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隔着栅栏的爱情-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实话,在这样一个浮躁喧哗的时代,《隔着栅栏的爱情》实在是一个异类。它把当下青年现实青春与沉重的历史成功地交汇在一起,执著地反思着关于“少年不知愁滋味”的美丽错误,打碎了那些青春小说的顾影自怜,却又没有给予一个确定的答案。历史已然过去,未来却并没有显现光明。水格正是以这部《隔着栅栏的爱情》为我们重塑了青春伦理的秩序,它无情而残酷地挑开了所有批着青春外衣的虚伪秩序,试图将一切打碎,只有打碎,才有可能重新塑造,并清醒地认识。    
    水格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历史的、冰川擦痕式的青春档案。


国内首部“青春伦理”小说,引发大规模学术争鸣焦点之四:技术层面:“80后”里的另类写作

    几厘米的温暖    
    毕亮(作家,书评人)    
    作家杨争光说:“优秀的小说,总是挂满了锁。它需要钥匙。”    
    我这样理解了他的话,作家构建文本的过程中需要制造陷阱、圈套,给叙述一点阻力(不是一根筋一个跟头扎到底),让读者阅读时有翻山跃岭历尽艰辛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感觉。当年先锋的马原在《拉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等一批小说里,用他的方式玩转着叙述圈套。今天,水格在他的长篇小说《隔着栅栏的爱情》里也开始了“圈套”的游戏,这是一部在阅读感觉上“慢热”的小说,需要细嚼,多看几眼,味道就出来了。    
    有的人好读不用思想、流畅的故事,好比快餐;有的人要选择对味的题材,阅读才有快感,好比炒菜;有的人喜欢阅读的过程中,有一点阻力、一点障碍,读完之后还有余地可以回味的书,好比火锅(火锅的配菜在锅底有一个从生变熟的过程,需要等待期待,文本的阅读同样需要有期待)。就目前而言,我属于好吃火锅的那一类人,同样喜欢“故弄玄虚”有挑战性的阅读。    
    不久前,我读到了符合自己阅读习惯的国内首部“青春伦理”长篇小说,新生代作家水格弄的一道大菜——《隔着栅栏的爱情》,在那些“佐料”(我理解为先锋:文本结构的非线形点状切入、空灵放纵的语言、舒缓与激昂并行的叙述节奏)齐全的文字里,我找到了吃火锅时的快感,一个高潮连着一个高潮。    
    读完这个小说,确切地讲,应该说是快读完的时候,脑壳里冒出朋友谯楼跟我谈过的他的一个短篇小说《几厘米的温暖》,这个标题用来形容水格的长篇小说,再好不过。    
    在80后作家里,水格算是一个“异数”,他擅长讲故事,但又不止于讲故事。从短篇小说集《17楼的男孩》到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海市蜃楼》、《半旗》,再到《隔着栅栏的爱情》。我们可以看到水格对待文学纯净的“野心”,他总是试图超越自己,写法也从“加法乘法”转变为“减法除法”,不像别的一些闹腾的80后,在图书市场批量生产他们的文字。    
    水格的努力没有白费,神握住了他的手,在长篇小说《隔着栅栏的爱情》里,我们看到了青春爱情与欲望流畅节制的书写(实际上不只是青春,而是整个存在的人群,他人即地狱,岛屿象征着隔绝疏离、象征着“温情的地狱”),主人公迟岛屿游走在褐海、蘅城、澹川几座城市之间,他的爱情游离于“童童”与“曼娜”之间,童童静如处子,曼娜热情似火。两个女孩如同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里的“直子”和“绿子”,个性分明,一个是水一个属火,矛盾由此展开。同时,水格改变了过往直线性的叙述策略,他在叙述中穿针引线,交叉点状切入“张建国”、“迟光强”、“夕”、“苏”、“沈小朋(张卓群)”、“潘景家”、“榛榛”、“伊诺”、“安”等关系复杂的人物,给阅读增加了相当的阻力与难度。这是水格对自己的一次挑战,也是对读者阅读极限的挑战。不晓得这是不是水格有意在选择读者,选择喜欢“吃火锅”的读者。或者是水格有意识地朝他喜欢的一批作家乔伊斯、马尔克斯、卡夫卡、杜拉斯、西蒙等靠拢。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先锋文学兴起的时候,远在哥伦比亚的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完成《霍乱时期的爱情》。跨越了一个世纪,二零零四年底零五年初,水格修改完成展现家族场景的青春伦理长篇小说《隔着栅栏的爱情》。当然,除开小说文本的背景相似(同为瘟疫流行,一个是霍乱,一个是SARS),作为作家的他们身上气味各有不同,呈现给读者的文字也是异彩纷呈。另外,加西亚•;马尔克斯除开《霍乱时期的爱情》,他还有《百年孤独》等许多值得称颂的作品。而据水格介绍,在文学这条路上,他不会走老路,需要探索的路还很长。    
    有时候我会想,水格如此干净地面对文学,他是不是看到了前方的一道霞光,大彻大悟的他由神握着他的手,抒写青春爱的温暖、欲望的煎熬。当然,作为他远方的朋友,我祝愿在路上的他,写出更多视角题材各异的文字呈现给读者,走进一个更广阔深远厚重的文学领域。    
    资料链接:    
    水格:男,1981年出生。新生代作家。毕业于鲁迅文学院中国少年作家班。2004年7月毕业于吉林师范大学。有小说作品散见于《萌芽》《青年文学》《春风》等杂志。曾蝉联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奖。已出版小说集《17楼的男孩》(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海市蜃楼》(中国文联出版社);《半旗》(湖南美术出版社)。《隔着栅栏的爱情》(春风文艺出版社);


