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司还是担心微软公司人手不够,IBM 公司为每一个微软公司的程序设计师
安排了一名测试人员,并采用一切先进的手段测试微软公司的软件。在IBM
公司的帮助下,微软公司把软件设计推向一个全新阶段。
比尔·盖茨曾把当时与IBM 公司的合作称为“鱼跃龙门”。其实,国际
商机公司在与微软公司的合作中也一改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业界“霸主”
作风,这一在IBM 历史上最具革命性的变化促使了这个“蓝色巨人”的稳步
发展。
一天,才从亚帕克基市转到西雅图的微软公司秘书露宝,她看到盖茨穿
了一套三件头西装,一本正经,不免觉得好笑,在亚帕克基市从未见到盖茨
有这付装扮。过了一会儿,三个穿牛仔裤、运动装的人提着皮箱走过来,露
宝以为是推销员,上前阻挡,来者说明他们是IBM 公司的代表,与盖茨有约。
这让露宝甚为惊讶:“蓝色巨人”牛仔化,并如此的随便,而一贯随便的盖
茨却衣冠楚楚,相互都颠倒了。后来,她恍然大悟:看来大家都十分尊重对
方,穿上对方乐于见到的服装。她为IBM 公司对微软公司的尊重十分高兴。
这期间,盖茨通常是把自己关在办公室工作,除了飞往佛罗里达州,几
乎足不出户。但是,IBM 公司“跳棋计划”的工程师们频繁地往来于西雅图
与佛罗里达州的伯卡拉顿之间,这引起传播媒介的兴趣,在报上有关IBM 公
司将有大举措的消息时有报道。更有甚者,1981 年6 月8 日出版的《信息
世界》电脑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正式报道了IBM 公司正在开发新型的个人
电脑,并有可能正在研制新型操作系统。这篇文章使盖茨惊慌失措,唯恐IBM
公司误以为是微软公司泄漏消息的,他担心IBM 公司会突然中断合作计划,
这种事情不是没发生过。盖茨对这种事忧心仲忡。
盖茨除了忧心于IBM 公司改变“跳棋计划”外,还特别忧心于一个法律
问题。
艾伦从西雅图计算机制造公司购得的Q—DOS 操作系统,实质上仅取得
了使用权,西雅图计算机制造公司还可能将此操作系统转让给其他客户。这
意味着,从Q—DOS 开发的MS—DOS 有重大的隐患,只有独占其操作系统的
标准才能获得更好的商业利益。
盖茨将这一棘手的问题首先交给艾伦去探一探路。
当时西雅图计算机制造公司已针对8086 微处理器开发出了Q—DOS 的升
级操作系统86—DOS。文伦写信给布洛克,告诉他微软想得到86—DOS 的完
全转让权,以便完整直接地对付基尔代尔的加州数据研究公司的CP/M 操作
系统。
布洛克清楚地知道微软公司在语言软件开发上有很强的实力,他很想让
微软公司为他的DOS 操作系统配上各种高级的语言软件,以利占领市场,他
答应微软公司唯一被允许使用86—DOS 操作系统,而西雅图计算机制造公司
仍然拥有86—DOS。
他没有料到,经盖茨审改过的协议文本中,“唯一使用”被理解为拥有,
而“拥有”仅被理解为可继续使用。当微软的律师将协议文本送到布洛克桌
上后,布洛克才明白,这已不是转让专利,而是向微软公司出售整个操作系
统的专利权。他犹豫了。
微软公司为了尽快说眼布洛克,盖茨让帕默尔亲自前往西雅图计算机制
造公司去谈判。帕默尔首先为这项买卖出价5 万美元,是购买Q—DOS 使用
权的两倍。帕默尔在谈判中许诺,西雅图计算机制造公司不仅可以继续使用
现有的DOS,更可以免费运用DOS 的升级版本,看起来西雅图计算机公司将
一无所失而净得5 万美元,在这种看似诱人的条件面前,布洛克同意了。
布洛克显然没有领会到整个事件的核心所在。盖茨已看到了这种为IBMPC 机所使用并推广的操作系统变成行业标准的可能性,这就意味着MS—DOS
将不仅是IBM PC 机力操作系统,将成为计算机通用的一种操作系统,由此
建立整个行业的技术标准。盖茨他必须成为这个标准的主人,拥有DOS 的所
有权,这种美好前景才有意义。当时,布洛克是不可能知道盖茨的真实想法。
