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第9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土地面积最大的是新疆,为160万平方公里;最小的是台湾省,为3。6万平方公里。

  △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为1;338万人;最少的是赫哲族,只有1;476人。

  △人均国民收入最高的省是辽宁省,为733元,最高的市是上海市,为2;509元;最低的省是贵州省,为235元。

  △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省是西藏、青海和新疆,最低的省是江苏。

  △人口文化程度最高的省是辽宁,最高的市是北京,最低的是西藏。

  △女职工最多的行业是缝纫业,占86%;其次是纺织业。

  △全国百岁老人最多的是新疆,每百万人中有66人;最少的是山西,每百万人中仅有0。2人。百岁老人中最高年龄为130岁,是新疆农村的一位男社员。

  △铁路最多的省是黑龙江省,有5;045公里;公路最多的省是四川省,为83;542公里。

  (注:以上均为1982年数字。)

Number:4743

Title:我的父亲爱迪生

作者:CharlesEdison

出处《读者》:总第33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爱迪生在新泽西州曼罗园他的实验室里踱来踱去,一撮乱发覆盖着前额,锐利的蓝眼亮亮的,皱了的衣服尽是污痕和被化学品烧破的洞,全不像一位改革家。他也不充什么派头。有次一位要人来访,问他是否曾获得许多奖章奖状,他答:“唔,有的,家里有两瓶酒,是妈妈奖赏的。”“妈妈”是指他的太太,我的母亲。

  可是在我们这些和他日夕相处的人看来,他显得超凡入圣。虽然他对人类的贡献非常伟大(他在世时取得了1093种发明的专利权),但最使我们念念不忘的,并非那些卓越的贡献,而是他无比的勇气、想象力、决心、谦逊和机智。有时候他也很调皮。

  一

  父亲通常每天工作十八小时以上。他对我们说:“工作有成就,是人生唯一的真正乐趣。”大家都传说他能每天只睡四小时(另外有时假寐片刻),绝非夸张。他认为:“睡眠有如药物,一次服用太多,头脑就不清醒。你会浪费时间,活力减少,错过机会。”

  他的成就无人不知。他三十岁发明留声机,把声音录在唱片上;他发明的电灯泡照亮了全世界。扩音器、复印机、医学用的荧光屏、镍铁电池和电影,都是他发明的。他也把别人的发明电话、电报、打字机改进为实用的商品。

  有些人问:“他从来没有失败过吗?”当然失败过。他时常碰到失败。他的第一件专利品是电动投票记录器,用以对低级铁矿做磁性的分离。但是后来因为开发了蕴藏量丰富的高级铁矿,这项设计便完全白费了。

  但他从不会因恐惧失败而趑趄不前。在从事一系列艰苦的实验期间,他告诉一位气馁的同事说:“我们并未失败。我们现在已晓得有一千种方法是行不通的,有了这些经验,便较易找到行得通的方法。”

  他对于金钱得失的态度也是如此。他认为金钱是一种原料,跟金属一样,我们应该加以运用,而不要积聚。因此他不断地利用他的资金,进行新的计划。有好几次,他濒于破产,但他不肯让经济状况操纵他的行动。

  有一天,父亲在观察一部矿石压碎机的效能,他对那部机器的运转情形很不满意,吩咐操作工人说:“把速度提高。”

  “我不敢,”那工人回答,“再提高速度,机器会坏的。”

  父亲转过头去问工头:“艾德,这部机器要多少钱?”

  “两万五。”

  “我们银行存款有没这么多?有的吗?那么把速度再加快一级。”

  操作工人把动力加大了,然后再度警告说:“机器响声很大,如果爆炸,我们都会没命了!”

  “那没关系,”父亲大声喊到,“尽量开动!”

  “响声越来越大,大家开始往后退避。突然轰隆一声,碎片四射。矿石压碎机垮了。

  “怎么样,”工头问父亲,“从这项经验又学到什么?”