国内首部“青春伦理”小说,引发大规模学术争鸣春风文艺倾力打造最具实力青春文学力作

    继郭敬明,张悦然,蒋峰之后,春风文艺出版社再度推出新生代作家水格。2005年是春风文艺出版社重塑打造青春文学全新标杆的一年。水格最新长篇小说《隔着栅栏的爱情》能够被春风社看中,凭借的是水格扎实的小说结构与叙述能力。水格曾连续三次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奖,并在2005年初连续推出他的两部极富才情的青春小说《一个人的海市蜃楼》《半旗》。春风社编辑称,在文学意义上,水格的小说的到达了相当的高度。在《隔着栅栏的爱情》中,水格对人物关系的安排就仿佛让我们堕入了一张精心编制的大网之中。随着故事的进展,读者被作家带入了一个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精心构造的网状结构中。那貌似毫无联系的人之间,原来存在着紧密的关系。生活就像一张网,那不仅仅是因为生活本身是盘根错节的,也因为生活往往真的如一张网一样,将你网在其中,难以自拔。生活会欺骗你,生活的复杂和巧合甚至会让你瞠目结舌。在这一点上,水格用他的作品说话,显示了他对人生的洞察与醒悟。    
    孤独、存在、爱情以及同命运的抗争与纠葛,是《隔着栅栏的爱情》这本书的文学主题。最绚烂的人生季节,到底都有怎样的青春纠葛与秘密?《隔着栅栏的爱情》前后跨越将近30年时间,细致入微地讲述并描写三代青年人的爱情纠葛。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爱情穿上了美好的衣服,越发五彩斑斓。可是我们仍然能从文字中看出,恒定不变的东西。那就是爱。爱,是恒久忍耐。爱情之中,人们的幸福与悲痛,偶然与巧合,缔造了庞大的叙事网络,置身其中,如同深陷旋涡,一段又一段人生的光影过往,是我们最辉煌的青春告白。    
    春风文艺出版社锁定新生代作家水格,认为这部《隔着栅栏的爱情》抵达了目前青春文学的至高点。水格将继在春风社走红的郭敬明,张悦然,蒋峰之后,再度成为为世人所关注的80后代表作家。


国内首部“青春伦理”小说,引发大规模学术争鸣新生代作家水格北大口出狂言

    日前,在北京大学召开的中文网络资源会议上,80后作家水格称其作品时具有超越意义。〈一个人的海市蜃楼〉在作品构架上超越了郭敬明的《幻城》,而他的《半旗》在艺术成就上丝毫不低于被媒体追捧的《红×》,同为成长小说,《半旗》切入从现实与心理双重角度切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对成长的描述,许多人一直在做,但在为艺术而艺术的同时,丧失掉了最起码的真实性,或者一味的残酷,或者取消了青春的本相,抹杀了少年人心灵与身体同现实与丑恶的对抗,回避“审丑”。处理这种感情题材,犹如在刀尖上舞蹈,尽管有时会影响艺术的美感,但他一点也不后悔。另外他表示〈半旗〉的确有缺点,但这并不影响〈半旗〉有和《红×》一比高低的信心。新近被业内强大的春风文艺出版社签走的新长篇〈隔着栅栏的爱情〉,是其告别大学校园后的首部长篇。这部作品,无论从叙事上的处理还是可挖掘的文学意义,水格都认为这是一部目前80后作家群里最具有价值的长篇。这部小说处理了道德规范与伦理秩序,存在与选择,孤独与爱等文学上经典的主题。而这些古老的文学主题被水格赋予了新的内涵。


