他觉察到后就笑了起来。伊里奇的笑声留在唱片上了。(这张唱片现保存在莫斯科国家历史博物馆)。

  列宁讲话的唱片大得人心,立即获得老百姓的欢迎。一下子销售出几万张唱片。两年内生产和发行了五十多万张唱片。在红军部队里,农民集会上,在农村图书室里,工人俱乐部里,文娱室里,帐篷里、马车上,汽车里都有留声机,人们踊跃听“有声音的文章”。

  索取唱片的申请来自全国各地:“我们要听列宁的声音。”农民派专人步行到莫斯科要唱片。唱片完全磨损了。(所以毫不奇怪,若干年后,当复原列宁讲话录音的工作开始时,无法找到完好、没有用坏的唱片。)

  改善唱片上列宁的音质的尝试早在1923年就开始了,直到1938年才正式出版改进过的两张唱片,杂音还很严重。尽管这样,扮演列宁的电影演员已可以模仿列宁的声音了。其后,这项工作由全苏录音科技研究院承担,由戈隆教授负责。为了忠实、鲜明地表现出列宁讲话声调的特点,戈隆和助手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确定了列宁声调的基调是中音,然后从大批不同的录音中筛选出那些音调和列宁声音最相近的录音,制成140多种样片,再由列宁的秘书方季叶娃、老布尔什维克伏罗希洛夫等人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审听。真正的列宁的讲话在录音中渐渐复活了,1955年,唱片厂生产出一批慢速复原的列宁讲话的唱片上,有七篇完整的历史性讲话。

  在六十年代,借助于最新的电子仪器和现代化技术,最终清除掉唱片上残余的噪声和各种各样的干扰声,列宁讲话时那种情绪洋溢、易于激动,有节奏的音调在国家电台上播放了,许多老布尔什维克听后都说,“这就是列宁的声音”。现在苏联人可以自豪地说:列宁的声音将永远保存下去!

Number:4739

Title:阿拉斯加易手记世界上最廉价成交的土地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33期

Provenance:外国史知识

Date:

Nation:

Translator:

  在北美洲的西北角,有一片广袤荒凉的土地,它东邻加拿大,西濒白令海峡,南北是浩瀚的北冰洋和太平洋。这就是美国的第49州阿拉斯加。这块远离美国本土的“飞地”原来并非是美国领土,而是117年前从俄国手中买来的。

  据说,1867年3月29日,美国国务卿威廉·西沃德正在客厅打牌。俄国驻华盛顿使节斯多依克尔男爵忽来求见。那时俄美之间已就转让阿拉斯加问题进行过多次秘密讨论。使节说明来意:他接到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谕旨,同意就阿拉斯加问题和美国进行正式谈判。西沃德听后立即推开牌桌,眉飞色舞地喊道:“为什么要等到明天呢?我们今晚就签约吧!”当晚,美国国务院灯火通明,紧张的谈判进行了一夜。西沃德开口给价500万美元,斯多依克尔坚持要价700万美元。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到凌晨4点,终于以700万美元外加20万美元手续费成交,平均每英亩土地只值两美分。

  阿拉斯加有记录的历史始于18世纪中叶。早在1725年,俄国彼得大帝曾命令丹麦航海家维图斯·白令探测亚洲和美洲是否相连。1728年,白令首航阿拉斯加,虽因大雾弥漫不能登陆,只眺望到了圣劳伦斯岛。但证明了亚、美大陆互不相连。1741年,白令第二次出航,由西伯利亚向东,在阿拉斯加南部海岸登陆。返航时,所乘船“圣彼得号”不幸触礁沉没,白令和30名船员遇难,幸存者于第二年船只修复后才回到西伯利亚。他们将猎取的海獭等珍贵皮毛运到中国广州等地高价出售。随后,俄国商人、探险家接踵而来,并在这里建立了殖民机构“俄罗斯美洲贸易公司”。十八世纪末,阿拉斯加正式沦为俄国的殖民地,为了对外扩张,沙皇给“俄美公司”规定的任务是以阿拉斯加为跳板,进一步增强俄国沿美洲西部海岸的热力,包括加利福尼亚,夏威夷群岛等,使俄国成为整个北太平洋至高无上的主宰。但是,野心勃勃的沙皇遇到了更为强硬的对手。十九世纪十二年代,美国宣布了“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门罗主义”,警告其他列强不得染指美洲太陆,并极力把它们从西半球排挤出去。到十九世纪中叶,俄国在同英法争霸的克里米亚战争中遭到惨败,无力继续控制它在北美的殖民地,只好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

