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力,在短暂的时间之内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也可能预想不到的,比如像9·11,也可能预想不到,恐怖分子再发生第二次袭击,预想不到他再劫机,所以这时候布什总统采取的政策是什么呢?他态度明确以后,放权。他曾经对他的司法部长讲,说你可以采用现在所没有采用的一切手段。这种手段也是一种命令,同样当时坚定了,如果说再发生飞机拦截的时候,可以采用用空军进行击落,拦截击落的方式,这是一种紧急的危机管理的方式,但是必须要由最高决策人向下面进行明确,然后下面才能执行起来,遇到不同的事态,才能够知道怎么去做,所以这次美国应该说是9·11管理中,美国的一个经验,也是我想将来我们要学习的一个经验。
(三帕结束)
同样一个这次美国9·11以后,对我们一个是什么?危机发生管理的时候,不要急于找替罪羊。危机管理是情报部门的失误,同时也是一些其他部门的失误,包括一些社会治安的部门,你可以找各种替罪羊,但是危机一旦发生,大家就不要先找个替罪羊。大家记得9·11事件刚一发生的时候,可能看《纽约时报》也好,看《华盛顿邮报》也好,我们会发现很多标题说,批FBI,批CIA,当时如何失误的。但是很有趣的是,这些现象一会儿就过去了,新闻媒体没有再继续批下去。为什么?当时美国的危机管理机制,大家说如果这种批判进行下去的话,情报机构成为替罪羊,不利于它本身开展工作。所以布什总统发生事件之后,马上到情报机构去鼓气,就是说这种不找替罪羊。第二一个没找替罪羊是什么呢?没有在国内掀起更大的反伊斯兰运动的风潮。危机管理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一定要把事态,防止它升级,把它限制在一定的规模,同时逐步地化解。如果说这个事态还没有解决,我就想下一个事态,我就想下一个目标,那可能是你达到一石二鸟,或者一石多鸟的目的,根本达不到,反而危机四伏,最后可能上升为整个的国家危机。
还有一个值得借鉴的是什么?就是9·11事件这个事情,美国政府在处理9·11事件的危机反映过程当中,他实际上采取的也是一个逐步控制的,我这个提法可能跟一般的危机管理理论不太一样,一般的危机管理理论讲事态发展之后,就要马上解决,在时间压力下,但是如果你马上解决,事态不太明确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一些其他的问题,所以,它的逐步解决是什么呢?首先,稳定一下纽约华盛顿抢救,然后在全国开始一系列的其它的措施,最后是在国际上,分几步走,可能它的目的是慢慢的达到。这种看似比较跟危机管理的传统理论有矛盾的地方,可能在实际过程中,运用得会更好。这是它的“得”。
有没有“失”呢?就刚才我在开始讲,任何一个危机管理理论,恐怕都有失,恐怕没有失就不叫危机管理了。失是在什么地方呢?失在暴露一些问题,就是他原有机构,恐怕是说危机管理机构,美国传统的危机管理部门不能适应新的危机管理。这就是他为什么要最后建立国土安全办公室,然后一直到国土安全部,这样它要进行一些弥补。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就是说所谓的失在于什么地方?失在于情报。危机管理最重要的,可能讲了半天还是一个情报,实际上9·11这个事件说避免,说不找替罪羊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说情报机构的检讨是不是需要一些?比如说事后大家发现,当时可能已经抓获到了一些嫌疑人,已经提到了将要对美国进行更大规模的报复,甚至在公开的学术刊物中,美国有一本书叫《超级恐怖者》,《超级恐怖者》里头他没设想是用飞机劫,他设想的是在华盛顿地区爆炸一颗原子弹。所有的都设想到了,但是却没有进行安保上的保障。比如世贸中心也遭过炸,但大家可能想,遭炸以后,所以第一反应就是说我如何应对再新的炸弹,而没有做更大胆的想象,将来出现什么,出现一些情报也没有进行仔细的梳理,也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所以情报失误了。第三个失,失在什么地方呢?失在9·11事件发生以后,实际上有一段时间,第一反应,大家看这个第一反应是十分重要的,就是我提的危机意识,第一次撞大楼,八点多钟的时候,布什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这个笨蛋,他就觉得这个飞行员是个笨蛋。直到第二次撞了大楼,才感觉到是。所以出了事以后,确实有一定的混乱。