第一部分二月邂逅(1)

    我是岛屿。这是一个别致的名字。很多年来,我在思虑为什么我无多文化的父母给了我这样一个富于哲学意义的名字。“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J.M.库切在《青春》中写道,并试图让他的主人公去证明这一点。对此,我抱有同感。    
    我常常做梦,梦见一片浩瀚无垠的水域,天光云影,静谧无息。我就是岛,被隔绝了,水连着水,水之外还是无法逾越的水,或者水之外是些什么,我全然不知。就是这时,我感到万念俱灰,恐惧万分。    
    我所在的中学有尖尖的屋顶,小且精致的红色塑胶跑道。每天下午,有一些穿着白色校服的男生在操场上踢足球,常常是踢上两个小时的光景,大汗淋漓地坐在操场边的一小块枯绿色的草坪上喝水、说话、打闹。在不远处的艺体馆楼前的台阶上,每次都会坐着一个女孩,穿Adidas牌子运动服,怀抱一瓶矿泉水,神情说不出的沉寂,像这个季节的落雪。其中一个男孩在比赛的间隙中偶尔跑过来,站在她面前,说几句话,她并不搭理,把手中的水轻轻地放在地上,站身,离开。这时候,其他的男孩就会一阵取笑。站在艺体馆门前的男孩怅然若失且尴尬地搔搔脑袋。    
    我是一月份来到褐海的。    
    之前,给这里的校长挂了电话。“你好,校长,我叫迟岛屿。JL师大的学生,想到贵校实习。”校长是个女的,说话有比较浓重的地方口音,而且平翘舌不分,将“迟”字读成“瓷”字,听上去总感觉有些滑稽。她铿锵有力地说:“那你就早点过来吧!我们这里二月份就开学。”我插了一句——“怎么那么早?”——“不早了,今年高考提前了一个月,这已经算是晚的了,高三学生要赶进度,要不最后的复习时间没法安排,你过来正好帮我们带一个班。”    
    ——我就这样来到了位于辽蒙两省交界处的褐海,似乎只是做了一次漫无目的的省际旅行。走之前,澹川下了很大的一场雪。我从学校里出来,在海丰大路上拦了一辆出租车,去车站附近苏的那所大房子。屋顶上已经落满了雪,看起来像是童话里的木头房子。我已经有几个月没来这里了。    
    苏不在家,曼娜肯定也不在。我不知道她们都逃逸到哪里去了。我甚至不知道在我离开的几个月里,她们是否进过这所房子。钥匙插进插孔,轻轻转动,咔咔咔——房间里的一切陈设如旧,恍若我昨天刚刚离开,地面上铺满了一层薄薄的灰尘,穿着鞋子走过去,它们会飞起来。桌上放着苏两个月前写的一张字条,她说她要走,至于什么时候回来,她自己也不清楚,她嘱咐我看管好这大房子。我摇头笑笑,不知道这个老处女又要到哪里去传经布道。顺手拉开窗帘,微薄的光亮泻进来。我站在那儿,点上一支烟,看着楼下打雪仗的孩子与远处的天桥,默不作声。这中间,有三四列火车冒着黑烟轰隆隆地从天桥的下面穿越而过。    
    伊诺的电话就是这时打过来的。    
    手中猩红色的烟头一明一灭,我狠狠地抽上一口,将其捻灭,从兜里掏出手机,犹豫了一会儿,还是按了接听键。    
    从那边传来一个略显抑郁的声音:“我明天的飞机。”    
    “都准备好了吧?”    
    “没有,还有一件事情没有办完。”    
    我突然说不出话来,胸口一阵憋闷,几近窒息。从窗口折回身来,陷到沙发里,冷,像个孩子似的蜷缩起身体,电话那端有吱吱的电流声,还有伊诺的哭泣——突然之间就哭了,就像屋顶上积了一冬的雪,毫无理由地融化。我手足无措地沉默,电话那边却是不停不息。    
    “你在哪儿?”    
    “……”    
    “我有必要在临走之前把一些事情讲明白。我……”    
    我把手机从耳边移开,看了看屏幕上跃动的通话时间的数字,近乎麻木地按住了挂机键,长时间的,手机终于发出了“嘀”的一声,关机。我把手机远远地扔在了地上,从柜子里拽出一条毯子,裹住自己,小心翼翼地躺在沙发上睡着了。    
    ——我实在太想睡一次安稳觉了。我想一觉醒来之后成为一个失忆症患者,把所有关于澹川这个城市的记忆抹去。此刻,整个城市为大雪所覆盖,可我知道,它们终将融化,不可避免,而我,终将抵达褐海这个城市,亦是不可更改。    
    噩梦,无休无止。    
    黑色汹涌而来,一阵飓风或者是沙石俱下的泥石流,总之是可以将人毁灭的东西,势如破竹而来,毫不留情地将人裹挟其中,带向一个陌生的地方。午夜的时候,我还是从梦中惊醒过来,不是雨声,这个季节不会有雨。我竖起耳朵仔细听,是雪,庞大的雪下落的声音几乎使整个城市陷入一种瘫痪。挂在墙壁上的老式石英钟奏出一连串快乐的音符,刚好凌晨两点,橘黄色的路灯下,积雪愈加辉煌,灯光奋力投射进屋子里来,散落了一地零散的光亮。我突然害怕光,起身去拉窗帘,靠近窗台的瞬间,我看见了茕茕孑立的人影,暧昧的灯光将投射在地上的影子拉得颀长无比。心不由自主地沉了下去。    
    下坠。    
    我披上外衣,光着脚穿着一双棉拖鞋走了出去。凉气迅速蹿进全身,我不停地打着寒战。见到伊诺的时候,他惨白着脸,一句话也不说,就那样看着我,沉默不语,我倒希望他冲上来擂我几拳。    
    “伊诺,你不值得这样。明天你就离开中国了。很快很快,你就会把这里的一切忘记。一干二净。”我怕他听不明白,又打了一个比喻,“比如说,这大雪,雪,现在多壮观哪!满世界都是,可是春天一来,它们就全没了,无影无踪。”    
    “……”    
    我伸手掸去落在伊诺肩膀上的雪花,雪花的微凉触动了指尖累积的忧伤。手索性搭在了那里。    
    “NO!NO!”    
    伊诺靠着墙,身体一点一点滑了下去,双手拄在雪里,深深地嵌进去。    
    我知道伊诺明天就走,需要从澹川坐火车到沈阳,再登飞机,飞回俄罗斯,可我再也不想见到这个人了。第二天,我离开了澹川。除了一些必备的日常用品,我还从苏的房间里带走了一本《圣经》。    
    我将一本厚厚的《圣经》抱在怀里,默念着:安宁,安宁,安宁。