最后,在艾伦的催促下,1981 年7 月26 日布洛克在微软公司所在地贝
尔雅尤签订了这份合同。
终于,微软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操作系统,这为后来微软的辉煌迈出了决
定性的一步。
盖茨为此欣喜若狂。
不久,又传来IBM 公司马上将会把IBMPC 个人电脑正式推出市场出售的
肯定消息。
盖茨所有的忧心问题全部解决了,这让他十分兴奋。当天,他在西雅图
的一家大餐厅安排了一场特大庆功宴,微软公司的员工们在那里痛痛快快地
庆贺了一番。
庆功宴之后,微软公司的设计师们再度进入紧张状态,继续完成MS—
DOS、BASIC、CLBL、FORTRAN、PASCAL 等开发收尾工作。
1981 年8 月12 日,国际商机公司向全世界宣布80 年代电脑界最大的
一项新闻:新一代个人电脑IBM PC 机正式问世了。
这标志着第三代个人电脑的问世,也同时表明计算机个人电脑的成熟。
第一代是1975 年由罗伯茨的密特斯公司生产的“阿尔泰”8080 微电脑;第
二代是乔布斯的苹果公司生产的“苹果2 号”,这是8 位计算机的杰作。第
三代是以IBM PC 机为始祖,采用16 位微处理器的兼容性个人电脑。
IBM PC 个人电脑的问世,一时间成为传播媒价报道的热点。《华尔街
日报》认为:“IBM 公司全力以赴进入个人电脑市场,专家们估计这‘蓝色
巨人’可以在两年内取得市场的霸主地位。”
在推出IBM PC 个人电脑的同时,IBM 公司接受了微软公司开发的MS—
DOS1。0 版,将这个由4000 行汇编语言写成的,占用12KB 内存的软件作为IBMPC 个人电脑的操作系统。
但不久,IBM 公司又出面否定了MS—DOS 是IBM PC 个人电脑唯一的操
作系统。因为加州基尔代尔教授的数据研究公司宣称他们正在开发一套专门
为IBM PC 个人电脑设计的磁盘操作系统,叫做CP/M—86。数据研究公司曾
经放弃过与IBM 公司合作的机会,现在IBM 公司最终还是设法与基尔代尔教
授达成了一项谅解,由教授在8 位CP/M 操作系统基础上开发并提供16 位的
CP/M—86 操作系统,但基尔代尔需要6 个月的时间。
IBM 公司宣布,IBM PC 个人电脑所采用的操作系统除MS—DOS、CP/M—
86 之外,还有UCSP—P,这三个操作系统供应市场,任由用户自由选择。不
过,这时IBM 公司特别把MS—DOS 称为PCDOS,似有特别标榜之意。
基尔代尔的16 位CP/M—86 最终将在1982 年春天问世,而且定价高于
MS—DOS ,这为盖茨让出了时机,在IBM 公司的默许下,微软公司决定全力
进行DOS 的开发。
不久,MS…DOS 在市场上如天女散花,铺天盖地而来。微软在用户的心
中正式成为IBM PC个人电脑软件方面的供应商,从MS—DOS到BASIC、FORTRAN
等微软开发了越来越多的各类应用程序来满足IBM PC 个人电脑的需求,由
于IBM—PC 个人电脑的销量日增,Ms—DOS 便成为开发的标准和基础,CP/M
进入IBMPC 个人电脑市场的大门已经被关上了。这是决定性的一步。从而使
比尔·盖茨成为了最大的赢家。
MS—DOS 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促成的:首先是IBM 公司把它和个人电脑
结合起来,奠定了构筑整个电脑市场结构的基础;西雅图计算机制造公司让
出了Q—DOS 的开发和拥有权;加州数据研究公司延迟了CP/M 操作系统的升
级开发为微软公司让出了时机;微软公司在开发MS—DOS 时,一开始就有驾
驭行业标准的雄心,开发的不仅是一种电脑的操作系统,而是这个行业的软
件核心与灵魂,是电脑软件的指挥手。
他成功了,这时的盖茨年仅26 岁,但他已成为这个行业举足轻重的人
物了,整个产业界已慢慢地被他所感染了。
1981 年,微软公司的收入已增加到1600 万美元。
但这仅仅是发展的开始。
四、从市场争夺中脱颖而出
1982 年初春,微软的员工笑逐颜开,搭载IBM PC 个人电脑航船出海的