  父亲微笑着说:“学到,我们可以把制造者所定的动力极限提高百分之四十只要不超过最大极限就行。现在我可以再造一部机器,增加产量。”

  二

  我特别记得1914年12月间一个严寒冬夜。当时父亲曾把过去十年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试验制造镍铁电池,未能成功,弄得经济拮据。实验室全靠电影和唱片所获得的利润维持。那个晚上,工厂里忽然传出狂喊声:“失火了!”顷刻之间,包装材料、做唱片用的赛璐珞、软片和其他可燃物品,忽啦一声,全部着火。附近八个城镇的消防队来灌救,但是火势太猛,水压又低,消防水管好不济事。

  我到处找父亲也找不到,十分担心。他有没有出事?全部财产已经烧光了,他会不会心灰意懒呢?他已经六十七岁,不能再从头做起了。后来我在工厂院子里看见他正朝我跑来。

  “妈在哪里?”他大声喊到,“去把她找来!叫她把朋友也都找来!这样的大火,百年难得一见!”

  第二天早晨五点半钟,火势刚受到控制的时候,他召集全体职工宣布:“我们要重建。”他派一个人去把附近地区所有的工厂都租下来,又派另一个人去借伊利铁路公司的救险吊车。然后他好象忽然想起一件小事似的补充一句:“唔,有谁知道可以从哪里弄些钱吗?”“人往往可以因祸得福,”他说,“旧厂烧了也好,我们可以在废墟上建起更大更好的厂。”

  他的新发明层出不穷,仿佛具有法术,所以有人称他为“曼罗园的巫师”。这个称呼令他啼笑皆非。他总是反驳说:“巫师吗?胡说八道。我的成就全凭辛苦工作得来的。”也许他会说出他那句常被引述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最看不惯人们懒惰,尤其是心智方面的懒惰。他经常把芮诺兹爵士所说的一句话挂在实验室和工厂显眼的地方:”人总是千方百计,避免真正用心思索。

  父亲从不改变他的价值观念,也从来不自大。在波士顿,第一家使用电灯的戏院开张时,电力发生故障,他马上除掉领带和燕尾服(他讨厌这种服装),毫不犹豫地跑到地下室去帮助设法修理。在巴黎,他把衣服翻领上的红蔷薇形徽章摘掉,免得朋友们“认为我是花花公子。”

  三

  人们谈到爱迪生的时候,有时说他没受过教育。不错,他只受过六个月的正式学校教育,但是他在母亲教导之下,八九岁就已经读过“罗马帝国衰亡史”之类的典籍。他在大干线铁路上做小贩及报童时,时常整天消磨在底特律图书馆里,那里的藏书“由头到尾”他都读过了。在我们家中,他经常备置许多书籍和杂志,还有五六种日报。

  这位一生成就极多的人物,从小就几乎是个十足的聋子。只有最大的响声和喊声,他才听得到。但是他对这个缺陷并不在意。他说“从十二岁起,我就没听见过鸟叫。但是耳聋对我不但不是障碍,也许反而有益。”他认为耳聋使他提早读书,还能够专心,不必和人闲聊,省下许多时间。

  有人问父亲,为什么他不发明一种助听器,他总是回答说:“你在过去二十四小时听到的声音,有多少是非听不可的?”然后他又补充说:“一个人如果必须大声喊叫,绝对不会说谎。”

  他喜欢音乐。旋律清楚的,他有办法欣赏,用牙齿叼着铅笔,把笔的另一端搭在留声机的匣子上,藉以“倾听”。这样他可以领略仰扬顿挫和节奏之美。在他所有的发明中,留声机使他最得意。

  虽然他聋,跟他谈话要大声喊叫,或用笔写出,但是新闻记者还是喜欢访问他,因为他的见解十分精辟。他绝对不承认幸福和满足是值得争取的目标。他说:“如果你能为我指出一个完全满足的人,我就可以断言他必定是个失败者。”

  四

  他从没退休,也不怕老。在八十高龄,他还开始研究一门以前未曾研究过的学科植物学,想在当地植物中找出橡胶来源。他和助手们把一万七千种植物加以试验和分类之后,终于研究出从紫菀科植物抽取大量胶汁的方法。

  八十三岁时他还拉母亲去热闹的纽华克机场“看一个真正飞机场的实际情形。”他第一次看到直升机的时候,笑逐颜开地说:“我一向的想法,就是这个样子。”于是他又开始设计,对于那架不大为世人所知的直升机,提出许多改进的意见。

  到了八十四岁,他终因患尿毒症危在旦夕。数十位新闻记者前来探访他的病情,整日守候。医生每小时向他们宣布一次消息:“灯火仍然在照耀着。”到1931年10月18日上午3点24分,噩耗终于传来:“灯灭了。”