第一部分二月邂逅(2)

    澹川火车站破烂不堪。最初还是由日本人建造的。到现在,已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了。几经修葺,仍以摧枯拉朽之势颓败下去,拆毁重建已是势在必行。施工队是今年春节来到这里的,炸掉了原来的碉堡式建筑风格的候车室,临时搭建的车站比起原来的要小上许多,且八面通风,人都被冻得龇牙咧嘴,像蒸包子一样挤在一起,以求暖和一点。开往沈阳的N112次列车进站的时候,我的心竟兀自顿了一下,似乎自己的身体被放置在钢轨上,为呼啸的车轮所辗过——我不禁为这种横生出来的念头感到害怕。检完车票,经由地下道到1站台上车的时候,我看见2站台已经被警方封锁。“似乎有人自杀”,站在我身边的女人反复地说。我随手给伊诺拨了一个电话:“Thesnbscriberyouhavedialedhasbeenswitchedoff.”    
    在没有抵达褐海之前,我一直对这座位于中国北方的小城市抱有某种摇摆不定的厌恶感。这座城市对我来说具有一种神奇的魔力,我跟褐海并无任何瓜葛,也从未来过,可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这个城市的名字——褐海。    
    “褐海是很大很大的海洋吗?”    
    父亲说:“褐海不是海洋。是一座城市。城市里有许多杂草,高及人胸。所以说,褐海是海洋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