战略初战告捷,除了MS—DOS 如日中天之外,微软的触角已伸入到诸多语言
领域——BASIC、汇编、FORTRAN、COBOL、PASCAL。。公司巨大的盈利,使
盖茨这位年轻的总裁也开始引起公众注意,比尔·盖茨的照片第一次上了《财
富》杂志的封面。
盖茨的秘书,人称“微软慈母”的露宝,一面兴高采烈地把杂志分发给
每位员工,一面向着盖茨打趣地说道:“你看起来好潇洒好英俊!”但盖茨
一个劲地埋怨摄影师把他拍得太年轻了,27 岁的他在杂志上看来才刚刚19
岁。
“你本来就青春年少,不过才27 岁呀,你们都是孩子嘛。” 48 岁的
露宝笑着对盖茨讲。
那天晚上,露宝领这群疲惫不堪的“孩子”们走进了一家酒吧,准备小
酌庆贺一番。
“小姐,请来一杯啤酒。”盖茨挤到柜台旁,腼腆地开了口。
“对不起,”招待员一反殷勤常态,从头到脚,把盖茨看了一遍,“按
照美国的法律,未满20 岁的小孩是不能饮酒的。请出示你的身份证。”
露宝和伙伴们笑得前仰后翻,“小孩”顿时臊得面红耳赤,微软的总裁
的确是太年轻了。
1982 年中,DOS 几乎统治了美国IBM PC 市场,即将形成PC 衍生物的第
一步正悄然涌进市场。
盖茨和艾伦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欧洲新兴的个人电脑市场,希望再建新
功。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正当艾伦与几个微软成员在法国巴黎进行一次商业旅行时,他突然感到
发烧得厉害,脖子上长了一个小肿块。几天之后,病情仍未好转,他只得中
止旅行,决定必须回美国去。
西雅图的医生几次诊断的结果表明,艾伦有某种癌变。医生建议为保命
起见,他应立即进行化疗和放射性治疗。
治病期间的艾伦偶尔回到微软公司开一开会,但是这很累,因为癌症的
治疗已经使他精疲力尽。
这段时间艾伦逐渐从微软抽身出来与家人团聚、旅行和其它一些他想做
的事情。艾伦有两个爱好:看NBA 篮球赛和当摇滚乐队的吉他手。这段时间,
艾伦对享受人生更感兴趣。于是,他决定离开除了工作还是工作的微软集团。
盖茨对艾伦的离去很为不安,但又难以拒绝,左右矛盾,他对艾伦说:
“我们都想你回来工作,但回到微软又没有兼职一说。在那里,你就会
玩命地工作,任何人都一样。”
这样,文伦离开了微软公司,但他仍是微软的董事,艾伦拥有微软9。6%的股份。
艾伦目前拥有60 亿美元的资金。这些无法想像的财富可能并不能买到
幸福,但可以让保罗。艾伦去大量收购价值连城的艺术真品;修建豪华的住
宅;购买NBA 中的波特兰开拓者队;修造多功能康乐中心;建立西雅图摇滚
音乐纪念馆;投资早期美国通信业的在线眼务;参股了近20 家高技术公司。
从此,保罗·艾伦开始了他的“好好生活”。
1982 年,联邦政府司法部撤销束缚了IBM 公司13 年之久的反垄断法诉
讼,IBM 公司如释重负,马上兴建了一座自动化工厂,大量生产IBMPC 机,
价格急剧下降,IBMPC 机销售量直线上涨,以每月3 万台的速度增长。
IBMPC 机的发展,带动了MS—DOS 的迅速发展,在MS—DOS 取得稳固地
位后,年轻的盖茨张开了幻想的翅膀,他开始“想入非非”,暗自策划了一
个新的战略——策马挥戈,攻向应用软件的广阔天地。
他的第一个目标,瞄准了不可一世的“维赛计算”软件,一种称为
V1siCalc 的电子表格软件。
与“维赛计算”相关的是一个叫做布里克林的“孩子的故事”。
1977 年,正在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的硕士研究生布里克林,26
岁的毛头小伙,烦透了导师布置的那些课外作业,单调而重复的计算、填写
帐目、单据、统计报表对布里克林来说毫无乐趣。好在他刚刚学会了BASIC。
于是偷偷溜进机房,在小型电脑PDP—10 上写了个小程序,轻而易举地做完
了每天繁重的课外作业。
布里克林有了写在纸上的程序,却没有自己的电脑,无法继续把它改写
成实用的软件。适逢一家“个人软件公司”刚刚开张,老板费斯特拉一眼看
中制表程序软件的商业价值,慷慨借给布里克林一台真正的个人电脑——苹
