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心理学史导论-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单一的能力即使达到高度发展水平,也不能称为天才。例如,仅有非凡的记忆力,不能称为天才。天才并非天生之才。它是在良好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加上自己的主观努力发展起来的。天才和天才人物,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社会的进步,时代的要求和实践的需要,会激发不同天才的发展。恩格斯在谈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时指出:“这是一个人类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进步的革命,是一个需要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候。

    二、能力和知识

    在教学工作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之间的关系。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不要使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失调。“就是这个意思。

    在能力和知识的关系上,曾有过形式教育派和实质教育派的争论。形式教育论者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在于发展学生的能力。他们认为,人类的知识浩如烟海,不可能全部灌输给学生,教育与其灌输知识,不如发展能力,教师应该用一些专门的知识去发展学生的智力。他们重视拉丁文、数学和古典文学等学科的教育,轻视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实质教育论者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他们认为,学生的心灵是一个容器,需要各种具体知识来充实,学生掌握了知识,也就发展了能力。他们重视课程和教材的实用性。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虽都有其合理的方面,但都具有片面性。到了20世纪,两个学派对自己的观点都进行了修正,双方的观点逐渐接近。

    当代心理学认为,能力和知识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着。

    区别是,第一,它们属于不同的范畴。能力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例如,关于音程、和弦、音阶等的概念和理论属于知识范畴,而听音、辨音、节奏感和曲调感等属于能力范畴。又如,证明几何题时,所用的公理、定理和公式等属于知识范畴。而证题过程中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等属于能力范畴。第二,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能力的发展比知识的获得要慢得多,而且不是永远随知识的增加而成正比地发展的。人的知识在一生中可以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地积累,但能力随年龄的增长,是一个发展、停滞和衰退的过程。

    能力和知识又是密切联系的。一方面,能力是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在组织得当、方法合理的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同时发展着能力。离开了学习和训练,任何能力都不可能得到发展。孔子说过:“多学近乎智“。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必然有一系列的智力操作,在不同程度上发展着自己的智力。例如,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法知识和写作知识,就可能提高写作能力;另一方面,掌握知识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的,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和可能性。一个人的能力影响着他掌握知识的快慢、难易、深浅和巩固程度。智力发展高的学生,掌握知识又多又快;智力发展低的学生,掌握知识时常常有较大的困难。能力既是掌握知识的结果,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能力和知识密切联系着,相互促进。

    应该说明,能力是人获得知识的基本条件,个人原有的知识基础、学习动机、性格特征等都影响着人们获得知识的速度、深度和巩固程度。因此,教师不能简单地、直接地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确定他的能力高低。

    三、能力的种类

    人的能力种类很多,可以从不同的标准对能力进行分类。

    (一)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能力按照它的倾向性可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1、一般能力

    一般能力又称普通能力。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人所共有的最基本的能力,适用于广泛的活动范围,符合多种活动的要求,并保证人们比较容易和有效的掌握知识。

    一般能力和认识活动紧密地联系着。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都是一般能力。一般能力的综合体就是通常说的智力。

    2、特殊能力

    特殊能力又称专门能力。指为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须的能力。它只在特殊活动领域内发生作用,是完成有关活动必不可少的能力。一般认为: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绘画能力、体育能力、写作能力等都是特殊能力,一个人可以具有多种特殊能力,但其中有一、二种特殊能力占优势。研究表明:同一种特殊能力,包含有多种成分,其中各种成分对活动的作用是不同的。例如,音乐能力包括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记忆和想象能力、音乐情感能力和音乐动作能力。这些能力使人们成功地完成音乐活动,但一些人可能音乐情感能力占优势,另一些人可能音乐记忆能力占优势等等,这些要素的不同组合,就构成各种独特的音乐才能。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密切地联系着。一般能力是各种特殊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一般能力的发展,就为特殊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各种活动,特殊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会促进一般能力的发展。要成功地完成一项活动,既需要具有一般能力,又需要具有与某种活动有关的特殊能力。在活动中,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共同起作用。

    (二)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能力按照它的功能可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1、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指接收、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它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都被认为是认知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提出3种认知能力:言语信息(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的能力);智慧技能(回答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的能力)认知策略(有意识地调节与监控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能力)。