  举行葬礼之日,当局为了向他表示哀悼和敬意,本来预备把全美国的电流切断一分钟,但是考虑到那样做所付代价太大,而且可能产生危险的后果,所以只把一部分灯光熄掉片刻。

  进步之轮是片刻不停的。爱迪生泉下有知,一定也同意这样做。

Number:4744

Title:自愿经受海难的人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33期

Provenance:《世界青年》《海洋》

Date:

Nation:

Translator:

  1952年12月10日上午,在大西洋上航行的英国货轮《阿拉卡卡号》正向圭亚那的乔治敦驶去。船上的水手突然发现海面上有一只橡皮筏随波漂荡,货轮向救生筏靠去。筏上只有一个人,他的模样真叫海员们吃了一惊。他是一个满脸胡须的青年,骄傲地挥舞着一面法国国旗。“需要救吗?”克里斯·卡特船长用扩音器问。青年回答说:“不,谢谢。我只想知道确切的时间和方位”。

  船长邀请年轻人上船。他艰难地爬上舷梯,自我介绍道:“我叫阿兰·邦巴尔。法国人。”

  “邦巴尔?你干得真漂亮!大家都以为你早死了呢。我们带你去圭亚那。”

  邦巴尔倔强地摇了摇头,他要自己航行登上陆地。几分钟后,又开始了他那孤独的航行。《阿拉卡卡号》上汽笛长鸣,升旗三次,向邦巴尔致敬。这是只有军舰才享受得到的礼遇。

  今天,阿兰·邦巴尔惊人的事迹已深深地铭刻在人们的脑际。他自愿充当一名海上遇难者,在既无食物又无淡水的情况下,独自驾着救生筏横渡了大西洋。

  一生的兴趣

  1924年,阿兰·邦巴尔出生在巴黎一个富有而博学的家庭。每个假期,他都要去海边度假,于是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刚刚十二岁,他就学会了使用罗盘,识别岸上的航标,能够驾船航行一段海路。然而,家里希望他在学问上出人头地,把他送进了医学院。

  1951年,他在滨海布伦的一家医院当实习医生。在那里,他目睹了海上遇难者的惨状。“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些死者的惨象,”他后来回忆道,“我们未能救活一个人。都死了,不是淹死,就是冻死或吓死。”

  这位年轻人深有感触。突然,他从中悟出了自己一生的目标:帮助乘船遇难的人活下来,他发现侥幸从失事的飞机和轮船上逃生的人,十之八九都不出三天就死在救生艇上。惊惶失措使他们丧了命。其实,一个人滴水不沾,也要七八天才死,不吃东西也会拖上四个星期。邦巴尔想:“我有充分的理由证明,只要相信自己还有一线生机,又能利用海里的资源,多数遇难的人都会活出来的!”

  阿兰中断了医学院的学习,来到摩纳哥海洋研究所。他花了六个月的时间,分析海水,解剖海鱼,了解鱼身上的含水量及营养价值。

  他根据在波利尼西亚的航海经验,用手把鱼的汁水挤出来,发现占鱼身上百分之五十到八十的重量都是水。这些汁水既无盐又无味,得放上些盐才得喝。这可真是连做梦都没想到的水源!邦巴尔通过试验又发现,没有处理过的海水人也可以喝。如果每次只喝一点点,海水足以使人活上五六天。

  邦巴尔又发现,海鱼可提供充足的人所需要的维生素A、B、B1、B2,只缺少维生素C。缺了维生素C,人就会得坏血病。鲸鱼吞食大量浮游生物和水母,使他很受启发,因为鲸鱼同人一样,也需要维生素C。他分析了浮游生物和水母。这些在洋面上随波逐流,多得数不清的有机体,就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食物的问题也解决了。

  出海

  邦巴尔整整七天不吃东西,只吃生鱼,只喝鱼身上榨出的汁水。然后,他在摩纳哥港湾里坐上一条船,用布把浮游生物捞上来吃。就这样,他又度过了十八天。

  很多科学家会到此为止感到心满意足了,但邦巴尔却不因为取得了科学数据就善罢干休。他关心的是海上遇难的人,怎样才能使他们死里逃生。为了办到这点,他要作一次真正的海难试验!