还有一个就是说,如果他还有失的话,失在什么地方呢?失在这个事情发生以后,有些报道确实是有些失。这个就是新闻媒体在危机管理中,它起的作用很重要,但是新闻媒体如果报道不好的话,可能会留下一种祸根。这种新闻媒体报道是什么呢?大家都在报道比如说9·11事件,大家关注一个大楼,但是马上出了一个事件,就是所谓说炭疽病毒,炭疽病毒的传播,新闻媒体的作用也很关键,恐怖要制造的效果,这句话可能不太合适,就是恐怖分子寻找的最大的朋友是新闻媒体,如果你对他进行报道,那么这件事情就会越来越大,就会上升为社会危机,所以美国的很多新闻报道得很多,铺天盖地报道9·11事件的同时,后续的一些恐怖活动报道过多,这种影响在什么地方呢?影响在今天我们看连环杀手问题上已经看出来了,他造成一种心理恐慌,造成了一种犯罪的叫做追随效应。就是说,恐怖分子可能袭击大楼,但是有的人他闲着没事,他也可能要搞一些破坏活动,他本来还不知道还有这么多可以利用的机会,还不知道大家这么紧张,所以报纸上连篇累牍地报道一些恐怖事件之后,那就可能是诱发两个父子去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所以它的后续上的新闻媒体的管理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就是我想说,从9·11事件我们可以看到我们能够总结的一些经验或者是一些教训,所以最后归结于一句话,我想是说,我们研究国际危机管理,也应该关注于中国的危机管理机制和危机管理建设,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已经有很多成功的经验,比如说,我们对大家可能认为不是危机的管理,比如说我们抗洪救灾,实际上是把一场自然灾害在危机管理过程中,体现了一种人文的关怀,体现了一种国家政权的强有力,这个它的后续效应是很大的。我们对唐山大地震在七十年代的管理也是很有效的。现在我们所面对的是什么?是一些新型的危机形式越来越多,有很多可能要出现的危机,是我们以前教科书里没有提到过的,或者至少在我们脑子里,包括我搞危机研究的人的脑子里头都没有设想过的一种恐怖的图像,那就是说大家应该是说,应该更强调我们如何应对新的危机,同时,又有一个全民的危机管理意识的教育。好,先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杨主任。下面,我就把网上对您的提问向您宣读一下,由您来破译。这第一位网友叫做“口腔溃疡”。他说,9·11事件后,日本京都大学经济系主任山本明彦发表了一篇文章,这个文章叫《对美国的恐怖袭击是对金融全球主义的反击》,这是一篇文章。这个网友说,9·11事件后,山本主任发表了这篇什么反击的光辉文章,直指新一轮恐怖活动,实是对全球化运动的激烈报复,我觉得山本主任一针见血,九十年代以来,全球化运动风起云涌,准确说那是全球美国化运动。其中必然出现一大批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群众性恐怖活动。我的结论是,全国美国化运动不结束,恐怖主义全球化的局面就不会终止,您看我说的对吧?
杨明杰:这篇文章我读过,我在我的文章中也引用过,就是对恐怖主义评述的时候。我是这样看的,恐怖主义应该是全球化的一个负面的产物,但是如果说,这么多年的全球化就简简单单是一个美国化,是一场带来新的恐怖主义的直接原因的话,未免有些过于简单。事实上全球化的发展来说,应该美国有它的美国化的希望,但也不见得说全球化就掌控在美国手里。之所以说它是全球金融的冲击,用山本明彦的话来讲,我感觉里头有几个因素,一个是全球化确实带来了,加剧了原来的南北矛盾。就是说在全球化过程当中,全球的重新分工,一些南方国家被边缘化了,这给恐怖主义,就是极端势力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土壤,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国家经常提恐怖主义土壤,今年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也提到恐怖主义产生的这种条件,都是注意到这种贫困所产生的一个原因。
第二个,全球化中确实人员、技术、资金流动更加方便了,也给他作案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
第三个,我觉得全球化没有错,关键是全球化的管理出现了问题。就是说全球化它是一个客观现象,资本的扩张也好,或者是全球的重新分工也好,本身的全球化过程当中,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比如说对这种资金人员的管理,对南北问题重新的缓解,没有这种管理的机制,所以这种没有管理机制就造成了一种漏洞,恐怖主义就趁虚而入了。
最后一个观点我想这样看,就是全球化会不会因为9·11事件就停下来了,或者出现逆向?我是这样看的,全球化不仅仅,它是双刃剑,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也并不是说,每个国家,南方国家都要否认全球化,我也感觉,就是说,9·11事件应该对有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有所触动,使他们认识到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应,已经不仅影响到南方国家的稳定和安全,也影响到它的安全了。所以他们的政策,我觉得就是要做一些调整,尽管调整不会到位,但已经出现一些迹象。这样看全球化,并不是说出现一些逆转,出现一些不利的思潮是什么呢?现在搞一种全球化片面的管理,片面的管理就是说,刚才认为说,如果说恐怖主义全球化是因为全球化管理过程中的资金、人员这种流动比较自由了,那么有的国家就是开始加强这方面的壁垒,或者说把自己的大门锁得更紧,这个可能我觉得不利于全球化的发展,而恰恰推动这种锁得更紧的,可能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而不是最大受害者。谢谢。