  令人奇怪的是,购买如此廉价的土地当时在美国国内竟遭到了强烈的反对,国会中的共和党人指责尤为激烈。原因是美国内战初歇,百废待举,财政极其困难。在野的共和党人把这一举动称之为“西沃德的愚蠢”;把阿拉斯加比喻为美国总统“约翰逊的北极熊花园”。全国舆论哗然,认为购买这块冰天雪地的土地是恣意浪费,无比愚蠢。经过激烈的争论,参议院终于在同年4月9日批准了该条约。

  老沙皇大概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当“便宜货”廉价“处理”的阿拉斯加如今成了美国的一块“宝地”。就在阿拉斯加卖给美国不久,这里发现了金矿,引起了一场势头不小的“淘金热”。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阿拉斯加又发现了北美洲最大的油田,目前产油量占美国石油总产量的七分之一。它拥有森林达14;000万公亩,煤、石油、天然气、铁的贮藏量极为丰富。同时,阿拉斯加还处在日本和远东通往北美、北欧最短的路途上,又是美苏之间距离最近的地方,它的最西端离苏联只有50英里,成了美国的一个重要的军事基地。

Number:4740

Title:华山抢险纪实

作者:吴申

出处《读者》:总第33期

Provenance:《文汇报》

Date:1984。1。24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巍巍西岳,“奇拔峻秀冠于天下”。古老的石阶,新凿的“天梯”,迎接过多少古往今来的游人!

  在千尺幢,夺回了十多位遇险游客的生命

  一九八三年五月一日。这一天,华山春意正浓。在一级级石阶上攀登的游人,比往昔陡然增添了五六倍。光是第四军医大学就有一百多位青年来这里旅游。还在早晨七点左右的时候,闻名于世的“太华咽喉”千尺幢,已是人头攒动,游客侧身才能上下的崖梯,被堵得水泄不通。这里,坡度约为八十度,垂直高约三十多米,二百六十多个台阶开凿在陡壁裂缝的一条石槽上。突然,一声惊叫从靠近千尺幢顶端传出,一位中年工程师被游人挤离了台阶,一个跟斗摔将下来。险恶的连锁反应!他碰撞了别的游人,一个、两个,一连十多个游人,急速地直往下掉……

  遇险的游客生命不保。他们像石块一样从山顶翻滚下来,在这个危险地段的游客,也都面临着不测。谁敢拦阻他们?!谁要是拦阻不成,就会立即加入遇险者的行列。

  “快把人截住!快把人截住!”在一片令人恐怖的喊声、哭声、呼救声中,一声坚定有力的呼喊,从千尺幢中段传了出来。四医大部分节日游山的同志正置身于这令人咋舌的险境之中。面对着急速翻滚而下的遇险游客,他们脑子里只跳跃着两个字:“救人!”。容不得丝毫迟,疑也没有丝毫迟疑。他们仰起头,举起手,随时准备抓拦滚落的游人,个人安危已经置之度外。

  首先掉落下来的就是那位工程师。任建军直扑过去,挡了一下没有挡住。王强和李博硬是用身体扑挡上去,顺着来势,一个抓住了他的衣服,一个拉住了他的一只脚。一个女青年头朝下摔落下来,李博大喊一声:“快抓住!”猛一伸手抓住了她的一只脚,下面的一位游人抓住了她的头发。又一位青年掉下来了……

  滚落而下的遇险者,撞击着他们的头部、颈部,猛砸着他们的双肩。他们身上沾着遇险者的鲜血,带着钻心的疼痛,顶着巨大的冲力,在周围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把十多位遇险游人的生命,从死神的手里抢了回来!