    2、操作能力:操作能力指操纵、制作和运动的能力。劳动能力、艺术表现能力、体育运动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都被认为是操作能力。操作能力是在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又成为顺利地掌握操作技能的重要条件。

    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紧密地联系着。认知能力中必然有操作能力,操作能力中也一定有认知能力。

    3、社交能力:社交能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言语感染能力等都被认为是社交能力。在社交能力中包含有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能力按照它参与其中的活动的性质可划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1、模仿能力:模仿能力指信效他人的言行举止而引起的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活动的能力。例如,成年人学画、习字时的临摹,儿童模仿父母的说话、表情等等。美国心理学家班图拉认为,模仿是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方式,是实现个体行为社会化的基本历程之一。他指出:通过模仿能使原有的行为巩固或改变;使原来潜伏的行为表现出现;习得新的行为动作。

    2、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造能力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条件,在创造能力中创造思维和创造想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吉乐福特等人认为,分散思维表现于外部行为就代表个人的创造能力。重视分散思维在创造能力结构中的作用,并不掩护集中思维的作用。人们在进行创造思维时,整个过程反复交织着分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一般认为,创造能力包含独特性和有价值性两个基本特征。但对这两个基本特征的看法上有不同的意见。例如,黑菲伦等人认为,创造是提供对整个社会来说独特而有社会意义的活动,人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说有创造能力。罗杰斯等人则认为创造的独特性和有价值性的标准应该是创造者自己,不必上升到社会的高度。

    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创造能力是在模仿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们一般总是先模仿,然后创造,从模仿到创造。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创造是模仿的发展,把能力划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是相对的,模仿能力中包含有创造能力的成分,创造能力中包含有模仿能力的成分。这两种能力相互渗透着。

    第二节:智力和智力结构

    一、什么是智力

    智力(INTELLIGENCE)又称智能或智慧。

    智力是心理学工作者普遍关注的概念,但由于它的复杂性,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在西方,对智力的解释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智力是个体学习的能力:有些学者认为,智力就是个体学习的能力。个体的学习成绩就可以代表智力的水平。智力高的学生,学习快、掌握的知识多;智力低的学生,学习慢、掌握的知识少。例如,伯金汉认为:“智力就是学习能力”;亨孟认为:“智力就是获得知识和保持知识的能力。”他们从智力来推断学习能力,或由学习能力推断智力。如克龙巴赫认为:智商130的人,可以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智商120的人,可以大学毕业;智商115的人,可以读到大学一年级;智商110的人,可以高中毕业,有一半机会大学毕业等等

    (二)智力是个体抽象思维的能力:有些学者认为,智力高的人善于抽象思维,善于判断和推理。例如,法国心理学家比标认为,智力是“正确的判断,透彻的理解,适当的推理”能力。又说:“善于判断,善于理解和善于推理是智力的三种要素。”美国心理学家推孟认为,个体的智力与他的抽象思维能力成正比。

    (三)智力是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有些学者认为,智力愈高,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也就愈强。在西方最早给智力下定义的德国心理学家斯胖认为:“智力是指个体有意识的以思维活动来适应新情境的一种潜力。”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认为,智力的本质就是适应。

    (四)智力是智力测验所测的能力:这是一种操作性的定义,对智力的内涵并没有作出规定。持这种观点的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离开了智力测验,几乎无法了解智力的含义。例如,弗里曼认为,“智力就是运用智力测验所测到的东西。”史蒂芬斯认为,“智力就是智力测验所测量的事物。”希尔加德认为,“智力是智力测验所测定的结果。”

    近年来,心理学家采用综合性的定义。布朗认为,智力是学习能力、保持知识、推理和应付新情境的能力。日本心理学家矢田部达郎认为,智力是“很好理解、记忆事物,在面临新问题时,利用自己的知识、有效地解决它的能力。”综合式的定义虽然比较全面,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前面各种定义的片面性,但在揭露智力的本质上则可能变得暧昧了。

    我国较多的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个体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中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智力究竟由什么因素所组成,以及如何组成这是当代心理学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迄今为止,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形成各种不同的智力结构理论。探讨智力的结构对于深入了解智力的本质,合理设计智力测验,确定发展智力的策略都是必要的。