  1952年5月23日,试验开始了。他乘着一只特制的橡皮筏从摩纳哥港出发。他给橡皮筏取名为《异端号》。同他一起出海的是位英国朋友,航海家杰克·帕尔默。两人用十八天到达了巴里阿里群岛。十八天中,他们吃生鱼和浮游生物,喝的是鱼身上的汁水和海水。

  然而,这仅仅是第一步。邦巴尔想到,如果他志愿从旧大陆漂泊到新大陆,他的理论就不再有人会怀疑了。帕尔默认为此举纯属自杀行为,拒绝参加这次航海。于是,邦巴尔便单独制定了横跨大西洋的计划。

  1952年10月19日,阳光明媚,邦巴尔升起《异端号》的小小风帆,从加那利群岛的帕尔玛岛出发了。眼前是浩翰的大西洋,他将在没有食物和饮水的情况下独自征服大洋。他计划向南航行,顺着西风到达北回归线,从那里,东北贸易风就会把他带到南美洲。很少人相信这个计划行得通。出发前有人想通过他妻子吉莱说服这个年轻的“疯子”。吉莱刚生了女儿纳塔莉,但她相信丈夫,拒绝了别人的请求。

  搏斗

  邦巴尔出海的第一夜就遇上大风浪。风暴持续了六天。惊涛骇浪铺天盖地向他袭来。除了海水什么也没有,但信念使他继续前进。

  四天后,《异端号》的帆被强劲的海风撕成两半。邦巴尔换上了一个新帆,可是不到半小时,连帆带绳又被风刮走了。小船在风雨中飘摇,邦巴尔开始担心起来。10月27日,邦巴尔在船上度过了自己的生日。他捕到了一只鸟,生鸟肉虽然难吃,他还是吃下去了。

  次日,他的手表坏了。从此以后,他就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生活。好在鱼儿很多,每天晚上都有十来条飞鱼落在雨篷上。每天早上,他都挑两条最好的飞鱼吃下去。但他开始感到坐卧不安。他的双脚浮肿,两腿麻木,坐着屁股痛,躺下骨头痛,站着也不舒服。他只好不时变换姿式,有时就干脆跪在船上。后来,他的指甲开始脱落,手背也出现了奇怪的斑疹。

  他知道,遇难者要生存,就得从严要求自己。他给自己定了一套作息制度。每天早上吃二三条夜间落进筏里的飞鱼,然后开始钓鱼。找够白天的食物;接着做半小时柔软体操,以防肌肉萎缩;中午,是定方向的时候;下午整整两个小时是科研和医学观察:量血压、体温、查小便。

  他最关心的是他的筏子。小小的漏气孔便意味着死亡。他注意到,老在一个地方即使轻轻磨擦,橡皮也会磨损。于是他每摇一次桨就换一个位置。夜里,他用筏上的篷布裹住全身,睡觉时只露出头来。

  11月27日,他发现船上有一只苍蝇。这是好兆头,快到陆地了!但到第二天,还是看不见陆地,他开始不安起来。他已飘流了41天,什么时候才能到达陆地呢?他开始腹泻,有时一天要拉20次之多。到12月1日,大便里带血,这使他十分忧虑,情绪低落下来,书写日记的字体也模糊不清了。几天过后,病情仍不见好转。怎么办?于是,他就提前写了遗嘱:希望把他的日记编成书;安排好他夫人和女儿的生活;他的试验进行了50天,死了也值得;最好在将来的中、小学宇宙知识课中增加航海知识。然后,他就把写好了的遗嘱装进瓶子里密封好,抛入大海。

  可是,幸运之神又一次向他招手了。12月10日,当他刚从睡袋里爬起来时,他突然象触电一样跳起来,高声叫喊:“船!一条船!”这就是前面所说的《阿拉卡卡号》货轮。

  1952年12月23日,经过65天海上航行,邦巴尔到达了巴巴多斯。他身上掉了90磅肉,周身都是病痛,可是毕竟活了下来!

  海军的榜样

  邦巴尔的事迹传遍了全球。人人都说他是位英雄。在法国奥利机场上人山人海,热烈欢迎这位英雄胜利归来。他写的《志愿漂泊者》一书畅销一空。但是,邦巴尔并不满足于现状,在以后几个月里,为了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