果2 型。这位工商硕士捧回电脑如虎添翼,使用了一星期时间,他就改写完
成了第一个电子表格软件;
布里克林不是玩电脑的行家,他又找来自己的挚友——编程高手弗兰克
斯通,帮助他用汇编语言写成真正的商业软件。两人一合计,给这个软件起
了个“VisiCalc”的大名,意为“可视的计算”。就此,他们办了一个“软
件艺术公司”,专门制造“维赛计算”,软件,为了回报费斯特拉的提携,
“维赛计算”的销售则全部委托给个人软件公司。
费斯特拉使出浑身解数,1979 年10 月,把“维赛计算”正式推向市场,
然而并没有引起什么反响。就像MS—DOS 靠IBMPC 机走红一样,“维赛计算”
的崛起,完全得益于苹果2 型的极力相助。苹果公司欣然接受了这个开发于
苹果2 型的小玩意儿。谁知道此产品渐渐得到了广大商业用户的青睐,不到
一年的功夫,一步登天变成个人电脑历史上第一个最畅销的应用软件。反过
来,“维赛计算”也促成了苹果2 型的销售,人们成群结队涌向商行,指名
道姓要买“维赛计算”,捎带着也买了一台苹果2 型机。到了1980 年,居
然就有2 万5 千台苹果机采用了“维赛计算”软件,占到苹果公司总销量的
20%以上,“维赛计算”堂而皇之地与苹果机结成了“最佳搭挡”。
1982 年,“维赛计算”的销售量达到50 万套之巨,布里克林自办的企
业已发展成员工百余人,年营业额高达千万美元的软件制作公司。
可惜布里克林的眼光看得不够远,他没有紧接着开发出“维赛计算”的
CP/M 版,给别人留下可乘之机。要知道当时居8 位机泰斗地位的CP/M 操作
系统还控制着半壁江山,一家名叫“索辛”的软件公司快速反应,乘势推出
与“维赛计算”功能几乎完全类似的“超级电子表格”Super Calc,把CP/M
的领地尽收其中。
商场如战场,这就是比尔·盖茨决心进军电子表格时所面对的商场态度,
似乎凶多青少,前途未卜。微软公司在技术上若不能盖过“维赛计算”和“超
级电子表格”,绝对不会有成功的把握。
没有金钢钻揽不了瓷器活,开发第一流的电子表格需要顶尖的软件人
才。比尔·盖茨把目光重新瞄向西南,定位在加利福尼亚州的硅谷里,他要
在那里去搜寻人才。
在密布了3500 家高新技术产业的硅谷里,可谓人才济济、藏龙卧虎。
然而,最令比尔·盖茨眼馋的还是施乐公司在帕洛阿托的研究中心(PARC)。
70 年代初,施乐提供极优厚的实验条件,吸引了约100 多名科学博士
和电脑专家来到该公司的西海岸实验室里。
PARC 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是一批真正的软件天才。
遗憾的是,施乐公司没能竭力把他们留住,80 年代个人电脑业界重要
的人物,大多出自PARC 这所“黄埔军校”。
以微软的实力和比尔·盖茨当时的名声,要想从全美第一流的研究中心
里“挖”走其中的任一位恐怕都很棘手。哪知天随人愿,一位名叫查理·西
蒙的PARC 博士级大师,竟“自投落网”,主动投进了微软的怀抱,让比尔·盖
茨好不开心。
西蒙早年先后就读于加州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自1972 年起任职
PARC。正当比尔·盖茨决定为电子表格软件寻找一位理想的主持人时,西蒙
驱车前往微软,他和盖茨一见如故,仅仅交谈了5 分钟,就毅然作出“跳槽”
的决定。“看到比尔,我就知道千载难逢的良机来了。”西蒙后来回忆说。
返回PARC,一位要好的秘书关切地询问他准备“跳”向何处,西蒙笑
着给她一本通讯录。秘书从头到尾一直翻到最后一页,才找到了“微软”的
名字,比尔·盖茨没戴眼镜的照片使他更像个未出校门的中学生,“西蒙”,
秘书郑重其事地劝告说,“可不要拿前途当儿戏呀!”西蒙不置可否地笑了
一笑,却义无反顾地办了离职手续。
1982 年2 月6 日西蒙转到微软公司担任应用软件开发处处长。西蒙走
马上任,承担了微软第一个应用软件主持人的重任。盖茨把这个构想中的电
子表格命名为“多元计划”,微软的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