    二、我国学者的智力结构理论

    (一)我国古代的智力结构理论

    在我国先秦诸子的书里,“智”与“知”常常是通用的。古代史书《国语》把智力概括为:“言智必及事”,三国(吴)韦昭注:“能处事物为智”,所谓“能处事物”大体上相当于现代心理学教科书中讲的“能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我国古代学者通常把智力理解为认知。并且和活动紧密联系起来,脱离了人的具体活动,就谈不上智力。

    (二)朱智贤的智力结构理论:朱智贤教授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方面的心理特笥,它主要包括:(1)感知记忆能力,特别是观察力;(2)抽象概括能力(包括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即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分;(3)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智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一种综合的整体结构。

    (三)林传鼎的智力结构理论:林传鼎教授把智力定义为:人们在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或特征。他指出智力活动包括下列几个侧面:1、思维;2、创造力;3、解决问题的能力;4、元认知能力。元认知指对个人认知活动的认知。元认知的作用大体包括3个方面内容:(1)元认知知识;(2)元认知体验;(3)元认知技能。

    (四)吴福元的智力结构理论:吴福元教授提出智力的三亚结构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智力由素质结构、认知结构(智力因素)和动力因素(非智力因素)这三个亚结构有机地综合为一个整体。素质结构是指人的遗传因素和由遗传得来的先天素质,如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与神经类型的特点。认知结构,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基本能力。这是智力的一般能力。动力结构,指个体中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个人的心理倾向特点,如兴趣、需要、动机、情感、意志等,它属于个性中的动力体系。

    (五)五极盛的智力结构理论:王极盛教授认为,个体的智力结构是由5种基本能力所组成: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操作能力。这5种基本能力是智力结构的5大要素,它们在智力结构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各起着独特作用。观察力是智力结构的接收器,接受来自外间世界的信息;记忆力是智力结构的储存器,保存与检索各种信息;思维能力是智力结构的加工器,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想象力是智力结构的翅膀,使各种信息有活力;操作能力是智力结构的转换器,它是智力转达化为物质力量的凭借。他指出,在智力结构中创造力量重要,它主要不得由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所组成。

    三、学者的智力结构理论

    (一)单因素论:智力单因素论者认为,人的智力有高低,但只有一种,智力指一种总的能力。例如,高尔顿、比奈、推孟等人都认为,智力是单因素的。所以他们编制的智力测验量表只提供单一分数(智商),只测量一种智力。

    (二)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智力的二因素理论。他认为,智力可以被分析为G因素(一般因素)和S因素(特殊因素所构成。完成任何一种作业都必须依靠这两种因素。他认为,一般因素是智力的首要因素,它基本上是一种推理因素。一般因素在相当程度上是遗传的。斯皮尔曼还发现有5类特殊因素:(1)口语能力因素,(2)数算能力因素,(3)机械能力因素,(4)注意力,(5)想象力。他认为,还可能有第6种因素,即智力速度。他指出,每一个人的G因素和S因素都不相同,即使具有同样一种S因素,但程度上是不同的。

    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相互联系着,其中一般因素是智力结构的关键和基础。智力测验的目的就是通过广泛取样以求得一般因素。他认为,人要完成任何一项作业都是由G因素和S因素决定的。V代表词汇测验,A代表算术测验。这两套测验结果出现正相关,因为每种测验中有G因素,但它们不是完全相关,因为每种测验中包含有S因素。后来,他认为可能有群因的存在,它在活动范围上处于中间地位。但他并没有放弃他最初的G因素和S因素的观点。

    (三)桑代克的三因素论: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第一个以多因素论来解释智力。他认为,可能有三种智力:(1)抽象智力,包括心智能力,特别是处理言语和数学符号的能力;(2)具体智力,即个体处理事物的能力;(3)社会智力,即处理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能力。他还设计了CAVD智力量表。包括填空补缺(C)、算术(A)、词汇(V)、执行批示(D),主要测量抽象智力

    (四)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是群因素论的主要创导者。他凭借多因素分析的方法,突破过去的智力因素理论的框架,提出了“基本能力”学说。他认为,智力包括7种平等的基本能力,这些基本能力的不同搭配,使构成每一个独特的智力结构。

    瑟斯顿所提出的7种平等的基本能力是:计算(N)、语词流畅(W)、语词理解(V)、记忆(M)、推理(R)、空间知觉(S)和知觉速度(P)。瑟斯顿的群因素论可用椭圆形V1、V2、V3、V4代表4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