主持人:好,谢谢您。下面发言的机会留给现场观众。
观 众:杨老师,您好,我觉得美国是一个非常善于处理危机的国家,他在很多次危机中都把他的危机转换成非常有利的因素,比如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迅速提升他国家的实力,然后9·11事件,迅速地扩充了他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兵力布署,您觉得这是一种巧合还是美国在他的政治方面有他的独到之处?谢谢。
杨明杰: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它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理论问题,就是危机的概念。中国人现在有一个比较沾沾自喜的说法,说危机是我们创造的这个概念。就是说危险当中隐藏着机遇,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塞翁失马”,我们说的福与祸之间的相互关系。实际上我觉得并不是我们自己的专利,国外人,刚才我说了,他也认为这个危机是一个转机。美国应该说他抓住这种危机,善后管理阶段,总结经验,进行新的布署,确实有它的比较独到之处。一次大战也好,9·11也好,他能够从一些危机管理当中汲取一些教训,然后最后达到他全球战略的目的。这个可以这样看,应该说美国这是与他的国力相当的,危机管理,我这里补充一个概念,没有一定的国力,危机管理有时候是很空的一个概念。最基础地来讲,你没有物质力量,危机管理是要花钱的,你的情报也好,你的后勤救援系统也好,你的指挥系统也好,要花钱。这是最基本的。
第二个,国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人们的战略观念、思维意识也在发生一些变化。所以说它的研究层次就要上一个档次,这种档次的话,危机管理的战略研究就促进了它的战略调整可能是说更到位。所以这个国力与危机管理我觉得是密不可分的,你提的问题很好,实际上也给我们中心提了一个课题,就是说我们将来能不能研究一下国力与危机管理?
观 众:杨主任您好,谢谢您精彩的演讲,让我明白一些东西,刚才您在演讲当中提到了,您研究的是国际危机管理,是想对中国的危机管理做一些借鉴,或者有一些帮助。那我想问一下,中国有没有可能产生对世界有影响的危机?如果有的话,是哪一方面?
杨明杰:实际上你问的是未来中国危机将有哪种类型或哪种形态,对世界产生什么更大的影响?我觉得这个问题国际上更关注,现在有两个关注,两个极端的关注。一个叫中国威胁论,一个叫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是认为如果中国发展得太大,就是国际性的危机,因为你要与世界其他国家抢占权利,抢占利益。还有一种中国崩溃论认为是什么呢?认为中国发展不行,能够马上金融问题也好,失业问题也好,出现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中国崩溃了,大家来帮着救你。我觉得这两种前提都不存在。所以我是这样看的,中国的危机管理,我现在因为时间关系我不想驳斥这两种观点,我觉得对我们有所借鉴,就是我们如何说在走入世界的过程中,防止别人把我们当成一种威胁,如何在我们加速发展,出现一些社会矛盾的时候,尽量使别人增强对我们发展的信心,稳定的信心,这是一方面。另外一个我觉得,就我们的危机管理而言,更多的层次意识上是强调我们的危机意识,也就是居安思危的意识。实际上这两年中国的发展是一种安的状态,我们应该想到的是可能出现的一些具体的危机,如何去应对,比如说金融系统也好,不良债权也好,这些方面的影响,失业问题带来一种社会不稳,如果说能够应对具体危机,处理好了,那么说这两个论调,威胁论也好,崩溃论也好,也就不存在了。谢谢。
主持人:好,节目马上就要结束了,在节目结束之前,按照惯例,我都要问您最后一个问题,由您用一句话来回答。我的问题是这样的,假如您的儿子,现在就非常关心国际形势的这个儿子,将来也要做国际危机管理的研究,您一定有千言万语要对他说,我现在只给您说一句话的权利,您把哪些都PASS掉,留下一句话对他说?
杨明杰:留下一句话对他说,希望你结束你这个职业。
主持人:这话要是不经过一番副标题的阐述的话,会有一些歧义,您愿意阐述他一下吗?
杨明杰:我搞军控的时候,我儿子写过一篇作文,是得了一个优加。作文中他说,我的爸爸是搞军控研究的,但是我的希望是有一天等我大的话,我希望他不再搞军控研究,不再关注于世界导弹问题,我扛着一个蓝色的联合国维和旗帜走遍世界,结束我爸爸的职业。所以我希望将来他长大的话,不要再有危机,也不要再有这么多的忧患意识。
主持人:好,谢谢杨主任光临我们的节目,也谢谢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老师和同学,谢谢来自北京广播学院的老师和同学。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下周同一时间再会,谢谢。谢谢大家。
来源: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