  在百尺峡,子弟兵用身体筑成了新的长城

  在上午险情出现之前已通过千尺幢的另外一些四医大同学,游览北峰后,兴冲冲地归返至华岳又一险百尺峡上方的二仙桥路段,映入眼帘的一幕险情,不禁使同学们倒抽一口冷气。这里,数千名急于下山的游人,蜂拥在这条长五十多米,宽不足二米的傍崖险道上,巨大的人流已将道旁的索链拱成弓形,弯出路面,有的系索链的铁桩已被挤拉而起。此刻,前方百尺峡的崖梯口已堵死,而人流的巨大压力,还是沉重地往前传送,情势岌岌可危,成群的游人随时可能堕入深渊。

  面对这乱作一团的人群,在场的四位民警纵然声嘶力竭的呼喊,想方设法维持秩序,却根本无济于事。险情像一道无声的命令,刻不容缓!学员赵建华和王连刚焦急地向为难的民警说:“我们组织同学帮助维持秩序。”“太好了!”民警一阵激动……

  要解除险情,只能说服游人后退,缓解山道上的压力,让人们在崖梯口有秩序地下山。可是,二仙桥路段从上午十时就开始堵塞。人们在这里挤了许久才能挪动几步,有谁愿意往后退,哪怕是半步?尽管学员已喊哑了嗓门。时间在一秒一秒地流逝,大祸正在一点一点地酿成。危急关头,只见赵建华和几位学员大声疾呼:“解放军同志带头向后撤!”在同学们的带动下,巨大的人流终于向后松动了。哪知刚出现转机,一些趴在崖壁上的小青年却趁机冲了下来,又有一些人也乘虚向前钻。道路重又堵塞。

  “只有组成人墙,全线控制局面,才能保住群众的安全!”学员黄敦武急中生智,向大家建议。“筑人墙哟!”四医大七九、八0级的学员和在场的其他解放军同志一边向群众讲清意图,一边毅然沿着临靠深渊的一侧,艰难地、缓缓地向前挺进……许多群众被这种大无畏的举动感染了,不少人主动侧身让道,协助他们前进。但也有一些人却怀疑学员们想“借机溜走”,甚至挡住他们的去路。“把大家送下山后,我们才下山!”学员们坚定地表示。

  傍崖险道内,喧闹声平息了。人们向四医大学员们投来了钦敬和赞许的目光,从他们身边秩序井然地走过。刚才那些还“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人,这时也紧紧地握住了学员们的手……许多人激动地望着那白底校徽上火红的字样:“第四军医大学”呵,他们来自张华的母校!

  紧锁了六个小时的百尺峡崖梯口处已“转危为安”,群众从容地下山了!许多群众事后感慨万分:

  “多亏了他们,四医大的同学!”

  在沉沉黑夜,抢救行动超出了生理极限

  也就在这个难忘的五月一日,在这两个惊心动魄的场面以外,还有一束束令人感奋的精神之光,在华山的险道、峡谷之间闪烁!

  下午四点多,四医大的学员们在二仙桥畔发现了一名虚脱昏迷的女青年,名叫陈聪玲。她已经昏迷六个多小时了。学员们想了各种办法抢救,但都无济于事。唯一的出路是把昏迷着的病人送下山去。天快黑了,黑天爬下百尺峡、千尺幢这样七八十度坡度的崖梯,而且还身背病人,那太危险了。然而,这个险非冒不可!

  学员石俊俯身背起病人,向百尺峡走去。学员杨海涛、应可满抢先踩到崖梯上,一边一个,站在石俊前面,他们一手拉着索链,一手托着石俊的腋下。学员赵建华、徐军一左一右站到石俊身后,把背包带拴在石俊腰部,一人拉着一头,减弱向下的冲力。石俊累得两腿发抖了,徐军接了上去;徐军支持不住了,赵建华接了上去。一个战斗集体就这样迅速形成了,“一切为了病人”,使这个集体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位青年工人丢下了需要照料的未婚妻,自动加入了背人的行列。百尺峡下来了,千尺幢下来了,一共五百多个台阶,都一个一个地下来了。走过了最困难的地段后,当青年工人返回去照料未婚妻时,学员们问他的姓名和单位。他回答说:“别问了,你们是解放军,我是共产党员,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现在,人们已经知道,这位青年工人是宝鸡机电设备公司的李端根。

  夜幕早已降落了。救护陈聪玲的学员队伍面前,还延伸着二十多里崎岖的山路。他们向农民借了两根扁担,绑了一副担架,早已累得精疲力竭的学员们,不停地换班,不停地休息,二十几里路整整走了十多个小时。跑在前面探路的那位同学,竟然把自己的身体伏在一个很高的台阶下,让同学们踩着过去。一位女学员打着手电筒为大家照路,实在看不清了,她就跪在地上,用手摸路,去抵住那些松动的石头了。为了抢救这位素不相识的虚脱昏迷的女青年,这个战斗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凭着自己执着的信仰,付出了超过生理极限几倍的力量。在距离山口还有五里路的时候,石俊第一个虚脱了。快到山口的时候,徐军虚脱了。没有多远,杨海涛又虚脱了。当医院的灯光在沉沉黑夜里闪亮的时候,他们一个个都瘫倒在地了。后面赶上来的几位同样疲劳不堪的学员,从战友手中接过沉重的担子,走向那希望之光。

  这一天,另外还有两副担架在重重艰难险阻中行进。躺在担架上的,一位是千尺幢受到冲撞挤压的女青年,另一位是从千尺幢滚落下来、头部负伤的女青年。担架队由四医大另外两批学员自动组成,山崖、乱石、溪流、斜坡,都不能阻挡英雄们奋进的脚步。

  这是潮流,一代张华遍及社会

  华山救险的英雄群体,以自己燃烧着的生命照亮了别人。一位被救女青年和她的两个同伴,在给四医大党委的感谢信中,写下了这样一曲英雄的赞歌:

  “我们都是同龄人。谁说我们这一代人没有希望?请看:雷锋精神不是还在他们身上延续吗?谁说我们这一代人精神空虚、思想颓废?请看:一代张华遍及社会。”

  跟战友们毫不犹豫地一起站到保护群众前列的共产党员王延军,更清楚地揭示了救险行为的真谛:

  “这是一个潮流。在人民生命遇到危险的时候,我们许多人都会像张华一样挺身而出的。”

Number:4741

Title:你知道吗?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33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方菁

  △全国平均每个人一生中要消费1。7万元,要吃粮食3万斤,食油400斤,猪肉1;500斤,用布2;100尺。

  △城市居民每个人一生中要消费3万元,吃粮食2。9万斤,食油940斤,猪肉2;300斤,用布3;360尺。

  △全国人民每天创造国民收入11。6亿元,每人平均创造1。14元。

  △全国每分钟生产71吨钢、194吨原油、1;267吨煤和62万度电。

  △全国各种运输工具每天运旅客1;175万人次。

  △全国每天出版各种图书1;611万册,杂志415万册,报纸3;836万份,每人平均每年有图书杂志7。3册,每百人每天有报纸3。8份。

  △全国每天邮寄信件930万份,每人每年平均寄信3。3封。

  △到1983年底止,全国每人平均储蓄存款已达88元,其中每一城镇居民达270元。

  △全国职工1982年的平均工资是798元,其中奖金是82元,另外还有相当于工资22%的劳保福利费。

  △国家每销售一斤粮食补贴1角,每销一斤莱籽油补贴8角,每平方米的职工住房补贴2角8分。

  △全国每天新出生人口5。1万人,每分钟35人,每两秒出生一人;每天死亡人口1。7万人,每分钟12人,每5秒死亡一人。

  △每天有2。3万对新人结婚,有1;170对离婚。

  △每万人口有医院病床20张,医生13人。

  △城市居民疾病死亡原因中,第一位是脑血管病,第二位是心脏病,第三位是恶性肿瘤。农村居民疾病死亡之原因中,第一位是心脏病,第二位是脑血管病,第三位是恶性肿瘤。

  △全国有百岁以上老人3;765人,其中女性2;657人,少数民族1;462人。

  (注:以上未标明年份的都是1982年数字)

Number:4742

Title:全国之最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33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方菁

  △全国人口最多的省是四川省,1982年底为10;022万人,全国人口最多的市是上海市,1982年底为1;181万人。(现在人口最多的为重庆市。编者)

  △人口密度最高的省是江苏省,每平方公里是593人,最低的是西藏,为1。6人。人口密度最高的市是上海市为1;909人。

  △土地面积最大的是新疆,为160万平方公里;最小的是台湾省,为3。6万平方公里。

  △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为1;338万人;最少的是赫哲族,只有1;476人。

  △人均国民收入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